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八佰電影的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八佰電影的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今天終于有幸在煒華見識到了《八佰》這部影片。我認為這確實是最能扣動我心弦的一部戰(zhàn)爭片。
然則,要進行分析,最直觀的方法是比較(fhj老師說得好)在這里我想和7—8年前看過的一部影片《狂怒》進行比較。
首先的不同是二者的地域文化差別,同是二戰(zhàn),一個是國軍抗擊日軍,一個則是美軍抗擊納粹,都體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與血腥,然則兩者表達的主題在最主要的銘記歷史,守衛(wèi)和平之下,略有差異。
我認為狂怒他很好的體現(xiàn)了人性,人性最震撼的地方就在于成長性,即從懵懂出發(fā),到堅強乃至異化為殘忍,最后終于把生存本身奉為圭臬,可能這對于我們有些人來說算是局限的世界觀,屬于一種關在果殼中的悲劇,然則仔細思考,這恰恰也是對于反戰(zhàn)最好的呼聲,我認為影片最后諾曼被一個納粹軍少年放過是點睛之筆,但又顯得力道不足,少年意味深長的笑容似乎超越了這個時代,對于一個偏向紀實的戰(zhàn)爭片確實不合常理,我認為他真正的意圖不是為了體現(xiàn)侵略者超越國家立場能夠獲得人類共同體的.同理心,而是一種人類摸爬滾打誤打誤撞走到的明哲之路(因此少年的表情完全可以有一系列的變化)可這如同一個閃耀的火花,與百年后我們的心靈相呼應,隨后又在百年前的洪流中熄滅,說到底,也是悲劇。
八佰則是以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與史實聯(lián)系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部血肉分明的戰(zhàn)爭巨作,編劇顯然是有心把中華曾經(jīng)生過病和仍然有希望的兩個維度纏繞在一起,然則我認為生過病這個部分很不巧的被橋那邊的激憤呼聲所沖淡(可能是我本人的問題,但我是直觀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這不屬于對這部影片的苛責,因為這部影片的表現(xiàn)手法注定了達到兩者的平衡交融,以致還原歷史真實模樣的同時還不忘傳遞精神已經(jīng)是最難最難的事了。為什么?影片用了一個絕妙的表現(xiàn)手法租界和四行倉庫中間的那一座橋,極大極大放大了戰(zhàn)爭的悲劇性。這里大致有三點:租界和四行倉庫僅僅數(shù)百米天差地別的景象令人咋舌,令人難過,令人絕望,仿佛剛要游出水面,岸上有人看著你眼睜睜的被一種力量瞬間又抓回水底一樣;而橋不僅作為連接的載體,更在于是一個作戰(zhàn)的場景,日軍從中期的進兵突擊到后面的狙擊式獵殺其實角色定位是略有不同的,前者有著一種正面公平對抗的感覺,后者日軍不見人蹤影,只有子彈在一個一個射穿士兵們的胸膛,仿佛是死神而不是侵略者,絕望瞬間拉滿一層,所以隨著時間的進展,會將絕望拉到更深,因此戰(zhàn)士們的覺悟越來越高,才尤為可貴。最后橋也扮演了一種生命通道,距離很近,實則很遠,這顯然是編劇明示的內(nèi)容,以及影片頭尾諸多意識流手法不多贅述。
寫到這里突然有一些尷尬,說是對比,其實只是闡述了兩個影片不同而各有魅力的優(yōu)點,未來若能更加完美的將二者合為一體,我想歷史戰(zhàn)爭對人心的震撼和教育意義,也將銘刻在每一個中國人,乃至每一個世界公民的心中!
【初三八佰電影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電影《無雙》觀后感02-17
電影觀后感——《廊橋遺夢》02-17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06-26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06-26
《金色記憶》電影觀后感02-17
電影《鄒碧華》觀后感02-17
電影《喜歡你》觀后感02-17
青澀記憶電影觀后感02-23
電影《老男孩》觀后感02-23
金剛狼電影觀后感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