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昌齡從軍行暗的妙處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shù)墓旁姲桑瑥V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xiàn)代新詩相對應。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王昌齡從軍行暗的妙處,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從軍行王昌齡暗的妙處:
1.情景交融,“暗”字凌空一筆涂上了淡黑色,使畫面由明暗對照構成了陰沉的戰(zhàn)爭氛圍和蒼涼的境界。
2.直接抒情,抒發(fā)戍邊將士為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
作者: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賞析
這首描寫的是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x隊首戰(zhàn)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歌頌了他們奮勇殺敵、忘我報國的英雄主義精神。這首詩氣魄宏大,熱情洋溢,一掃邊塞詩凄婉悲涼的一貫風格。
詩的一、二句“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采用倒裝的句式,描繪了戍邊x隊奉命開拔及行軍途中的情景!按竽L塵日色昏”,由于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均呈自西向東或向東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形成一個大喇叭口,風力極大,狂風起時,飛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風塵”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風沙遮天蔽日。但這不光表現(xiàn)氣候的暴烈,它作為一種背景出現(xiàn),還自然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暗示的作用。在這種情勢下,唐軍不是轅門緊閉,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出征。
為了減少風的強大阻力,加快行軍速度,戰(zhàn)士們半卷著紅旗,向前挺進。這兩句于“大漠風塵”之中,渲染紅旗指引的一支勁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這支x隊卷塵挾風,如一柄利劍,直指敵營。這就把讀者的心弦扣得緊緊的,讓人感到一場惡戰(zhàn)已迫在眉睫。這支橫行大漠的健兒,將要演出一種驚心動魄的場面。在這種懸想之下,再讀后兩句:“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這可以說是一落一起。讀者的懸想是緊跟著剛才那支x隊展開的,可是在沙場上大顯身手的機會卻并沒有輪到他們。就在中途,捷報傳來,前鋒x隊已在夜戰(zhàn)中大獲全勝,連敵酋也被生擒。情節(jié)發(fā)展得既快又不免有點出人意料,但卻完全合乎情理,因為前兩句所寫的那種大軍出征時迅猛、凌厲的聲勢,已經(jīng)充分暗示了唐軍的士氣和威力。這支強大剽悍的增援x隊,既襯托出前鋒的勝利并非偶然,又能見出唐軍兵力綽綽有余,勝券在握。
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xù)x隊,而對戰(zhàn)果輝煌的“前軍夜戰(zhàn)”只從側(cè)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zhàn)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xiàn)在避開對戰(zhàn)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cè)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夜戰(zhàn)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zhàn),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cè)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里表現(xiàn)出來,在構思和驅(qū)遣語言上的難度,應該說是超過“溫酒斬華雄”那樣一類小說故事的。
從軍行王昌齡匯集
1、《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2、《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3、《從軍行·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4、《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從軍行·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6、《從軍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7、《從軍行·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王昌齡從軍行暗的妙處】相關文章:
《從軍行》王昌齡11-29
從軍行王昌齡06-02
從軍行王昌齡的詩意01-25
從軍行王昌齡鑒賞11-24
《從軍行》王昌齡詩意06-24
從軍行王昌齡的翻譯07-16
王昌齡的《從軍行》賞析09-11
唐詩《從軍行》 王昌齡06-20
王昌齡從軍行賞析11-22
從軍行王昌齡賞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