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童年的消逝》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就孩子們的日常穿著到生活習慣而言,不知大家是否同我一樣,在日益早熟的兒童中感受到了一絲當今社會的兒童“童年正在消逝”的危機。在媒介技術日益發(fā)達的時代,成人與兒童正在共享著同一種文化信息,或者說在很大程度上,成人與兒童文化信息的來源是重疊的。這就讓我想起了大名鼎鼎的媒介文化研究大師尼爾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在書中,尼爾波茲曼提出的“童年是被發(fā)明出來的概念”讓我深受觸動。
所謂“童年”是一個被發(fā)明出來的概念,其實可以這樣去理解:印刷術普及之前,兒童與成人之間靠口語傳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類并沒有“童年”;印刷術普及之后,文字成為主導,成人掌握著文字和知識的世界,兒童與成人之間出現了一道文化鴻溝,“童年”誕生了。而隨著電視媒介時代的到來,童年又正隨著文化獲取水平差異的消逝而逐漸消逝。
《童年的消逝》全書分為兩章,第一章主要講述童年這一概念的產生和發(fā)展。在接觸此書之前,童年在我看來就像是一種流傳已久的習俗,即成年人要給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照顧。從自然角度講,人有嬰兒期、成年期,但是兒童這個概念卻是一種社會產物。
童年的純真常常用來暗示童年的魅力在逐漸減少。電子媒體迅速、平等地揭示承認世界的全部內容,從而產生了幾個深遠的影響。兒童之所以好奇,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將要知道的東西;成人之所以有權威,主要是因為他們是知識的主要來源。進入一個日新月異,信息公開的世界后,在這個世界中,成人已經不能扮演年輕人的導師的角色,因此導致了一種信仰危機。
我們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消息靈通,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們知道長輩知道的一切又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他們已經變成了成人,甚至至少像成人一樣。用我自己的一個比喻,這意味著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實時,他們已經被逐出兒童這個樂園了。
那么,有沒有任何社會機構足夠強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現象?答案是肯定的,但只有兩個機構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一個是家庭,另一個是學校。如前所述,家庭的結構和權威已經受到嚴重的削弱,因為家長對年輕人所接觸的信息環(huán)境完全失去了控制。媒介已經削弱了家庭在塑造年輕人的價值觀和情感發(fā)展上的作用。至于學校,它是所剩的唯一一個承認兒童和成人有重要的不同,成人擁有有價值的東西可以交給兒童的社會公共機構,但是學校的權威日益下降,已經有了很好的例證。在一個經歷了劇烈變化的傳播結構里,引用麥克盧漢的話就是,學校已變成了禁閉場所,而不是學習場所。學校能夠有力地反映社會趨勢卻不大能夠引導社會趨勢。不過學校作為識字文化的產物,不會輕易參與攻擊家長的地位。無論學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學校將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成為防止童年消失的最后一道防線。
同時,書中也向讀者提供了可以參考的緩解童年消逝的解決方案:堅持要孩子們學習延遲滿足感的磨練或性行為上的謹慎或舉止語言和風格上的自我約束,就是把自己放在幾乎與一切社會潮流相對立的地位。而且要保證孩子們努力學習,成為識字有文化的人。然而,最具反叛意義的是努力控制子女接觸媒介的機會。事實上要這么做有兩種方法,一是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時間,二是仔細監(jiān)督子女接觸媒介的內容,并持續(xù)為他們提供有關媒介內容的主題和價值方面的批判。要做到這兩點絕非易事,而且這么做,需要家長在撫養(yǎng)子女方面付出極大的關注,這是多數家長都不準備做的。
粥左羅曾就“延遲滿足”一詞提出過見解:“它就是指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及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遲滿足感,會為你帶來行動上的改變,讓你變得更好!鄙鲜兰o 60 年代,美國有個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馬上獲得一樣獎勵,比如 1 個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時間,得到 2 個棉花糖。實驗發(fā)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 SAT 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等。延遲滿足,就是指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讓孩子暫時放下媒介工具,也是延遲滿足的一種。
隨著醫(yī)學的進步,人類的可存活時間變得越來越長,老年的起始計算時間也開始出現動搖。更長的壽命帶來了更多病的老年和更難以支持的社會福利,如果老年的總長度不變,那老年的起始計算時間就必須向后延遲,隨之變長的是中年時段。那么童年呢?自然也會隨之變長嗎?未來將如何判斷童年的長度,亟待我們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