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柳永注音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雨霖鈴柳永注音,希望對你有幫助。
雨霖鈴yǔ lín líng 柳永liǔ yǒng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hán chán qī qiè,duì cháng tíng wǎn ,zhòu yǔ chū xiē。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fā)dōu mén zhàng yǐn wú xù ,liú liàn chù ,lán zhōu cuī fà。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zhí shǒu xiāng kàn lèi yǎn ,jìng wú yǔ níng yē。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niàn qù qù qiān lǐ yān bō ,mù ǎi chén chén chǔ tiān kuò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duō qíng zì gǔ shāng lí bié ,gèng nǎ kān lěng luò qīng qiū jiē。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jīn xiāo jiǔ xǐng hé chù ,yáng liǔ àn 、xiǎo fēng cán yuè。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cǐ qù jīng nián ,yīng shì liáng chén hǎo jǐng xū shè。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biàn zòng yǒu qiān zhǒng fēng qíng ,gèng yǔ hé rén shuō 。
雨霖鈴·寒蟬凄切賞析
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jié)序!抖Y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笨梢姇r間大約農歷七月。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后兩句的“無緒”和“催發(fā)”,設下伏筆!岸奸T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彼膽偃硕奸T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fā),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fā)”,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敵千鈞!
詞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澳睢弊趾蟆叭トァ倍诌B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扒Ю铩币韵拢曊{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扒迩锕(jié)”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當晚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隙潼c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币簿褪钦f,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tǒng)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按巳ァ倍郑b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氨憧v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于意境的營造。詞人善于把傳統(tǒng)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翻譯】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fā)。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注釋】
凄切:凄涼急促。驟雨:急猛的陣雨
都門:指汴京。帳飲:設帳置酒宴送行。無緒:沒有情緒
蘭舟: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坐船的美稱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去去:重復言之,表路途之遠暮靄:傍晚的云氣
經年:經過一年又一年。
風情: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
【賞析】
詞是文學史上一種特殊的體,最早源于古樂府,興起于唐代,經過晚唐五代的發(fā)展,至宋代已極為繁榮!八卧~”已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專用名詞。宋代不僅詞家眾多,且風格亦多樣。詞本以婉約風格為主,到北宋蘇軾才始創(chuàng)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詞人,他繼承發(fā)展了突出男歡女愛,別恨離愁的婉約詞風,剪紅刻翠的“艷科”,旖旎溫柔的“情語”,成了柳詞的主題。《雨霖鈴》便是柳詞中最能體現這種風格的杰作。
《雨霖鈴》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時為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從上片的描寫,讀者可以這樣想象:一個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郊外,一個臨時搭起的帳篷內,一對男女飲酒話別。帳外,寒蟬凄慘地哀鳴,好像在為他倆傷別而哭泣。那不遠處的長亭,已經隱隱約約,可見天色將晚,一場大雨也剛剛停歇。天將晚,雨已停,河邊不時傳來艄公的喊聲:“快上船吧,要開船了!”兩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帳外,萬般依戀之際,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們雙手相擁,淚眼相看,竟然一句話也說不出。船開了,人去了,漸行漸遠。情人岸邊佇立,含著淚,舉著手,一直目送那蘭舟消失在無邊無際的暮靄里。
這就是發(fā)生在近一千年前的北宋詞人柳永與情人話別的場面,也就是《雨霖鈴》上片所寫的內容。首句“寒蟬凄切”,點明節(jié)令深秋,“蟬”而“寒”,鳴音“凄切”,渲染了悲涼的環(huán)境氣氛,為下文傷別張本,也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皩﹂L亭晚”,交代時間、地點,“驟雨”,描寫天氣。天下雨,正好停留;時將晚,停留時間有限,他們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都門帳飲”,可知寫京都之事,言別離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傷別,滿腹離愁,何來心思。實在是食之不香,飲而不暢,是謂“無緒”。乘船的“留戀”情人不忍別,撐船的眼看天將晚不得不割斷他們的情絲而“催發(fā)”,這種主觀意愿與客觀形勢之矛盾,使別情達到高潮!皥(zhí)手”二句,生動細膩,描情繪意,絕妙無比。仿佛在舞臺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兩手相擁,兩肩上聳,訴無語,泣無聲,比千言萬語,嚎啕大哭,悲之更切。
表面寫兩人分手之情狀,實際暗寫了他們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柔情蜜意千千萬,唯在淚花閃爍間!澳钊トァ眱删洌瑸榻斑h景相連,虛景實景交融。煙波千里,楚天廣闊,茫茫天涯,何處是歸程?離愁別緒都幾許?風吹浪涌融暮靄。這不僅襯寫了別后悵然空虛的心情,同時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詞下闋主要寫別后的痛苦。傷情離別,自古皆然,可萬不該在這冷落清秋的時節(jié),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應首句,“清秋”應“寒蟬”,襯托出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意義翻新,不入俗結!敖裣倍錇榍Ч艂髡b名句。“酒醒”遙接上片“帳飲”,可見當時雖然情“無緒”,然借酒澆愁,還是沉醉了。扁舟夜發(fā),愁醉迷蒙,忽然醒來,想必已是拂曉。驚起忙尋覓,情人在何處?所見者唯楊柳岸上曉風殘月也。清秋的曉風是涼的,“月”前著一“殘”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襯托了詞人當時凄清悲涼冷落的心境。此刻的離愁別緒如風卷浪擁,不可遏止。真是“離愁波涌楊柳岸,別緒風連殘月邊”。
“此去經年”以下四句虛寫想象別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咽”想到“更與何人說”。作者離開情人,寂寞凄涼,孤獨萬分,從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虛設,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發(fā)使人念情傷神。恐怕別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虛度余日了。最后兩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愛之情深。
《雨霖鈴》這首詞主要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來襯托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離京遠行,這種抑郁的心情和失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便譜成了這首詞的主旋律。其成功之處在于寫出了他的真情實感,但格調較低沉,情調未免太傷感了些。另外在表現手法上,這首詞以鋪敘為主,白描見長,勾勒環(huán)境,描摹情態(tài),惟妙惟肖。寫景則近景遠景相連,虛景實景結合;寫情則極盡渲染襯托,層層推進。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名字由來
白衣卿相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鈴》。原名三變,字景莊。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兄弟三人的名中都有“三”字。分別為三復、三接、三變。少年時,他與兩位兄長在武夷山鵝仔峰下讀書,由于他們均擅長文,所以當地人便稱他們?yōu)椤傲先^”。后因宋仁宗知道他的名字,不讓他中舉,故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
柳永《鶴沖天》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評他:“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將名字抹去。于是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許。
科舉之途
少年柳永混跡于煙花巷陌中。51歲時,柳永終于及第,去過福建,留有《煮海歌》,對當時煮鹽為生的民眾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兩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載入了《海內名宦錄》中,足可見其在經綸事物上的天賦?上в捎谛愿裨,他屢遭排貶,因此進入四處漂泊的“浮生”,養(yǎng)成了一種對蕭索景物,秋傷風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對此,不予置評。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謝玉英、陳師師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學和癡情,湊錢替其安葬。出殯時,東京滿城名妓都來了,半城縞素,一片哀聲。謝玉英為他披麻戴重孝,兩月后因痛思柳永而去世。死后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jié),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并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亦稱為“群妓合金葬柳七”。
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時在家鄉(xiāng)勤學苦讀,希望能傳承家業(yè),官至公卿。學成之后,他就到汴京應試,準備大展宏圖,在政治上一試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陸離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風流的年輕才子柳永,就被青樓歌館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拋在了腦后,一天到晚在風月場里瀟灑,與青樓歌妓打得火熱,而且還把他的風流生活寫進詞里:“近日來,陡把狂心牽系。羅綺叢中,笙歌筵上,有個人人可意!薄爸獛锥取⒚芗s秦樓盡醉。仍攜手,眷戀香衾繡被!保ā堕L壽樂》)當然,他也沒有忘記此行考中進士的目標,只是他“自負風流才調”,自信“藝足才高”,“多才多藝善詞賦”(《擊梧桐》),沒把考試當回事,以為考中進士、做個狀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經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說,即使是皇帝臨軒親試,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長壽樂》)。不料事與愿違,放榜時名落孫山。他沮喪憤激之余,寫下了傳誦一時的名作《鶴沖天》(黃金榜上),宣稱“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你皇帝老兒不讓我進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詞壇上叱咤風云,難道不是一樣的輝煌?正是“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雨霖鈴柳永注音】相關文章:
雨霖鈴柳永注音版04-26
柳永《雨霖鈴》原文欣賞附注音04-26
雨霖鈴柳永注音版賞析03-28
《雨霖鈴》柳永12-21
雨霖鈴柳永朗讀12-08
宋詞柳永雨霖鈴10-28
雨霖鈴柳永賞析04-27
《雨霖鈴》柳永全文06-13
雨霖鈴柳永全文12-23
雨霖鈴柳永意象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