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3課時)
一、新課導入
一個踟躕獨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飛來橫禍,差點葬送了曠世奇才。屈辱,難言的屈辱將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兒的頭顱,倔強地甩開了世人嘲諷的白眼,毅然提起筆來,挑起了華夏史傳的千秋偉業(yè)。“百世奇人懸日月,千秋孤憤訴晨昏”,你那揮筆疾書的身姿已經(jīng)定格成一幅永遠的風景,令后人高山仰止!
皇權可以摧殘你的身體,卻無法剝奪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發(fā)你生命的潛能,殘缺的僅僅是身軀,飛翔的卻是你不朽的靈魂!
二、知識介紹
身殘志堅的史官奇才--司馬遷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有“史圣”之譽。字于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他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
史家之絕唱--《史記》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0篇,書8篇,年表10篇,共52萬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魯迅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妒酚洝吩短饭珪,魏晉以后,才改稱《史記》。
三、背景鏈接
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被捕下獄,慘遭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看,這是宮中的機要職務,實際上卻是以一個宦者的身份在內廷侍候,為一般士大夫所鄙視。
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人。由于衛(wèi)青的薦舉,當了郎中,后遷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發(fā)生巫蠱案,江充乘機誣陷戾太子(劉據(jù)),戾太子發(fā)兵誅殺江充等,與丞相(劉屈髦)軍大戰(zhàn)長安,當時任安擔任北軍使者護軍(監(jiān)理京城禁衛(wèi)軍北軍的官),亂中接受戾太子要他發(fā)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動。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漢武帝認為任安“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論罪腰斬。任安生前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盡推賢進士之義”。直到任安臨刑前,司馬遷才寫了這封著名的回信。
四、疏通課文,整體感知
通假字
(1)被 楚受辱( 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發(fā)(“剔”通“剃”,剔光)
(3)見獄吏則頭槍地(“槍”同“搶”,撞擊)
(4)及罪至罔加(“罔”同“網(wǎng)”)
(5)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xiàn)”,現(xiàn)露)
(8)則仆償前辱之責(“責”通“債”,此處指下獄受宮刑)
古今異義
(1)意氣勤勤懇懇
(意氣: 。今指: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勤勤懇懇:誠懇,懇切。今指勤勞而踏實)
(2)素所自樹立使然
(樹立: 。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顧妻子
(妻子: ,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
(沉溺: 。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難以自拔)
(5)恨私心有所不盡
(私心: 。今指為自己打算的念頭)
(6)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非常: 。今用作程度副詞,相當于“很”、“十分”)
(7)下流多謗議
(下流: 。今指卑鄙齷齪)
(8)仆以口語遭遇此禍
(口語: 。今指談話時使用的言語,與“書面語”相對)
詞類活用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牛馬:名詞作狀語,像牛馬一樣,這里是作者的謙稱)
(2)倡優(yōu)畜之(倡優(yōu):名詞作狀語。像樂師優(yōu)伶一樣)
(3)太上不辱先(辱: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辱)
(4)何足貴乎(貴:形容詞作動詞。稱道)
(5)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死:動詞的為動用法,為……而死)
(6)韓非囚秦(囚:動詞的被動用法,被……囚禁)
一詞多義
師
若望仆不相師( ,動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名詞)
或師焉,或否焉( ,動詞)
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為動詞,意動用法, )
表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動詞)
使人先表雍水( ,動詞)
厥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連詞)
思厥先祖父( ,代詞)
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轉折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詞)
家祭無忘告乃翁( ,代詞)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表判斷的副詞)
傾
權傾五伯( ,動詞)
對此欲倒東南傾( ,動詞)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闕然不報,幸勿過(之)
(2)被動句
①蓋西伯拘而演《周易》(無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②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以“被”表被動)
③下流多謗議(無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3)固定結構
無乃與仆私心刺謬乎?(“無乃……乎”不是……嗎?恐怕……吧?)
全文結構(略)
五、重點研討
司馬遷在遭受人生的奇恥大辱之后,他踽踽獨行,忍受著恥辱的煎熬、世人的白眼,為了那部“藏之名山,傳之后人”的著作,他,背負著歷史的重任,經(jīng)受著靈與肉的考驗,選擇了一條艱辛的道路。他,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他于困厄中喊出了超越時代的呼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請你結合自己對于司馬遷的理解,評述一下他的生死觀。
司馬遷是為了人生的信念而活著,這使他的生命更為璀璨奪目。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們大多不愿談及自己的理想,現(xiàn)實世界讓更多的人歸于平庸。選擇平庸抑或崇高往往就在一念之間,人與人的區(qū)別也往往在人生觀選擇的差異之上。在歷史長河中,我們都是渺小的水滴,但為什么有人能夠不朽,而有的人只是匆匆的過客,沒有留下一絲痕跡,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司馬遷為什么要“隱忍茍活”,以“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的決心,發(fā)憤著書?其行為的動機是什么?
1.繼承父志。司馬遷的父親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父親臨終授命,讓他完成修史之重任,他想到死去的父親遺命,他要立志繼承父業(yè),于是決定要忍辱負重,頂著極大的壓力和痛楚來完成《史記》。
2.司馬遷懂得人生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人只要不死,腳下便有路,盡管他“腐刑”后的軀體是卑微的,然而,他有偉大的思想和滿腹的文才,只要通過奮斗,創(chuàng)造出非凡的人生價值,就可以反卑微為偉大,使生命“重于泰山”。
3.明圣盛德。司馬遷之所以修史,為的是給西漢以及前的歷史作個總結,頌揚圣君賢臣的德行功績,這是潤色鴻業(yè)自覺舉動。
六、片段品讀
請你嘗試品析“古者富貴而名磨滅……思垂空文以自見”段的內容。思考:作者為什么要一口氣列出如此眾多的歷史人物,他的用意是什么?你能從中總結出規(guī)律嗎?
“詩可以怨”“憤怒出詩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作家痛苦心靈的結晶。飽經(jīng)苦難折磨的作家在痛苦后重生,在烈火中涅磐。因而有了理性的思索,深沉的思考。
七、語言評析
1.句式錯落之美
句式參差,長句短句結合,整句與散句搭配,使全文呈現(xiàn)出一種搖曳之美。
2.情理交融之美
司馬遷以一般人對生命的看法襯托出自己的追求。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夢想、成功、希望都無從談起,司馬遷也在為自己求生找出口,這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自己的負責。作為一個有生命尊嚴的知識分子,在命運轉折關頭所邁出的堪稱偉大悲壯的步伐,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一個人踩著自己的影子前進,提著自己的頭發(fā)飛翔!
3.至情至性之美
當言及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里表現(xiàn)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悶之情,溢于言表。
4.氣勢磅礴之美
作者善于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信中有許多排比句,或兩句、三句為一套,或五句、六句為一套,甚至竟有一連用十句的,如“太上不辱先”以下連用了十個排比句,表達思想一氣貫下,勢如排山倒海,酣暢淋漓,加強了文章的氣勢。
5.結構嚴密之美
全文洋洋灑灑幾千字,但寫得反復曲折,條理十分清楚。作者從任安來信中要他“推賢進士”的話題談起,然后一直圍繞這條中心線索加以陳述,始終不離答書的旨意,或敘述,或議論,或抒情,作者歷敘自己所受的恥辱之深,寫出自己的必死之心,但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決心向圣者先賢學習,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這才茍活于世,根本無心“推賢進士”,最后一段,重申苦衷,收束全文,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報任安書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報任安書教案
3.報任安書原文翻譯
10.背影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