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夏日絕句》原文與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詩歌吧,詩歌節(jié)奏上鮮明有序,音諧韻美。詩歌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詩歌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夏日絕句》原文與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在今山東)人。早期詞風清麗婉約。后期避難江南,國破家亡,詞風轉(zhuǎn)向凄苦,但她的詩卻充滿慷慨悲憤之情。查看更多
注釋: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shāng)》:“身既死兮神似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翻譯:
活著應該做人中的豪杰,死后應該做鬼中的英雄,人們?yōu)槭裁粗两襁思念項羽,就因為他不茍且偷生回江東。
簡析:
本詩寫作目的是( 借古諷今 ),借(項羽正氣凜然)來諷刺( 宋朝君臣茍且偷生 )
名句賞析——“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這首詩起調(diào)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kuì)的作用。但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詩人用項羽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鞭撻南宋當權(quán)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讀來句有余味,篇有余意,使人與之共振。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精品賞析:
一、二句“言理”,從生為人杰、死作鬼雄兩方面具體說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襟懷高遠,極富英豪丈夫之氣!肮硇邸钡牡涔食鲎浴毒鸥琛鴼憽菲,意謂為國捐軀的戰(zhàn)士的魂魄與眾不同,他們在群鬼中也是出類拔萃的英雄,與“人杰”屬對工穩(wěn),且語意翻進一層。這兩句詩不僅擷取了“子魂魄兮為鬼雄”句的成詞,還隱括了屈原歌頌衛(wèi)國將士犧牲精神的深刻含義,從而增加了本詩的諷諭性。
三、四句將“楚漢之爭”中的項羽故事,熔冶為詩,語帶惋惜,弦外有音,亦十分注意對仗。其中“思項羽”的“思”和“至今”的“今”,對我國人民所熟知的英雄典型項羽充滿了贊頌之意,同時還似乎有意提醒人們,女詩人,是在“北兵倉皇南遁”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想到楚霸王的!斑^江東”三個字,這在當時來說,應該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字眼,而作者卻大膽地把它寫在這首絕句中,并很巧妙地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真可謂神來之筆。秦末項羽和劉邦爭帝,最后敗退烏江,他感到原來和自己—道馳騁沙場十年的八千吳中子弟已無一人生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因此寧愿拔劍自刎,也不肯過江去抱愧稱王。而與項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位自詡“素以社稷為重”的宋高宗,在“靖康之難”以后,從商邱一直逃到杭州,偏安江左一隅,更加萎靡不振,每年搜刮大量錢財向金人稱臣納貢,早已將自己的父兄和千百萬在侵略者鐵蹄下痛苦呻吟的中原人民統(tǒng)統(tǒng)都置諸腦后了!爸獝u近乎勇”,在李清照看來,項羽和趙構(gòu)相比,一個是江東可去卻不愿去,另一個則是不該去而偏去,可恥與可貴的分水嶺,委實就在這“去”與“不去”之間。
《夏日絕句》寓批判于詠史,以古鑒今,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假如我們將女詩人的這首詩和她同是在金人入侵以后所寫的《上工部尚書胡公》、《浯溪中興頌碑和張文潛韻二首》,以及“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等斷句參照起來讀,則會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在她的詩中所表現(xiàn)的那種愛國熱忱和對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極為不滿的批判精神。面對“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的嚴酷現(xiàn)實,李清照也和比她稍后的陸游、辛棄疾等志士仁人一樣,以自己激昂慷慨的詩歌正面地反映了他們所生活的那個國破家亡的時代,并抒發(fā)了當時大多數(shù)正直的知識分子郁結(jié)于心的憤懣,表現(xiàn)了他們?yōu)榈挚巩愖迦肭、維護祖國統(tǒng)一而奮斗呼號的先鋒作用,因而受到后世的肯定和好評。
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卷一中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含蓄的手法最易和諷刺相結(jié)合,而諷刺又是抨擊惡狀的最有力的武器。《夏日絕句》以叱咤風云、寧死不屈的項羽與貪生怕死、荒淫誤國的趙構(gòu)相比,雖然在字面上沒有一個字提到南宋小朝廷的權(quán)奸們,實質(zhì)上卻處處都是嘲弄、譏刺這班昏君庸臣。它“氣高而不怒”、“力盡而不露”,特別是“不肯過江東”一句,完全是《春秋》筆法,就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狠狠地投擲過去,并擊中了趙構(gòu)之流的要害。
名家點評
近現(xiàn)代文史學家程千帆、沈祖棻《古詩今選》:這不是一篇泛泛的詠史詩,而是對當時趙宋皇朝的深刻嘲諷。這個皇朝的統(tǒng)治者在被金朝侵略以后,不想抗戰(zhàn)到底,卻忙著逃過江來,依舊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這就無怪要引起詩人對于生作人杰、死為鬼雄的項羽的懷念了。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延梯《漱玉集注》:這首詩通過對項羽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行為的贊美,揭露和諷刺南宋以趙構(gòu)為首的統(tǒng)治集團不肯北上抗敵,而偏安江南的逃跑主義行徑,從而提出人必須有氣節(jié),活要活得有意義,死也要死得悲壯。
原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姚奠中《唐宋絕句名篇評析》:作者借歌頌視死如歸的項羽,深刻諷刺了以屈膝求和來換取東南偷安,再不想北上收復失地的南宋統(tǒng)治者。一二兩句相對,“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寫得很有氣勢,不愧千秋佳句。三句寫“至今思項羽”,特用“至今”二字暗喻當時,四句進一步寫出“思”念項羽的主要內(nèi)容是“不肯過江東”。全詩語言明白如話,格調(diào)剛健清新,寓意深長,為后人傳誦。
原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徐中玉《唐宋詩》:李清照的詞,以兒女情長著稱,這首小詩卻充滿風云之氣。詩中借項羽不肯南渡的悲壯氣概,對惟知茍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作了辛辣的諷刺和抨擊。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嘯天說詩》:作者對項羽的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做出高度評價,是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與南宋統(tǒng)治者的茍且偷安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的不滿。全詩短短二十個字,一氣呵成,連用三個典故而令人不覺,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正氣。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定廣《中國詩詞名篇賞析》:李清照的這首小詩篇幅雖小,但所蘊含的道理與情感卻是十分深刻、沉甸的。詩起筆雄杰,有丈夫氣,“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強調(diào)人活著應當做人中俊杰,即便死了也要為鬼界之雄,道出詩人內(nèi)心對英雄的崇拜與向往,崇尚建功立業(yè),絕不茍活的人生取向。這首詩歌頌的對象是歷史英雄項羽,詩人接著高度評價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的凌然氣概,與杜牧“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假設大異其趣。婉約詞人李清照肯定的是視死如歸的那個項羽,所以才引起她的由衷贊美。當然,李清照是在目睹南宋遭受金人侵凌、節(jié)節(jié)敗退的現(xiàn)實下寫就此詩的,那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所以,詩的現(xiàn)實針對性很強,富有激勵人心的強烈效果。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與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夏日絕句》原文與賞析】相關文章:
李清照《夏日絕句》原文注譯賞析08-12
李清照《夏日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07-25
李清照夏日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08-21
夏日絕句_李清照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14
《夏日絕句》李清照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8-28
李清照夏日絕句賞析09-20
李清照《夏日絕句》賞析09-09
《夏日絕句》李清照原文翻譯10-31
李清照夏日絕句詩歌賞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