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實驗設計方案3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扎實開展,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方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實驗設計方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驗設計方案 篇1
一、實驗原理
(1)鑒定實驗設計的理念:
某些化學試劑 + 生物組織中有關有機化合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2)具體原理:
、倏扇苄赃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
②脂肪小顆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
、鄣鞍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
二、目標要求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三、重點、難點
1.重點
、俪醪秸莆砧b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谕ㄟ^實驗的操作和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探索實驗設計技巧,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難點
根據此實驗方法、原理,設計實驗來鑒定常見食物的成分。
四、實驗材料
1.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2.脂肪的鑒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3.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jié){、或用雞蛋蛋白)。
五、儀器、試劑
1.儀器:剪刀,解剖刀,雙面刀片,試管,試管架,試管夾,大小燒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鍋,研缽,石英砂,紗布,載玻片,蓋玻片,毛筆,吸水紙,顯微鏡。
2.試劑:①斐林試劑(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蘇丹Ⅲ染液;③雙縮脲試劑;④ 體積分數(shù)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餾水。
六、方法步驟
1.制備試劑。
2.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方法、步驟。
3.脂肪的鑒定、方法、步驟。
4.蛋白質的鑒定、方法、步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我們在化學中學習過物質的鑒定,其原理是被鑒定的物質與所用的化學試劑要么發(fā)生顏色反應,要么產生沉淀,我們生物學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學中物質鑒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新課教學:(具體原理)
、倏扇苄赃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水浴加熱)
、谥拘☆w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要顯微鏡觀察)
、鄣鞍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 溶液) 今天,我們學習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一)、還原糖的鑒定
1、還原糖的鑒定步驟:
選材: 蘋果:洗凈、去皮、切塊,取5g放如研缽中 制備組織樣液研磨成漿: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組織樣液2ml過濾:將玻璃漏斗插入試管中,漏斗上墊一層紗布
加斐林試劑:2ml(由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別加入)
水浴加熱:煮沸2min
觀察溶液顏色變化: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龠原糖的鑒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陟沉衷噭┮獌梢夯旌暇鶆蚯椰F(xiàn)配現(xiàn)用。
斐林試劑的配制過程示意:
斐林試劑甲液( 0.1 g/ml的 NaOH 溶液) 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
斐林試劑 斐林試劑乙液( 0.05 g/ml的 CuSO4 ③在鑒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時還能用其他那些鑒定方法?
學生回答:還可以用斑氏試劑產生磚紅色沉淀;及糖尿試紙據糖的由少到多產生淺藍、淺綠、棕或深棕色。
(二)、脂肪的鑒定
1、脂肪的鑒定步驟:
取材:花生種子(浸泡3-4h),將子葉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
在薄片上滴2-3滴蘇丹Ⅲ染液
去浮色 制片
制成臨時裝片
觀察: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轉為高倍鏡觀察。
結論:細胞中的圓形脂肪小顆粒已經被染成橘黃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脂肪的鑒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谠撛囼灣晒Φ年P鍵是獲得只含有單層細胞理想薄片。
、鄣翁K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時間不宜過長,以防細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三)、蛋白質的鑒定
1、 蛋白質的鑒定步驟:
結論: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紫色反應。
2、實驗成功的要點:
、俚鞍踪|的鑒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jié){、或用雞蛋蛋白稀釋液)。
②雙縮脲試劑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即0.01 g/ml的 CuSO4 溶液)。
、圻可設計一只加底物的試管,不加雙縮脲試劑,進行空白對照,說明顏色反應的引起是蛋白質的存在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反應,而不是空氣的氧化引起。
實驗設計方案 篇2
思考:蠟燭紙杯燈為什么會轉動?
材料:紙杯2個、牙簽1支、蠟燭1支、膠帶1卷、繩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取一紙杯,在杯身對稱處各剪開一個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蠟燭,作為燈的底座。
2、另一個紙杯則在杯身約等距離位置剪出三四個長方形的扇葉,在杯底中央處穿上繩子,并用牙簽棒固定,作為燈的上座。
3、將兩個紙杯上下對口用膠帶貼好固定。
4、點上蠟燭,拉起繩子,看看有什么現(xiàn)象產生。
講解:
1、蠟燭燃燒的時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
2、空氣受熱會上升,然后沿著上方紙杯的扇葉口流動,因而造成旋轉的現(xiàn)象。
創(chuàng)造:
你能讓蠟燭紙杯燈向相反的方向轉動嗎?
注意:注意蠟燭燃燒時的安全!
實驗設計方案 篇3
一、研究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實驗處理:
對比性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對比
等組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對比
三、實驗變量
1、實驗自變量
X=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使用
2、實驗因變量
Y1=獲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學習的能力
Y3=對信息評價的能力
Y4=反省認知的能力
Y5=自我評價的能力
3、干擾變量及其控制
干擾變量:(1)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和技術水平的不同
(2)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任務的設計、使用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3)學生與他能力的變化發(fā)展對這五種能力的影響。
干擾變量的控制:
(1)為了確保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實驗研究過程中采用等組對比實驗。
(2)為避免由于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的設計不合理而對實驗效果產生影響,在進行實驗前應由教學設計專家、學科帶頭教師和學生對設計的任務的合理性進行論證,布爾什確保任務的合理性。
(3)為降低其它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先對學生的確基本學習能力、信息素養(yǎng)和計算機技術水平等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并對其它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效果作預測分析,最終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時加以考慮并予以排除。
四、試驗程序設計
1、實驗假設
(1)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3)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對信息評價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4)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反省認知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5)任務驅動教學法對自我評價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實驗對象
在附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選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選取高二(2)、(5)班為實驗對象;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學高二(2)為實驗組,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學高二(5)班為控制班,教學中不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驗實施前對學生能力進行前測,確認兩班同學在這三個方面的能力相當,視為等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5)班
●實驗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考慮到前測時可能兩個學校的兩個班不一定全部可以分為兩個等組,故從兩學校的兩班中分別選取部分同學形成兩個等組。為不影響實驗的正常、順利進行,對不納入實驗的同學也實施同樣的實驗手段,但不納入數(shù)據的統(tǒng)計分析中)
3、實驗過程
本實驗研究采用等組對比前測后測實驗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對預期的實驗對象進行前測,并分別從兩個自然班中選取部分學生組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和控制組。
(2)利用調查問卷對實驗對象進行學習風格、能力結構等因素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已具備的能力狀況,為以后的效果分析掃清障礙。
(3)在兩個學校的兩個實驗班的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任務驅動基本架構是由研究者和學科教師根據研究和教學的需要共同確定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行為觀察記錄表、反思日志表、調查問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
(4)在研究進行兩個月左右時對學生這三種能力的發(fā)展進行形成性檢驗,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進行補救。
(5)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這三種能力的發(fā)展進行終結性檢驗,驗證實驗假設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實驗數(shù)據證明,如不成立,說明原因。
【有關實驗設計方案3篇】相關文章:
有關實驗設計方案4篇05-03
有關實驗設計方案四篇05-01
【實用】實驗設計方案四篇05-05
【推薦】實驗設計方案四篇05-05
實驗設計方案合集7篇05-04
精選實驗設計方案4篇05-04
實驗設計方案合集8篇05-03
實驗設計方案匯編6篇05-03
實驗設計方案集錦7篇05-02
實驗設計方案匯總8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