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晏子使楚》課文分析及背景資料
課文簡析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顯顯楚國的威風,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贊揚了晏子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一、首尾照應,結構嚴謹。
文章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接著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最后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楚王想侮辱晏子,結果反被晏子取笑,這樣文章首尾互相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二、語言巧妙,邏輯慎密。
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人物語言塑造形象。在晏子與楚王的唇槍舌戰(zhàn)中,晏子運用巧妙的語言,慎密的邏輯推理,把驕橫傲慢、陰險狡詐的楚王駁斥得毫無顏面、無言以對,不得不賠禮認輸。晏子不僅維護齊國的尊嚴,還讓自己機智果敢、能言善辯的形象熠熠生輝。
先看晏子與楚王的第一次較量。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點,關閉城門,挖五尺高的洞讓晏子入城,來侮辱晏子,進而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晏子不卑不亢、將計就計,以楚王之法反擊楚王。而以“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進行反擊。他的話妙在哪兒呢?妙在他讓楚王沒有任何選擇地打開城門,為什么?因為他的話很明白,楚王要承認自己的國家是狗國,那他就鉆狗洞。楚王要說自己的國家不是狗國,就應打開城門。楚王怎么敢讓晏子走這個洞呢?晏子了鉆狗洞,楚國就成了狗國,楚王就成了狗王嗎?所以只好打開城門。這一次,晏子未見楚王,就給了楚王一次迎頭痛擊。
再看楚王與晏子的第二次較量。楚王借口齊國無人,諷刺晏子無能,諷刺齊國無人才。面對楚王又一次對自己和祖國的侮辱,晏子大義凜然,再次回敬楚國!啊謬袀規(guī)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标套右槐菊(jīng)地先貶低自己,再貶低楚國:我無能,我是下等人,我有資格訪問的只是你們楚國這樣的下等國家!晏子面對楚王侮辱將計就計,來個順水推舟,按照楚王的邏輯說下來,結果卻是有力地貶損了楚國,讓楚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晏子的這句話極具諷刺意味,比正顏厲色更有力量。
最后看楚王與晏子的第三次較量。楚王不甘心認輸,又想出了新花樣。在酒席間故意安排兩個武士壓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借機嘲笑齊國的人做賊沒出息。面對楚王的險惡用心,晏子面不改色,運用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巧妙回擊!按笸踉趺床恢劳?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墒情贅湟环N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yè),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晏子不但形象生動地點明了齊國人在楚國為盜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治國無方,造成楚國社會風氣不好,致使好人變成盜賊。楚王不僅沒有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反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面對晏子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彬彬有禮的回答,楚王只得認輸,對晏子不敢不尊重了。
三、神態(tài)刻畫,形象豐滿。
課文在寫雙方舌戰(zhàn)的過程中,多次寫到人物的神情──“笑”。如果我們稍為留心一下,就不難發(fā)現(xiàn),文中的“笑”已不是一般意義的神態(tài)表現(xiàn),而是投槍,是匕首,在人物手中你來我往,和人物的語言一起,營造出一種劍拔弩張、刀光劍影的氛圍。
楚王的笑。楚王是這場辯爭的挑起者和進攻者!靶Α笔撬蜿套舆M攻的武器。他和晏子一見面,便“冷笑”一聲,繼之以語言挑釁。楚王為什么“冷笑”呢?因為在第一個回合的較量中,他雖未直接出場,但已被晏子占了上風,他便想在見面時占據(jù)氣勢的制高點,壓晏子一頭,挽回已失去的面子。但晏子不吃他這一套,針鋒相對,對其挑釁予以有力回擊。晏子說完話后“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著笑”。這是第二次寫楚王的笑。這是尷尬的笑、無奈的笑。這次笑已是折戟沉沙,毫無戰(zhàn)斗力了。在第三個回合的較量中,楚王故意安排手下人押解犯有盜竊罪的齊國人從堂下經(jīng)過,然后“笑嘻嘻”地問晏子:“齊國人怎么這樣沒出息,干這種事兒?”“笑嘻嘻”比“冷笑”來得更陰險、更惡毒:笑容中顯露出劍鋒,充滿了殺機。但具諷刺意味的是,這把利劍非但沒有刺到晏子,反倒被
晏子擲了回來,給他以致命一擊。楚王又一次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晏子的笑。在第二回合的較量中,面對楚王的“冷笑”和挑釁性語言,晏子從容不迫,以牙還牙,駁得楚王張口結舌。這時作者寫道:晏子說著“故意笑了筆”。這“故意笑了笑”,有兩層含義:一是對楚王“冷笑”的回敬,顯示出晏子不卑不亢的氣度;二是對自己的勝利充滿了自信。這笑表面上輕描淡寫,實則綿里藏針,有力地扎向楚王的心臟。在這種情況下,楚王只能“陪著笑”。這里,楚王的“笑”和晏子的“笑”相比,顯得蒼白而無力,反襯出晏子的“笑”的巨大威力。
楚國大臣們的笑。當楚王“笑嘻嘻”地用不懷好意的語言向晏子發(fā)起最后一輪進攻時,楚王手下的大臣們也跟著“得意洋洋地笑起來”。“得意洋洋的笑”,既是諂媚的笑,又是惡毒的笑,更是狂妄的笑,和楚王的笑一起,如黑云壓城,殺氣騰騰地襲向晏子。可惜這種笑沒能保持到最后,在晏子的還擊下,他們和其主子一樣一敗涂地,自食惡果。
正是不同人物的“笑”,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不同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特點,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資料鏈接
(一)晏子
姓晏名嬰,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曾是齊國大夫,當時有名的政治家。(稱他“晏子”是表示尊稱,“子”古代表示尊稱。)公元前556年,開始輔佐齊靈公,后又輔佐莊公、景公。他主張誅不避貴,賞不遺賤,重視生產(chǎn),提倡蠶桑,反對厚賦重刑。在我國勞動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謀和能言善辯為世人所稱道。戰(zhàn)國時,有人將他的言行編成《晏子春秋》一書。本篇課文選自林漢達編著的《春秋故事》。
(二)《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嬰的名義所作。這部書詳細地記述了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賢相晏嬰的生平軼事及各種傳說、趣聞,215個小故事相互關聯(lián)和補充,構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這部書的語言明快、簡捷、幽默和風趣,人物對話富于性格特征,特別是洋溢于人物語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語言的辛辣和譏諷。作者還善于運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來成為獨立的語匯或成語。
(三)關于春秋五霸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jīng)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齊國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齊國很快強大起來。齊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shù)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后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zhàn),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晉同曹、衛(wèi)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于宰相)子玉大怒,發(fā)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和報答在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時,晉文公允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一旦晉楚交戰(zhàn),晉軍將退避三舍,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隊向后撤退九十里。晉軍“退避三舍”,后撤到衛(wèi)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于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兩軍開始決戰(zhàn)。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zhàn)創(chuàng)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后發(fā)制人的著名戰(zhàn)例。此后,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fā)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公拘押起來,然后指揮五百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宋國。最后宋襄公被楚國抓走后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講仁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而以仁義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過有名無實,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并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后,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zhàn),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于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凹鎳,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以后,吳國、越國相繼強大,爭霸于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于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后,臥薪嘗膽,立志報仇,經(jīng)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tǒng)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F(xiàn)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扎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執(zhí)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于“禮壞樂崩”的境地。
稱霸的諸侯主要標志是“會盟”諸侯,而完成這一重要儀式的有齊桓公姜小白、晉文公姬重耳、楚莊王羋旅、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五位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他們。同時在現(xiàn)用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也采用這一說法,所以說這一說法更具有權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約諸侯,并且稱霸不成反喪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鄭莊公無人提及。鄭莊公應算春秋五霸之一。
【《晏子使楚》課文分析及背景資料】相關文章:
晏子使楚課文原文07-07
晏子使楚的課文翻譯06-20
晏子使楚課文的原文10-01
《晏子使楚》的課文原文09-13
《晏子使楚》閱讀答案06-29
《晏子使楚》閱讀答案04-16
《晏子使楚》閱讀訓練及答案06-29
晏子使楚閱讀附答案07-11
《背影》背景資料06-04
圓明園的毀滅背景資料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