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賦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赤壁賦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fā),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赤壁賦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赤壁賦心得體會1
曾經(jīng)學了蘇軾的《前赤壁賦》那時還不是很清楚其中真正的內(nèi)涵。今天又偶然的看到這篇文章不禁又重新閱讀了幾次。真的有文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的感覺尤其是他的這段話讓我有些新的認識。那就是他在文中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這段話蘊涵了深刻的哲理:時光易逝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樂的源泉。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fā)意識到時間的流逝之快也就會越想把它留住。當然時間是不因世人對它的留戀而停駐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沒有在人生書本留下輝煌的一筆不能劃個完滿的句號。不曾一次想到這些問題而每次心靈都會撞擊的`厲害。面對過去的歲月我已無力挽回但現(xiàn)在和未來仍掌握在我手中。我還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來的路仍然是充滿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個道理: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當一天珍惜,而虛度光陰的人把一天當一生揮霍。而今天是下輩子的第一天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放棄總會有成功的那天。因為我們還年輕我們還有許多許多的每一天。
赤壁賦心得體會2
《赤壁賦》是一篇怎樣的作品呢?初讀它的人,會為其文辭華美而打動;再讀它的人,會為其體現(xiàn)的哲學人生觀而打動。但假如讀者能再多一些知識,懂得運用孟子"知人論世"的方法,就會進一步為蘇東坡的人格而折服。
寫《赤壁賦》時,蘇軾正處于他一生多次貶官生涯之初: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貶官黃州。事實上,蘇軾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黨",蘇軾就不愿加人"新黨",并且由于新法實施中出現(xiàn)諸多弊病,他抗言直諫,就被貶了官。(不過,后來新黨倒臺,司馬光等舊黨上場,召回蘇軾,而蘇軾又因為反對舊黨全廢新法而再度被貶―到海南食芋飲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對此作何感想。)貶了官的人應(yīng)該很郁悶啊,但是蘇軾不,他又是吟詩又是吊古,又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絲毫不以處江湖之遠為苦。(赤壁賦》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時寫下的。雖然大家現(xiàn)在都說這個赤壁搞錯了、真正的赤壁應(yīng)該在哪兒哪兒,可蘇東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蘇子就這樣與客泛舟于"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赤壁之下了。風月無邊,他覺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則是道家的說法。此情此境中,蘇軾既達到了"離形去知,同于大道"(《莊子》)的.境界,又有了釋家"體無"的體會。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聽起來像《離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就說到自己貶官的處境了,難怪客人吹洞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聲。但這并不是東坡的本意。他抒發(fā)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優(yōu)郁,而不是對人生無常的悲嘆。針對客人"哀吾生之須臾"的虛無的人生觀,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又令人想起(莊子·大宗師》里河伯見海神的一段。蘇軾不是沒有體會到個人的渺小,但他是將渺小的自我同于無,而通于道,與自然同化,而追其生于永恒。這樣的人生觀,是釋、道兩家人生觀的核心,有這樣的處世態(tài)度,蘇東坡才不會拘泥于個人境遇之得失,處江湖之遠而不改其樂也。
蘇軾的身上,體現(xiàn)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他樂觀而不圓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茍且;身處政治漩渦中而不結(jié)黨不營私,保持自己的獨立品格;貶滴蠻荒之地而不傷不怨,不自憐自嘆,堅持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胸襟豁達,如光風界月。他身上融會貫通了儒、釋、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們現(xiàn)在總是說要建立知識分子的道德準則,要保持知識分子人格的獨立性,蘇軾就是最好的榜樣。只是保持獨立人格,談何容易,要做好兩邊不討好的心理準備。這就不但要有蘇軾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氣!
赤壁賦心得體會3
蘇軾的辭賦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辭賦繼承歐陽修的傳統(tǒng),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蕭散之氣,吸取了詩歌的抒情意味,從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創(chuàng)作了《赤壁賦》,《后赤壁賦》這樣的名篇。
《赤壁賦》沿用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tǒng)格局,抒寫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駢散并用,情景兼?zhèn),堪稱優(yōu)美的散文詩。如寫景的一段: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幽美,澄澈的景色與輕松愉悅的心情構(gòu)成開闊明朗的'藝術(shù)境界,而那種渺渺茫茫,若有若無的虛幻感覺,又直接為后文寫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鋪墊,體現(xiàn)出作者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語言技巧。
赤壁賦心得體會4
元豐五年七月,蘇軾曾游赤壁,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同年十月,他再游赤壁,寫下了同樣享有盛名的《后赤壁賦》。作為《前赤壁賦》的姊妹篇,《后赤壁賦》既有著與之截然不同的意境創(chuàng)造,又有著與之一脈相承的生命感觸。學習這篇課文,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主要采用對比法,把蘇軾游覽前后赤壁的情況進行對比。作者在同一年前后兩次游同一個地方,有何不同:時間不同,景色不同,心情也有異同。教學過程:
1溫故知新,熟悉課文。高一時,我們學過蘇軾的《前赤壁賦》,齊背這篇文章,說說蘇軾在此文里流露了怎樣的情感變化。(樂——悲——樂)并指導學生討論三條題目:①作者為什么而樂?②因什么而悲?③最后為什么能樂起來?通過這樣的回顧,讓學生明白蘇軾第一次游覽赤壁時的情感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由此導入新課的學習。
2指導學生完成本課的難點:作者在《后赤壁賦》里經(jīng)歷了怎樣的一波三折的變化?找出文本依據(jù)。齊讀課文,讓學生把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劃起來。質(zhì)疑設(shè)問:(1)作者開始的情感是怎樣的,從哪里可以看出來?設(shè)計這樣的討論題,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學會從文本中找依據(jù)。(2)找出第一段中寫景的語句,并體會它的作用。文學鑒賞是一種審美的認識活動,設(shè)這樣的題目,發(fā)揮學生作為鑒賞主體的作用。(3)作者因高興,所以重游赤壁,那為什么由樂而變悲呢?從文字中直接找到的一些線索是什么。鼓勵學生在文本里找答案。由此體會景色的變化引起了作者情感的變化。(4)作者獨游赤壁的豪興由眼前的景色引起了他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聯(lián)想而變?yōu)榧ぴ降谋,最后,他能像《前赤壁賦》那樣樂起來嗎?“道士笑而不答”意味著什么?(5)體會我國傳統(tǒng)意象的象征意義。
3總結(jié):《后赤壁賦》也像《前赤壁賦》那樣以情感變化為線索,但與《前赤壁賦》中的“樂——悲——樂”的情感變化有所不同,《后赤壁賦》中的情感由平靜的樂,到激昂的樂,再轉(zhuǎn)而為悲,但最后并不是復歸于樂,而是歸之于一種順其自然的無奈與淡泊,一種巨大的空幻感。在《前赤壁賦》中,蘇軾把人生須臾的解脫歸之于理,從理性上論證物我皆可無盡,短暫的生命融入自然便可永恒。而在《后赤壁賦》中,則既無“情”,也無“理”,而把一切歸之于“空”。全文以“不見其處”戛然而止”。可以說,理是對情的消解,在這重重消解中,對生命本質(zhì)的揭露一步步深入,悲劇氛圍也一步步加重。
4感悟
“讓學生做鑒賞活動的主體”是文學鑒賞課的關(guān)鍵。在教學本課時,我圍繞鑒賞主題層層設(shè)疑,引導學生討論、鑒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聯(lián)想,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在比較閱讀中,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
【赤壁賦心得體會】相關(guān)文章:
《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譯文及賞析02-08
赤壁賦 翻譯03-24
蘇軾 《赤壁賦》09-10
《赤壁賦》經(jīng)典賞析10-26
赤壁賦譯文01-11
赤壁賦繁體06-23
《赤壁賦》全文02-01
《赤壁賦》教案07-15
赤壁賦經(jīng)典賞析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