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
在學(xué)習(xí)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 1
【原文】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翻譯】
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yīng)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翻譯】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譯】
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誥》曰:“克明德!薄短住吩唬骸邦櫴翘熘髅。”《帝典》曰:“克明峻德!苯宰悦饕。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犊嫡a》曰: “作新民!薄对姟吩唬骸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
【翻譯】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薄短住氛f:“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薄秷虻洹氛f:“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 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有一天自新,就應(yīng)保持天天自新,永遠不斷自新!薄犊嫡a》中說:“鼓勵人們棄舊圖新。”《詩經(jīng)》中說:“周朝雖然是古老的國家,但卻稟受了天命,自己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薄对姟吩疲骸熬囆U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翻譯】
《詩經(jīng)》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薄对娊(jīng)》又說:“‘緡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么地方,難道人還能不如一只鳥兒嗎?”
《詩經(jīng)》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jǐn)慎!弊鰢,要做到仁義;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原文】
《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兮!” “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 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翻譯】
《詩經(jīng)》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郁郁蔥蔥。有一位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研究學(xué)問像加工骨器一樣,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像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像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xué)問的態(tài)度;這里所說的“像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是指自己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nèi)心謹(jǐn)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莊重;說“這樣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原文】
《康誥》曰:“克明德!薄短住吩唬骸邦櫴翘熘髅。”《帝典》曰:“克明峻德!苯宰悦饕。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犊嫡a》曰: “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
【翻譯】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薄短住氛f:“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薄秷虻洹氛f:“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 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有一天自新,就應(yīng)保持天天自新,永遠不斷自新!薄犊嫡a》中說:“鼓勵人們棄舊圖新!薄对娊(jīng)》中說:“周朝雖然是古老的國家,但卻稟受了天命,自己更新!彼裕返赂呱械娜藷o處不追求完善。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翻譯】
《詩經(jīng)》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詩經(jīng)》又說:“‘緡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丘的角落上!笨鬃诱f:“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么地方,難道人還能不如一只鳥兒嗎?”
《詩經(jīng)》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jǐn)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義;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原文】
《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兮!” “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 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翻譯】
《詩經(jīng)》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郁郁蔥蔥。有一位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研究學(xué)問像加工骨器一樣,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像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像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xué)問的態(tài)度;這里所說的.“像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是指自己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nèi)心謹(jǐn)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莊重;說“這樣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原文】
《詩》云:“於戲! 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翻譯】
《詩經(jīng)》說:“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jīng)去世,但人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xué)》始教,必始學(xué)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翻譯】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于使訴訟不再發(fā)生!笔闺[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以大德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懂得了根本的道理。
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學(xué)》一開始就教學(xué)習(xí)的人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jīng)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里外巨細都被認識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內(nèi)心的一切認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再也沒有蔽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翻譯】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這樣才叫心安理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jǐn)慎小心。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他們,就像能看見他們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這樣做有什么用呢?這就叫做內(nèi)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xiàn)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jǐn)慎小心。
【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翻譯】
之所以說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說,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yǎng)自身,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見;對于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于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意。因此,世上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茁壯。”這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对姟吩疲骸疤抑藏,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币似浼胰耍罂梢越虈!对姟吩疲骸耙诵忠说!币诵忠说,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骸捌鋬x不忒,正是四國!逼錇楦缸有值茏惴ǎ竺穹ㄖ。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翻譯】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還能管教好別人,是沒有的事。所以,有修養(yǎng)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于統(tǒng)治民眾。
《詩經(jīng)》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弊屓胰硕己湍,然后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对娊(jīng)》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jīng)》說:“容貌舉止莊重嚴(yán)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 只有當(dāng)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原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
【翻譯】
之所以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 矩之道”。
【原文】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矩之道。
【翻譯】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后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 矩之道”。
【原文】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泵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庇袊卟豢梢圆簧鳌1,則為天下矣。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翻譯】
《詩經(jīng)》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崩习傩障矚g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对娊(jīng)》說:“巍峨的南山啊,巖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重著你!苯y(tǒng)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jǐn)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对娊(jīng)》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借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翻譯】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yǎng)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dāng)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dāng)成了內(nèi)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于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原文】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冻䲡吩唬骸俺䥽鵁o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翻譯】
《康誥》說:“天道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道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冻䲡氛f:“楚國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善當(dāng)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仁愛當(dāng)作寶。”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 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 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翻譯】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lǐng),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lǐng),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zhèn),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 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lǐng),他就妒忌、厭惡;別人德才兼?zhèn)洌阆敕皆O(shè)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qū)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仁德的人愛憎分明
【原文】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zāi)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翻譯】
發(fā)現(xiàn)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fā)現(xiàn)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qū)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zāi)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君子要有正確的原則:一定要通過忠誠信義去獲得一切,而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原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翻譯】
生產(chǎn)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chǎn)財富的人多,消費財富的人少;生產(chǎn)財富的人勤奮,消費財富的人節(jié)省,這樣,財富便會經(jīng)常充足。仁愛的人以財富來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fā)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好忠義的;沒有喜好忠義而做事卻做不成的;沒有不把國庫里的財物不當(dāng)做自己的財富來愛惜的。
【翻譯】
孟獻子說:“養(yǎng)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yǎng)雞養(yǎng)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yǎng)牛養(yǎng)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留搜刮民財?shù)募页。與其有搜刮民財?shù)募页,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yīng)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yīng)該以仁義為利益。
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dǎo),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nèi)ヌ幚韲掖笫,結(jié)果是天災(zāi)人禍一起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yīng)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yīng)該以仁義為利益。
《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 2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xué)習(xí)了而時常溫習(xí),不也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fù)習(xí)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jǐn)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xué)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xué)習(xí),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超過規(guī)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xí)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jié)群眾而不互相勾結(jié),小人互相勾結(jié)而不團結(jié)群眾。
10、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xué)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危險。
1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tài)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guān)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放蕩,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xué),向比自己學(xué)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常見常用《論語》名言警句及譯文60例(中)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譯文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nèi)在質(zhì)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zhì)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zhì)樸配合恰當(dāng),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xué)習(xí)不如喜歡學(xué)習(xí),喜歡學(xué)習(xí)不如以學(xué)習(xí)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xué)習(xí)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fā);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dǎo)。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fù)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么不說:他這個人啊,發(fā)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 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xué)習(xí),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己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教學(xué)有四項內(nèi)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 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zé)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zé)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 孔子說:自己身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42、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 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 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處。
44、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 孔子說: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4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 孔子說: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談也好,言談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4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47、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必定有眼前的憂愁。
48、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dān)心至死也沒好名聲。
《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 3
《大學(xué)》原文及譯文(上)
前言:中華文化四要素:道統(tǒng)、天命、圣人、教化。行道從修道來,修道從教化來,教化從圣人來,圣人從天來,天從道來,道從誠來。
天地是道所造化,古今是道所運行,人物是道所生成;主宰這一切的是上帝,繼承這一切的是圣賢,闡明生天生地生人物的道理而教化后世的,是經(jīng)典的功勞。盡性事天的學(xué)問,沒有比四書五經(jīng)更完備的,正性立命的修養(yǎng),沒有比《易經(jīng)》更詳細的。儒教敬天配天的功德,可以說盡善盡美了。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薄俺劦,夕死可也。”子貢說:“性與天道不可得聞。”
道統(tǒng)的源流,從伏羲開始,傳至孔子,春秋戰(zhàn)國,世道大亂,人心不古,相交征利,戰(zhàn)亂不休?鬃颖甲吡袊鱾鹘,暗傳道,鮮有人知。儒家的“止至善、用極”,與道家的“得道”,佛家的“證果”同出一理,可惜世人不明儒教[真義],互相倡導(dǎo)的是[安章鍛句]的文學(xué),而擱置[生命實用]的學(xué)問于不顧,使得后世沒承受[安身立命]的大利,這是先圣所料想不到的事。
儒門四書:《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講的是為學(xué)之道,為人之道,為政之道,都是圣人之道!墩撜Z》以學(xué)道為開始,以知命為結(jié)果;《孟子》以義利之辨為開始,以知天事天為結(jié)果;《大學(xué)》以格致為開始,以治平為結(jié)果;《中庸》以率性修道為開始,以中和位育為結(jié)果。
不讀四書,會有四輸:出口無章,處世無方,儀容不莊,生命無光。
《大學(xué)》是儒教教人的薪傳,以內(nèi)圣外王一貫的絕學(xué),而立人道極則。其[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開展,由內(nèi)至外,由己及人,就是恕道的極致發(fā)展。而[六步道功:止、定、靜、安、慮、得]的心性修養(yǎng),更由粗而精,最后臻于至善的極境。與佛、道、耶、回之教不相上下,更是當(dāng)今的[救世良教],所以當(dāng)今儒教應(yīng)運,世界通行。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不好好學(xué)習(xí)。
下面我將自己從圣賢仙佛那里學(xué)習(xí)來的點點滴滴,書寫在此,愿與有識之士共同學(xué)習(xí),共同進步。為挽世道為清涼,化人心為良善,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大學(xué)》一書,分七大綱領(lǐng)
一、全書總綱領(lǐng)(明德止善,是道功,教功,事功。立性體大道,成禮運大用。)
。ㄒ唬┰模捍髮W(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新補處,仙佛所補。原來的文章里面沒有),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譯文:大學(xué)是學(xué)圣學(xué)賢,是大人的生命學(xué)問,指所學(xué)是為了立身行道。在于使人恢復(fù)靈明的本性,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yīng)萬事。近能與最親近的九族和睦相處,遠能使天下百姓皆恢復(fù)光明的自性,作自己的新民。達到最圓滿究竟的境地。
1、述明明德(德明荷擔(dān)天命,完成家國天下的治道,首在格致。)
。ǘ┰模汗胖髅鞯掠谔煜抡,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其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古時候的圣君賢相要使天下百姓皆能恢復(fù)靈明的本性,先要治理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必先管理好他的家庭和家族,在倫理上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睦,妯娌相親,充滿天倫之樂。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必先修好自身的品格,言行相顧,舍己從人,虛心容物,二六時中,如對鬼神;要想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格,必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念頭;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念頭,必先誠實自己的意念;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誠實,發(fā)先致其良知,良知即自性,不為形役,以良知應(yīng)物,使內(nèi)外皆明、皆知,即《中庸》的“自明誠”;欲致其良知,必須先格心物。將氣稟所拘,物欲所蔽,一切傳染習(xí)性都除去,恢復(fù)固有本然的善性。明白一切萬事萬物之理,不害物也不為物所害,而能善盡物用。
。ㄈ┰模何锔穸笾轮,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譯文:將后天的一切氣稟所拘,物欲所蔽,傳染習(xí)性都除去,恢復(fù)固有本然的良知。如是推廣行遠,盡量發(fā)揮良知的能力,善盡天職而化民,意念雖然還想為惡,已經(jīng)得不到支持的友伴了,所以叫做誠;意念既然有了歇止之處,心就會跟著意念端正,心念居正,本性就會光明磊落,得以修養(yǎng),自身既修,現(xiàn)于言行,大德感召,家人沒有不俯首不受感化的,家雖千口,心只一念,叫做家齊;國是一家一家的集合,一家齊而眾家慕,推廣行遠,家家都迎向春風(fēng),禮樂施行了;再用政令刑法輔助,國家就大治了;國治諸候響應(yīng),朝野仰望,天下怎會不太平呢?
。ㄋ模┰模嚎嫡a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譯文:《康誥.周書》篇里,周公對弟康叔訓(xùn)誡:你一定要訪求商朝遺民中的賢人君子和年高德劭的長者們,請教商朝先人所以興盛和滅亡的道理,而且務(wù)必要愛護人民。《太甲.商書》上說:人常常返照、護持上天所賦于人的本性!兜鄣.堯典.舜典》說:能盡性至誠,光明原本崇高的德性。都是在說,人要使自己的本性常明。
2、述親親新民(圣人知新,親親仁民愛物,敬畏天命是根本。)
。ㄎ澹┰模何镉斜灸掠薪K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親親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譯文:一切有形和無形的物質(zhì),都有根本和枝末。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終結(jié)和開始。明白了這些根本枝末開始終結(jié)的道理,也就接近了解世界萬事萬物生滅消亡的真相。上自教養(yǎng)萬民的領(lǐng)袖,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懷恩報本,涵養(yǎng)性天的純厚。如果根本擾亂,天子元首,替天行道,教養(yǎng)萬民,不先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次第做起,內(nèi)圣功足,以不言化諸國,以立身教萬民,而能治理好家國天下的,是沒有的事。應(yīng)該看重的卻看輕了,應(yīng)該看輕的卻又看重了,想把事情做好,也是沒有的事。
。┰模簻P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畏天愛民。
譯文:商湯刻在銅盤上的銘文說:如果每日能夠主敬存誠,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fù)本性之自然,就應(yīng)該保持天天自新,新了又新。《康誥.周書》上說:使人民恢復(fù)自性的光明!对娊(jīng).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說:周朝雖然是一個古老的邦國,但是文王能日新其德而及于百姓,故其天命常新。所以,在上的人能夠敬畏天命,慈愛黎民百姓。
3、述止至善(明定、靜、安、慮、得五德,行仁、敬、孝、慈、信五事,貴知止。)
。ㄆ撸┰模褐苟笥卸ǎǘ竽莒o,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譯文:知道將心止于何處,然后心才有所定見,外定其身,內(nèi)定其心,心才不會飄浮不定,手足無措。這樣身心皆定,內(nèi)心就不會紛亂,不起妄想。身心長定久靜,就能安泰和順。身心安泰和順,安于真靜,光明生,智慧足,靜中真機現(xiàn)。既安能慮,所安愈堅,所進愈真;若不能慮,則所安不能久安,恐會退轉(zhuǎn)。常止至善之境,至真至誠,不退不出,久于其所,就會有所收獲,即圓滿內(nèi)圣外王的道功,教功,事功。所以君子皆以止至善(即道家之“成真”、佛家之“證果”)為歸。
(八)原文: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裊,止于丘隅。]子曰:[烏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譯文:《詩經(jīng).商頌.玄鳥篇》上說:首都及其周圍的地方,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詩經(jīng).小雅.緡蠻篇》又說:‘緡蠻’叫著的黃鳥,落在山里樹木最茂盛、最安全的地方。孔子說:‘緡蠻’叫著的黃鳥,都知道止于何處,何況是人呢,還不如鳥嗎?
。ň牛┰模涸娫疲篬穆穆文王,烏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于國人交,止于信。
譯文:《詩經(jīng).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將他的德行推廣行遠,親化民眾。故岐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國風(fēng)湛然像蔚藍的蒼天,民風(fēng)光明像秋水般沒有雜染。作為國君的,要做到仁愛;作為臣子的,要做到恭敬;作為子女的,要做到孝順;作為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守信。
4、總結(jié)綱領(lǐng)(德是圣德,善是至善。圣人治世,賢賢親親,安和利樂。完成道統(tǒng)慧命的傳承。)
。ㄊ┰模涸娫疲篬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
譯文:《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澳篇》上說:看那衛(wèi)國淇水的轉(zhuǎn)彎處,綠竹長得美好又茂盛,有一位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研究道理學(xué)問的功夫,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養(yǎng)身心的功夫,如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他模樣莊重,胸襟開闊,氣度不凡,風(fēng)度翩翩,這樣一位儀表堂堂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
(十一)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譯文:這里所說的如“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先修至德以凝至道的`學(xué)問;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是指自己修練,省察克治的功夫。說他莊重而開闊,是說他內(nèi)心謹(jǐn)慎而有所戒懼;說他風(fēng)度翩翩,儀表堂堂,是說他非常威嚴(yán)、顯赫、胸中一片光明磊落,這樣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非常難忘。∷牡赖屡c事功達到非常美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ㄊ┰模涸娫疲篬嗚呼!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譯文:《詩經(jīng).周頌.清廟之什烈文籬》上說:啊!前代的周文王、周武王,真使人難忘!上根利器的人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九族;對下根利器的平民百姓,則要先安頓身家生活,讓他們獲得既得的利益,然后給予禮樂教化,他們才會很樂意地接受。所以,前代的君王雖然已經(jīng)去逝,但是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大學(xué)》原文及譯文(中)
5、述格物致知(分別敘述明明德八條目。格物先格情之不正面而歸于正,良知即現(xiàn)。)
(十三)原文:所謂致知在格物者:人知其所親愛而僻焉,之其所賤惡而僻焉,之其所畏敬而僻焉,之其所哀矜而僻焉,之其所傲惰而僻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其苗之碩。]
譯文:所謂致知,就是使良知發(fā)揮它應(yīng)有的作用,明物性,正物性,盡物性。不為物所蔽,亦不為物所役。人對于自己親愛的人,容易陷入溺愛而不自覺,要在情感發(fā)動時,同時啟動良知的監(jiān)察,導(dǎo)正愛的偏差,達到[親愛而不溺],太愛自己也會有偏差。人對于自己賤惡的人,容易掉入輕賤厭惡遺棄而不自覺,要在情感發(fā)動時,同時啟動良知的監(jiān)察,導(dǎo)正惡的偏差,達到(賤惡而不棄)。人對于自己畏敬的人,容易掉入畏敬疏遠而不自覺,要在情感發(fā)動時,同時啟動良知的監(jiān)察,導(dǎo)正敬的偏差,達到(畏敬而不疏)。人對于自己哀矜的人,容易因可憐同情他,于是生暗喜心而不自覺,要在情感發(fā)動時,同時啟動良知的監(jiān)察,導(dǎo)正哀矜的偏差,達到(哀矜而不喜)。人對于自己傲惰的人,容易掉入傲視怠慢而不自覺,在要情感發(fā)動時,同時啟動良知的監(jiān)察,導(dǎo)正傲惰的偏差,達到(傲惰而不慢)。在感情上喜歡一個人,同時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盲點和缺點,,不因喜好情緒造成褒揚姑息的偏差。在感情厭惡一個人,同時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優(yōu)點和長處,不因嫌惡情緒造成廢人廢言的偏差。性情涵養(yǎng)要從感性而理性而空性,修成性情中人。父母看不見孩子的缺點,,因為溺愛太過;農(nóng)夫看不見稻苗肥大,因為貪心不足。
(十四)原文: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物不得盡其情也。此謂物格,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文:孔子說:聽斷訟案,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于使訴訟不再發(fā)生。沒有一個人不能悟到本來的真實,也就是讓人人盡性盡情,得見本真而沒有爭訟。這就是心物已證已明,明物則物不害性;明物就是明道,明道就是明命,明命就是明性。這就是知道萬物同出一個根源。這就是真格物,慧聰而德明,氣真而道立;意念誠,葆真以無妄,全性而明天。
6、述誠意(誠是慎獨戒欺,意念真實無妄為誠意。)
。ㄊ澹┰模核^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嗅,如好好色;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譯文:所謂誠實自己所發(fā)的意念,就是不要挾物欲來欺騙自己的良心正氣。厭惡不好的氣味,喜愛美好的事物。所以君子必須謹(jǐn)慎自己隱微的心念,不愧屋漏,無慚衾影。
。ㄊ┰模盒∪碎e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之,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懼其獨也。
譯文:品德低下的人在尋常起居之間,天理不能戰(zhàn)勝私欲,心心念念,都是聲色貨利,沒一件好事。看見那些品性端正的君子,就會自慚形穢,愧怍不安,從而隱藏他們錯失不善的一面,露出偽善的一面;在明人眼看來,從外到里,就像看透心肺肝臟那么清楚。這有什么好處呢?這就叫內(nèi)行有愧而正氣不足。所以君子必須謹(jǐn)慎自己隱微的心念。
。ㄊ撸┰模涸釉唬篬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曾子說:眾多的眼睛都在看著,眾多的手都在指著,難道還不夠畏懼嗎?富貴的人將房屋內(nèi)外裝潢舒適以安身;有德君子常德不離以道為家而光澤生命(自性圓明叫富,屋好比身體,性光圓明,流溢內(nèi)外,哪有不潤澤身體的?)。內(nèi)心坦蕩自在,身體自然安和舒泰。內(nèi)在生命真誠,外在行為態(tài)度也就真誠;這就叫以生命對生命,以真誠對真誠。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7、述正心修身(修養(yǎng)之首,在端正身心四不正)
。ㄊ耍┰模核^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憤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聽,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譯文:所謂修身,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心念端正,心能正,則身正(思無邪),故正心為修身之本。一個人掉入忿怒不平,火氣就上來,是心倒了身也跟著倒了,這時情緒欲望反過來主宰天性,主人變成奴隸了。一個人因為恐懼而喪失信心,就妄想妄見,必招魔災(zāi)。一個人好樂心生,貪生貪得,不死不休,心也不得端正。一個人憂患生癡迷,執(zhí)著不放,就會沒完沒了,心也不得端正。一個人亡失了心,身體就失去了主人,雖有耳目口舌,都起了不作用。那他看到的,都是非心之正(邪見),非不見也;聽到的也非心之正(邪聞),非不聽也;食到的也非心之正(邪僻之味),非不食也。所以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念。
8、修身其家(修身以誠而人服,反身無過而人從。)
。ㄊ牛┰模核^齊其家在修其身者: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譯文:所謂其家之道的根本在于修養(yǎng)自身。堯舜之道,不悖于仁,統(tǒng)領(lǐng)天下,而天下之人從之;桀紂之君反其所行,暴虐于民,而天下亦從之,皆自身作則之效也。身仁而人從仁,身暴而人從暴。自己所發(fā)出的政令和自己所行、所好相反,老百姓不能服從。也就是給出無效的指令,白費力氣。所以,自己本身能做到,然后才要求別人去做,自己本身沒有此缺點,然后才能去責(zé)備別人的缺點。潛伏于自身內(nèi)心的存心,如果不能推己及人,設(shè)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要想以此去開導(dǎo)別人,使人明理,是不可能的。這就叫自身不修,就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9、齊家治國(誠身而后其家,忠恕之道備。人效法其家而可以為國表率。)
。ǘ┰模核^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嫡a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xué)養(yǎng)子而后嫁人也。
譯文:所以治國必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不能教育家人,竟能教化國人,是從來沒有的事。君子把一身看作是國,治身中的國,存天理遏人欲,用天性攝政權(quán),主宰心身共同做事,于是安身立命。而后推于家庭,就是齊家。君子齊家的效果,可以為國人效法,就能治國了。能對父母盡孝,沒有不盡忠國君的;能對兄長盡悌道服事,沒有不恭敬長上的;能本著慈幼之道來愛人,沒有不得眾人心的!犊嫡a》上說:人人具有赤子一樣的本性,君王愛護百姓,如同父母照顧嬰兒一樣,真誠無私地保民愛民,離仁民新民,安和利樂的目標(biāo)就不遠了。君王不顧天性,只靠制度文物來管教,是本末顛倒,就好比是先學(xué)養(yǎng)育孩子而后再嫁人。
。ǘ唬┰模阂患胰剩粐d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利,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譯文:做國君的一家人能行仁義之道,以身作則上行下效,這個國家的仁義風(fēng)氣,就可普遍地興盛起來;領(lǐng)導(dǎo)者一家人能行禮讓之道,以身作則上行下效,這個國家的禮讓風(fēng)氣,就可普通地推行開來。領(lǐng)導(dǎo)者貪求聲色貨利,全國就會陷入寡廉鮮恥的混亂。其相應(yīng)就是如此,這就叫一句話能夠壞事,一個人能夠定國。
。ǘ┰模涸娫疲篬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譯文:《詩經(jīng).周南.桃夭篇》說:桃花嬌嫩,桃葉美盛,一個賢淑貞靜的女子嫁到婆家,必能使家人和順。既然已經(jīng)能齊家了,自然可以教化國人!对娊(jīng).小雅.蓼蕭篇》說:兄弟之間和睦相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齊家之至,足以教化一國之人!对娊(jīng).曹風(fēng).鳲鳩篇》說:自己的行為不出差錯,德性可以端正四方的國家。只有當(dāng)一個人無論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都值得人效法時,然后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管理好國家必先管理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大學(xué)》原文及譯文(下)
10、治平天下之一:明道立德以安民,忠信實善親仁可得民。(此段言治國之本,在明道以立德,推己德以安人;拿得失作衡量,得國失國在君不在民。)
。ǘ┰模核^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譯文:之所以平定下天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能夠先修其身,以立桿見影。吾孝吾老,順其心,養(yǎng)其身,盡力做好子道,上行下效,則一國民眾,都能以老老之道而孝其親;在上位的人能夠吾敬吾長,謙恭忍讓,盡力做好悌道,則一國民眾,都能以長長之道而敬其兄;在上位的人懷抱悲天憫人的宏慈,照顧鰥夫寡婦孤兒獨老,人民也會慈悲喜舍,不違背慈愛的人道。所以君子有度量事理,推己及彼,推己之心以度人的忠恕之道。
。ǘ模┰模核鶒河谏希阋允瓜;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惡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于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于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譯文:上對下容易犯傲慢無禮:我們不愿意上位的人用不合理、不守禮的事加在我們身上,我們要存警惕的心為下屬設(shè)想,絕對不敢用無禮的行為加在部屬身上;下對上容易犯不忠不誠:我們不愿意下位的人對我們不忠,我們要存警惕的心為上司著想,絕對不敢用不忠的行為加在上司身上;前對后容易犯固執(zhí)自是:看到前面的人做事固執(zhí)不變通,剛愎又自以為是,我們要存警惕的心為后面的人設(shè)想,絕對不敢用固執(zhí)自是的行為加在后面的人身上;后對前容易犯敷衍塞責(zé):看到后面的人做事馬虎隨便,拖拖拉拉不負責(zé)任,我們要存警惕的心為前面的人設(shè)想,絕對不敢用敷衍塞責(zé)的行為加在前面的人身上;右對左容易犯搶功推過:看到右面的人做事?lián)寗e人的功勞,掩飾自己的過錯,我們要存警惕的心為左面的人設(shè)想,絕對不敢用推過搶功的行為加在左面的人身上;左對右容易犯以牙還牙:看到左面的人遇到?jīng)_突的事,只會報復(fù)攻擊而少寬容體諒,我們要存警惕的心為右面的人設(shè)想,絕對不敢用以牙還牙的行為加在右面的人身上。這就是盡其在己,而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足以平定天下。
。ǘ澹┰模涸娫疲篬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僻,則為天下戮矣!
譯文:《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篇》說:高峻聳立的終南山,山石堆積得又高又大,再遠都看得到。太師伊吉甫啊,天視自己民視,天聽自己民聽,要謹(jǐn)慎言行!人民都仰頭看著你的行為。當(dāng)家當(dāng)國政的人,不可不小心謹(jǐn)慎啊!如果政令偏斜了或政策做錯了,會遭受到天下人的羞辱,甚至殺戮。
。ǘ┰模涸娫疲篬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文:《詩經(jīng).大雅.文王篇》說:商朝的前王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德業(yè)能夠與上帝的心相合;到了商紂王失德失民心,也就失去天心了。周朝應(yīng)拿商朝的得失作為借鑒,因為偉大的天命如果沒有德業(yè)作基礎(chǔ),是不容易維系保持的。有道能得民心就可以保國,無道而失民心就失國。所以君子的大道:尚忠信戒驕泰。在民之上,以忠信為主,忠則(己無不盡),信則(人無不從);民從而焉,天亦眷之,故得民者得國天下;否則在民之上,驕則民受其虐,泰則民怨其暴;而眾心離,民離而天亦棄之,此其謂失國失天下。
。ǘ撸┰模骸犊嫡a》曰:[惟命不與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譯文:《詩經(jīng).康誥篇》說:天命不與常,隨著民心的向背而轉(zhuǎn)移,(道先德),德立則得之,德失則失之。(道在善),善則得眾而得國,不善,則失眾而失國。楚書上記載著楚大夫王孫圉的話:楚國不把金玉當(dāng)作寶貝,而以善德、善人當(dāng)作寶貝。晉國子犯曾經(jīng)說過:一個出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當(dāng)作寶貝,只有把仁德、孝親當(dāng)作寶貝。
10、治平天下之二:同民好惡,進賢人退小人。(此段言好惡之道。為國者,好惡必公,以民為心;為民進賢退不肖,才能保國利國。)
。ǘ耍┰模呵厥脑唬篬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己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不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譯文:《秦誓》上說:若有一個這樣的臣子,為人誠實忠貞,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lǐng),但他的心地美好善良,心胸寬大,有容納別人的度量?吹絼e人的才華能力,就如同自己有才華那樣高興,看到別人有德性智慧,便心生向往、歡喜。就如同他自己做出來一般。這么有包容能力的賢人,國家若能賞識重用,他必能像保育嬰兒一樣照顧好全民百姓,給國家?guī)泶蟮睦;看到別人有才華就嫉妒他,厭惡他,排擠他,看到別人德性好,就故意刁難違逆陰撓,使他不能發(fā)揮才德;實在沒有包容別人的心量,國家若重用這種人,他必不但不能像保育嬰兒一樣照顧好全民百姓,還會給國家?guī)頌?zāi)難,危險得很!
。ǘ牛┰模何ㄈ嗜朔帕髦,摒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譯文:有道的仁人君子會將那妒賢忌能的人,流放到遠方夷狄之地,不讓他留在國內(nèi)危害人民。只有有仁德的人,處處為人民設(shè)想,能大力重用賢德的善人,厭惡并摒除危害整體的壞人。
。ㄈ┰模阂娰t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zāi)必逮夫身。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譯文:知賢識賢而不能用賢,或是雖舉用卻不能優(yōu)先重用,這種領(lǐng)導(dǎo)只是想得到好賢的虛名,而沒有用賢的誠意,也就是好虛名;發(fā)現(xiàn)不善的人而不能立即貶退、辭掉他,或是貶退而不能驅(qū)逐到遠方,讓他有機會死灰復(fù)燃,終究是一件大過失。領(lǐng)導(dǎo)者的愛好是人民所厭惡的,他所討厭的是人民所愛好的,個人的好惡違背人性,那么災(zāi)害必定會降臨到他身上。《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篇》說:能以民心為心,與百姓同甘共苦的君子,才不愧為人民的父母;人民也會像愛父母一樣的愛戴他。他所愛好的是人民喜愛的,他所討厭的也是人民討厭的,這樣的領(lǐng)導(dǎo)者就是百姓的父母。
10、治平天下之三:為民理財、重民生、尚節(jié)用、戒聚斂。(此段言人民生計,國家財政之道。在上者,不可與民爭利,要以德為本。用賢理財,德立則人歸,聚斂小人不可用。)
。ㄈ唬┰模菏枪,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末內(nèi)本,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譯文:所以,領(lǐng)導(dǎo)者首先注重修養(yǎng)自己的品行,領(lǐng)導(dǎo)者德性足,得民心就能聚民,有人民就有土地,有土地就能開發(fā)物產(chǎn),有了財物國用就充足,可以造福百姓。土地與財物是上天的公物,有德性才能擁有;所以說,道德是根本,財貨是由根本生出的枝末。治國不重視道德禮樂仁義,反而把土地財物經(jīng)濟擺第一,必然造成人民互爭土地與財物,賠上善良的社會成本,必然演變成官爭民利,該給出的德澤被野心欲望奪走,民怨天怒,賠光了國家成本,使民風(fēng)變成現(xiàn)實涼薄。所以,上位者將財物聚集在己身,人民就會窮困而流離四散;上位者能藏富于民,百姓就生活安定而聚集來歸。所以,教化與政令不依循人性天道,不能把人心民情治理得公平公正,那么不平的人情,邪惡的人心,所激蕩的狂亂效應(yīng),會搖憾甚至顛覆領(lǐng)導(dǎo)階層;財物是用苛征暴斂、巧取強奪的手段取得,也必將以同樣的方式失去。
(三十二)原文: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譯文:生財也有生財之道:國無游民,生產(chǎn)的人就多了。朝庭沒有吃空響的,吃的人就少了。生產(chǎn)的人多,坐食的人少,人人工作勤快積極,取用消費量入為出多節(jié)省。生聚為疾是開源,食寡用舒是節(jié)流,做到?jīng)]有廢人廢物,國家財用就永不匱乏,雖兇年也不怕災(zāi)害,然后可以施行禮義教化。
(三十三)原文: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非其財者也。
譯文:仁善的領(lǐng)導(dǎo)者重身德,散財與民,以義為利;不仁的領(lǐng)導(dǎo)放棄身德,財聚于己,身亡國滅。從來沒有聽說上位的人愛好仁德,而不位的人民不愛好禮義的;從來沒有聽說上位的人愛好禮義,而教化與事功不能圓滿的;更沒有聽說存在府庫與百姓的財富,竟不會屬于國君所有的道理。
。ㄈ模┰模好汐I子曰:[蓄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蓄牛羊,百乘之家,不蓄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譯文:魯國大夫仲孫蔑說:大夫的官職,能擁有四匹馬拉的車,就不必跟百姓爭奪飼養(yǎng)雞豬的小利益;卿大夫以上的官位,不必再蓄養(yǎng)牛羊來與民爭利;有封地,擁有百輛兵車的公卿大夫,就不應(yīng)該放任家臣搜刮民財;與其有搜刮民財?shù)募页紓θ竦睦,寧愿養(yǎng)會偷拿己財?shù)募页;治國之道只追求財物的利益,大利必有大害,大利所在大害隨之,道德仁義才是真正的利益。
。ㄈ澹┰模洪L國家而務(wù)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zāi)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譯文:掌管國家大事,重心擺在經(jīng)濟而忽略道德禮樂仁義,經(jīng)濟掛帥一定由小人開始倡導(dǎo),小人善于聚斂錢財,提升經(jīng)濟競爭力。小人用經(jīng)濟當(dāng)國,當(dāng)國家富有而少禮樂道德的時候,天災(zāi)人禍就一起到來,這時有再多的經(jīng)濟專家,再多的億萬富翁,也不能挽救國家的危亡。這就是治理國家,只看見財經(jīng)物利是小人短視,道德仁義才是長治久安的最大利益。
《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 4
《大學(xué)》原文: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云:“贍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澗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于戲!前王不忘!本淤t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嫡a曰:“克明德!贝蠹自唬骸邦櫴翘熘髅!钡鄣湓唬骸翱嗣骶隆!苯宰悦饕病P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痹娫疲骸熬d蠻黃鳥,止于丘隅!弊釉唬骸坝谥,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睘槿司褂谌剩瑸槿顺贾褂诰,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嫡a曰:“如保赤子!毙恼\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xué)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賁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币似浼胰硕罂梢越虈。詩云:“宜兄宜弟!币诵忠说,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逼錇楦缸有值茏惴,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挈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泵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庇袊卟豢梢圆簧鳎賱t為天下戮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钡赖帽妱t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嫡a曰:“唯命不于常!钡郎苿t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為寶!鼻厥脑唬骸叭粲幸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中國同。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zāi)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贝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wù)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zāi)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xué)》翻譯:
1.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 白話解:大學(xué)的道理,在于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 白話解:能夠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后才能安于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后才能處事精當(dāng)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 白話解: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學(xué)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白話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國),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齊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養(yǎng)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養(yǎng)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誠意);要想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必先明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格物)。※格者:正其不正。
※【研機于心意初動之時,窮理于事物始生之處。】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 白話解:經(jīng)過一番窮理盡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動念皆是真誠無妄(意誠);起心動念真誠無妄,自然存心端正無私無偏(心正);身心端正無私,自然會好好地修養(yǎng)德行(身修);能夠修養(yǎng)德行身體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齊);家庭經(jīng)營得井井有條之后,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國治);國家的治理能夠上軌道之后,才能進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白話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為做人處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連根本的修身都搞亂了,卻想要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齊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談治國平天下,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
7.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白話解:商湯在他盥洗用的銅盤上,刻上銘詞,用以自己警惕。銘詞說:「如果能夠把今天所習(xí)染的污垢洗凈而自新,就應(yīng)該天天振作,求自新求進步,更要繼續(xù)不斷滌除污染,一天比一天進步!
8.詩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谷缜腥绱枵,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 白話解:詩經(jīng)上說:「有個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學(xué)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復(fù)為之,希望精益求精!埂喝缜腥绱琛皇侵杆芯繉W(xué)問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養(yǎng)省察,磨練德行的功夫。
9.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 白話解:經(jīng)文所謂:「誠其意」,是說不要欺騙自己。
※(不被人欺是聰明,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自欺誠實地面對自己,才是大丈夫。)
10.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
◎ 白話解:一個人內(nèi)心真誠,一定會表現(xiàn)在外。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一定更為小心謹(jǐn)慎,不敢隨便。
※(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1.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
◎ 白話解:曾子說:「一個人獨處時,就像有十雙眼睛在注視著你,十雙手在指著你,這是多么嚴(yán)峻可畏!」
※ 君子不欺暗室。
1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 白話解:有錢人,總是會用財富來裝飾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道德來充實自身,因為內(nèi)心寬大平和,自然身體舒泰了。
13.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 白話解:所謂:「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憤怒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貪圖愛戀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憂愁的時候,心也不得端正!ㄏ才窅蹛簯郑咔榱,皆使人心受到種種影響。)
14.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白話解:如果心不專注,受到情緒支配的影響,就會變成:眼睛看著東西,卻像沒有看到一樣,耳朵聽著聲音,卻像沒有聽到一樣,口里吃著東西卻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15.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 白話解:俗話說:「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兒子的壞處,不知道自己家的稻苗已經(jīng)長得很茁壯!
※(心有所偏,則不得其正,見不到事實真相。)
16.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話解:存心真誠地做,雖不能做到與目標(biāo)完全相合,也相差不遠了。
17.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 白話解:有德行的領(lǐng)導(dǎo)人(君子),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別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后再禁止別人作惡。
※(子曰:「己身正,不令而從,己身不正,雖令不從!梗
18.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君子有絜矩之道。
◎ 白話解:凡是我所厭惡上司對待我的態(tài)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種態(tài)度去對待我的部屬;同樣的道理,凡是我厭惡部屬對待我的行為,我也不能以那一種行為來事奉上司;我所厭惡在我前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對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后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對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右邊的人所做的惡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左邊的人身上;我厭惡在我左邊的人所做的惡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右邊的人身上。這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為,就是所謂: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19.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 白話解:看見賢能的人不能推薦,推薦舉用之后又不肯親近,這是怠慢輕忽的行為;看見壞人不能拒絕、黜退,黜退之后又不能疏遠他,這是錯誤的行為。
20.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zāi)必逮夫身。
◎ 白話解:喜好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好的,這叫做違反人性,災(zāi)禍必然降臨到你的身上。
21.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 白話解:因此治理國事的君子,必須有修己治人的法則:那就是忠誠信實才能得民心,驕傲、奢侈、放逸隨便,必將失去民心。富國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則:從事生產(chǎn)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chǎn)的速度快,用的慢;那么國家的財富就能經(jīng)常保持充裕了。
22.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
◎ 白話解:有仁德的人,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得到眾人的擁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財富,終必招來亡身之禍。
23.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 白話解:一個國家不應(yīng)該以財貨為利益,應(yīng)該以仁義為利益。
※(以利為利,即是以利為目標(biāo),那么上下交爭利,國危矣!以義為利,即是以義為目標(biāo),方為長治久安之道。)
中庸全文及翻譯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解: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zhì)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xiàn)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無假期,修行不分時候與場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xià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白話解: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jǐn)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jǐn)慎。
3.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解: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fā)生都能合乎節(jié)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褐小皇翘煜氯f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么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解: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后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6.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白話解: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所謂的『強』呢?用寬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無理的欺侮而不報復(fù),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安然處之。至于披鎧甲,臥枕刀槍,死也不后悔,這是北方人之強。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與人和平相處,而不隨流俗移轉(zhuǎn),這是真正的強!
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白話解:孔子說:「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白話解:說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白話解:君子只求就現(xiàn)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yīng)該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yīng)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yīng)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應(yīng)該做的事;處在患難,就做患難時所應(yīng)該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10.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白話解:君子對上不怨恨天,對下不歸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處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卻是冒險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則修身見于世。)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白話解:孔子說:「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過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好,功夫夠不夠。
※(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
12.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白話解: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好比走遠路,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好比登高處,一定要從低處開始。
13.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白話解:魯哀公問為政的道理?鬃踊卮鹫f:「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都記載在竹簡和木牘上面。當(dāng)他們在位的時候,他們的教化就能施行,他們死了,他們的教化也就滅亡了。以人來施政的法則,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而利用土地種樹的法則,在使樹木快速生長,施政的道理,是希望如同蒲盧一般快速滋長!
14.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白話解:所以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領(lǐng)導(dǎo)者能修養(yǎng)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須依據(jù)天下共遵的法則(道),修道要依據(jù)仁慈博愛。所謂仁,就是人性,以愛自己的親人為最重要。所謂義,就是事事合宜,以尊敬賢德的人最為重要。親人之愛有親疏等差之別,賢能之士也有等級,禮節(jié)就是因此而產(chǎn)生的。
15.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白話解: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種,當(dāng)其力行實踐時則分為三種。我們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姊妹、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這五種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倫常大道。而智能、仁愛、勇氣這三種是人人所須具備的德行,當(dāng)他實行時就是一個『誠』字。
16.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白話解:五倫與智仁勇以及誠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經(jīng)過教育學(xué)習(xí)才知道的,有些人則是經(jīng)過勤勉苦學(xué)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實行,有些人是因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則需要勉強才會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
17.子曰:「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白話解:孔子說:「喜歡研究學(xué)問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夠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恥就接近勇了!
※(知恥者,能拒絕羞恥事,不做羞恥事,諸惡莫作,故近乎勇;如果能再接再勵,為所當(dāng)為,眾善奉行,即是真『勇』者也。
18.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白話解:豫者預(yù)也,任何事情,事前有準(zhǔn)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zhǔn)備就要失敗;說話先有準(zhǔn)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zhǔn)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fā)生錯誤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dāng),就不會行不通了。
19.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白話解:要廣博地學(xué)習(xí),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xué)則已,既然要學(xué),不學(xué)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2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白話解:別人學(xué)一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xué)他一百次;別人學(xué)十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xué)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學(xué)習(xí),不斷地學(xué)習(xí),可以改變?nèi)魏瘟?xí)性,甚至改變?nèi)魏稳耍。?/p>
21.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白話解:只有至誠懇切的人,才能盡力發(fā)揮他天賦的本性到達極致,能盡他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能盡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盡知萬物的本性;能盡知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萬物的化育;能贊助天地萬物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ㄈ耪咛、地、人)
22.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白話解:『誠』,是自然的道理,萬事萬物的本末終始都離不開它,沒有『誠』,就沒有萬事萬物了。所以,君子把『誠』看得特別寶貴,『誠』,并不僅僅是為了成就自己而已,而是要拿他來成就萬事萬物。
23.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白話解: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時好問勤學(xué)以致知,使德行和學(xué)問到達廣大精微的境界,雖然極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溫習(xí)已知以增進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禮節(jié)。所以在上位時不會驕傲,處于卑賤的地位也不會背叛作亂。當(dāng)國家政治上軌道時,他的言論可以幫助國家振興,當(dāng)國家政治紊亂無道時,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詩經(jīng)上說:「既明理又有智能,以保全其身!姑髡鼙I砭褪沁@個意思吧!※倍者:背也。
24.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白話解:孔子說:「愚笨的人偏要自以為是,卑賤的人偏愛一意孤行;生在現(xiàn)今的時代,偏要恢復(fù)古代的作法,這樣的人,災(zāi)害將會降臨到他的身上。※災(zāi)者災(zāi)也。
25.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白話解: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彼此不相違背。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葉茂,無窮無盡。這就是天地之所以偉大的道理。
26.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fēng)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白話解:君子做人的道理,看來平淡卻不會使人討厭,看來簡單平易卻有文采,雖然溫和卻不失條理;見彼而知此,見外而知內(nèi),見微而知著,能明白這樣的道理,就可以一起進入道德之門了。
27.君子內(nèi)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白話解:君子只求內(nèi)省時沒有過失,無愧于心。君子之所以讓人佩服,覺得趕不上,正是在這種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28.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白話解:詩經(jīng)上說:「君子獨居在屋內(nèi)深處,也要無愧于心!顾跃硬淮兴袆,人人都尊敬他,不必開口說話,人人都相信他。
【《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大學(xué)全文及譯文04-02
大學(xué)全文的譯文01-28
大學(xué)中庸全文及譯文04-03
《孝經(jīng)》的全文及譯文04-09
反經(jīng)全文及譯文05-09
禮記全文及譯文09-26
孝經(jīng)全文及譯文12-16
花影全文及譯文05-25
厚黑學(xué)全文譯文07-08
《中庸》全文及譯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