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中,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中子不帶電。
一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高速運動的電子所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氕除外,其原子核只有質子,沒有中子)組成的(不是分兩層)每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中子不顯電性,有多少個質子就帶多少單位正電荷,質子所帶的正電荷數(shù)就叫核電荷序數(shù)。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原子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元素周期表的排布是由核電荷數(shù)為依據(jù)的,也就是說原子序數(shù)是由核電荷數(shù)決定的,所以,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而一般情況下,原子不顯電性,呈中性。這時正電荷等于負電荷,核內質子帶正電荷,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
這樣核電荷數(shù)就等于核內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帶負電荷,也是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所以核內質子數(shù)就等于核外電子數(shù)。這樣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等量代換就可以得到“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內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