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一中 周國光
老師要教好書,首先要得到學生的認同、喜歡、愛戴與尊敬。這四個層次中,愛、敬是最高境界,認同、喜歡是前提,是第一步。沒有第一步,后面則無從談起。年輕老師可以因青春活力、情趣愛好的相近而讓學生容易接近;漂亮的女教師讓學生受到藝術的感染。那么,我們這些年紀大的人靠什么呢?靠人格、學識,靠教學藝術去理性地征服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與教學中必須個性化。
一、消除年齡上的距離
年紀大的老師往往難以與年輕人溝通。究其原因,要么沒有共同語言,要么學生覺得老師輩分高而敬而遠之,要么覺得老家伙愛教訓人而趨而避之。為了消除學生的上述心理,第一次上課,我就作了一個關于年齡的專題講座,以期端正學生對于年齡的認識,消除隔閡。我認為,一個人有好多種年齡,如生理年齡、心理年齡、檔案年齡、社會年齡,等等。我的生理年齡雖然是56歲,但我的心理年齡應該打個對折,只有28歲,28歲的心理年齡大家在今后的教學和生活中就會得到印證。因此,我的外表雖然與學生有距離,但是我們的心靈是完全可以溝通的。我為什么有這樣的心理年齡,有比較年輕心態(tài),是因為我的學生、我的朋友永遠是十八九歲。我曾經向學生讀過自己寫的一首詩《我年輕的朋友》:
我那年青的朋友,永遠是十七八九,
相處已三十多年,你依然風華正茂。
我那貪婪的朋友,為何總饑腸轆轆,
腹中一滴滴墨水,悄悄地全被吸走。
我那無情的朋友,三年就高飛遠游,
帶去了我的心愿,長留著皓齒明眸。
我那調皮的朋友,最愛把先生引逗,
節(jié)日里張張信卡,直教人淚濕襟袖。
我那可惱的朋友,害得我表里不侔,
頭頂已秋霜冬雪,心里卻春紅夏綠。
這樣講既表明自己愿與學生做朋友的態(tài)度,又展示了老師的思辯能力和才華,增強了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和親近感,這種感情是搞好教學的重要基礎。
二、上好起始課與結束課
上起始課與結束課,有常規(guī),更有藝術,最好還有自己的個性特色。本人對詩詞十分愛好,有一定的研究,創(chuàng)作過幾百首各類詩詞。可以說詩詞方面的學養(yǎng)是我的優(yōu)勢和特長,可以充分發(fā)揮之。近幾年任復讀班的語文課,針對復讀生的具體情況,我寫了一首詩,題目叫《贈高四生》:
卷土重來溫故新,不憂美夢不成真。
檐前滴水能穿石,雨后驕陽更灼人。
九曲黃河終入海,千尋綠竹尚虛心。
明年但待秋風爽,好送雄鷹上碧云。
這首詩贊揚了敗而不餒的精神,闡明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指出溫故知新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告戒學生要有謙虛的態(tài)度要有恒心韌勁,并預示明年必將獲得成功的美好前景。
每個學年結束,學生們就要分別了,我的最后一次課都要給學生寫一首詩,以表達自己對學生思念和期望。今年借一個學生要我寫留言的機會,寫了一首詩送給全班同學。
別用凝重的“恩師”劃一道代溝,
傳道授業(yè)原是我應盡的職守。
三百多天的相逢相識與相助,
澆灌成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老師學生,多美好的歷史存留,
舊朋新友,永不凋的翠柏修竹。
若堅持要名師導向指路,
請把目光投向高峰長流。
他教你崇高堅定與寬厚,
他教你博學奮進與追求。
效法他,
用勤奮的彩筆點染理想的高岫,
報答他,
用智慧的帆板駕馭時代的浪頭。
有一天你也成了大師或泰斗,
莫忘記讓我分享喜悅與成就。
也許你遇到坡坎風浪生憂愁,
跟朋友不妨吐吐對策與心曲。
歲月讓生命的巖石班駁堆垢,
我卻永遠珍藏著幸運的邂逅。
通過這些課程,為學生的為人處世,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三、不落窠臼的知識傳授
搞好教學最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尤其如此。那種程式化的教學模式,一成不變的課堂結構,是扼殺學生興趣的天敵。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不斷地調整更新。
首先,用新的教學理念去看待教材。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是教導學生找到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教材就是為了“舉一”,掌握方法解決新的問題是“反三”,所以,我們應該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處理教材時,就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選取文章中最感人的部分,作為重點加以突破。例如,教蘇軾的《赤壁懷古》就抓住景物描寫和人物形象的刻畫兩個方面評析欣賞。詞中有這樣寫景的句子:“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边@十五個字從天寫到地,從岸寫到水,從動寫到靜,從形寫到聲,寫到色,寫到氣勢;有借代,有對偶,有比喻,有夸張。其筆力令人驚心動魄,其美景讓人應接不暇。又如寫周瑜的句子:“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卑阎荑さ哪贻p有為氣勢,英俊瀟灑的風貌,儒雅從容的風度,指揮若定的才能決戰(zhàn)決勝的業(yè)績,表達的淋漓盡致。這樣教學,為學生如何欣賞詩歌、如何寫景狀物指明了方法,并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得到享受。
其次,找準新的角度打開理解文章的端口,把尋常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比如,講《林黛玉進賈府》,就從寶玉挨打、眾人相勸的情節(jié)入手,來分析黛玉等人的性格。黛玉勸慰寶玉的話,只有一句:“你還是改了吧!庇谑翘嵝褜W生分析這句話中的潛臺詞:黛玉要寶玉改什么?為什么不說明改的內容?真的希望他改掉嗎?為什么黛玉的話如此簡短?凡此種種,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討論從而帶動對全篇文章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扣住字句,抓住人物的語言分析、欣賞文學作品的能。
第三,不要被參考書所束縛,敢于自主創(chuàng)新。例如,《陳奐生上城》這篇課文,在結構形式上,我認為它具有網絡結構的特點。其具體結構圖解如下:
(一) (二) (三)
人多買吃的多
賣油繩------夜宿車站 ----- 遇吳書記
悠然 精明能干吃苦 吃 提高
晃蕩 節(jié) 過 神氣
游春 儉 沒工夫 感冒 一 有勁
頓
貨未賣出 飯
上城 -- 買帽子------沒有買成-----住招待所---買到帽子-- 回家
節(jié)儉
高興
花得值
自豪
轉折
遇新事------不快之事-----不曾經歷的事
農民的富裕 虛假的尊重
精神的追求 卑下的心理
社會的進步 因襲的沉重
改革的成就 封建的觀念
老實善良能干 精明勤勞節(jié)儉 自私狹隘落后
贊揚 慨嘆
在變革時期的農民的復雜的心靈
呼喚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步
我一邊講解一邊把這種結構圖示出來,僅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出,這種結構是由三條橫線三條縱線交織而成的,作者通過這張大網把要敘述的人和事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巧秒地講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鑄造了一個完美的藝術精品。這樣的理解是參考書上沒有提到的,也許別的老師不會認同,。我把這些話也原原本本地告訴學生,目的就是要求學生要敢于獨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我的觀點錯了,也不要緊,因為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
四、尊重學生,嚴于律已
教師應得到學生的尊敬,而這種尊敬的來源之一是對學生的尊重。師生在教學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要誠懇地對待學生,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
古人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常跟學生說,你們在兩個半小時做完試卷寫出一篇八百字的文章,我是作不到的。老師作試卷往往先看答案,后去辨別答案的正誤,在這一點上我趕不上學生。但是,我又有比學生強的地方,那就是當遇到疑難時,我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去查。有些實在查不出,也會坦率地告訴學生。我覺得這是作為一個誠實的人所必須的,而不覺得有損顏面。坦坦蕩蕩,以自己的誠實,換來學生的誠實,可以說有百益而無一害。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都應該有這個態(tài)度。
鑒于這樣的認識,要解決學學習生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自己必須永不放棄學習,要廣泛地涉獵各種書籍,處處留心報紙、電視、網絡上出現的新知識,為解決學生疑難作好準備。
鑒于這樣的認識,在講解疑難問題時,我從來不提這樣的問題:“你們聽懂了沒有?”而是問:“我講清楚了沒有?”從而嚴格要求自己,事先要認真?zhèn)湔n,力爭以最簡潔的語言最少的時間,最大限度地講清那些疑難問題。
鑒于以上的認識,我跟學生打電話時,從來不說自己是周老師,而是自報姓名,這樣作,往往容易讓對方很快知道你是誰,避免學生不記得自己的尷尬。
鑒于以上的認識,我也十分關心學生喜歡的熱門話題。前兩年的“超女”比賽,幾乎把每一個青年學生都卷了進去,有學生問我怎樣看待這件事,我講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這些“超女”的形象、演技沒有什么可取之處,但是值得肯定的,一是它的平民性,它打破了以往文藝比賽被學院派和某些部門壟斷的格局,為普通人放飛自己的夢想,提供了一個平臺;二是它的互動性,觀眾可以參與投票,表達自己的意愿,激發(fā)了大眾參與的主動性;三是它的另類性,中國的人才在許多領域都被格式化了,超女的評選給人一種開放的快感。學生聽后,覺得老師的說法不無道理,并透著理性的色彩,感覺新鮮,有趣。這樣作,不僅拉近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而且為學生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現象作出了榜樣。而語文知識本來就不完全是在課堂能上學到的,鮮活的社會生活是提高語文成績的最重要的課堂,是塑造完美人生的最有用的教科書,它對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辯能力、寫作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總之,教師不要千人一面,要有自己的個性,從而影響學生,使我們培養(yǎng)出的人才異彩紛呈;教師不能因循守舊,要敢于創(chuàng)新,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使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要尊重理解學生,使我們與教育對象沒有代溝,而成為知心朋友,教師要學而不厭,知識要既深且博,從而能與時俱進,使自己成為新的時代新的教育對象的良師。
周國光
[做有個性的良師益友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2.教師工作隨筆
3.美術教師隨筆
4.歷史教師隨筆
5.音樂教師隨筆
6.教師數學隨筆
7.幸福工作教師隨筆
8.教師隨筆感悟
9.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10.有關路過教師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