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學設計【實用】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么大家知道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寓言》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寓言》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的要求:
(一)讀懂會講課文。
(二)領會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二、課前準備:課文朗讀錄音帶或投影片,硬紙小船、寶劍和線,供課上演示用。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讀懂兩則寓言詞句意。
一、重點 二、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一滴水能夠反映太陽,一則材料應蘊含深刻的道理。例如“鄭人買履”、“揠苗助長”、“刻舟求劍”等寓言故事,寥寥數(shù)語,情節(jié)極其簡單,卻極富哲理性,讓人百讀不厭。
2、作者介紹:
韓非子《韓非子》。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 我國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稱《韓非子》,現(xiàn)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對以血統(tǒng)為中心的等級制度。
3、戰(zhàn)國末期背景:
是繼春秋之后的一個時代,約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這一階段人們思想極其活躍,曾有“諸子百家”之說。
4、文本賞析:《鄭人買履》
。1)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xiàn)在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duó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dù,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家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以的意思。
。2)指導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xiàn)出疑惑之情。
。3)翻譯課文。
鄭國有個人想買一雙鞋,他不知道自己腳的尺寸,就拿了根草繩依自己腳的大小絞了一段,放在凳子上。他到了集市上,找到鞋鋪,這才想起忘了帶尺碼。店主是個有經驗的人,一見他要買鞋便當即拿出一雙,要他試穿,可他卻說:“不行不行,我忘了帶尺碼,怎能買鞋?我得回去取!”
回家一看,尺碼果然放在凳上,他拿起草繩,又返身往集市趕,到了集市,集市已散,那鋪子也關了門,他十分氣惱,連連怪自己太糊涂,以致誤了買鞋。
路人笑問:“你是給誰買鞋呀?”
“我自己!
“那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非要去取尺碼呢?”
那人搖頭說:“那怎么行呀,我的腳怎么會有尺碼那么準確呢?”
《刻舟求劍》
。1)注釋:
遽:jù,立即,匆忙。
契:qì雕刻。
是:指示代詞,這兒。
從其所契者:他;雕刻記號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迷惑,糊涂!安灰唷?”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2)翻譯課文:
楚國有一個人坐船過江,船到了河中心,他的寶劍從船上掉入水中,那人立即拿出刀子在船沿上雕刻上記號,并且說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钡却堪逗螅樦逃杏浱柕拇叵滤畵苿。船已經向前行了,可是掉下水的劍并沒有移動。等船靠岸后再下水撈劍,不是很糊涂的一種方法嗎?
。3)演示實驗,幫助理解語句意。
。4)指導朗讀:
要讀出同船人催他時著急懷疑的語氣和那個掉劍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5)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教時
一、教學內容:重點理解寓言寓意
二、教學步驟
1、檢查背誦
2、討論問題:
、佟多崱分v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笑話,連鞋子也沒買到。
、凇犊獭分v了個什么樣的故事?
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進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著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
、勰阌X得《鄭》的買鞋人的可笑之處是什么?
他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他錯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實,只會按照原來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靈活性。
、苣阌X得《刻》上掉寶劍的人愚蠢之處在哪里》。
不懂得船既然離開了河中心,而刻記號的地方已經不是掉劍的地方了。
、荨多嵢速I履》諷刺了什么樣的人?
諷刺那些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蕖犊獭返脑⒁馐鞘裁?
諷刺了那些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
⑦暢所欲言,談談你通過學習這兩則寓言懂得了一些什么樣的做人處事的道理。
必須根據(jù)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著變化……
、嘟裉煳覀儗W習這兩則寓言故事,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如:正確面對現(xiàn)實,靈活機動地處理事情。
尊重客觀事實,不要因循守舊
時代在發(fā)展,思想要跟上……
3、共同完成“拓展練習”
、 根據(jù)意思寫出成語:
沒有真實本領的人,混在里面湊數(shù),或比喻以次充好。 ( )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觸。 ( )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多此一舉,不但無益,反面有害。 ( )
塞住耳朵去偷鈴,比喻不能欺騙別人只能欺騙自己。 ( )
② 你能講一個成語故事嗎?講給大家聽聽,并告訴大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看誰講得好。
、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字。
( )人摸象 ( )人憂天 ( )人尋味 ( )人君子
。 )人之危 ( )人相輕 ( )人師表 ( )人買履
。 )人捉刀 ( )人頭地 ( )人深省 ( )人而異
( )人唯親 ( )人鼻息 ( )人善任 ( )人心弦
、 在括號里填上反義詞構成成語。
自相( )( ) ( ) ( )相依 只爭( ) ( )
。 ) ( )雙全 混淆( )( ) ( )( )唯谷
顛倒( )( ) ( )( )交困
4、布置“基礎練習”:
、 用“√”選擇正確的讀音。
吾(wǔ wú買履(lǚ lǔ)遂不得履(suì suí)寧信度(níng nìng)守信度(dù duó)自度其足(dù duó)
說出下面帶點字的意思:
反歸取之 至之市 何不試之以足
至之市 及反 不亦惑乎
自度其足 何不試度以足
吾忘持度 無自信也
② 翻譯句子: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寧信度,無自信也。
是吾劍之所從墜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寓言》教學設計2
設計思想
本節(jié)教案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讓學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鍵,從而明白故事所蘊含的寓意,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學習寓言《狐貍和葡萄》,深刻理解寓意。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新詞。結合語言文字體會寓意。
教學難點
通過關鍵詞體會寓意。
教法選擇
講授法、閱讀法、對話法。
學法指導
討論交流法、閱讀法、對話法。
教學用具:
課文插圖(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都很喜歡看寓言故事,那你們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
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2、簡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曾經是一個奴隸。他機智幽默,聰穎過人,在兒童心目中始終扮演一個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內容十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題材相當廣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臘的社會現(xiàn)實和風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層社會里奴隸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動物擔任。這些動物和人一樣,會思考,能說話,從本質上說仍是人的`化身,代表著當時社會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課題,初讀寓言。
1、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伊索的寓言,課文共有三個故事。我們首先來學習《狐貍和葡萄》。(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提出初讀要求: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讀音,讀通讀順句子。
3、匯報初讀情況。學生說說自己對寓言內容的理解。提醒學生注意“狐貍”在一起連讀時,“貍”讀輕聲,“讒”讀翹舌音,“酸”讀平舌音。
三、細讀課文,領會寓意。
1、齊讀第一、二自然段。
2、自讀每自然段。思考: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狐貍非常想吃葡萄?(饞得直流口水 想盡各種辦法自己先找出來讀一讀。師生交流。
3、小組合作討論:狐貍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夠葡萄?
4、“白費勁”說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時狐貍的神情嗎?
5、自讀第二段。思考: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貍在“白費勁”、“無望”的情況下,仍然對葡萄戀戀不舍?
6、同學們吃過成熟的葡萄嗎?是什么滋味?狐貍為什么說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讀第三自然段。從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無能為力”是什么意思嗎?你怎么理解這段話?
提示寓意對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讀懂的道理講給同學聽聽。
7、學了這則寓言對你有什么啟示?
做人、做事要實在,無需為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找各種借口。
四、積累遷移,指導寫字。
貍、葡、萄、饞、酸
五、作業(yè)布置。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講這個故事。
2、抄寫生字、組詞。
教學反思
這則寓言故事較短,內容淺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抓住了關鍵詞,通過對比,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關鍵,再加上伊索寓言的特點,即篇尾點明寓意,通過朗讀學生很容易就體會了寓意。
《寓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意思。
3、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違反事物規(guī)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語言說明的道理。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于求成、違反事物規(guī)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語言說明的理。
教學難點:能借注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方法:講解、探究
教學準備:課件搜集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你們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給同學們講講嗎?最好能說出語言給你的啟示。
二、朗讀課文——奇文共賞
1、自讀:組織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通順流利,并標注有疑問的地方。
2、互讀:組織學生協(xié)作組內分別輪流朗讀,并互相評讀盡可能解自讀時的疑難問題并標注互讀時產生的新的疑難問題。
3、聽讀:播放兩則語言的錄音朗讀,要求仔細聽讀,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讀。
三、疏通文意——合作釋疑。
1、小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組將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紙上。
3、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集體釋疑
4、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作必要指導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畫。
通過感知課文,我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個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準確的把握股市的內涵呢?
(自選配音或作畫的方式)
第二課時
一、創(chuàng)新設計——提升理解。
續(xù)編故事:現(xiàn)在這個農夫懊悔不已,他發(fā)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農夫又種禾苗了。這回,他……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合編一個新的寓言故事?凑l的故事編的棒。
交流評價。
二、聯(lián)系實際——拓展延伸。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故事呢?請大家用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用簡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本節(jié)課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獲呢?與同桌交流,并記錄下來。
四、積累內化。
1、背誦兩則語言。
2、認讀生字,指導書寫生字。
五、實踐活動
搜集寓言故事準備開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賽。
板書
14古代寓言二則
揠苗助長畫蛇添足
將苗拔高強求速成畫完蛇能喝到酒不顧客觀實際
結果苗死反而弄糟又為蛇添足沒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寓言》教學設計4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知道這三則寓言的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3.了解伊索寓言的特點,學會閱讀寓言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伊索寓言,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閱讀《伊索寓言》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理解寓言
1.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或教訓。
2.揭示課題。
二、認識伊索和伊索寓言的特點
1.簡要地介紹伊索。
2.簡要地介紹《伊索寓言》。
三、初學《伊索寓言》
1.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讀準文中的生字,從文中找出三則寓言故事的寓意。
2.交流三則寓言故事的寓意。
四、精讀《伊索寓言》
1.指名讀課文,思考:在這三則寓言中,你喜歡或討厭哪些人物?為什么?
2.交流。
。1)《狐貍和葡萄》中的狐貍:
A.什么是無能為力?
B.哪些語句能說明它無能為力?它可能想了哪些辦法?
C.齊讀寓意。
。2)《牧童和狼》中的牧童:
A.“一貫”是什么意思?從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一貫說謊?
B.兩次大叫有什么不同?指名朗讀。
C.為什么喊破喉嚨,也沒有人前來幫忙?是不是這些人見死不救?
D.齊讀寓意。
。3)《蟬和狐貍》中的蟬:
A.蟬聰明、機智、善于觀察,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B.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找出有關句子。
C.我們學過《狐貍和烏鴉》,故事里的烏鴉會受騙,而《蟬和狐貍》里的蟬卻沒有受騙呢?
3.說說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五、拓展閱讀,了解《伊索寓言》的`特點
1.結合本課和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概括《伊索寓言》的特點。
2.在你讀過得伊索寓言中,哪個故事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從中學到了什么道理?
3.讀故事,補充寓意。(《賊和他的母親》《大力士神和車夫》《池邊的鹿》)
4.再讀寓言,體會寫法
伊索寓言里有幾則故事,請同學們認真讀,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寡婦與母雞
有個寡婦養(yǎng)著一只母雞,母雞每天下一個蛋。她以為多給雞喂些大麥,就會每天下兩個蛋。于是,她就每天這樣喂,結果母雞長得越來越肥,每天連一個蛋也不下了。
這故事說明,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結果連現(xiàn)有的都失掉了。
蒼蠅與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來,許多蒼蠅便飛去飽餐起來。蜂蜜太甜美了,他們舍不得走。然而,就在這時他們的腳被蜜粘住,再也飛不起來了。他們后悔不已,嗡嗡亂叫:“我們真不幸,因貪圖一時的享受而喪了命!
對于許多人來說,貪婪是許多災禍的根源。
叼著肉的狗
狗叼著肉渡過一條河。他看見水中自己的倒影,還以為是另一條狗叼著一塊更大的肉。想到這里,他決定要去搶那塊更大的肉。于是,他撲到水中搶那塊更大的。結果,他兩塊肉都沒得到,水中那塊本來就不存在,原有那塊又被河水沖走了。
這故事適用于貪婪的人。
讀了這幾則故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六、總結
七、布置作業(yè)
閱讀整本書——《伊索寓言》
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 時機不成熟
牧童 一貫說謊 無人相信
蟬 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寓言》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饒頭、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將、十九”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及《伊索寓言》《韓非子》《淮南子》的有關文學常識。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jié),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能力目標〗
。、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過續(xù)編或自編進行想像思維訓練。
〖德育目標〗
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yǎng)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
誦讀;教給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詞語理解寓言含義”的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生活經驗,選定角度靈活理解寓意。
【教學方法】
。薄⒄b讀法。通過跟錄音仿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節(jié),理解關鍵語詞的表達效果。
。病⒆宰x與點撥相結合。所選四則寓言故事精短,構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過藝術地設計提問,把學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學生的聯(lián)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寓言的內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過探究、比較性題目的設計,如將故事情節(jié)作改變、刪節(jié),看表達效果的變化等,拓展想像空間,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yè)講義。
【課時安排】
。舱n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點詞語,理解赫耳墨斯愛慕虛榮的性格和寓意;指導學生自讀《蚊子和獅子》,理解精巧構思和擬人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ㄟx講《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導入,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同學們,這個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處大家知道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伊索寓言》)那么,誰還能講出這部古希臘寓言匯編中的故事呢?(學生講述)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兩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獅子》。請同學們從閱讀提示中圈點出有關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識要點。
二、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薄⒃⒀裕涸⒀允且詣裼骰蛑S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chuàng)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xiàn)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伊索和《伊索寓言》: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匯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
三、師生共同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薄W生自由誦讀,思考:恰如寓言詩人拉·封丹對寓言的形象概括,讀寓言,要從“身體”讀出“靈魂”,也即從所述故事讀出道理。那么這則寓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師明確: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病⒀辛曉⒀缘墓适虏糠郑兄楣(jié)發(fā)展和人物形象。
學生集體誦讀,思考:
、旁⒀灾泻斩沟男蜗笊鷦、鮮活?坍嬋宋锏姆椒ㄊ菍υ捗鑼憺橹,試比較赫耳墨斯與雕像者三問三答中句式、語氣的起伏變化。
、茖Φ裣裾叩男蜗笾赶缃,輕輕一句“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饒頭,白送”答語,卻見其情節(jié)波瀾,就其表達效果試作分析。
、鞘崂怼w結故事的情節(jié)脈絡。用簡練的話語填充:全篇故事分兩層,其起因和開端是___________,發(fā)展和結局是___________。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殴适轮饕峭ㄟ^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問三答的對話來敘述的。問句中同中有變,“值多少錢”四個字用反復,而主語在第一次發(fā)問時省略,第二次點寫明,第三次則用代詞。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區(qū)別,第一次用確數(shù),第二次比較而言,只說概數(shù),第三次不用數(shù)詞,貶低得一分不值。
⑵雕像者的答語,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轉,給人以巨大反差,諷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
、呛斩沟降裣竦昀锶チ私庾陨韮r值。敘述赫耳墨斯與雕像者的對話。
。场⑵肺蛾P鍵詞語,理解赫耳墨斯愛慕虛榮的性格:
、怕犠x錄音,圈點勾畫出寓言的關鍵詞語,一“笑”、兩“想”、三“問”。
、平M織討論:
①赫耳墨斯來到人間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
、诤斩剐χ鴨柡绽牡裣裰刀嗌馘X中“笑”說明了什么?
、邸昂髞恚斩箍匆娮约旱牡裣,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這個想法表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佟疤摌s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關心的不是怎樣造福人類,而是自己的身價和榮譽,“想知道”是掩飾之辭,實際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個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神。
、谝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赫耳墨斯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他驕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躍然紙上。
、圻@段著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動。他心想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他竟然認為自己的身價能超過父親──作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話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為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勢利的,阿諛奉承的,他這樣猜度別人,足見其心靈的卑劣。
、潜砬槔首x,說說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內容的修飾語:寓言中刻畫的赫耳墨斯是一個___________的形象。
學生填充,教師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等。
、刃〗M成員分角色朗讀。然后推舉代表在班上表演,學生評議。
、蛇@則寓言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請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對寓意的理解。
、使膭顚W生將故事情節(jié)作適當?shù)母淖儯纯丛⒁鈺惺裁床煌。如將“還要貴一點”以下的情節(jié)改為:“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悄離去;蛘吆斩箒淼降昀,如果首先問自己的雕像的價錢,結果會怎樣呢?”
引導學生運用發(fā)散思維進行討論,進一步領會作者安排情節(jié)的意圖。
⑺集體誦讀。讀出語氣、語調。
四、指導學生自讀《蚊子和獅子》
。薄⒆杂烧b讀,理解寓言大意:
教師提示:這則寓言的結構安排和前一則相同,也是分敘講述故事,結敘點明寓意。
2、集體誦讀,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
教師明確:本文構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節(jié)大起大落,寫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化。故事由兩部分內容組成,先寫蚊子所獲得的`勝利及其原因,后寫蚊子所遭遇的悲劇及其原因。
。、暢讀課文,圈點品析文中的兩“吹”一“嘆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點及其故事的寓意:
問題討論:
⑴這則寓言以動物喻人,語言精練,具有強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樣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圃⒀杂脛游镏g的關系來概括社會現(xiàn)象,諷喻了什么?下列成語中:驕兵必敗,不自量力,大意失荊州,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哪一則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俏米优R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過哪個詞語表現(xiàn)出來的?它的悲痛說明了什么?
⑷蚊子敢于向獅子挑戰(zhàn),而且能夠取勝,這說明了什么?
、晌米尤绻幌劝l(fā)表“挑戰(zhàn)宣言”就去進攻獅子,結果仍然是戰(zhàn)勝了獅子,這對故事情節(jié)會有怎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⑴本文的擬人,能抓住蚊子和獅子的自然特征,擬得逼真神似,生動有趣。把蚊子的叫聲說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以狀其戰(zhàn)勝獅子得意忘形之態(tài),十分新鮮、妥帖。
、泼鑼懳米雍酮{子“戰(zhàn)斗”的過程,蚊子被蜘蛛網(wǎng)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xiàn)象,真是兩相妙合。諷刺了那些能夠戰(zhàn)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zhàn)勝的人。
“驕兵必敗”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俏米拥男盐蚴峭ㄟ^“嘆息”表現(xiàn)出來的。
“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句中的“最強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形成強烈反差,兩相比照,尖銳地諷刺了勝利后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識。
、任米拥摹疤魬(zhàn)宣言”貌似狂言。實際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發(fā)揮了自己的優(yōu)勢,抑制了獅子的優(yōu)勢。它的膽量、信心,是建立在敵我雙方力量進行冷靜分析的基礎上的。啟示人們,世上萬事萬物,各有所長所短。強者有短處,弱者也有長處。弱者如果能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晒膭顚W生談出自己的理解,結合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和寓意的托出。
4、跟錄音仿讀,體會擬人的妙用和情節(jié)的起落。
五、課堂練習
展開想像、續(xù)編情節(jié)。
。薄⒑斩孤犝f自己的雕像當饒頭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態(tài)會怎樣?會說些什么掩飾這難堪、尷尬呢?
2、想像一個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跡情節(jié),給寓言安排一個與課文不同的結局。
教師提供示例一:蚊子正等待著那可怕的時刻來臨時,松樹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網(wǎng)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六、課堂小結
這兩則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動物;赫耳墨斯有“權力”,蚊子有打敗獅子的驕人勝利花環(huán)。它們的共同弱點是──不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特別是在權力、榮譽面前不能夠正確對待自己。這兩則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著我們。
七、布置作業(yè)
自編寓言。題目一:嘴和眼的對話;二:樹和斧子。
要求:任選一題完成。運用夸張和擬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對于《智子疑鄰》《塞翁失馬》兩則古代寓言,提供關鍵字詞提示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意。自讀《智子疑鄰》,掌握不能因人廢言的寓意;研讀《塞翁失馬》理解寓言中福與禍的相互轉化。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先小組內交流,然后推舉想像新穎、合情合理的佳作在班上講述,大家欣賞、評議。
二、指導自讀《智子疑鄰》
。、資料助讀:
投影: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貴族,屢次上書向韓王進諫,改革政治,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納。后來,得到秦始皇的賞識,在秦國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學李斯等人讒言所陷,下獄后被逼自殺,死時47歲。他著有《韓非子》一書,共20卷,55篇。筆鋒犀利,說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闡明道理,富有說服力。其中許多寓言故事一直流傳于世,《智子疑鄰》就是其中的一篇。
2、放多媒課件,學生欣賞畫面,感知寓言。
。场⒆杂烧b讀,教師提示下列字詞:
、胖亲右舌彛褐牵斆,這里意思是“以……為聰明”。贊賞兒子聰明,懷疑隔壁老人(偷盜)。
、撇恢盒扪a。
、悄憾笸銎湄敚耗,晚上。果,果然。亡,丟失。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
。础⒄垖W生結合課文注釋,口頭把故事譯成通暢的現(xiàn)代漢語。思考:因“天雨”而導致“墻壞”,因“墻壞”而致失盜,對此兒子和鄰人之父都有相同預見,而宋國富人卻“智子疑鄰”,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寓言的本意是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跟聽言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即便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如果從積極方面就可以引申為: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請學生設想一下,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懷疑對象,會有怎樣的反應?為寓言寫一個合情合理的續(xù)編。
三、師生共同研讀《塞翁失馬》
。、資料助讀: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伍被等著!痘茨献印匪枷肷辖咏兰遥瑫r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陰陽家的思想,成為一部雜家著作。這部書在闡明哲理時,涉及很多奇物異類、鬼神靈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話材料,曲折地反映了遠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媧煉石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都通過這部書的保存而流傳至今。
。、聽讀錄音,注意下列字詞。
教師提示:
、篷R無故亡而入胡:逃跑。
、坪五幔╦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問。
、瞧漶R將(jiānɡ)胡駿馬而歸:帶領。
、葔櫍╠uò)而折其髀(bì):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
⑸人皆吊之: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⑹引弦而戰(zhàn):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開弓弦。
、怂勒呤牛菏种,意思是絕大部分。
、檀霜氁怎耍╞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暢讀寓言,結合提示譯成現(xiàn)代漢語,感知文意。
。、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禍與福是怎樣相互轉化的?
教師明確:
寓言用一連串事實來說明禍與福之間的相互轉化:“馬無故亡而入胡”是禍,待到“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就轉化為福了;后來,其子騎此駿馬,“墮而折其髀”,福又轉化為禍;最后,塞上丁壯同入侵胡人作戰(zhàn)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禍再次轉化為福,如此循環(huán)往復,所以動人。
5、這則寓言故事說明禍福相依的道理,那么這對我們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態(tài)度有什么積極的啟示呢?請同學們聯(lián)系生活、學習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點撥:
啟示:
、趴梢赞D化,不要靜止地看待;學會在禍中看到福,從禍中考慮到怎樣求得轉化,不要消極悲觀,或者在福中看到禍,加以戒備。
⑵禍福之來,確實有許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預料的?紤]力求周全,處事力求慎重,多一些應付不測之變的準備,少一些不著邊際的幻想;一旦面臨禍患,可以處變不驚,可以減少后悔。這也是一種成熟生活態(tài)度的養(yǎng)成。
。、集體誦讀,深層體味。
四、課堂練習
投影:
閱讀短文,完成習題:
孔子的弟子曾參,品德高尚,一貫講信用,重諾言。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上去。他幼小的兒子哭鬧著,要跟媽媽一起走。妻子哄騙他說:“你不要鬧,媽媽從市上回來,就把家里的那頭豬殺了給你吃!
妻子一回到家,曾參真的捉住那頭豬要宰殺。妻子急忙阻攔:“這頭豬正在長膘,殺了多可惜!”
“你不是答應孩子,要殺掉它嗎?”
“唉,你怎么這樣死腦筋!我不過哄哄孩子罷了,哪里真的要殺豬吶!”
“不!”曾參堅決地說,“孩子年紀小,一切都學父母親的樣子。你如果欺騙了他,這不是教他養(yǎng)成欺騙的壞習慣嗎?再說,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不會再相信母親的話了。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辦法。
曾參終于堅持殺了那頭豬,實現(xiàn)了妻子許下的諾言。
。、曾參說:“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辦法!”你認為正確的辦法是什么?請大致按曾參這段話的格式把它表述出來。
。病⒄堄煤啙嵉脑捀爬ㄟ@個故事的寓意。
。、請為這個故事擬個恰當?shù)臉祟}。
〖參考答案〗
1、孩子年紀小,一切都學父母親的樣子。你要用誠實來教育他,他不就養(yǎng)成了誠實的好習慣嗎?再說,母親有好榜樣,孩子就會學著這么去做人了。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辦法。
。、說明成人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做父母師長的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
。、曾子殺豬
五、課堂小結
寓言清新、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見世界的窗口!兑了髟⒀浴贰独し獾ぴ⒀浴芬约拔覈T子百家著作雖然年紀很老,卻是孩子們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個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走開時,卻突然變成一個個哲理,嚴肅認真,催人深思,讓人感悟現(xiàn)實,體會人生。這就是它的風采、它的魅力。
六、布置作業(yè)
(分發(fā)講義資料)
。、大公雞是那么的漂亮神氣,你看它:紅色的大冠子,紅光發(fā)亮帶有金色的羽毛,走路挺胸昂頭。啼鳴時,總愛站在高處,引頸高歌。
請發(fā)揮想像,編寫一個小故事,中心是揭示公雞驕傲的害處,使讀者受到教育。
注意要符合寓言的特點,題目自擬。
。病㈤喿x語段,完成1~5題:
大魚和小魚
小魚問大魚道:“媽媽,我的朋友告訴我,釣餌上的東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點兒危險,要怎樣才能嘗到這種美味而又保證安全?”
“我的孩子,”大魚說:“這兩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辦法就是絕對不去吃它。”
“可它們說,那是最便宜的,因為它不取任何代價!毙◆~說。
“這可完全錯了,”大魚說,“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貴的,因為它希圖別人付的代價是整個的生命。你知道嗎,它里面裹著一只釣鉤?”
“要判斷里面有沒有釣鉤,必須掌握什么樣的原則呢?”小魚又問。
“那原則其實你都說了!贝篝~說,“一種東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價,釣鉤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1、這是一篇寓言,它構思的突出特點是通過_______展開情節(jié)內容。
。、文中加粗的“必須”用“必需”替代行嗎?試分析兩者的異同。
。、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正確理解文中“釣鉤”的含義。
4、“大魚”說話很注意限制性詞語運用,請從畫橫線的句子中找出兩個這樣的詞。
。、如果你是“小魚”,你覺得“媽媽”講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話是________。
〖參考答案〗
。、對話(或語言描寫)
。病⒍加小耙欢ㄒ钡囊馑,“必須”有強調的意味。
。、致命的陷阱(或“騙局”)
。、最安全的、絕對
5、“一種東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價,釣鉤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或“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貴的,因為它希圖別人付的代價是整個生命!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薄㈤喿x下面一則寓言,領會它的寓意,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小短文:
一匹小馬要過河,在路上遇見牛大伯,問是否可以過河。牛大伯說,水很淺,可以過。小馬正要過,忽然聽見一只松鼠大叫:“不能過,不能過!水深得很,前天還淹死了我的一個同伴!毙●R沒主意了,回家去問媽媽。媽媽叫它自己想一想,試一試。結果小馬過去了,水既不像牛大伯說的那樣淺,又不像小松鼠說的那樣深。
2、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關于寓言的一則短文,回答問題:
、僭⒀允且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
②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墼⒀允且蛔嫣氐臉蛄海ㄟ^它,可以從復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梁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可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xiàn)象,又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內在意義。
④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fā)智慧,讓思想活躍。
、菰⒀员緛硎莵碜云胀ㄈ说难哉劊瑤缀跞魏稳说囊簧卸寄苤v一些聰明話,有的就是寓言;有心的詩人和哲學家聽見了,就用文字把它們記了下來。歷史這個巨人很喜歡這些記載,就把它們珍藏起來。以后,當普通人從書中再看見寓言的時候,忘了這是自己講的,不禁大為驚訝,叫道:“這是一些什么樣的珍寶呀,這樣光輝燦爛!”
、拊⒀允强犊。當童話請它幫助的時候,它就到童話那里去;當小說請它幫助的時候,它就到小說那里去……所以,現(xiàn)在我們從童話、小說、詩歌、戲劇里都可以看到寓言的影子。
⑦寓言又是謙遜的,當一個刊物請它去做客的時候,它就等各種長篇大著都坐下之后,悄悄坐在補白欄里。
、嘣⒀允呛⒆觽兊暮门笥选KL得又矮又小,說起話來卻很逗。它雖然年紀很老,孩子們卻把它看成是平等的同伴。因此,比較起來,它喜歡到兒童刊物那里去做客。當然,它還是同樣謙遜,等小說、童話都坐下之后,它才找一個角落坐下。它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從不炫耀自己,也不指望從別人手里得到什么。
⑴短文共有八段文字,每一段都談了寓言的某一種特點,請將這些特點概括出來。
⑵作為一篇解說寓言性質、特點的說明文,本文在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表達方面有什么特色?
〖參考答案〗
、泞倨绦,寓意博深;②通過故事闡明道理;③通過寓言可以認識生活的意義;④寓言能夠啟發(fā)智慧,活躍思想;⑤寓言產生于生活;⑥寓言可以存在于各種文學作品之中;⑦寓言在刊物中只占不顯眼的位置;⑧寓言是兒童的好讀物。
⑵短文主要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和擬人的表現(xiàn)手法;語言生動、形象,趣味很濃。
《寓言》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交流自己的讀書體會,在交流中豐富自己的知識。
2、總結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讀書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
4、學習一定的寓言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交流中體會到讀書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
2、掌握一定的寓言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1、仔細閱讀《伊索寓言》
2、認真做好讀書筆記。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我們讀了《伊索寓言》并做了筆記,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都對這本書了解了多少。
看下列圖片,你能回憶出是哪個故事嗎?
我們所說的這些故事都出自《伊索寓言》,
1。通過閱讀和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請學生簡要介紹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臘寓言作家。傳說是奴隸,后憑借聰明才智獲得自由。善講寓言諷刺權貴,終遭殺害。所編寓言經后人加工,以詩和散文的形式發(fā)表,成為現(xiàn)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其中《農夫和蛇》、《狼和小羊》、《狐貍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種文字譯本,對歐洲文學中的寓言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
2、說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或教訓。
[板書提示:寓言:故事——道理。]
今天我們就再來讀讀《伊索寓言》。
二、一睹為快、自我發(fā)現(xiàn)
1、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伊索寓言》有什么特點。
。ü适轮械娜宋锎蠖嗍莿游锘蚺c動物打交道,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如:狼,獅子,狗……牧人、漁夫……)
[板書:人物形象——動物、與動物打交道的人、神]
2、結構特點——先講故事,再點明寓意。
3、語言生動幽默,善于諷喻。
總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經驗非常豐富多彩。這些經驗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導生活,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則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訓”,這些“教訓”顯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較切題,有的并不切題,甚至牽強附會,閱讀時不必受這些“教訓”的束縛,這樣更可以體會寓言所蘊含的智慧的豐富性。
三、邊讀邊聊,汲取營養(yǎng)
1、多角度交流,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寫作手法是比喻、擬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蚊子和獅子》為例,談談你從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啟示(可以從不同的形象,故事結局等方面去探討)
蚊子:可以以弱勝強,但不能驕傲,否則就會失;
只有憑智慧才能戰(zhàn)勝比自己強大的對手;
要善于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獅子:強者不能驕傲自滿,更不能小視弱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2、我來找寓意
讀《兩只口袋》《 驢和狼》《馬和驢》《狐貍和狗》《銜肉的狗》幾篇寓言,同位交流理解,概括其寓意。
3、欣賞同學作文,比較寓意的深刻性與新穎性。
①水滴與大海
……大海對水滴說:“我非常強大,比你們任何一滴
水都強大,我是不可戰(zhàn)勝的!”小水滴不服:“成功在
于堅持,而不在于強弱!贝蠛4笮ζ饋恚骸安豢赡,
不如我們來比賽吧?凑l先將石頭打碎!
……
大海認為這件事自己一瞬間就可以完成,所以…
這一天,水滴終于滴穿了石頭。大;帕,猛力向石頭
撲去,可是,除了陣陣浪花,石頭一點變化也沒有。
、谒魏褪^
一座廢棄的工廠里,水池里一塊粗糙的石頭對水管滴
下的水滴說:“你這些水滴,對我的作用就是沖沖涼而已,構
不成傷害。”水滴沒有做聲,不過加快了滴水的速度。
……
比較內容: 從“水滴石穿”這一成語中得到啟發(fā),改編而成。
出示寓意:
①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要做一件事,必須經日久積累。
、谶@個故事說明歧視那些弱小的力量,最終你會被這力量打敗。
4、小結:概括文章寓意需注意
寓意要正確;寓意要有新意;寓意要切合時代;……
四、推理情節(jié),辨析寓意
1、 比較閱讀原文與改后文章的區(qū)別有哪些。
、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又問自己的雕像值多少錢,知道可以做贈品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 蚊子向獅子挑戰(zhàn)。比賽開始,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zhàn)勝了獅子,轉身飛走了。一不小心,卻被蜘蛛網(wǎng)粘住了。
、僦腥鄙傩睦砗蜕駪B(tài)描寫;②中缺少語言和動作描寫。
2、思考:這樣改動情節(jié)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有變化,缺少諷刺意味。
寓言要用簡短的語言、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突出人物或動物的特征,從而達到諷喻性的目的。
3、比較學生習作,缺少什么:
毛毛蟲與小白鴿
一天,一只小白鴿和伙伴們出去玩,他們在空中打鬧嬉笑著。忽然,小白鴿似乎聽到有人在叫。于是,他獨自離開了隊伍,飛下來看個究竟。小白鴿越飛越低,叫聲似乎從河邊傳來的。小白鴿立刻加快速度,到了河邊看到一只溺水的毛毛蟲,原來就是他在叫。小白鴿立刻把毛毛蟲從水中救了出來。毛毛蟲非常感激,想著一定要報答小白鴿。終于機會來了,有一天毛毛蟲走在路上,發(fā)現(xiàn)一個人在捕鳥,而捕的鳥正是他的恩人——小白鴿。毛毛蟲爬到捕鳥人的腳邊,咬了他一口,放走了小白鴿。 最后,小白鴿和毛毛蟲成為了好朋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懂得知恩圖報。
獅子與報恩的老鼠
獅子睡著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獅子猛然站起來,把他抓住,準備吃掉。老鼠請求饒命,并說如果保住性命,必將報恩,獅子輕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獅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來獅子被一個獵人抓獲,并用繩索把他捆在一棵樹上。老鼠聽到了他的哀嚎,走過去咬斷繩索,放走了獅子,并說:“你當時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報答,現(xiàn)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報恩!
這故事說明,時運交替變更,強者也會有需要弱者的時候。
比較后,討論習作與原文有什么差別?(生交流回答。)
4、讀習作,提意見。
鼻子和眼睛
有一天,鼻子問眼睛我們誰最美麗。眼睛說應該是我,我能看見世界的美麗,所以說起來我是最美麗的,如果人們沒有我,就會什么都看不到。我是最有用的,也是最美麗的。眼睛一直在強調。鼻子說我是最美的,我高高在上,如果人們沒了我就聞不到東西了,就不完整了,所以我最重要,我最美。眼睛和鼻子一直在爭說自己最重要,最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干什么事情都要比,每個東西都有自己的作用,不要和任何人作比較,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同學討論交流,明確修改意見。(加神態(tài)描寫)
5、總結:
讀寓言還要了解故事是通過哪些寫作手法刻畫形象的,表現(xiàn)手法的恰當運用能鮮明生動的刻畫形象。
五、意猶未盡,特別推薦
有人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東西。也有人說,寓言是一座獨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簡單走向復雜,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見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現(xiàn)象,又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很美,美在簡潔,美在內涵,美在語句。
阿里斯托芬:“你連伊索寓言都沒讀熟,可見你是多么無知和懶惰。”
《寓言》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理解寓言的寓意;
過程方法目標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題,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寓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學會用多種方式讀懂文言文,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難點】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及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設想】
先讀通原文,整體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領悟故事的寓意,這是閱讀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最后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談寓言給予自己的啟示,并進行語言積累,這是閱讀的標的。朗讀貫穿始終,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小李撿錢”的.故事導入——其實,撿到錢本是件高興的事,但是對于小李來說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們看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是否就絕對呢?
讓我們先一起看看塞翁丟失了馬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展示課件一(板書課題)
展示課件二:
課文選自于《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由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門人編寫的。
初讀——讀準確,讀通暢
學習文言文,同學們可能感到有些困難。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
1、學生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2、抽學生讀,要求字正腔圓,即要求字音準確,發(fā)音飽滿。
展示課件三:提醒學生注意的字詞。
3、老師范讀,學生再讀。
要求讀得抑揚頓挫(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讀出語氣)。
展示課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此/何遽/不為福乎?↗
4、展示課件五:屏幕上投出抽掉標點的故事原文,請同學們朗讀。讓同學用心記住課文的停頓,學會文言文句讀,感悟文言虛詞作為停頓標志,揣摩句意。
三.再讀——通文意,析情節(jié)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須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內容。
1、 通文意:對照注釋疏通文意,在自讀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
如有不懂的問題可提出來,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解決。
展示課件六:強調重點詞語(古今異義)的意義。
2、析情節(jié):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可分為幾個情節(jié)。 展示課件七: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3、復述故事:采用比賽形式,讓學生對照圖片復述故事(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和故事情節(jié),為下面研讀課文作準備。
評析的標準:a、普通話標準,聲音響亮。 b、口齒清楚,表達流暢。 c、態(tài)度自然大方。 d、講得具體、生動、形象。
四.研讀——提問題,探寓意
這篇古代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塞翁失馬得馬、兒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這個故事寄寓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味深長的道理呢?
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分組合作討論來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師指示思考的角度(展示課件八)
2、合作研討,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研討的角度:
(1)從寓言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來看(福禍得失的一系列變化說明了什么道理?)
(2)從“塞翁”能沉著冷靜的靜觀事情的變化來看(面對一系列變化,塞翁為什么能處變不驚?)
(緊緊抓住“塞翁”那三句話來思考。也可讓學生讀讀那三句反問句,通過揣摩語氣來達到目的。)
(3)在“塞翁”看來,壞事能變成好事,好事能變成壞事,難道就不要一定的條件就可以轉化的嗎?
討論總結:這則寓言通過假托“塞翁失馬”的故事,寄托了這樣一個寓意——在一定的條件下,事物的禍與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 由此引申出成語 “塞翁失馬,焉(安)知非!薄(展示課件九)
3、質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來,好事可變成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好就是壞,福就是禍,難道兩者之間就沒有區(qū)別了嗎?
(2)盡管那些“近塞之人”他們不知道禍福相互轉化的道理,但我總覺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父子相!备裾{低。
(如有學生提出諸如此類的質疑,老師要大加表揚,因為此時正是學生迸發(fā)創(chuàng)造火花的時候,要備加愛護,給予肯定。)
五、聯(lián)讀——聯(lián)生活,談體會
在我們生活中,你認為好事(壞事)能變成壞事(好事)嗎?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應該用怎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呢?
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這則寓言還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
(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六.積讀——背課文,積成語
1、集體誦讀。
2、積累成語。
《寓言》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
教學難點: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課題:《矛與盾》
一、成語導入,揭題設問
1、分兩組比賽說成語,要求必須來自寓言故事。
2、說說寓言有什么特點。(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代寓言兩則》中的其中一個寓言故事《矛與盾》。(板書課題,指導學生寫好“矛與盾”三個字)
4、說說讀了課題,讓你產生了哪些疑問?(矛與盾各是什么樣的,分別用來干什么?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件什么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二、自主學文,釋疑懂理
。ㄒ唬┙忸}(解決第一個問題)
觀看插圖及注釋,引導學生了解矛與盾各自的作用。
(二)讀通
1、教師范讀,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斷句停頓。
2、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指名2—3名學生讀課文,由學生糾正朗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
4、齊讀全文。
。ㄈ┳x懂(解決第二個問題)
1、自讀課文,結合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語句,就在書上標出來。
2、將自學所得及疑問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質疑相機出示重點句子。
句子一: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a:學生嘗試說句意,教師引導學生用現(xiàn)代語言說明白,說通順。板書“堅”
b:想一想,“譽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這個人是怎樣夸贊的呢?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a:提示:于,對于。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嘗試說句意。板書“利”
b: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學生嘗試說句意。引導將“穿透”換一種說法。板書“何如”
b:想一想,問話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問這句話的?應該怎樣說好這句話?(引導學生以年輕人和老年人這兩種不同的身份來說好這句話。)
3、練習把整個寓言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指名講。
。ㄋ模┟骼恚ń鉀Q第三個問題)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練習把這個故事演出來。(提示:根據(jù)你們小組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課文的原話,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豐富故事中的情節(jié),表演時要注意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
2、選擇兩個小組上臺表演,學生評議。
3、看了這樣一個故事,你有問題嗎?(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其人弗能應也”?)學生通過討論可得出:這個人不論怎樣回答,都會和自己剛剛說過的話相抵觸。進而教師乘機揭示成語“自相矛盾”)
4、進一步討論:你覺得這個人可笑嗎?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這個人被這么一問,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長吁短嘆,非常懊喪,這時,他的一位好友來到他家中,了解了情況后,就熱心地開導他。就請你扮演他的朋友來開導他,好嗎?(教師扮演賣矛與盾的人,請學生在稍作準備后上臺表演,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明確寓意。)
6、現(xiàn)在,我們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語言和行動不一致,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基礎性作業(yè):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實踐性作業(yè):排練課本劇《矛與盾》
課題:《鷸蚌相爭》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讀
。ㄋ鼜堥_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演:張殼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么?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ǹ蛇@時,來了只鷸)出示板:鷸讀
。ㄋ匆娏,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么?(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復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xiàn),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yōu)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斗,會如何發(fā)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jié)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fā)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幽X,怎么讀,才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xiàn)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為了體現(xiàn)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后也可通過表演,復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后果會是什么呢?
1、錄音范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發(fā)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后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寓言》教學設計9
一、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fā)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y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lián)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無論學習什么技藝,都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二、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的經過。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扁鵲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出示相應的句子)。
第一課時《紀昌學射》
一、談話引入,讀題質疑
1、同學們,還記得《驚弓之鳥》故事中的更贏是怎樣一個人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2、板書課題《紀昌學射》,學生齊讀。(“昌”:讀成 chāng,注意翹舌后鼻韻;“昌”與“帽”的右邊區(qū)別。)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教師梳理學生的問題:紀昌跟誰學射箭?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二、討論交流,朗讀課文
1、請你帶著要了解的問題自讀課文,勾畫出有關句子。
2、小組討論。
3、匯報交流:
、 紀昌跟誰學射箭?
飛衛(wèi)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wèi)請教(請教:請求指教)。
、 紀昌怎樣學射箭?完成填空:紀昌( )學射或者紀昌學射( )。
紀昌(認真)學射、紀昌(刻苦)學射、紀昌學射(很用功)、紀昌學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紀昌學射(不怕辛苦)……
師:從哪些地方看出紀昌學射不怕辛苦,很有毅力和恒心?(引導學生抓第二、三自然段中的重點句理解。)
飛衛(wèi)讓他練眼力(眼力:視力),先練眼睛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后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之后,飛衛(wèi)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
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穿梭:像織布的梭子一樣來回活動,形容來往頻繁)。
師:現(xiàn)在把你手中的筆拿起來當梭子,在眼前來回晃動,請你睜大眼睛注視著它。你有什么感受?
時間不能太長,否則,眼花繚亂。
師:看來,紀昌真的是很辛苦。
紀昌記住了飛衛(wèi)的話。回到家里,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發(fā),綁(綁:讀 bǎng,注意后鼻韻)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聚精會神: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地盯著它。
師:飛衛(wèi)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萬丈高樓從地起,飛衛(wèi)先讓紀昌練眼力,其實是在練習基本功)
師:這些句子(第二、三自然段)該怎么讀好呢?
一是讀好老師飛衛(wèi)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通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刺:讀 cì,注意平舌;“刺”左中不封口)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后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夸張的描寫。
⑶ 結果學得怎樣?
后來,紀昌成了百發(fā)百中的射箭能手。
師:紀昌為什么能成為百發(fā)百中的射箭能手?
(因為紀昌勤學苦練,很有恒心和毅力;練好了基本功。)
三、總結課文,揭示寓意
1、此時,你想說點什么嗎?
2、學生匯報,教師小結:
《紀昌學射》告訴我們:學習本領,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有決心、毅力和恒心。
3、用“要想掌握……,就要……”的句式寫幾句話。(學生練筆)
4、學生交流:
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
四、作業(yè)設計
1、將下面的技能與基本功搭配練線:
射箭: 練腕力。
唱歌: 練基本招式。
書法: 練眼力。
武術: 練丹田之氣。
2、我認為紀昌能成為百發(fā)百中的神射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扁鵲治病》
一、故事引入,激發(fā)興趣
1、導語: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jié)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黃帝時代的名醫(yī)扁鵲。
2、關于扁鵲,你知道些什么?(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教師補充或者課件播放扁鵲的.故事:原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名醫(yī),古代統(tǒng)稱名醫(yī)為扁鵲。本文所指的扁鵲,真名秦越人,戰(zhàn)國時著名醫(yī)學家的醫(yī)學家,不僅精于內科,而且精通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等。相傳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望、聞、問、切四大診法,被中醫(yī)沿用至今;尤其擅自望診和切診。扁鵲每到一地,都注意了解當?shù)氐牧曀缀投喟l(fā)病、常見病情況,為百姓解除病痛。有一次,扁鵲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厲害,人們都以為他死了。為此,全國正舉行大規(guī)模的祈禱活動,把國家大事都撂在一邊。扁鵲得知后,前去為虢太子醫(yī)治。扁鵲告訴國君,太子患的是“尸厥”(類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鵲叫弟子子陽磨制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扎了一針。過一會兒,太子就蘇醒過來。接著,扁鵲叫弟子子豹在太子兩脅下做藥熨療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來。再服二十天的湯藥,虢太子就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晚年時,在秦國為秦武王治病,受太醫(yī)令李醯忌妒,被李派人殺害。兩千多年來,扁鵲一直受到人們的懷念和敬仰。
3、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引入:
就是這個神醫(y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fā)生了一個小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二、自學課文 學習字詞
1、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2、學習生字:
、 字音重點的是:
“腸”讀成 cháng,注意是翹舌后鼻韻。
“燙”和“湯”都是后鼻韻。
⑵ 分析對比記憶字形:
“腸、燙、湯”的字形;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寫成“米”;蔡:“祭”的第五筆是“フ”第六筆是捺。
、 學生質疑,全班討論理解字(詞)義:
一聲不響:一點聲音也沒有。
理睬:理會。
縛:搽上,涂上。
無能為力:沒有辦法,無可奈何。
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
2、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下自己的體會。
四、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檢查學生朗讀課文情況。
2、回答思考題,同時指導朗讀:
⑴ 扁鵲四次見蔡桓公,結果蔡桓公病死了。
、 每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蔡桓公怎么回答?當時雙方分別會想些什么?分角色讀讀他們的對話。(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tài)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蔡桓公的態(tài)度要有變化)
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彼睦飼胧裁?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辈袒腹珪趺聪,怎么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贝藭r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么想呢?
3、抽學生講課文的主要內容。
4、交流學生的疑問:
扁鵲是有名的神醫(y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教師小結:
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yī)生的醫(y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五、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1、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
(尊重醫(yī)生,有病及早醫(yī)治。諱疾忌醫(yī)才讓蔡桓公喪失了生命)
2、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教師可適時點撥,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zhí)己見等道理。
六、作業(yè)設計
《寓言》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課針對初一學生求知欲強,個體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特點進行設計,力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力。
兩則寓言都是通過戲劇性的轉折達到諷刺的效果,所以引導學生通過猜讀、比較的方式進行聯(lián)想和分析,從而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缺乏讀懂寓言的基本方法,對寓言中的諷刺只是一些零散的、表層的認識,學生可能抓住其中的某一個情節(jié)去感悟,缺少深入、全面的思考。但七年級的學生從小就接觸寓言故事,對《龜兔賽跑》等經典的寓言故事更是耳熟能詳,有比較濃厚的閱讀興趣。巧妙的引導和恰當?shù)姆治瞿軌驇ьI學生深入閱讀。
【教學目標】
1.通過猜讀、比較、聯(lián)想的方法,續(xù)寫或改寫寓言,建立寓言故事和寓意之間的聯(lián)系。(重難點)
2.在發(fā)現(xiàn)、分享、交流碰撞中多角度理解寓意。
3.在學習交流中分享內心的聲音,感受寓言的魅力。
【教學重點】
通過猜讀、對比、聯(lián)想的方法,續(xù)寫寓言。
【教學難點】
在續(xù)寫過程中分析寓言是如何通過故事來體現(xiàn)寓意的。
【教學過程】
一、猜讀(續(xù)寫寓言,思考啟示)
出示任務:結合《蚊子和獅子》這則寓言的開頭部分,請沒有讀過這則寓言的學生思考故事將如何發(fā)展,又會帶給人們什么啟示?已經預習過課文的學生,嘗試改寫寓言,思考改寫后寓言帶給讀者的新啟示。
反饋指導:
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對故事進行續(xù)寫或改寫。
二、比讀(比較分析,得出寓意)
(一)出示任務:和原文進行比較,思考:為什么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出示蚊子打敗獅子的原文)
反饋指導:
指導學生依據(jù)文章,聯(lián)系生活,結合寫作目的進行合理想象。(適時板書)
(二)出示任務:思考:如果再發(fā)生一次波折,蚊子會因為什么而遭殃呢?人們又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如果學生已經知道故事的結局,可以嘗試改寫。
反饋指導:
指導學生調動了自己的生活常識,進行合理想象。
(三)出示任務:出示故事的最終結局,閱讀整個寓言故事,說說它帶給人們的啟示。
反饋指導:指導學生結合情節(jié)分析寓意。(適時板書)
三、自讀(補寫寓言,建立聯(lián)系)
出示任務:補寫《赫爾墨斯和雕像者》這則寓言中雕像者回答的話。如果學生已經知道寓言的結局,可以嘗試改寫,思考改寫后寓言帶給人們的新啟示。
反饋指導:指導學生運用之前總結的方法對本則寓言進行補寫或改寫。
四、作業(yè)
閱讀《伊索寓言》,選取自己喜歡的故事進行改寫,收入班刊——《伊索寓言》新編。
《寓言》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并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寓言內容,能聯(lián)系實際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幫助學生學會“矛、弗、卮、遂”4個會認字和“矛、盾、弗、祠、遂”5個會寫字。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要教學生結合注釋,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自相矛盾》
教學過程
一、透過課題→知內容
學生齊讀課題,審題質疑:(展示課件第二至三屏)
(一)矛是什么樣子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二)盾是什么樣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
(三)課文寫了關于矛和盾的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四)教師小結:課文寫了古時候有一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由于片面地夸大了盾和矛的作用,結果出現(xiàn)了自己說的話前后互相抵觸的尷尬局面的故事。
(五)簡介:
1.作者:韓非《韓非子·難勢》
2.寓言:體裁特點
3.過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這節(jié)課,我們要首次學習一種既古老又新奇的語言——文言文。大家還記得嗎?在四、五年級的時候,我們曾經接觸過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大家回憶一下:那些名言警句的語言和我們現(xiàn)在的語言有什么不同之處?
二、根據(jù)內容→_路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熟讀成誦。(展示課件第四屏)
全文只有一段,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有一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在夸耀自己的盾與矛。
第二層:人們聽了他的話后的反應,使這個楚國人無言以對。
三、沿著思路→譯課文
(一)學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會認“矛、弗”2個生字,會寫“矛、盾、弗”3個生字。觀察課文插圖,對照課文下面的注釋,想想每一句話的意思,教師適時點撥。(展示課件第五至十六屏)
(二)小組討論,然后交流。(審題質疑,初知矛和盾的感性形象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為下文的順利教學和自主學習掃清障礙。)
1.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個楚人,你將怎樣夸耀你的盾?請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聲吆喝叫賣的樣子。
2.議一議: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3.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個楚人,你又將怎樣夸耀你的矛?請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聲吆喝叫賣的樣子。
4.議一議: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又會怎樣想?又會怎樣說?
四、聯(lián)系課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話給學習小組內的其他同學講一講這則寓言故事。(展示課件第十七至十八屏)
(1)交流討論: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其人弗能應也”的尷尬局面?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讀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說話辦事前后要一致,不能自圓其說。)
(3)想一想:在你的'周圍,存在著自相矛盾的人和事嗎?
五、課堂練習。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楚人有()盾與矛者,()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2、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朋友聽。
3、分小組把這則寓言故事編成一個小品,表演給大家看。
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盾——堅固
矛——鋒利
(比喻說話做事前后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第二課時——《畫蛇添足》
教學過程
一、透過課題→知內容
學生齊讀課題,審題質疑:(展示課件第十九屏,整理問題。)
(1)誰畫蛇?為什么要畫蛇?
(2)蛇有足嗎?為什么要給蛇添上足?
(3)課文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哲理?
(4)教師小結:課文寫了楚國有個人在祭祀后賞賜給下人一壺酒,下人商量通過畫蛇比賽決定怎么喝酒,先畫完蛇的人又給蛇畫上了腳,結果沒喝到酒的故事。
(5)簡介:《戰(zhàn)國策·齊策》
(6)過渡: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從中我們明白了寓言這種體裁一般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那么,《畫蛇添足》這個寓言又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它又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根據(jù)內容→_路
1.學生示范朗讀課文,教師適時指點糾正,2.學生熟讀成誦。(展示課件第二十屏)
3.全文共四個自然段,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自然段):楚國有個人在祭祀的時候,賜給他手下的人一壺酒。
第二層(第2自然段):幾個人商量怎么喝這壺酒。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先畫完蛇的人又給蛇畫上了腳,結果沒喝到酒。
三、沿著思路→譯課文
(1)學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會認“卮、遂”2個生字,會寫“祠、遂”2個生字。
(2)觀察課文插圖,對照課文下面的注釋,想想每一句話的意思,教師適時點撥。(展示課件第二十一至三十一屏)
(3)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1.故事的起因有幾句話?
2.他們?yōu)槭裁匆嬌?
3.“蛇先成”的那個人為什么要給蛇畫上足?他那時的表情怎樣?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說話的語氣是怎樣的?(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
4.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是一個什么句子?你能把它換個說法,且意思不改變嗎?
四、聯(lián)系課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話給學習小組內的其他同學講一講這則寓言故事。
(展示課件第三十二至三十三屏)
(一)交流討論:為什么“蛇先成”的那個人會“終亡其酒”?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讀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想一想:在你的周圍,存在著畫蛇添足的人和事嗎?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1)譽之曰()
(2)吾盾之堅()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數(shù)人飲之不足()
(5)為之足()
(6)一人之蛇成()
2.分小組把這則寓言故事編成一個小品,表演給大家看。
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吾能為之足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比喻有人自作聰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辦糟了。)
教學反思:整堂課的教學,就在師生的讀讀,說說,演演中輕松有趣地進行著,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語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將文中沒有具體闡述的內容也生動豐富地表現(xiàn)出來了。讓學生深深地明白了一個人說話處事應實事求是的道理。教學結束前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談談體會,大多談得比較到位。可見,學生不僅讀懂了“自相矛盾”這個故事,而且真正明白了這個成語中蘊含的道理,而這些收獲都是學生在自讀交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得的,一定會真正地深入其內心世界。
《寓言》教學設計12
教學思路:
這篇課文,是用兩則生動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學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看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接著學生根據(jù)閱讀要求自學課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從而進一步了解課文。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自由討論并交流讀了這兩則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讓學生談一談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是否遇到過像《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樣的事情。還可以讓學生說說還知道哪些寓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能夠正確讀寫。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則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相關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問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你們讀過寓言故事嗎?(板書: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書);“言”,講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則寓言。兩則就是兩篇的意思。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篇:亡羊補牢。(板書)
2、讀題,誰知道“亡”、“牢”分別是什么意思?
。ā巴觥钡囊馑际鞘。“牢”畜的圈。)
3、誰能連起來把題目解釋一下?
。ㄑ騺G失以后修補羊圈。)
二、初讀課文。
1、畫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解決。
2、邊讀邊思考,這則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三、檢查復習。
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提醒學生應注意的問題。
讀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4n”,不要讀成“qu1n”。
“窟窿”的“窿”讀輕聲。
字形方面:
“叼”:左右結構,左邊最后一筆是“提”,不要寫成“撇”。
“悔”:左右結構,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修”:左右結構,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寫成“三點”
詞語解釋:
叼走:銜在嘴里拖著。
街坊:鄰居。
勸告:說服,講清道理,使人感動聽從。
后悔:懊惱過去做得不對。
四、學習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1、出示課件,思考:《亡羊補牢》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養(yǎng)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2、養(yǎng)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1)讀書,小組討論。
(2)班上交流。
開始想:羊丟了,修圈已晚,沒用。
后來想:如果現(xiàn)在不補羊圈,就不是丟一只、兩只的事,而會丟得更多。因此現(xiàn)在修還不晚。做:動手,堵上,修得結結實實。
結果: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五、小結
1、明確寓意。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有了錯,只要認真改,就不算晚。
2、聯(lián)系實際,談感想。
六、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七、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復述《亡羊補牢》的內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學們合作,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請學生觀看動畫片《南轅北轍》問:動畫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拿出字典,自己讀書,試著讀懂課文。
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找找生字的特點,比如:
“轅”和“轍”都有車字旁,表示和車有關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讀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結實,可以組成“堅固”、“牢固”。
“駕駛”都是形聲字,“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讀音!氨捡Y”這兩個字在電視廣告上見過。
2、在小組內互相聽讀課文,讀通課文之后,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學生質疑。
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
三、再次朗讀,解決問題。
1、請大學帶著剛才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邊讀書邊思考)
2、我們要想解決剛才的問題弄清到底是誰不明白,就應該弄清車下的人跟朋友說了什么,我們該怎樣來讀他們的對話呢?
3、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后學生評價(可以反復讀或老師范讀)
4、 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讀書,并討論剛才的問題。
四、討論。同學們,到底是誰不明白,誰來談一談?
不是車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車上的人不明白。因為通過讀書我們知道,是車下的人告訴車上的人去楚國應該往南走,往北走錯了。所以,是車上的人不明白。
(老師對同學們的發(fā)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
通過學習本文,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體會寓意:
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xiàn)不了目標的。
五、表演課文。
下面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W生分角色表演)
六、課堂延伸
1、假如車上的人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該怎么辦呢?
《寓言》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fā)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y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lián)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扁鵲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A 案
第 一 課 時
導入新課,激發(fā)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體出示句子:
飛衛(wèi)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wèi)請教。
后來,紀昌成了百發(fā)百中的射箭能手。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還想了解什么?(學生可能說:知道飛衛(wèi)和紀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紀昌是飛衛(wèi)的徒弟,并且他能百發(fā)百中。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飛衛(wèi)是怎樣教紀昌的,使他成了百發(fā)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你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交流討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學生讀正確字詞句。
2.匯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紀昌想學習射箭,向飛衛(wèi)請教。飛衛(wèi)讓他練眼力,先練眼睛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后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了后,飛衛(wèi)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后來,紀昌成了百發(fā)百中的射箭能手。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wèi)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教師可適時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a.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fā)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b.假如紀昌沒跟飛衛(wèi)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c.出示句子,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并說說有什么體會。
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
紀昌記住了飛衛(wèi)的話;氐郊依,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發(fā),綁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
小結: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指導讀課文的二、三自然段。
一是讀好老師飛衛(wèi)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
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通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
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后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夸張的描寫。
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妻、虱。
2.寫字、寫詞。指導重點:“昌”不能寫成“冒”!捌蕖卑焉习氩糠帧啊迸c下半部分“女”連起來!按獭弊蟀氩渴恰啊辈皇恰笆。
第 二 課 時
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 這節(jié)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誰,又是從事什么職業(yè)的呢?
多媒體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師介紹扁鵲其人。(略)
師:看來,扁鵲真不愧是神醫(yī)啊。就是這個神醫(y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fā)生了一個小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因為故事雖然簡單,卻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所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蔡桓公、敷燙、骨髓”等詞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鵲說的話:“皮膚病用熱水敷……”。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a.交流學生的疑問。
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扁鵲是有名的神醫(y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yī)生的醫(y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指導學生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tài)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tài)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辈袒腹珪趺聪,怎么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贝藭r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適時點撥: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zhí)己見等道理。
c.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例文:
跨越時空的對話
我:蔡桓公,我讀了你的故事,雖然你是國君,你又快死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你兩句:扁鵲是那樣著名的醫(yī)生,你怎么把他當庸醫(yī)一樣看呢?怎么懷疑他想顯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幾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沒病呢?小病終于因沒有及時治療成了不治之癥,這都怪你自己。∥蚁肽阋欢ㄒ苍诤蠡诎!
蔡桓公:唉,你批評得沒錯。我快死了,沒別的愿望,只希望大家從我的事中吸取教訓吧!那個詞叫什么?對,叫“防微杜漸”吧!
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對比記憶:“腸、燙、湯”的字形,寫正確。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寫成“米”。蔡:“祭”的第五筆是“フ”第六筆是捺。
B 案
第 一 課 時
板書課題《紀昌學射》
1.讀課題,懂得課題是什么意思嗎?你想從課文中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提出: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2.請帶著你要了解的問題讀課文。
自讀課文,完成自學要求
1.讀熟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認讀生字。
2.根據(jù)對課文內容的了解,請補充好題目:紀昌學射;紀昌學射。
匯報交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學生講述主要內容時,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予提示: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2.交流對課題的補充情況,并請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xiàn)所填詞語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可能填寫:“紀昌認真學射、紀昌刻苦學射、紀昌學射很用功、紀昌學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紀昌學射不怕辛苦”等,結合這些詞語,說說從哪看出來的,重點指導讀好第二、三自然段。
體會寓意
1.談一談,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體會或想法?
2.總結:紀昌學射這個故事,真的是像同學們說的一樣,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了,學習本領,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有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堅持不懈的毅力。
學習生字,書寫生詞
第 二 課 時
交流關于扁鵲的資料
板書課題,引導閱讀
1.通過交流,我們知道扁鵲是著名的神醫(y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個扁鵲的故事──板書課題《扁鵲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結果嗎?
2.那么,扁鵲為誰治病,結果是否如你們所料呢?
自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檢查讀課文,匯報主要內容。學生匯報主要內容時,做以下板書:
蔡桓公神醫(yī)扁鵲
全身疼痛──死了無能為力──跑了
2.細讀課文,請寫出這個有違常理的結果的原因,能寫幾條寫幾條。
交流討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先在小組內交流原因,形成小組意見;再以小組為單位全班交流。根據(jù)學生交流,梳理出主要原因,小結:小病是覺察不出來的,覺察出來已經晚了;小病不治終將釀成大病,即使是神醫(yī)也救不了命;聽到醫(yī)生說自己有病,就不高興;不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對自己是十分不利的。
2.根據(jù)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尤其是扁鵲和蔡桓公四次相見的段落。
3.如果有其他疑問,可以提出來討論。
學習生字,書寫練習
總結拓展
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這兩則寓言,使我們明白了學習、做事、做人的道理。這樣優(yōu)秀的寓言故事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課余時間讀一讀“鄭人買履”“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啟示。
《寓言》教學設計14
品讀寓言,感受智慧
一、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指導學生學會讀懂寓言。
2、掌握讀懂寓言人物和寓意的方法。
3、通過閱讀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學情簡析:學生對寓言非常有興趣,又有一定的閱讀基礎,讀起來應該不難。
三、策略方法:案例指導,合作交流
四、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幾篇寓言閱讀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回憶引出《伊索寓言》
1、師:同學們,在我們快樂的童年生活中,曾聽過、讀過許許多多寓言故事,你們還記得它們嗎?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龜兔賽跑》《狼和小羊》《狼來了》的圖片。讓我們一起喊出這些寓言的名字。
2、師:小時候我們喜歡讀寓言,寓言帶給了我們無盡快樂;長大了,我們仍然喜歡讀寓言,寓言會帶給我們智慧。年齡的增長并沒有減弱我們對寓言的喜愛。今天這節(jié)閱讀指導課,咱們就再一次“品讀寓言,感受智慧”(板書題目)
3、師:你們知道嗎?剛才我們談到的這些給我們留下美好回憶的寓言,它們都出自《伊索寓言》(課件出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寓言集,相傳是古希臘的一個名叫伊索的奴隸創(chuàng)作的。傳說,伊索長得又矮又丑,但是他很聰明,很會講故事,人們都非常喜歡聽他講故事。后來,他講的故事在古希臘流傳下來,F(xiàn)在,人們家喻戶曉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據(jù)古希臘寓言傳抄編訂而成的。其中有許多充滿智慧的故事。(教師介紹)
(二)、案例指導
1、師:《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大多以動物為主,采用擬人化的手法,給人以智慧的啟迪。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閱讀一篇選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落井的狐貍和公山羊》(課件)請同學們拿出閱讀材料,自由閱讀這篇寓言。(學生自由閱讀)
2、誰愿意給大家讀一讀這篇寓言?
3、你對故事中的狐貍和山羊有什么看法?
4、你從哪兒讀出了狐貍的狡猾?
5、(課件出示)狐貍覺得機會來了,心中暗喜,馬上鎮(zhèn)靜下來,極力贊美道:“好喝極了,這水可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你趕快下來跟我一塊痛痛快快地喝吧!”(指名讀)
6、同學們抓住了狐貍的語言,花言巧語是可以蒙騙人的。
7、山羊上當?shù)脑蚴鞘裁?(課件出示)一心只想喝水,信以為真的山羊,不假思索的一躍,跳了下去。
8、同學們,抓住了描寫山羊心理的句子,找出了山羊上當?shù)脑。是因為自己不善于動腦,不善于分析,被花言巧語所蒙騙。
9、你喜歡用什么方式表達你對故事的理解呢?(可以是表演,也可以是續(xù)寫,一首歌,一幅畫)
10、讀了這篇寓言,我想大家一定會提高警惕,遇事多思考多動腦,不會輕易上當了。
11、通過這篇寓言的閱讀,你認為該怎樣去讀一篇寓言?
。1)通讀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2)抓住角色的語言、心理、神態(tài)……來感知寓意;
。3)深刻理解寓意,并能指導生活。
(三)、閱讀延伸
1、師:寓言雖短,但是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給我們智慧的啟迪。除了《伊索寓言》,還有克洛雷夫寓言,中國的許多成語也是寓言故事,選擇你喜歡的寓言讀一讀吧!
。1)、你讀了哪篇寓言?
。2)、寓言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3)、從中你受到什么啟示?
2、指名交流
(四)、總結寓言的特點
1、我們讀過的所有的寓言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你們讀出來了嗎?
2、學生交流感受到的寓言的特點。
3、師:寓言的形式簡潔,內容生動,寓意深刻。有著它特有的藝術魅力。正如有人所說:(課件出示)
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取出很多的東西;
寓言是一面鏡子,透過它,能照出生活的方方面面。
寓言很美,美在簡潔,美在內涵,美在智慧。
。ń處熥x)
總結:讀寓言吧,這是與智人對話,與哲人對話,是聆聽人類的智慧之音,品味人類精神食糧。它教會你怎么生活,它使你更明理,讀好書,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板書設計
讀:1、讀懂故事內容。
2、抓住人物性格特點。(動作、神態(tài)、語言……)
3、悟出道理,知道生活。
《寓言》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十一個生字新詞,認讀四個字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了解寓言故事內容,感悟語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這則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難點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桿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制的槍頭;盾,盾牌,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矛槍箭。用來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觸。(自相矛盾)同學們!請你根據(jù)這段話的意思用一個詞語概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板書:自相矛盾)誰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說,如說的不對,可以在學完這則寓言后告訴老師答案)
一、自讀課文
這則寓言共有五句話,第一句話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在叫賣矛和盾。第二、三句講他夸口的情形,兩個“不論……都”是他的話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4、5句講的是,當別人問他:他卻啞口無言了
二、進一步理解課文
解釋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桿的一段裝有青銅或鐵質的槍頭:盾,盾牌,用來訪呼聲體、遮擋矛槍箭。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觸。
三、演一演,加深記憶
四、明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來相容諷喻說話、做事相互抵觸,互不相容的現(xiàn)象。
【《寓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寓言》教學設計04-03
(精選)《寓言》教學設計04-03
《寓言》教學設計01-30
(經典)《寓言》教學設計07-04
《伊索寓言》教學設計07-22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11-08
寓言教學設計01-30
《寓言》教學設計(推薦)04-08
【優(yōu)秀】《寓言》教學設計04-09
【精華】《寓言》教學設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