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蘭亭集序課件

時間:2025-02-08 15:44:44 曉麗 蘭亭集序 我要投稿

蘭亭集序課件

  作為一名教學(xué)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zhǔn)備課件,課件根據(jù)教學(xué)目標(biāo)設(shè)計的、反映某種教學(xué)策略和教學(xué)內(nèi)容。那么什么樣的課件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蘭亭集序課件,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蘭亭集序課件

  一 .自讀設(shè)計

  這里設(shè)計兩種自讀方案,供選用。

  方案一: 反復(fù)誦讀—逐層領(lǐng)悟—當(dāng)堂背誦。本設(shè)計以誦讀為中心,通過誦讀帶動其他。時間為一節(jié)課。具體如下。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讀準(zhǔn)所有字音。已經(jīng)認(rèn)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zhǔn)聲調(diào),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如“歲在癸丑”中的“歲”是平舌音,不讀翹舌音;“暢敘幽情”中的“情”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陌生字詞如:癸丑、會稽(古音異讀)、禊、急湍、流觴、騁懷、晤言、趣舍、曾不知、嗟悼、彭殤。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此地/有/崇山峻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zhǔn)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流暢的誦讀可感知全文大意為:敘蘭亭之會,抒人生感慨。

  第四次,細(xì)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過細(xì)讀可知,文章開頭敘蘭亭游宴之事,以“樂”字作結(jié),并為下面的抒情議論張本;第二段由樂而生悲嘆,感慨“死生之大”;然后繼續(xù)擴展,論“一死生”、“齊彭殤”之虛妄,由哀轉(zhuǎn)興,并回到眼前的詩集上來。全文首尾圓合,一氣呵成,無雕琢做作之嫌,有清新自然之趣。

  第五次,品味,涵詠。本文語言洗練,清新有致,需細(xì)細(xì)品味,對特別優(yōu)美的景語、情語、敘事之語,更要用心品味。對景語、敘事之語,要邊品味邊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這些語言能在腦海中幻化成美景;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些敘事之語能幻化成眾多文人墨客雅集游宴的歡樂情景。對情語“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等則能深入領(lǐng)悟,打破時空與年齡的界限,與作者產(chǎn)生共同的情感體驗。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方案二:翻譯—誦讀—背誦。該設(shè)計以翻譯為中心,通過翻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加快對課文的熟悉速度,最后達(dá)到當(dāng)堂成誦。具體如下。

  先根據(jù)課文的注釋,把全文連起來翻譯一遍。“連譯”時要順暢,因此翻譯過程中要考慮詞語間組合的協(xié)調(diào),并且有時要另加一些字詞上去。比如原句是:“永和九年,

  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弊g句可譯為:“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晚春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聚會,(為的是到河邊做消災(zāi)求福的)修禊之事!痹俦热缭洌骸把鲇^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笨煞g為:“抬頭仰望,天空(是這樣)的廣闊無邊,低頭細(xì)看,地上萬物(是如此)的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窮盡視和聽的樂趣,實在快樂啊!”

  然后進(jìn)行對照閱讀。先讀一句原文,再說一句譯文;一遍結(jié)束后又倒過來,先說一句譯文,再讀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對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訓(xùn)練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兩者的語感。

  然后略去譯文,只讀原文。要讀得連貫流暢,有韻味。

  最后試著背誦,直至當(dāng)堂背熟。

  二.備課資料

  1.《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biāo)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fā)了一場《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1)文章作者之真?zhèn)?/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jù),然后進(jìn)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jù)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zhèn)?/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zhì)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jìn)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yīng)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rèn)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xué)習(xí)》2000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 《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dǎo)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fù)授護(hù)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yīng)命,乃拜護(hù)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羲之素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版)

  3.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dāng)時士大夫務(wù)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dá)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集評]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fā),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dá)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xué)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愿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xiè(此字打不出,三點水加“解”字)草堂雜論詩》)

  (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1995年版)

  三.擴展閱讀

  1. 前人 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后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即序中“仰觀宇宙”數(shù)句意!霸⒛坷黻悺保N視說,“群籟”、“適我”貼聽說。只淥水濱,略帶蘭亭,絕不粘滯,詩境清越。

  對照課文,請你把他的意思具體闡述一下。然后,如果你有自己新的理解,不妨繼續(xù)說說。

  [參考解說]

  本詩的詩意就是《蘭亭集序》中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具體點說,“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相應(yīng),“寓目理陳”、“群籟”、“適我”,分別是“極視聽之娛”的“視”與“聽”。 另外,“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與《蘭亭集序》中的“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引以為曲水流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等句分別照應(yīng)。全篇詩意清新,簡潔有味。(個人的新理解因人而異,比如,從情感流露來說,此詩通篇洋溢著歡樂和喜悅,而《蘭亭集序》除了喜悅,還有感慨和悲嘆,交織著多種情感。再比如,本詩雖寥寥數(shù)語,卻蘊含著對人生的感悟。雖無法像散文《蘭亭集序》那樣具體闡述,卻也能讓人回味出來。)

  2. 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請與課文作比較閱讀,并回答文后問題。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①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②。況陽春召我以煙景③,大塊 ④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⑤俊秀,皆為惠連⑥;吾人詠歌,獨慚康樂⑦ 。幽賞未已,高談轉(zhuǎn)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⑧。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shù)。

  [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還玩不夠),夜間持著燭燈游玩,是很有原由的。③煙景,水氣朦朧的春景。④大塊,大地。⑤季:弟。⑥惠連,人名,謝靈運的族弟,很有才華。作者借用謝惠連贊譽其諸弟的才華。⑦康樂即謝靈運。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華比不上諸弟。⑧在花叢中間擺開華貴的筵宴,飛快地傳遞著雀鳥狀的酒杯,醉于月下。

  [閱讀提示]

  (1)從標(biāo)題看,本文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都屬于什么文體?

  (2)本文所敘之事及一些細(xì)節(jié)與《蘭亭集序》頗有相似之處,請一一羅列出來(引用兩文中的原句)。

  (3)兩文在語言表達(dá)和思想內(nèi)容上各有何異同?請用自己的話作簡要分析。

  [參考解說]

  1.序文,且都是詩序。2.《蘭》文“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本文則“會桃花之芳園”;《蘭》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本文則“群季俊秀,皆為惠連”;《蘭》文“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則“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3.兩文語言都運用了較整齊的句子,都運用了鋪陳夸張等手法;表達(dá)方式上都運用了描寫、敘述、抒情、議論。但《蘭》文的描寫更細(xì)膩,抒情也更具體,所占比例更大。《蘭》文筆調(diào)清新和媚,本文用筆恣肆獷達(dá)。思想內(nèi)容上,兩文同樣寫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傳杯喝酒吟詩的快樂;都抒發(fā)了人生短暫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調(diào)基本上以一“樂”字貫之,強調(diào)及時行樂。而《蘭》文的感情則曲折多變,先由樂而嘆,后由嘆而悲,最后從悲中漸出,積極面對現(xiàn)實。

  3.閱讀東晉廬山諸道人的《游石門詩序》,回答文后問題。

  石門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B大嶺,體絕眾阜,辟三泉之會,并立而開流,傾巖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為名。此雖廬山之一隅,實斯地之奇觀。皆傳之于舊俗,而未睹者眾。將由懸瀨險峻,人獸絕跡,徑回曲阜,路阻行難,故罕經(jīng)焉。

  釋法師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詠山水,遂杖錫而游。于時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悵然增興。雖林壑幽邃,而開途競進(jìn),雖乘危履石,并以所悅為安。既至,則援木尋葛,歷險窮崖,猿臂相引,僅乃造極。于是擁勝倚巖,詳觀其下,始知七嶺之美,蘊奇于此。雙闕對峙其前,重巖映帶其后,巒阜周回以為障,崇巖四營而開宇。其中則有石臺池宮館之象,觸類之形,致可樂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淥淵鏡凈于天池。文石發(fā)彩,煥若披面;檉松芳草,蔚然光目。其為神麗,亦已備矣。斯日也,眾情奔悅,矚覽無厭,游觀未久,而天氣屢變。霄霧塵集,則萬象隱形;流光回照,則眾山倒影。開辟之際,狀有靈焉,而不可測也。乃其將登,則翔禽拂翮,鳴猿厲響,歸云回駕,想羽人之來儀;哀聲相和,若玄音之有寄。雖仿佛猶聞,而神以之暢。雖樂不期歡,而欣以永日。當(dāng)其沖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退而尋之,夫崖谷之間,會物無主,應(yīng)不以情,而開興引人,致深若此,豈不以虛明朗其照,閑邃篤其情邪!并三復(fù)斯談,猶昧然未盡;俄而太陽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覽,達(dá)恒物之大情,其為神趣,豈山水而已哉!

  于是徘徊崇嶺,流目四矚,九江如帶,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細(xì),智亦宜然。乃喟然嘆宇宙雖遐,古今一契,靈鷲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風(fēng)跡誰存!應(yīng)深悟遠(yuǎn),慨焉長懷。各欣一遇之同歡,感良辰之難再,情發(fā)于中,遂共詠之云爾。

  廬山諸道人,指東晉安帝時居住在廬山的一些僧人,具體姓名及生平均不可考。 [閱讀提示]

  本游記是東晉佛教徒(一說道教徒)聚會作詩的序文,它從石門所在、名稱由來、出游年月、同游人數(shù),寫到石門的奇觀勝跡,游者的興會標(biāo)舉,最后以佛理點題結(jié)束,F(xiàn)在請你當(dāng)當(dāng)小研究家,結(jié)合《蘭亭集序》,并結(jié)合自己課內(nèi)外所學(xué)到的關(guān)于東晉時代的社會史、文化史、文學(xué)史知識,寫一篇200~400字的文章,說說你可從本文和課文兩篇文章看出東晉時代有哪些共同的社會特點、思想傾向及作文喜好。兩文又有什么不同的 風(fēng)格。

  作品原文

  蘭亭集序

  永和1九年,歲在癸丑,暮春2之初,會3于會稽4山陰5之蘭亭,修禊事也6。群賢7畢至8,少長9咸10集。此地有崇山峻嶺11,茂林修竹12,又有清流激湍13,映帶左右14。引以為流觴曲水15,列坐其次16。雖無絲竹管弦之盛17,一觴一詠18,亦足以暢敘幽情19。

  是日也20,天朗氣清,惠風(fēng)21和暢22。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23,所以24游目騁25懷,足以極26視聽之娛,信27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28;蛉≈T29懷抱,悟言30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1。雖趣舍萬殊32,靜躁33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34得于己, 快(怏)然自足35,(曾)不知老之將至36。及其所之既倦37,情隨事遷38,感慨系之39矣。向40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41,猶不能不以之興懷42。況修短隨化43,終期44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5!”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46,未嘗不臨文嗟悼47,不能喻48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49。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50,錄其所述51。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52。后之覽者53,亦將有感于斯文54。

  詞句注釋

  1.

  永和:東晉皇帝司馬聃(晉穆帝)的年號,從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節(jié),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舉行禊禮,飲酒賦詩,事后將作品結(jié)為一集,由王羲之寫了這篇序總述其事。

  2.

  暮春:陰歷三月。暮,晚。

  3.

  會:集會。

  4.

  會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紹興。

  5.

  山陰:今紹興越城區(qū)。

  6.

  修禊(xì)事也:(為了做)禊禮這件事。古代習(xí)俗,于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為三月三日),人們?nèi)壕塾谒疄I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游春活動。

  7.

  群賢:諸多賢士能人。指謝安等三十二位社會的名流。賢:形容詞做名詞。

  8.

  畢至:全到。畢,全、都。

  9.

  少長: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謝安、王羲之等是長。

  10.

  咸:都。

  11.

  崇山峻嶺:高峻的山嶺。

  12.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樣子。

  13.

  激湍:流勢很急的水。

  14.

  映帶左右:輝映點綴在亭子的周圍。映帶,映襯、圍繞。

  15.

  流觴(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流,使動用法。曲水,引水環(huán)曲為渠,以流酒杯。

  16.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邊,水邊。

  17.

  絲竹管弦之盛:演奏音樂的盛況。盛,盛大。

  18.

  一觴一詠:喝著酒作著詩。

  19.

  幽情: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

  20.

  是日也:這一天。

  21.

  惠風(fēng):和風(fēng)。

  22.

  和暢,緩和。

  23.

  品類之盛:萬物的繁多。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24.

  所以:用來。

  25.

  騁:使······奔馳。

  26.

  極:窮盡。

  27.

  信:實在。

  28.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夫,句首發(fā)語詞,不譯。相與,相處、相交往。俯仰,表示時間的短暫。

  29.

  取諸:取之于,從······中取得。

  30.

  悟言:面對面的交談。悟,通“晤”,指心領(lǐng)神會的妙悟之言。

  31.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因,依、隨著。寄,寄托。所托,所愛好的事物。放浪,放縱、無拘束。形骸,身體、形體。

  32.

  趣(qu)舍萬殊:各有各的愛好。趣舍,即取舍,愛好。趣,通“取”。萬殊,千差萬別。

  33.

  靜躁:安靜與躁動。

  34.

  暫:短暫,一時。

  35.

  快(怏)然自足:感到高興和滿足。然,······的樣子。

  36.

  不知老之將至:(竟)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一本有“曾”在句前。

  37.

  所之既倦:(對于)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jīng)厭倦。之,往、到達(dá)。

  38.

  情隨事遷: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遷,變化。

  39.

  感慨系之:感慨隨著產(chǎn)生。系,附著。

  40.

  向:過去、以前。

  41.

  陳跡:舊跡。

  42.

  以之興懷: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為陳跡”。興,發(fā)生、引起。

  43.

  修短隨化:壽命長短聽?wèi){造化;,自然。

  44.

  期:至,及。

  45.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語出《莊子·德充符》。

  46.

  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zhí)一半,作為憑證。

  47.

  臨文嗟(jiē)悼:讀古人文章時嘆息哀傷。臨,面對。

  48.

  喻:明白。

  49.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固,本來、當(dāng)然。一,把……看作一樣;齊,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動詞。虛誕,虛妄荒誕的話。殤,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說。一生死,齊彭殤,都是莊子的看法。出自《齊物論》。

  50.

  列敘時人:一個一個記下當(dāng)時與會的人。

  51.

  錄其所述:錄下他們作的詩。

  52.

  其致一也: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

  53.

  后之覽者:后世的讀者。

  54.

  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

  白話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fēng)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nèi)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fù);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dāng)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jīng)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chǎn)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zhuǎn)瞬間,已經(jīng)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wèi){造化,最后歸結(jié)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痹趺茨懿蛔屓吮茨?

  每當(dāng)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dāng)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7]

  創(chuàng)作背景

  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fēng)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作品賞析

  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fā)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并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后介紹與會的人數(shù)之多,范圍之廣,“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先寫高遠(yuǎn)處:“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再寫近低處“清流激湍”;然后總寫一筆:“映帶左右”。用語簡潔。富有詩情畫意。在寫景的基礎(chǔ)上,由此順筆引出臨流賦詩,點出盛會的內(nèi)容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這是反面襯托之筆,以加張表達(dá)賞心悅目之情。最后指出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時,“天朗氣清”為下文的“仰觀”、“俯察”提供了有利條件;“惠風(fēng)和暢”又與“暮春之初”相呼應(yīng)。此時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觀”、“俯察”,“游目騁懷”、“視聽之娛”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苦惱,盡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發(fā)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與會者的感受歸結(jié)到“樂”字上面。筆勢疏朗簡凈,毫無斧鑿痕跡。

  文章第二段,闡明作者對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暫,盛事不常,緊承上文的“樂”字,引發(fā)出種種感慨。先用兩個“或”字,從正反對比分別評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兩種不同的具體表現(xiàn),一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這兩種表現(xiàn)盡管不同,但心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當(dāng)其欣于所遇”時,都會“ 怏然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聚會之樂而發(fā),側(cè)重寫出樂而忘悲。接著由“欣于其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寫出樂而生憂,發(fā)出“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慨嘆、文章至此,推進(jìn)到生死的大問題。最后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jié)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文章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fā)議論,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每每發(fā)現(xiàn)“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說不清其中原因。接著把筆鋒轉(zhuǎn)向了對老莊關(guān)于“一生死”,“齊彭殤”論調(diào)的批判,認(rèn)為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主義的清談,莊子認(rèn)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兒童等同看待,認(rèn)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能與時風(fēng)為悖。對老莊這種思想的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然后作者從由古到今的事實中做了進(jìn)一步的推斷:“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谶@種認(rèn)識,所以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閱讀。盡管將來“事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dāng),開發(fā)的情思卻綿綿不絕。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fēng)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瑯瑯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短m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屬于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潔,富有表現(xiàn)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殤”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懂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時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fēng)形成鮮明對照。

  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xué)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名家評價

  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九:“此文一意反復(fù)生死之事甚疾,現(xiàn)前好景可念,更不許順口說有妙理妙語,真古今第一情種也。”

  李兆洛《駢體文鈔》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揚之趣!

  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卷七:“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dāng)時士大夫務(wù)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瘍,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曠達(dá)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詩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時詩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筆情絕俗,高出選體。

  余誠《重汀古文釋義新編》卷七:因游宴之樂,寫人生死之可悲,則蘭亭一會,固未可等諸尋常小集。而排斥當(dāng)日竟尚清談;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謂古人游覽之文,亦不茍作如此。信非誣也。至其文情之高曠,文致之輕松,更難備述。

  作者簡介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fēng),自成一家,影響深遠(yuǎn),創(chuàng)造出“天質(zhì)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jīng)》、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與兒子王獻(xiàn)之合稱“二王”。

【蘭亭集序課件】相關(guān)文章:

蘭亭集序課件10-10

蘭亭集序課件教案09-08

《蘭亭集序》優(yōu)秀課件05-13

蘭亭集序優(yōu)秀課件12-04

蘭亭集序復(fù)習(xí)課件07-22

蘭亭集序 優(yōu)秀課件08-16

蘭亭集序教案設(shè)計課件09-25

蘭亭集序教案課件知識點10-10

蘭亭集序說課課件(通用13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