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識平均分教學反思
認識平均分教學反思1
小學生要認識除法,必先認識平均分。認識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里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認識除法含義的基礎,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只有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為認識除法建立基礎。因此本節(jié)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級小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獲得知識的特點,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學具盒中的小棒,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guī)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識的過程過程中去。
1、新課開始,從幫猴媽媽分蘋果入手,利用幫猴媽媽分蘋果的故事引出分東西,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習和應用數(shù)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讓學生在分蘋果的情境中自主發(fā)現(xiàn):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3、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分蘋果的時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說分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在教學“試一試”時,讓學生再次操作學具,按要求分物體,通過分,觀察、交流,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全過程,體現(xiàn)分的多樣化,從而得出: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整個活動都是在學生通過動手分學具的過程中,達到了全員參與。認識平均分”教學“認反思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親自動手實踐,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經歷分學具的過程,使學生明白“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學生后續(xù)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認識平均分教學反思2
【教學案例】
一、導入新課,認識平均分。
師:今天,猴媽媽上山才回來6只桃子。她說:“孩子們,你們說說,要把這6個桃子分成幾堆,可以怎樣分?”
師:請大家拿出6根小棒代替6個桃子來分一分。如果你分好了,那么請你再想想還可以怎樣分?看誰想出的分法最多了!
(給學生一定時間分,師巡視指導)
交流:(指名回答)請你說說你是怎樣分的?有誰想出來還可以怎樣分?
師:小朋友們想出了這么多種分法啊,真棒!小猴子們也想出了幾種分法呢!
。ㄕn件出示第一種分法)
師:第一只小猴是這樣分的,誰來說說它是怎么分的?
。ㄏ峦
師:如果要把這6個小桃分給小猴子們,你感覺那種分法比較好呢?
評價:是啊,我們都喜歡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這樣每個小猴拿到的桃就一樣多了,一定會感到很公平很高興。
指出:在數(shù)學上,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ò鍟浩骄旨岸x)
師:請你自己輕聲讀一下這句話。再讀一遍,并且找一找,你認為那些詞比較關鍵? 提問:怎樣的分法才叫平均分呢?(指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這是平均分嗎?
談話:看來大家都明白了什么叫平均分,(出示“想想做做”)這個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二、 嘗試平均分
談話:剛才猴爸爸看到小朋友們表現(xiàn)得那么積極,他也來湊熱鬧了。猴爸爸說:“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我這里還有2個桃,現(xiàn)在送給你們了!
師:小朋友們,我們現(xiàn)在有幾個桃啦?
師:大家都明白了分東西要平均分,要讓每只小猴分得同樣多,F(xiàn)在要把這8個桃平均分,可以怎樣分呢?(課件出示8個桃)
擺一擺: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代替8個桃子,請你把它們平均分一下。分好的小朋友想一想還有其他不同的平均分分法嗎?
說一說:小朋友們分得真快!那你能照著屏幕上的這句話,說說你事怎么分的嗎?(指名說)
師:挑一種你最喜歡的分法,照著這句話跟你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ㄕn件出示分法)
師:小猴子們也想出了這三種分法,誰來說說這只小猴是怎樣分的?
提問:為什么這三種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問:這8個桃,每只小猴分2(3、4)個,可以分給幾只小猴呢?
小結:從小朋友們分得的結果看,把8個桃平均分有3中不同的分法,但不管分成幾份,只要每份的個數(shù)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教學反思:
“認識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驗。因此,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亦是關鍵所在。
一、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引入課題。
學生對故事特別感興趣,個個洗耳恭聽,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學生積極動腦筋思考問題,從而積極涌躍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從故事中總結出平均分的含義: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教師并強調份數(shù)和每份數(shù)的區(qū)別。
二、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認識來源于實踐”,讓學生動手分小棒,由分物品的具體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為以后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
學生在實踐中總結出結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在應用中培養(yǎng)學生的“平均分”的意識。
有效的數(shù)學教學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意識,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整堂課中,結合“平均分”知識的學習,始終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覺溝通“平均分”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不斷聯(lián)系生活實際,用平均分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現(xiàn)象,解決實際問題。
但是我覺得湯老師這節(jié)課略有不足:緊密聯(lián)系生活還不夠。還應該讓學生到生活中或身邊的事物中,去尋找“平均分”的現(xiàn)象,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相象,說出了更多、更有趣的、身邊的“平均分”的現(xiàn)象,這樣會使學生的“平均分”意識潛移默化的得到培養(yǎng)。
《求一個數(shù)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shù)》案例與反思
片斷一:
出示圖片:
蘋果ooo
梨 △△△△△△
師:看著這幅圖,你能提出什么樣的數(shù)學問題呢?
生1:蘋果比梨少幾個?
生2:蘋果和梨一共有幾個?
生3:梨的個數(shù)是蘋果的幾倍?
這是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雖然沒有復雜的情景和繁瑣的語言引導,但學生能從圖中充分挖掘出數(shù)學信息。 由此可見,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知識水平。從教學反饋來看,學生的提問還是多樣化的。對于解決問題的教學,我們不能只為解決某個問題(有關倍數(shù)關系的問題)而忽略了其他問題的存在,畢竟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才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應該重視學生提出的每一個有效的問題。 片斷二:
師:誰能解決梨的個數(shù)是蘋果的幾倍?
生l:梨的個數(shù)是蘋果的2倍。
生2:蘋果3個,梨6個,6÷3=2,所以是2倍。
師:都同意梨的個數(shù)是蘋果的2倍嗎?誰能來擺一擺圖片,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梨的個數(shù)是蘋果的2倍。
蘋果ooo
梨 △△△△△△
師:為什么要擺成3個一堆?
生:蘋果有3個。把3個蘋果看成一份,梨就有這樣的2份,6里面有2個3。
選擇擺一擺圖片或畫一畫圖形的方式.將抽象的語言通過具體的作圖來解決問題,比較符合小學生思維具體性的特點,操作簡單且便于理解。再經過觀察、分析、交流之后,學生能清楚地知道梨的個數(shù)是蘋
果的2倍,不但理解了其中的含義,也初步掌握了此類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和解答方法。
幾點反思
一、找準教學起點
教學的.成效如何,取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和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程度。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問題是建立在學生對“倍”的概念和除法意義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學習了“倍”的認識以后,學生對“一個數(shù)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shù)”即“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較為清楚。本節(jié)課就是要讓學生理解“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shù)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shù)”,通過這種轉化的方法溝通新舊知識之問的聯(lián)系,來解決實際問題。
針對這樣的學情,要解決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問題,關鍵就在于教師能否采取有效的措施溝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正是以這樣的起點作支撐,且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從直觀形象人手,在簡單的圖片信息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同題,不僅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還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因此,只有認真分析教材,找準教學的起點,才能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使教學活動緊湊嚴密,發(fā)揮出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
二、豐富提問形式: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更應該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對于簡單的問題情景,學生一眼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數(shù)學信息,那么提問的形式自然可以直截了當一些,如“看著這幅圖,你能提出怎樣的數(shù)學問題?”而如果是較為復雜的情景圖或是只用語言表述的問題,需要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再進行解答時,教師就應適當?shù)匾龑,如“你能從圖中或這句話中得到哪些數(shù)學信息?”、“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應知道哪些條件?”、“說說你是怎么理解的?”等等。
提問形式展現(xiàn)了教學的藝術特色,對教學內容的順利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通過兩個類似的環(huán)節(jié)解決了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問題后,提問:“兩個問題都是求梨的個數(shù)是蘋果的幾倍?為什么第一個問題是2倍.第二個問題是3倍呢?,'這一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兩個問題的比較,不但對前面知識進行了總結,同時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樣一個提問的細節(jié),無意中也能折射出教學的深度。
認識平均分教學反思3
《平均分》是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一)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比較抽象,比較難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jié)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節(jié)課以二年級去參觀科技園,同學們正在分食物導入,讓學生說要每個同學分的一樣多才算公平,從而得出平均分的定義。這節(jié)課有了一個自然流暢的開始,更讓孩子們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讓學生用圓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感受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
作交流的能 力,讓學生在匯報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讓學生動手操作,匯報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讓學生明確分得方法雖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數(shù)量是相同的,讓學生明白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優(yōu)化分法,從而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作為數(shù)學老師,要特別注意語言的干脆、規(guī)范、嚴謹。當學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預想內時,覺得有點措手不及。
對重難點的突破還不夠,應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難點時要多想辦法。
在做練習時,應加強看圖題的講解和練習,特別注意讓學生理解題意。還可以多設計一些“平均分”與“不平均分”相對比的題,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qū)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使學生先復習了“平均分”的意義,同時用實例一步步引出除法的概念。同時我著重對除法的含義以及規(guī)范的讀寫方法進行了反復的強化練習,以便夯實基礎。
整堂課完成得較為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比如,由于對小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把握不夠,個別實例有點“難”,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導致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導的作用。再次就是,對學生的課堂把握能力不足,特別是在課上
出現(xiàn)的教學設計中沒有的“意外情況”時候,有點不知所措,不能靈活應對。爭取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繼續(xù)將本節(jié)課中的優(yōu)秀經驗發(fā)揚利用。同時加強自身的學習,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課中表現(xiàn)出的不足。并不斷向老教師看齊,吸取先進的經驗,為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師而努力。
認識平均分教學反思4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課堂向有效課堂、智慧課堂邁進!墩J識平均分(一)》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除法里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較難理解的數(shù)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節(jié)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以下幾個方面值得總結:
1、層次性突出。
教學時從生活入手,層層推進,理解平均分,讓學生從生活中分桃的生活經驗入手,進行無序的分;然后聚焦生成的基礎性資源,讓學生分類并觀察討論,發(fā)現(xiàn)一類每堆分得的個數(shù)“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在認識了平均分后,讓學生判斷哪種分法是平均分,此時關注結果,只要符合定義就行。在例二的教學中深化平均分含義,重點教學每幾個一份的`平均分,層層推進,使學生認識不斷深入。另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層次性也比較突出: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平均分;實際操作,學習平均分;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課總結,拓展平均分。
2、重視了操作。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guī)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學具符合這一規(guī)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fā)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所以我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小棒,代替實物,分6個桃,這樣通過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我預設可以出現(xiàn)多種分法:一堆1個,另一堆5個;一堆2個,另一堆4個;一堆3個,另一堆3個。然后引導學生分類并觀察討論,發(fā)現(xiàn)一類每堆分得的個數(shù)“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有效挖掘教材資源。
學生平均分意義理解比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試一試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在按要求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分完全部匯報完成后,我及時追問:如果給你12根小棒,你還能每幾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踴躍發(fā)言,在學生的發(fā)言補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時,我并沒有作罷,把幾種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問道:觀察一下幾種平均分的方法,你發(fā)現(xiàn)什么?隨著提問,幾種分法的小棒圖清晰的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此問不但要讓學生總結不管怎么分都是平均分,因為每份根數(shù)一樣的本質,更看學生能不能發(fā)現(xiàn)總根數(shù)與份數(shù)、每份根數(shù)之間的關系,課堂證明,學生是能做到的,兩點學生總結的非常好。為除法的滲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實的基礎。
認識平均分教學反思5
本節(jié)課圍繞教學重、難點,分層次逐一完成了教學目標,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本節(jié)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從感知到操作,再到理解,最后過渡到能正確運用所學知識。具體來說,本節(jié)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本節(jié)課能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
2.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以合作學習為主,既鼓勵學生獨立嘗試,又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助,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
3.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操作,通過操作發(fā)現(xiàn)平均分的特點。
4.充分利用學具,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平均分。
認識平均分教學反思6
認識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里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比較難理解、比較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jié)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節(jié)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了五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
。ㄒ唬﹦(chuàng)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動手操作,學習平均分;
。ㄈ﹦邮植僮,理解平均分;
。ㄋ模w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ㄎ澹┱n堂總結,拓展平均分。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課的開始,從學生熟悉的去老師家做客—分蘋果入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引出三種分蘋果的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分蘋果的多樣化,在分的過程中感知“同樣多”與“不同樣多”。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分法,并說明自己喜歡的原因,引出份兩份同樣多,通過教師的板演圈一圈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份數(shù),每份的個數(shù)。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
2、注重知識的二次利用。讓學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擺一擺圓片的過程中自主發(fā)現(xiàn):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比較、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平均分”與“不是平均分”的區(qū)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在課的始終,讓學生利用圓形紙片、小棒等學具,擺一擺、分一分、看一看、說一說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義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匯報分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把12個湯圓平均分到4個碗里,你會怎么分?”學生動手操作,匯報的方法有多種,主要讓學生明確分得方法雖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數(shù)量是同樣的。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再次體驗了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優(yōu)化分法。
5、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整個活動是在學生動手操作,展示匯報的過程。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學生后面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是:
1、個別問題提出時語言不夠準確、嚴謹,使得學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顯得自己有點措手不及。
2、練習題的最后一題處理的有些快,應該讓學生充分的看明白圖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關“平均分”的事例,學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師應抓住動態(tài)的生成資源,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是“平均分”為什么不是。
4、拓展演練,平均分45塊糖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塊,可以留做課下作業(yè)。
這節(jié)課的設計,沒有現(xiàn)代教學設備,有的只是學生自己準備好的學具,學生在操作中體驗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在操作中學會新知,在活動中學會合作。
認識平均分教學反思7
今天教學了“認識平均分”的第1課時,主要內容是已知了一份的情況,將總體進行平均分,要求總共能平均分成幾份。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而數(shù)學教學中的情境則是一個一步步縱向深入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獲取新知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因此,在教學前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猴媽媽分桃子給她的猴寶寶時遇到了困難,想得到我們班學生的幫助,同學們爭先恐后地都愿意幫助猴媽媽。這樣就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興奮感和求知欲,讓他們感受到了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xiàn)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幫助完猴媽媽分完桃子后我直接提問:“我替猴媽媽感謝我們班的同學,可是其中有些分法可能會使猴寶寶不開心哦,你知道是哪幾種分法嗎?”問題一提出,同學們馬上把所提出的分法進行分類。接著我追問:“你們?yōu)槭裁磿@樣分類呢?”此時,馬上又學生回答說:“那一類是有的分得多有的'分得少,所以猴寶寶會不開心,會覺得不公平!绷硪粋同學接著說:“而另一類就不一樣了,每份都分得一樣多,這樣猴寶寶肯定不會不開心了!蓖ㄟ^分桃和把分法進行分類這兩個過程,同學們已經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jù)自身經驗通過探索,操作,嘗試等方法主動建構,而不取決于學習者機械的模仿和記憶。所以,在進行分類后,我馬上讓同學們分小棒,讓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親自動手實踐,經歷平均分的全過程,得到平均分的概念,也體會到分得多樣化。
在接著的“試一試”和“想想做做”中,通過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再次感知平均分的 概念,為以后學習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
【認識平均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關于認識平均分的教學反思03-15
關于認識平均分的教學反思5篇03-19
認識平均分教學設計09-24
《平均分》教學反思范文03-22
平均分教學反思(精選6篇)06-13
思想平的教學反思02-01
《平均分》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06-23
《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設計(通用17篇)07-19
平拋運動教學反思04-14
平拋運動教學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