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人摔倒扶一把、公交車上讓個座、斑馬線上攙老人、見到不文明現(xiàn)象勇敢地說“不”……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之舉,都能詮釋雷鋒精神的內(nèi)涵。雷鋒精神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yè)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而學雷鋒,正是在奉獻、敬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的點點滴滴的踐行。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讓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而讓學雷鋒在做好身邊小事中體現(xiàn)出來,不正是常態(tài)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嗎?
雷鋒精神之所以生生不息,活力澎湃,之所以深入人心,眾望所歸,就在于它融民族傳統(tǒng)美德、社會進步潮流、黨的先進本色為一體。作為一個“精神樣本”,既看得,又摸得見,能引導人、凝聚人、塑造人。雷鋒是一個只有22年短暫生命的普通而又偉大的戰(zhàn)士,一個平凡的英雄,雷鋒更成為了“好人”的代名詞。人們總是將那些助人為樂、默默奉獻的人稱為“活雷鋒”,就是生動有力的證明。這些“活雷鋒”,或許是我們的左鄰右舍,或許是我們朝夕相處的同事,或許曾經(jīng)邂逅相遇,或許從未謀面,或許是活躍在各處的志愿者……他們身上既沒有耀目的光環(huán),也沒有許多榮譽,只是在平常時節(jié),持之以恒地踐行著雷鋒精神,做著看似平凡的事情,而正是這點點滴滴,畫出了一步步走近“雷鋒”的軌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學雷鋒不是大而化之的口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幻影,更不是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的“口頭學”。把學雷鋒和做好身邊事聯(lián)系起來,恰是為學雷鋒找到了堅實的落腳點。事實上,生活中不可能時時有驚濤駭浪,處處要赴湯蹈火,看一個人的“成色”如何,往往是于細微處見精神。無法想象,一個身邊事都做不好、懶得做的人,會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而堅持不懈做好身邊事,也是對思想境界的千錘百煉。點點滴滴踐行雷鋒精神,思想境界在潛移默化中升華,變?yōu)?ldquo;活雷鋒”也就水到渠成。
通過點滴小事踐行雷鋒精神,讓人們從踐行中感悟真、善、美。人們在踐行的時候,會若有所悟,“雷鋒”并非遙不可及,人人皆可成“雷鋒”,在自已伸出助人的雙手之時,在自已一絲不茍做好本職工作之時,已邁出了從常人走向“雷鋒”的腳步。“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一火車”;無怨無悔的義務勞動;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當工人時是先進生產(chǎn)者,當汽車兵時是節(jié)油標兵……人們從雷鋒的足印中看到了走向“雷鋒”的路標,在點點滴滴的踐行中,會有更多更多的人成為“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