·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 孔子語錄
·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道不同,不相為謀
· “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
· 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zhì),亦須禮以成之
· 能發(fā)明我意者,是子夏也 —— 孔子名言
· 夏禮,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 文獻(xiàn)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 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也
· 言事死如事生
· 周監(jiān)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 孔子語錄
·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 《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為之說,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戰(zhàn)栗
· 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人君別內(nèi)外於門,樹屏以蔽之。若與鄰國為好會(huì),其獻(xiàn)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為之,如是,是不知禮
·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曰:“《韶》,舜樂名,謂以圣德受禪,故盡善。”)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 孔子語錄
·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 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為君子
·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 孔子名言
·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零,詠而歸!
·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孔子名言
· 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dāng)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也
· 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 孔子名句
· 可妻也,雖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
·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 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 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 —— 孔子名句
·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虧也
· 改是,聽言信行,更察言觀行,發(fā)於宰我之晝寢
· 前所聞未及行,故恐後有聞不得并行也
·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孔子語錄
· 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 皆齊大夫。崔杼作亂,陳文子惡之,捐其四十匹馬,違而去之
· 文子辟惡逆,去無道,求有道。當(dāng)春秋時(shí),臣陵其君,皆如崔子,無有可止者
·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孔子名句
·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 乞之四鄰,以應(yīng)求者,用意委曲,非為直人
·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 —— 孔子名句
· 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
· 赤之?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犁牛之子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馀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孔子名言
·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 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 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 質(zhì)勝文則野 文勝質(zhì)則史 文質(zhì)彬彬,然後君子 —— 孔子名句
·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
· 先勞苦而後得功,此所以為仁
·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 —— 孔子名句
· 君子博學(xué)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