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幾條“順”的翻譯》
《二心集》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收錄了魯迅1930年到1931年所作的雜文三十七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二心集》雜文集:《幾條“順”的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幾條“順”的翻譯
在這一個多年之中,拚死命攻擊“硬譯”的名人,已經(jīng)有了三代:首先是祖師梁實秋教授,其次是徒弟趙景深教授,最近就來了徒孫楊晉豪大學生。但這三代之中,卻要算趙教授的主張最為明白而且徹底了,那精義是——“與其信而不順,不如順而不信!
這一條格言雖然有些希奇古怪,但對于讀者是有效力的。
因為“信而不順”的譯文,一看便覺得費力,要借書來休養(yǎng)精神的讀者,自然就會佩服趙景深教授的格言。至于“順而不信”的譯文,卻是倘不對照原文,就連那“不信”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然而用原文來對照的讀者,中國有幾個呢。這時候,必須讀者比譯者知道得更多一點,才可以看出其中的錯誤,明白那“不信”的所在。否則,就只好胡里胡涂的裝進腦子里去了。
我對于科學是知道得很少的,也沒有什么外國書,只好看看譯本,但近來往往遇見疑難的地方。隨便舉幾個例子罷!度f有文庫》里的周太玄先生的《生物學淺說》里,有這樣的一句——
“最近如尼爾及厄爾兩氏之對于麥……”
據(jù)我所知道,在瑞典有一個生物學名家Nilsson-Ehle是考驗小麥的遺傳的,但他是一個人而兼兩姓,應該譯作“尼爾生厄爾”才對。現(xiàn)在稱為“兩氏”,又加了“及”,順是順的,卻很使我疑心是別的兩位了。不過這是小問題,雖然,要講生物學,連這些小節(jié)也不應該忽略,但我們姑且模模胡胡罷。
今年的三月號《小說月報》上馮厚生先生譯的《老人》里,又有這樣的一句——
“他由傷寒病變?yōu)榱餍行缘母忻?Influenza)的重病……”
這也是很“順”的,但據(jù)我所知道,流行性感冒并不比傷寒重,而且一個是呼吸系病,一個是消化系病,無論你怎樣“變”,也“變”不過去的。須是“傷風”或“中寒”,這才變得過去。但小說不比《生物學淺說》,我們也姑且模模胡胡罷。這回另外來看一個奇特的實驗。
這一種實驗,是出在何定杰及張志耀兩位合譯的美國Conklin所作的《遺傳與環(huán)境》里面的。那譯文是——“……他們先取出兔眼睛內髓質之晶體,注射于家禽,等到家禽眼中生成一種‘代晶質’,足以透視這種外來的蛋白質精以后,再取出家禽之血清,而注射于受孕之雌兔。雌兔經(jīng)此番注射,每不能堪,多遭死亡,但是他們的眼睛或晶體并不見有若何之傷害,并且他們卵巢內所蓄之卵,亦不見有什么特別之傷害,因為就他們以后所生的小兔看來,并沒有生而具殘缺不全之眼者!
這一段文章,也好像是頗“順”,可以懂得的。但仔細一想,卻不免不懂起來了。一,“髓質之晶體”是什么?因為水晶體是沒有髓質皮質之分的。二,“代晶質”又是什么?三,“透視外來的蛋白質”又是怎么一回事?我沒有原文能對,實在苦惱得很,想來想去,才以為恐怕是應該改譯為這樣的——“他們先取兔眼內的制成漿狀(以便注射)的水晶體,注射于家禽,等到家禽感應了這外來的蛋白質(即漿狀的水晶體)而生‘抗晶質’(即抵抗這漿狀水晶體的物質)。然后再取其血清,而注射于懷孕之雌兔!
以上不過隨手引來的幾個例,此外情隨事遷,忘卻了的還不少,有許多為我所不知道的,那自然就都溜過去,或者照樣錯誤地裝在我的腦里了。但即此幾個例子,我們就已經(jīng)可以決定,譯得“信而不順”的至多不過看不懂,想一想也許能懂,譯得“順而不信”的卻令人迷誤,怎樣想也不會懂,如果好像已經(jīng)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注解】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北斗》第一卷第四期,署名長庚。
趙景深四川宜賓人,當時復旦大學教授,北新書局編輯。他在《讀書月刊》第一卷第六期(一九三一年三月)《論翻譯》一文中為誤譯辯解說:“我以為譯書應為讀者打算;換一句話說,首先我們應該注重于讀者方面。譯得錯不錯是第二個問題,最要緊的是譯得順不順。倘若譯得一點也不錯,而文字格里格達,吉里吉八,拖拖拉拉一長串,要折斷人家的嗓子,其害處當甚于誤譯。……所以嚴復的‘信’‘達’‘雅’三個條件,我以為其次序應該是‘達’‘信’‘雅’!
楊晉豪上海奉賢人,當時南京中央大學學生。他在《社會與教育》第二卷第二十二期(一九三一年九月)發(fā)表《從“翻譯論戰(zhàn)”說開去》一文,攻擊當時馬列主義著作和“普羅”文學理論的譯文“生硬”,“為許多人所不滿,看了喊頭痛,嘲之為天書”。又說“翻譯要‘信’是不成問題的,而第一要件是要‘達’!”
《萬有文庫》商務印書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四年間出版的大型叢書,收入中外著作兩千余種,共四千冊。
作者魯迅生平簡介:
魯迅,清朝光緒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初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在南京求學時學名為“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奠基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為筆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9月,入仙臺醫(yī)學專科學醫(yī)。后棄醫(yī)從文學(詳見《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國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fā)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等地擔任教師。
辛亥革命后,魯迅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并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是一個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fā)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從1927年到1936年,創(chuàng)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墳》《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其中《魯迅全集》中的《社戲》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雪》《藤野先生》《孔乙己》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故鄉(xiāng)》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課本!渡鐟颉贰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風箏》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渡倌觊c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課本。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fā)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被譽為“民族魂”。
內容簡介
嚴格按照魯迅生前自選版本編選,極具收藏價值 ,魯迅經(jīng)典雜文集,文字形象,妙語連珠。鋒言利語,指陳時弊;義正詞嚴,直書黑暗現(xiàn)實。 魯迅自己非常滿意的一本雜文集“我的文章,也許是《二心集》中比較鋒利!
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治下的連年內戰(zhàn),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友邦驚詫”論》
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yǎng),其實是屬于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于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jù)。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幾條“順”的翻譯》】相關文章: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風馬!07-20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新的“女將”》11-19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唐朝的釘梢》10-30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以腳報國》08-27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友邦驚詫”論》09-29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柔石小傳》08-28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知難行難》10-11
魯迅《二心集》雜文集:《野草》英文譯本序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