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范生的出勤率反思高校師范教育的論文
師范生無疑是未來社會教師力量的主要后備軍,高校師范教育水平的高低事關未來教師隊伍的發(fā)展。然而,師范類學生的課堂出勤現(xiàn)象卻不容樂觀。因此,要以師范類學生的求知和發(fā)展為需要,大力推進師范生教育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
班級授課制是現(xiàn)在高校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但是師范類學生的出勤率卻令人擔憂。本文針對師范生的出勤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整體的分析,并提出解決的對策和建議。
一、師范類學生逃課的原因分析
1.主觀原因
(1)對師范專業(yè)認同率較低
在我們的調(diào)查結果中顯示,有 19%的學生是因為被調(diào)劑而無奈選擇了師范類專業(yè),有25 %的學生是因為父母做主而選擇師范專業(yè),35 %的學生是因為就業(yè)而選擇了師范專業(yè),21 %學生是因為喜歡而選擇師范專業(yè)。在調(diào)查的男性師范生中87.3%人表示不愿意做教師。
(2)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中缺乏競爭意識
在調(diào)查結果中顯示,有 75%的人習慣考前突擊,只求60分萬歲。進入大學的目的只是想獲得一紙文憑而缺乏真正的求知欲。試想如果一進入大學就發(fā)學歷證,還會有多少人會在大學度過3至4年的時光呢?大學生中普遍沒有了中學時代你超我敢的學習勁頭,跨過及格線成為眾多人追求的目標,甚至有人說多考一分浪費。
(3)其他原因逃課
在校大學生的個性類型來說, 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功利型、墮落型、無奈型、從眾型[1]。其中功利型的學生缺勤率高達 67%,是影響大學生出勤率的主要的因素。這類學生面對現(xiàn)實的大學與理想的大學之間的矛盾, 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xiàn)狀,也為了畢業(yè)后有更好的出路而有選擇地學習,包括去自己喜歡的教師的課堂去上課,鉆研有利于個人前途和發(fā)展的專業(yè)和課程,或為考研做準備,或為了考取形形色色的證書去參加社會上各種短期培訓班,而放棄認為對自己未來影響不大的專業(yè)和課程[2]。在調(diào)查的體音美特長生中,有45.6%的學生會因為準備參加比賽、豐富自我實踐技能而逃課。85%的學生表示有過在上課時自學其他知識,或者自學考一些相關的資格證書。因為學科性質(zhì),文科生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和突出。
2.教師方面的原因
(1)教師的教法單一、課件多年不變。在調(diào)查中有 75%的學生因為老師授課方式無聊而選擇逃課。這是對當下許多教師的諷刺。在師范生的授課教師群體中,不乏一些教師自己就不知道怎樣才能“傳道、授業(yè)和解惑”,又怎么會教給師范生“傳道、授業(yè)和解惑“的方法呢?又怎樣培養(yǎng)出合格的師范生呢?
(2)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 在現(xiàn)在高校中普遍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任課教師擔任一個學期的課后竟不能叫出幾個學生的名字,不可否認學生多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逃避責任的推辭。在調(diào)查中顯示,有64%的學生表示一學期下來幾乎從沒有和老師講過話。很多老師都是上課前匆匆趕到,上課整節(jié)講授,鈴聲剛落就離開教室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情感溝通,只是單純的在課堂上“授與受”的關系。這種情感困乏、師生關系冷漠的現(xiàn)象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教師職業(yè)的認同度。
3.學校層面的`原因
(1)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落實不到位
在所調(diào)查的四所師范類本科院校中,都將曠課作為違規(guī)違紀的一種行為。在制度層面上,學校的處罰力度是很嚴格的。但是在實際的落實過程中大部分情況下卻形同虛設。學校出于能讓學生能夠順利畢業(yè)考慮,在管理上往往會網(wǎng)開一面,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讓學生逃課有了可乘之機。
(2)高校管理制度合理性的缺失
近幾十年來,盡管我國高校管理制度進行一系列變革,但相對于社會所需來講在整體上仍然是滯后的!案咝H藬(shù)的激增導致學校師資力量不足,硬件軟件存在壓力,許多課程的進行并不能達到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因此,大學生對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無法在現(xiàn)行學校管理制度所提供的專業(yè)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實現(xiàn);他們所期盼的能適應社會競爭環(huán)境的學習目標與現(xiàn)行學校管理制度提供的手段也難以有效協(xié)調(diào),于是逃課行為就發(fā)生了。針對逃課行為,一些高校也采取了補救措施,例如 :要求教師上課點名、將學生的出勤情況與任教教師的年度考核相掛鉤。這些舉措在短時期以內(nèi)確實可以有效遏制顯性逃課,但是對于隱性逃課卻無濟于事。
(3)教師考核制度存在問題
目前對于高校教師的考核,包括上崗和晉升等,都過分強調(diào)科研而輕視對教師教學技能、教學成績方面的考核。這種評價模式導致了高校教師熱心從事科研,而對教授學生方面思考的過少,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力不強。
(4)管理和教學的脫節(jié)
高校學生上課時間是由教務處出統(tǒng)一安排,任課教師沒有安排的自主權,這就導致課程安排的不合理性。有的一整個上午全是理論課,讓學生感到乏味又疲倦,進而影響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有的課采用大班授課制,200多人坐在同一所教室,加上音響擴音效果差,教師說的話無法聽清楚等等,這些因素也大大降低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二、改進措施:
在師范教育中,因為我們的施教對象是未來教師職業(yè)的主力軍。如何讓師范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觀念,這對于未來教師隊伍執(zhí)教水平的高低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1)在師范教育中應該加強實踐的比例。教育實習,是教師教育和教學工作中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的體現(xiàn),也是全面檢驗和進一步提高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質(zhì)量、培養(yǎng)合格人民教師的必要舉措。在調(diào)查中很多學生會因為出去做家教而選擇逃課,他們認為在課堂上學的那些理論知識在走向講堂時用上的真的很少,所以想在大學時多多參加實踐來提高自我技能。其實,在現(xiàn)在的師范教育中不免會面臨著這樣的尷尬,接受四年師范教育的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仍覺得自己“不會教書”以及“不會與學生相處”,這些都是源于理論和實踐的割裂。
(2)改進教學方法,為有意義學習而教。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有意義學習,那么為了讓學生有意義學習,教師應該有意義而教。在教授知識時,要考慮到學生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這樣的教學不至于讓學生感到突兀而不知所措。教師對于學生的要求,要使學生經(jīng)過努力后可以達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成就感,這樣的教學和學習才是有意義的。但是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社會對于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很多都已經(jīng)落后,而且教師也不可能教授給學生各個方面的知識。為了讓教學更有意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傳授學習的方法、思考的方式、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
(3)從注重“教什么”轉(zhuǎn)變?yōu)椤霸鯓咏獭。每當談及師范生所學的專業(yè),很多人都會問“他們是教什么的?”,卻很少有人關心“他們學習了怎樣教嗎?”。這恰恰反映了大家對師范教育的片面認識。在師范教育中,學科性也是令人備受關注的。對于歷史、政治、語文等這些具體的學科教學,大家更側重這些師范生所掌握的學科知識,具體他們是否掌握了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方法沒卻總是被漠視。對于教育學、心理學等這些學科性不明顯的專業(yè),被很多人會懷疑它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是一個師范生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教師所必不可缺的知識,這些知識會讓教師學會如何教、怎樣更好的教。
【從師范生的出勤率反思高校師范教育的論文】相關文章:
中美師范教育課程比較與反思論文09-19
幼兒師范教育論文07-18
高校師范生職業(yè)道德論文06-29
關于淺析反思性教學在師范教育中的運用論文09-19
高校師范生舞蹈教學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論文08-28
高校師范生進行形體訓練的意義及作用論文08-13
高校師范生教師禮儀培訓實驗與分析論文09-10
關于高校教師教學反思論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