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杜牧人物生平

時間:2023-09-16 20:25:35 杜牧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杜牧人物生平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杜牧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杜牧人物生平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眾,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zhèn),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余,關心軍事,后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于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zhèn)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wèi)兵曹參軍。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后轉為掌書記,負責節(jié)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jiān)察御史里行。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為監(jiān)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因此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在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在洛陽期間,由于職務清閑,他四處憑吊古跡,寫下了不少詩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歲,由揚州赴長安就任監(jiān)察御史。

  開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

  開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開成五年,杜牧升官為膳部員外郎。

  遷官外放

  會昌元年(841年),杜牧調任比部員外郎。

  會昌二年(842年),外放為黃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書上并無記載。杜牧自己認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而李杜兩家為世交,李德裕為何不喜歡杜牧,有人認為是杜牧為人倜儻,不拘小節(jié),與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黨爭,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認為是牛黨。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會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遷池州刺史,這年四十二歲。池州治所秋浦縣(今安徽貴池)。

  會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詔禁毀佛教。杜牧對于這一措施是很贊同的,后來他在宣宗大中年間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詳細敘述武宗禁毀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幫助,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

  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為京官俸祿低,而難以養(yǎng)家請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沒有批準。

  宣宗大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為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啟,終于應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認為,杜牧請求外放并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為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憑吊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一年后,他又被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并且閑暇之時經常在這里以文會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人物簡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文學家,宰相杜佑之孫。

  大和年間,考中進士,起家校書郎,歷任淮南節(jié)度使掌書記、監(jiān)察御史、宣州團練判官、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左補闕、史館編撰、司勛員外郎,外放黃、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長居樊川別舍,世稱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時年五十。

  性情剛直,不拘小節(jié),不屑逢迎。[28]自負經略之才,詩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詩作明麗雋永,絕句詩尤受人稱贊,世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題烏江亭》等,膾炙人口。年輕時,好讀兵書,注解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戰(zhàn)論》《守論》《原十六衛(wèi)》等文論當代兵事。會昌三年(843年),昭義軍叛亂,上書宰相李德裕,討論用兵之法,為德裕采納。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詩集注》、《樊川文集》。

  個人作品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編,宋以后人又輯有《樊川外集》《樊川別集》等等。四部叢刊本《樊川文集》二十卷、別集一卷、外集一卷,乃據翻宋雕本影印。又有清楊壽昌的景蘇園影宋本,是楊守敬令書手從日本楓山官庫藏本影摹的本子。此二本均可謂善本。通行本則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這部校點本是以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刊本為底本,并同景蘇園影宋本對校,以《唐文粹》《文苑英華》為參校,還參考了其他有關資料而成,本文以此為底本,所引用的杜牧詩文皆此本。杜牧詩,由裴延翰所編的《樊川文集》前四卷是可信的,但裴延翰手編《樊川文集》收得不全,因此到宋代就產生了《樊川外集》《樊川別集》等補遺之作。清人馮集梧注《樊川詩集》,除這兩個集子附錄外,又增編了《樊川詩補遺》。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印馮集梧《樊川詩集注》時,又據《全唐詩》增加了《樊川集遺收詩補錄》,因此現存題為杜牧詩者共有486題524首。

【杜牧人物生平】相關文章:

杜牧生平簡介01-26

杜牧生平介紹11-11

杜牧簡介與生平07-28

杜牧的生平介紹12-07

柳永人物生平09-16

杜牧人物介紹08-01

楊玉環(huán)人物生平08-10

李賀人物生平12-17

朱自清人物生平10-11

陶淵明的人物生平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