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個蘋果,他有一個蘋果,交換后可得到的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他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獲得兩種思想---這就是合作的好處。
如今的班級授課,幾十個人濟濟一堂,聽著同一個教師的講授,讀著同一本教材,學習著同一個課題,保持著同一個進度。其教學形式以灌輸和告訴為主要特征,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需求。而新課程理念中,語文教學提倡的是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教學。如何理解合作?怎樣合作?
合作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評論家艾利斯在其新著的《教育改革研究》一書中斷言:合作學習如果不是當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話,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他代表合作教學論認為:整個教學系統(tǒng)中的動態(tài)因素都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人力資源,因而強調(diào)所有動態(tài)因素的共同互動合作,由此在課堂信息交流網(wǎng)絡上體現(xiàn)出縱橫交錯的多維立體特征,展開短視、高效、低耗、愉快的教學活動。為貫徹這一理論,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作了些粗淺的嘗試。
一、師生合作 共同達標
在以前的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是任憑老師主宰的三尺平臺,是老師個人才華的大展現(xiàn),老師是課堂上獨一無二的權威,是表演的主角,學生只有被動的接受,盲從。我們往往習慣于老師凌駕學生之上,不是唱催人入睡的獨角戲,就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遏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特別是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探究能力。其實真正展示自我的應該是學生,他們才是 課堂的主人,老師要盡可能的為他們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張揚個性的舞臺。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主動探究 是老師教學設計的核心。
在教學時,我試圖在上課伊始就讓同學們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然后由學生和老師一起群策群力,實施達標。 這一過程中先由學生自行達標,達不到的有老師指導,正如一棵蘋果樹下,低處的蘋果學生自己摘,夠不著的,老師扶一把,更高一些的需要師生一起合作,借助外力(譬如一架梯子)來解決。如教學文言文 《于園》時,我首先精心設計的導語是:古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揚州的“于園”可是個不可多得的地方,那里有磊石之奇,曲徑之幽,自然之趣,你們愿意去神游一番嗎?同學們紛紛響應。在讀課文之后,讓大家說說 ,本課應該解決什么問題。經(jīng)過討論展示兩個目標:一疏通文意,二說明的特點、 順序、 方法。目標是大家訂的,對于達標當然是躍躍欲試,十分積極。他們通過自讀注釋、討論的方法解決了許多問題,還有個別解答不到位的難題,由我補充。接下來便是學生進行總結(jié),老師出示達標測試題,經(jīng)過及時的評價和反饋,查漏補缺鞏固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又適時拓展引申,搞遷移訓練,實施高層目標的導達,讓他們完成短文閱讀《拙正園》。一節(jié)課中,教師、學生相輔相成,密切合作,充滿民主平等積極主動的熱烈氣氛。
通過目標教學,每位同學充分認識并發(fā)揮出自己的最大潛能,他們嘗試到發(fā)現(xiàn)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喜悅,特別是那些差生,在語文課上發(fā)言踴躍,重新樹立了學語文的興趣和自信。那些優(yōu)生更是不時大膽質(zhì)疑,常有驚人之語。在課堂上,再沒有老師的口若懸河,也沒有師道尊嚴,師生之間更像合作伙伴,共同探討學習。合作學習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fā),巧妙地運用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把“導”與“演”進行了分離與分工,學生由于主體性得到了體現(xiàn),自然會產(chǎn)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會把學習當作樂事,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地。師生負擔也可以由此大減,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也會因此而建立起來。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旨在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fā)展,使學生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教師與學生之間原有的“權威一服從”關系也逐漸變成了“指導一參與”的關系。
二、 生生合作 互相促進
由于我國獨生子女的教育格局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小皇帝”“小公主”們在長輩們的精心呵護下,養(yǎng)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不樂意、也不會與人交流、合作,缺乏與人合作的品質(zhì)。而積極的合作意識和有效的人際交往能力是21世紀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此外,在教學中,老師也往往忽略學生合作的能動性,也總是低估學生集體的力量。實際上,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發(fā)生在學生一同伴群體關系的環(huán)境之中的。事實上,與同伴的社會相互作用是兒童身心發(fā)展和社會化賴以實現(xiàn)的基本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兒童健康的認知發(fā)展和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fā)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
我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把學生之間分成若干互助小組。一般每組五到六人,優(yōu)中差搭配。在課堂的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在課外的預習、復習中,讓他們互幫互助,互相督促,結(jié)果學生之間的交流效果往往優(yōu)于師生之間。在做反饋練習時,展開小組之間的競爭,激發(fā)起了他們創(chuàng)設成就的動機,充分發(fā)揮個人才干。。例如:在學習歌詞欣賞《我的中國心》時,我先設計好教學模式,然后,把一節(jié)課 統(tǒng)統(tǒng)權力下放給學生,結(jié)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聽一聽,講一講,看哪一組同學聽的認真,講的深刻,然后是讀一讀,議一議,看哪組同學讀的最有感情,對老師列出的思考題解決的最多,最后是唱一唱,練一練,比唱歌,看哪一組的歌唱的好,然后,每人當堂練筆《我最喜歡的歌》,寫好后,先在組內(nèi)交流,再每組推薦一篇,在班上參與評比。事實證明,水石相搏蕩起漣漪,集思廣益,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學生完全可以成為學習的主人,只要老師善于因其勢而利導之,促進學生集體思維,全體學生一定會感受到合作的快樂與滿足。
從宏觀上講,任何教學模式的實施都應該充分考慮到教學對象的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求和其未來所處的客觀社會環(huán)境的需要,F(xiàn)在課堂里的準備和訓練便是明天競爭、享用的資本。練就學生主動探索善于合作的本事是他們參與社會競爭保持良好發(fā)展勢頭的保證。著眼于學生,著眼于未來,就必須讓學生意識到,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單憑個人力量往往難以獨立解決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問題,這就需要個體參與到集體的學習活動中去,互相間的討論、交流、切磋甚至爭論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個體需要依靠合作,也可以享受合作,合作意識是學生生存、發(fā)展的一項重要的學習能力。因此生生互動是教學系統(tǒng)中尚待進一步開發(fā)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把生生互動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種十分重要的互動方式來加以科學利用,才能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教學中的人力資源,為現(xiàn)代教學系統(tǒng)注入新的活力,把教學建立在更加廣闊的交流背景之上,,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增進教學效果!
三、師師合作 揚長避短
傳統(tǒng)教學雖然也時有教師集體備課的話動或形式,但并設有將之納入教學的流程之中加以統(tǒng)合。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一臺不容二主。同臺授課在教育界似乎還不多見。其實,就像說相聲一樣,逗哏、捧哏一唱一和,相得益彰。兩個教師各自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資源共享,同臺獻藝,又有何妨?
.這是一種創(chuàng)新。.與學生一樣,教師之間在知識結(jié)構(gòu)、智慧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異,即使是教授同一課題的教師,在教學內(nèi)容處理、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整體設計等方面的差異也是明顯的。這種差異就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通過教師與教師之間就所教授內(nèi)容的互動,教師之間可以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實現(xiàn)思維、智慧的碰撞,從而產(chǎn)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觀念更加科學和完善,有利于達成教學的目標。筆者曾經(jīng)和另一位年輕教師嘗試上了一節(jié)多媒體課,我來主講課程,她來操作電腦,放映并解說,我講的聲情并茂,她做的嫻熟自如,同學們既新鮮又活躍,如回答正確的話,可得到兩位老師的表揚。別提那節(jié)課多快樂了。
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從內(nèi)容上講,可以“輻射”于多門學科,這種輻射性,為學科之間的遷移整合教育提供了契機。.華東師大博士生導師鐘啟泉教授說:“語文學科盡管依然作為一獨立學科設置,但作為語文教師不能自我封閉于本學科框架之內(nèi)。各科教師需要確立‘學科群’的觀念。軟化學科界限,倡導合科教學,促進學科之間的溝通,對話和合作,這樣,最終將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整合’”。在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有不少課文是跨學科的知識滲透,如《貝多芬》《長征》、《奇妙的克隆》《宇宙里有些什么》分別是語文與音樂、歷史、生物、地理的融合,就憑語文教師的知識再豐富,口才再好,恐怕也難把科學知識傳授到位。畢竟“術葉有專攻”。在上《長征》時,我先請同學們用聽講座形式由歷史老師講了長征的背景、過程、歷史意義,然后由我和他們誦讀詩文,分析詩的內(nèi)容、意境、特色,接著,由音樂老師教他們學唱《長征》歌曲,一節(jié)課下來,三位老師輪番登場,銜接得當,配合默契,課程生動活波,富有情趣,掀起一次又一次高潮,連我們自己也沉浸在科學、文學、藝術的優(yōu)美氛圍中,久久陶醉。
語文教學應該根據(jù)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diào)節(jié)、更新發(fā)展。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必要性,就必須投學生所好,以學情制宜。我還認為:有的教師一上課就面面俱到地講題的習慣說了一番話,也許你每次講得都很好,很清楚,很全面,很透徹,但總是這樣,學生難免不厭倦,如同吃飯,每頓飯都是大魚大肉,不可說沒有營養(yǎng),但吃多了,吃久了,照樣煩膩,那么,為什么不經(jīng)常地換上另一道同樣有營養(yǎng)價值的菜呢?為什么你覺得有營養(yǎng)價值就可以不考慮吃者的心理需求和胃口消化功能呢?不同專業(yè)、不同風格的老師聯(lián)袂出場,不也是賞心悅目、營養(yǎng)均衡的一道大餐嗎?而對于老師之間來講,也是優(yōu)勢互補,現(xiàn)場學習競爭進步的難得機會。
二、 語社合作,溝通課外
長期以來,人們的腦海中形成了這樣的一種觀念:課程就是教科書,學習就是讀書,對學生來說,上學就是讀教科書。讀書成了學生學習最基本、最主要、最核心的內(nèi)容,即所謂“書本中心”。從對學生成績的考核,到對學生學業(yè)的評價,骨子里都是“書本”二字。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局限在狹窄的空間中,所獲取的信息、可供學習的有效資源受到限制。實質(zhì)上,語文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寬廣,語文教學的空間就有多大,語文教學的資源就有多豐富。為何不打破“書本中心”這個千年老傳統(tǒng),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開始從陽春白雪走進百姓生活,走進廣闊的現(xiàn)實之中,與社會實踐親密接觸
語文學科生活化、大眾化的特點,決定著語文教學的實施需要時空的延續(xù)。課內(nèi)是主陣地,必須利用足,利用好,而課外還有許多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值得開采利用。曾經(jīng)聽過國際學校的一位老師講《柳葉兒》,她別出心裁的請了四位老人作嘉賓,通過憶苦思甜的方式,和學生座談,讓生活在幸福時代中的同學們認識到艱苦歲月的酸甜苦辣,認識到樹葉在那個時期的特殊意義。更可貴的是,老人們和同學們一道分析了課文,品味了語言文字的魅力,老少合作,其樂融融。受她影響,我在教親情散文〈〈散步〉〉時,先布置家長閱讀文章,簡單寫一點感受,交給學生課上代為朗讀 。身為父母,哪一個對那種承前啟后的責任感沒有體會呢?他們寫的情真意切,同學們也深受感染。在真切的親情中感受親情,應該是再好不過的教育。 由此,我領悟到,社會課堂是一個大課堂,育人資源十分豐富,人才的培養(yǎng)要著眼于服務于社會,因此,重視社會課堂,充分挖掘社會課堂的育人功能不可忽視.當然,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社會的時事資源,自然資源等,利用節(jié)假日開展服務社區(qū)活動,校外參觀訪問,開展學生小課題調(diào)查研究活動。讓學生深入社會,深入生活,親身去體驗、去獲取、去提高、去運用。..這無疑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
總之,語文的合作教學,就是一開發(fā)和利用課堂中人的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全員互動合作為基本動力,以班級授課為前導結(jié)構(gòu),以全面提高學生成績,積極改善班級內(nèi)的社會心理氣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素質(zhì)為目標的創(chuàng)新的教學設計。作為新課程時代的語文課堂,我想我們應該高揚合作大旗,使語文課堂成為師生共享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成為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即使是知識技能的傳授,也浸入了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也閃爍著師生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這樣的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人生美好的記憶,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
[倡導合作初探(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3.教育倡導校園標語
5.校園倡導學習標語
8.校園倡導綠色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