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謁秋抒情散文
昨夜,我又夢見了那坊間的秋葉,一片片,簌簌地,像時光的軀體里流出的精血,浸淫在微涼的風里。
讀過友人寫石門坊的句子:“每一片紅紅的葉,都散發(fā)著太陽的體香。”因不曾親睹,以為石門紅葉也似香山的楓,經秋而紅。待面對這大片的紅時,發(fā)現(xiàn)只對了一半,秋紅沒錯,楓竟是錯了的。櫨,是兼有“紅葉”之稱的黃櫨,其葉茂生在臨朐西南的石門坊間,與香山紅葉遙相輝映,成為華夏母語文化里兩座迷人的乳紅,哺育著歷代文人涂抹的激情。
想那年重陽,諸事塵落之后,就應了原濰坊公安干校的同學之邀,西去臨朐,一睹那片多年浸染在心底的紅。臨朐屬于沂蒙脈系,一進地界,山勢隨之陡峭起來,氣溫也暖了,許是層巒御風的緣故。因第一次去,同學一遍遍電話才引到了一座大樓門前。張永軍,沒錯,雖魁梧了些,但那份白凈和山里人特有的敦厚一點沒變。略事寒暄,便隨他的車奔石門而去。
車迤邐而行,到得坊前,卻見三面環(huán)山,北部隆出,遠遠地就有滿山的紅撲面而來,間或幾樹蒼翠,讓人倏然想起國畫大師揮毫時會意地一漏,便即點化了整幅畫面的意境。
進了石門,沿石階而上,迎面撞見懸崖上的“晚照”二字,古樸蒼勁。聽說每到傍晚,夕陽透過一道天然山凹的反射,這兩個大字便如靈山秀櫨裱過了一般,栩栩散著靈氣,使人猶臨仙境。“晚照”之下,有水一泓,呈不規(guī)則的圓,名“另天池”,終年汲罅隙之水,清可見底。沿懸崖狹徑上行,但見左側壁立千仞,右手下卻是百丈深淵,幸有一面石橋橫鋪,心揪揪然,竟不敢旁顧。問當?shù)厝耍坏馈跋扇藰颉。永軍介紹說,當年呂洞賓由東;囟朊忌綇倪@里走了一趟,就有“仙腳踏開一線路,世人此過見神仙”的釋句。是時躡足而過,頓覺有股仙氣襲遍全身,后背汗涔涔的,回來悟道,卻是驚悚過甚所致。
過仙人橋回望,但見山谷里陽光普照,萬樹潑染,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紅了山腰,碳了眉梢,心也跟著熱騰騰地,怕就熔化了。
然后往南,依次探訪洞穴數(shù)座,惟龍洞最為深幽,傳是東海巨龍遭貶藏匿之處,洞勢蜿蜒,至今無人測其深。像這石門坊,到底備了多少佛學齋飯,留有多厚的人文積淀,沒人道得清了。再往南,便是七仙女洞,傳說這老奶奶下凡時就曾藏身洞里,以尋天下如意郎君,誰知相中了窮小子董永,成就了“天仙配”的千古唱詞。想這傳說終是后人演繹了的,為山洞添點靈氣,搏游人雅興,得雅者一哂。這樣想著,徑自笑了。
又經過幾次峰回路轉,遇得一處名曰“三石龕”的所在,卻是高出路面的石壁上人工鏨鑿的三座石窟,乃元明僧人齋臥之所。
進了文昌殿外門,庭前一棵古樹,幾柱燭香,繚繞著佛門的遺韻。上得堂內,瞻仰文昌帝君梓潼神像,威儀莊重,就有人燃了大把的香燭舉過頭頂,口中念念有詞,想是許了幾輩子的心愿,子子孫孫一并禱過,求神靈護佑,虔誠得讓人直欲洗手凈面,叩身一拜了。據說明朝殿內曾塑“天聾”、“地啞”金童神像二尊,工藝極為精湛,兀立百年,招來香煙成云,佛聲回蕩。后毀復建,最后為倭寇所滅,神像不再,殊為痛哉!想這深山老林,原是蒼松翠柏蔭被山谷的,綿延千萬年,為何偏在人類紀元的'二十世紀失去蒼翠,代之櫨紅,莫非仙靈有知,冥冥中早布好了這石門的櫨,泣血的紅,為后來兵燹辱沒的諸神眾生招魂搖幡吧?
待謁了幾處佛寺圣地,移步磐石上的“眺遠亭”時,憑臨那一波波的紅的流動,本應多浸淫些秋的況味的,奈何那份傷緒還裊裊著,久久不肯散去。這么懵懂了些時,得同學一拽,才斷了那些飄忽的思緒?慈疹^已高,匆忙下山。
別來數(shù)載,有關石門的意象開始模糊,只有那一片坊間的紅恍惚還在眼前,簌簌地,像歷史的軀體里流出的精血,浸淫著一些夢境,抱守著一方神圣。夢便是夢了,想這個時侯,那些葉子又該紅透了。
【石門謁秋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秋的抒情散文09-12
秋抒情散文09-14
秋寫景抒情散文06-05
抒情散文:秋的印記05-28
秋之情-抒情散文06-06
一秋抒情散文09-11
秋感抒情散文12-11
秋憶抒情散文12-15
秋的味道抒情散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