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歡迎來到瑞文網(wǎng)!

抗戰(zhàn)經(jīng)典勵志歌曲:在太行山上

勵志歌曲 時間:2017-09-06 我要投稿
【m.pop-photo.com - 勵志歌曲】

  在太行山上

  紅日照遍了東方, 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看吧!

  千山萬壑,鐵壁銅墻!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氣焰千萬丈!

  聽吧!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

  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

  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歌曲《在太行山上》的創(chuàng)作:煙紙上寫歌 周恩來試唱

“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他在哪里滅亡……”今年90歲的山西陵川人武文德再次唱起這首《在太行山上》時,歲月滄桑的臉上難掩激動之情,思緒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彌漫著烽火硝煙的年代。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太行山特殊的地理形勢與革命斗爭成果,使這里成為一個精英云集、風云際會的地方,一批批青年學生和文化精英向這里匯聚。

  當過抗日兒童團團員的武文德至今仍記得,其中有一個“桂代表”,自己曾多次陪他下鄉(xiāng)“吃派飯”。“老百姓給他做雞蛋拌湯,他堅持吃糊飯(當?shù)赜眯∶缀陀衩酌孀龅暮隣钤绮?,非常樸素。”

  武文德口中的“桂代表”正是《在太行山上》的詞作者,桂濤聲。

  70多年后,山西省晉城市的歷史文化研究者靳宏偉和同樣喜歡研究當?shù)匚幕膹埥ㄜ娨黄穑瑸閷ふ摇对谔猩缴稀返恼Q生地,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5年的實地調研。

  在他們看來,《在太行山上》是太行山軍民向天而歌的沖天號角,是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黃鐘大呂,是民族抗戰(zhàn)的英雄史詩?甲C這首偉大歌曲的身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煙紙上寫歌

  “這首歌在太行山可以說家喻戶曉,老少皆唱,都知道它描寫的是太行山抗日,但是對它創(chuàng)作于陵川卻鮮為人知。”張建軍說,直到他讀到一本長春電影制片廠廠長蘇云所著《紅都影帥》。其中寫道:“1938年春,桂濤聲由陵川動身去武漢時,將這首歌(《在太行山上》)給了民眾小學的李曼……”而蘇云曾經(jīng)是陵川抗日兒童團成員。這引起張建軍的注意,他立馬撥通對陵川歷史頗有研究的靳宏偉電話,一起開始求證之旅——

  桂濤聲來到陵川,既為太行山的壯觀景色所驚嘆,更為抗日軍民的救亡熱情而感動。

  八路軍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殲敵4000余人,收復縣城18座。當時,陵川自衛(wèi)隊由300多人迅速擴編為1000多人,出現(xiàn)了不少“母送兒,妻送郎”參軍的感人場面。

  在隨游擊隊轉戰(zhàn)陵川的過程中,桂濤聲目睹了太行王莽嶺“千山萬壑”和“鐵壁銅墻”后,觸景生情,感受到了抗日軍民才是真正的“鐵壁銅墻”,在胸中澎湃的詩篇《在太行山上》從心底迸發(fā)了出來,他隨手寫在香煙包裝紙上。

  張建軍和靳宏偉由此認為,《在太行山上》歌詞創(chuàng)作于陵川佛山。“站在佛山之巔,東望群山奔涌,千山萬壑,遠處王莽嶺數(shù)十道山脊線宛如一幢幢銅墻鐵壁,將佛山緊緊地護衛(wèi)。這與歌詞中‘千山萬壑,鐵壁銅墻’的情境非常吻合。”靳宏偉說。

  而陵川當時的抗日劇目《四杯茶》中,有這樣的唱詞:

  兒:自動參軍上前線,打敗鬼子保家園,頭杯茶呀敬我的爹,我去當兵您當家呀。

  爹:去吧,好好到前方打鬼子,不要心焦家。

  兒:二杯茶呀敬我的娘,我去當兵娘少想呀。

  娘:好好打鬼子,把鬼子打敗,不要想家……

  兒:“三杯茶呀敬我的妻,我去當兵少哭啼。”

  妻:“去吧,不哭啼,這是光榮事。”

  兒:“四杯茶呀敬我的妹,我去當兵陪嫂睡。”

  妹:“去吧,哥哥您放心吧,我和嫂嫂在一起。”

  其中可以明確地看出“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的影子,由原來爹、娘、妻、妹四人送別抗日兒郎的場面,濃縮為最有親情感染力的母親和妻子場面。

  陵川的趙子純老人,在1938年間曾經(jīng)給桂濤聲做通訊員,他回憶說:“我經(jīng)常看到桂代表拿著鋼筆不停地在紙上寫著,卻不知道他是在搞歌詞創(chuàng)作。”《在太行山上》的歌詞就這樣誕生了。

  大師的聚會

  《在太行山上》是誕生于武漢還是陵川?這是靳宏偉5年來苦苦追尋的答案。

  要證明《在太行山上》這首歌的詞曲都誕生在太行山區(qū)的陵川,就要證明作詞者桂濤聲和作曲者冼星海,在同一時段都來過此地相遇相聚,并分別在此作詞、作曲。

  他找到1985年的《陵川教育大事記》中記載:“1938年春,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桂濤聲到我縣,在城關住四天,平城住三天。”

  然而,一個地處太行之巔的偏僻小縣,為何是冼星海、桂濤聲駐足之地?

  原來,1938年前后的陵川,是山西唯一沒有被日軍占領的完整縣,云集了國共雙方黨政軍機關和要人。“那時陵川成為華北抗日根據(jù)地的心臟,一個風云際會,精英云集的地方。”靳宏偉說。

  桂濤聲原名翹然,濤聲是筆名,1928年5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桂濤聲跟隨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赴山西進行抗日救亡宣傳,9月上旬到山西勞軍。隨后,桂濤聲回到武漢,于1938年春節(jié)前后受冼星海委托,帶領洪荒(冼星海的學生、同鄉(xiāng)),經(jīng)鄭州到達陵川。桂濤聲任“第二戰(zhàn)區(qū)行營游擊隊第一支隊”政治代表。洪荒任下面的二大隊指導員。

  1937年秋,河南大學大眾話劇團“怒吼歌詠隊”在開封成立。不久,包括冼星海在內的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到達開封,和“怒吼歌詠隊”一起到達鄭州。受黨的指示,由共產(chǎn)黨員陳冰之帶領部分“怒吼歌詠隊”隊員組成十三軍游擊隊話劇團赴陵川參加抗戰(zhàn)。冼星海也隨之到了陵川。

  現(xiàn)仍健在的95歲高齡的河南省軍區(qū)原副政委李中順,早年參加抗日力量陵川“犧盟會”,他還記得當時陵川舉辦了一次為期一個月的小學教師集訓班,他代替父親參加,學唱革命歌曲,冼星海就是其中的老師,“他還夸我識譜,唱得好。”

  至此,抗戰(zhàn)名曲《在太行山上》的詞、曲作者相會在太行之巔的陵川。

  “這不僅是歷史的巧合。”靳宏偉說:“在關系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兩位文化巨擘的見面,必然要奏出歷史的最強音。”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