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譯文及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譯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宋代: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fā)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譯文
饑餓的老鼠繞著床竄來竄去,蝙蝠圍著昏黑的油燈上下翻舞?耧L夾帶著松濤,猶如洶涌波濤般放聲呼嘯;大雨瓢潑而下,急促地敲打著屋頂;糊窗紙被風撕裂,發(fā)出呼啦啦的聲音,仿佛在自言自語。
從塞北輾轉江南,如今歸隱山林,已是容顏蒼老,滿頭白發(fā)。一陣凄冷的秋風吹透了單薄的布被,突然驚醒,眼前依稀還是夢中的萬里江山。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注釋
博山,在江西永豐境內(今江西省廣豐縣),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狀像廬山香爐峰,所以改稱博山。庵:圓形草屋。
翻燈舞:繞著燈來回飛。
“破紙”句:窗間破紙瑟瑟作響,好像自言自語。
塞北:泛指中原地區(qū)。據《美芹十論》,詞人自謂南歸前曾受祖父派遣兩次去燕京觀察形勢。歸來: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職歸隱。華:花白,華發(fā)蒼顏:頭發(fā)蒼白,面容蒼老。
“布被”兩句:謂秋夜夢醒,眼前依稀猶是夢中的萬里江山。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賞析
這闋《清平樂》,代表了辛詞的一種藝術風格,全詞僅有八句話四十六個字,但是卻描繪了一幅蕭瑟破敗的風情畫。
夜出覓食的饑鼠繞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內圍燈翻飛,而屋外卻正逢風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紙也在鳴響!白哉Z”二字,自然而又風趣地將風吹紙響擬人化、性格化了。獨宿的這個“王氏庵”,是久已無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一個平生為了國事奔馳于塞北江南,失意歸來后則已頭發(fā)花白、容顏蒼老的老人出現了。心境如此,環(huán)境如此,“秋宵夢覺”分明指出了時令,同時也暗示了主人公難以入睡。半夜醒來,眼前不是饑鼠蝙蝠,殘燈破窗,而是祖國的“萬里江山”。很顯然,他“夢中行遍,江南江北”(《滿江紅》),醒后猶自留連夢境,故云“眼前萬里江山”。這一句與“平生塞北江南”相呼應,而把上闋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經歷使他心懷祖國河山,形諸夢寐;如今蒼顏白發(fā),壯志難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還會夢到往日的萬里江山。
這首詞用文字構筑的畫面和表達的感情,若改用線條和色彩是完全能夠表達出來的,可見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號所捕捉、表現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話都是一件事物、一個景點,把它們拼接起來,居然連連接詞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難得的風情畫。通過這幅畫面,表現作者的凄苦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心情。
從詞的格調看,近似田園派,或者歸隱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遠了,而且還算不上是代表作。不過,這首詞別具一格同樣帶給了人們美好的藝術享受。從創(chuàng)作來說,作品總反映著作家的所歷、所見、所聞,所感,總反映著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個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講,任何作家也總是從題材內容出發(fā),去努力尋求不同的形式和風格,他們之間的區(qū)別權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這樣,能夠在斷承、發(fā)展蘇軾詞風的基礎上,成為豪放派大家,同時還能在閑淡、細膩、婉約等格調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學史上倒是不多見的。正如劉克莊在序《辛稼軒集》時所說:“公所作,大聲鏜鎝,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其秾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這首詞感情濃烈,語言平淡,純用白描,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劃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軒的愛國作品中,別具一格,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簡析
語言流暢通順,給本詞增添了可讀性,別說這評價好似在說小學生作文,流暢通順代表著句意連貫,詞境不絕。許多牽強附會上去的靡麗詞句讀之不順,誦之不通,別扭拗口,自然影響情緒的表達。而本詞讀來一氣呵成,蕩氣回腸,當真是“到如今凜然生氣”,全無此病。
詞中沒有連詞,上片將屋中的事物都簡要描繪清楚,用語靈活,勾勒生動。如用饑刻鼠,一看即明白這里物質的匱乏,用“翻燈舞”顯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風吹雨,加一“急”字更襯出小屋在風雨中單薄破敗,使得下句出現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讀者心中呈現?偟膩碚f上片銜接毫不突兀,畫面感甚強,沒有特別出彩,但仍能看出以稼軒深厚的筆力為底,不加雕飾,反而直觀具體。
稼軒青年戎馬,沙場舊事總要時時浮上心頭,一發(fā)收地復國之慨,可惜平生塞北江南,只換得歸來華發(fā)蒼顏,透過此二句,仿佛見到一個須發(fā)灰白的老人,終究被打壓沒能帶兵與金人一搏,眼看時光易老,壯志難酬。以至于方從夢中醒來,眼前恍惚竟然還是萬里江山,可見一顆赤誠為國之心。怎不令人長嘆英雄失路,淚滿雙襟!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創(chuàng)作背景
辛棄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約為45歲,貶官為民。閑居帶湖期間,常到信州(今江西上饒)附近的名勝之處鵝湖、博山(今江西廣豐縣西南)等地游覽。一個清秋的夜晚,作者來到博山腳下一戶姓王的人家投宿。詞人即景生情,寫成了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辛棄疾作品賞析
晨來問疾,有鶴止庭隅。吾語汝。只三事,太愁予。病難扶。手種青松樹。礙梅塢。妨花逕,才數尺。如人立。卻須鋤。秋水堂前,曲沼明於鏡,可燭眉須。被山頭急雨,耕壟灌泥涂。誰使吾廬。映污渠。
嘆青山好,檐外竹,遮欲盡,有還無。刪竹去,吾乍可,食無魚。愛扶疏。又欲為山計,千百慮,累吾軀。凡病此。吾過矣。子奚如。口不能言臆對,雖扁鵲、藥石難除。有要言妙道,往問北山愚。庶有瘳乎。
作品賞析原序:屬得疾,暴甚,醫(yī)者莫曉其狀。小愈,困臥無聊,戲作以自釋
【注釋】
①此罷居瓢泉之作。屬(zhǔ主):恰適,正當。暴甚:指病得厲害。小愈:病情稍見好轉。自釋:自我解愁排悶。詞寫隱居生活中的思想苦悶,嵓毴拢慰把猿钛圆?讀鶴之臆對,恍惚略見端倪。其一,心病還須心藥醫(yī)。其二,愚公移山,知其不可而為之,精誠所至,天亦助之。稼軒借鶴語曲傳未忘國憂,婉陳不甘寂寞。此詞作法,假設主賓問答,疊層鋪敘而韻散結合。全篇由問疾、告疾、治疾組成。告疾一段總起分述,并列三事,打破過變換意定格。
、凇俺縼怼眱删洌呵宄浚喧Q飛來探病。止庭隅(yú于):停歇在院落的一角。
、壅Z:告訴。按:以下至“子奚如”,為詞人對鶴講的話。
、苡啵何。
、荨安‰y扶”七句:此第一事。言青松妨礙了去梅塢的花徑。病難扶:病得難以扶持。梅塢(wù誤):梅苑;◤剑夯ㄩg小路。卻須鋤:必須立即鏟除。
、蕖扒锼逼呔洌捍说诙隆Q陨剿畮,污染了堂前明澈如鏡的水池。秋水堂:在稼軒瓢泉居處。曲沼(zhāo找):彎曲的水池。燭:照見。耕壟:指耕田。壟,田埂。吾廬:即指臨水的秋水堂。污渠:污水池。
⑦“嘆青山”十一句:此第三事。言竹林遮住青山,待伐竹,又不忍割愛。青山、竹林,兩美不能兼得,愁心損人。有還無:言青山為竹林遮掩,有等于無。乍可:寧可。食無魚:語出《戰(zhàn)國策·齊策》,馮諼彈鋏作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狈鍪瑁褐θ~繁茂,疏密有致。為山計:為青山作想。累吾軀:累壞了我的身子。
、唷胺膊〈恕比洌合蝥Q請教治病之法。吾過矣:我錯了。語出《禮記·檀弓》:“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子奚如:你(鶴)以為該怎么辦?
、帷翱诓弧本洌胡Q口不能言,猜度它心里回答說。語出賈誼《鵩鳥賦》:“鵩乃嘆息,舉首奮翼,口不能言,請對以臆!币軐Γ盒睦锘卮。臆通“意”。按:以下為白鶴“臆對”的話。
、狻半m盧扁”句:縱然盧扁再生,無奈藥物無效,難以治好你的病。盧扁:即古代名醫(yī)扁鵲,因家居盧地,也稱盧扁。
、稀坝幸浴比洌褐尾∪桃悦畹,去請教北山愚公,也許病愈有望。要言妙道:中肯之言和精妙之理。語出西漢枚乘《七發(fā)》,吳客對楚太子說:你的病無須藥物治療,“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北山愚:“北山愚公”事,見《列子·湯問》。庶:大概、也許。瘳(chōu抽):病愈。
【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宋代04-17
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閱讀練習及答案(必備)03-12
辛棄疾《鷓鴣天·博山寺作》賞析09-03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原文及賞析04-15
柳永《戚氏》譯文和賞析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