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對語文科的古文有這樣一種看法:平時上課不難、考試就是沒有優(yōu)秀成績,老師講的都明白、實際運用總是使不上勁兒,聽著聽著就厭倦了、古文難學,沒啥學頭,……諸如此類,看法種種。學生為何有如此看法?為何會產(chǎn)生厭倦?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和調(diào)查訪問,問題歸結(jié)到一點--語文教師古典文學素養(yǎng)欠缺。
如何才能吸引學生學習古文、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就多年的實踐而言,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古典文學良好的基礎(chǔ)知識和能力素養(yǎng)。
一、古典文學的基礎(chǔ)知識
從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算起,中國文學至少也有三千多年歷史?梢哉f,中國文學的精華不是白話文,而是古典文學。過去的學生(新文化運動以前)他們從來都是與古文打交道,“新文化運動”以后,白話文開始在中國的大地上滋長起來,并且一發(fā)不可收拾。但只要當過學生的人都知道,不管怎樣變,古文依然有著她不可替代的位置。小學階段,古文(主要的詩歌)占據(jù)約10%的篇目;到了初中,其份量增加到不少于25%;到了高中,其份量更是增至40%左右。而且,隨著時代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對古典文學的青睞程度更是與日俱增,其凝練雋永、含蓄而極富想像空間,更是引發(fā)不少人的追捧。因此,語文教學工作者一踏上語文教學的講臺,就與古典文學結(jié)下不解之緣,而且成其為教學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為更好地完成祖國文學精髓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必備以下基礎(chǔ)知識。
1、古典文學常識的積累。包括從先秦文學開始的各階段文學流派、文學代表作品,代表詩人、詞人、散文家,代表的文學思想、文學思潮,作家的生平經(jīng)歷、代表作品、作品的寫作背景等等。幾千年的文學長河是浩翰精深的,甚至是復雜的,作為只是從事教學而不作研究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的游完這條河;更不可能、也更沒有必要做個“潛水員”--一定要求我們深入到時代的骨子里,做個考古學家。我們只是為我們的教學服務(wù),了解中國古典文學究竟有哪些主要的文學流派,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們都有哪些代表作品,這些作品都有哪些特色;了解從先秦到近代都有哪些代表的詩人、詞人、曲作者、散文家,他們生活在哪些年代,這些年代都發(fā)生了哪些重特大歷史事件,他們的主張是什么,他們的經(jīng)歷是怎樣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等等。雖然不能倒背如流,但一定要做到如數(shù)家珍。如此一來,至少也能讓學者對教者產(chǎn)生敬佩之意。
2、古典文學作品的大量涉獵。對于古典作品,學生的感受普遍是晦澀難懂的,很多時候只是停留在一篇一篇的文章之中。但任何時期、任何國度的文學作品絕不是孤立的,它們是“冰糖葫蘆”,是一脈相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教學時一篇一篇地進行,但具體操作時,可不能把他們一篇一篇地割裂開來,這一篇的某個句式、某個語法特征、某個詞語的用法、某個字的含義,它不僅僅只是出現(xiàn)在這一文章里:“唐人”的詩里有這用法、“宋人”的詞里也有這人用法、“元人”的曲里也出現(xiàn)這一用法。講臺上的教者雖不至于要去歸納整理成鉛字,但自己至少也要在課堂上列舉出它在不同文章中的表現(xiàn);既讓學生有了日積月累、也讓學生有了不斷的復習鞏固。這樣一來,語文教學工作者就只能而且只有通過一個途徑才能達到目的--課余時間內(nèi),古典文學作品的大量閱讀。一般來說,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者,至少不少于二百篇;從事初中語文教學者,至少不少于五百篇;從事高中語文教學者,那至少就得七、八百篇了。而且作品不能單一,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側(cè)重詩詞閱讀、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側(cè)重散文(但不能弱化詩詞)閱讀。如此一來,教師在課堂才能游刃有余,單調(diào)的課堂才能變得活潑豐富起來。
3、相應的古代歷史知識。任何作品都不是作家囿于圍墻內(nèi)的簡單想像。屈原奮筆寫《離騷》、司馬遷剮足著《史記》,李白要“上天攬明月”“散發(fā)弄扁舟”、杜甫能“感時花濺淚”“獨與老翁別”,袁枚能在“小蒼山”寫“詩話”,洪邁能“容齋隨筆”。他們都生活在什么朝代,為什么風格各異卻同樣精彩紛呈。學生可以不知,教者卻不能不知;只有將作家作品與人物的生活時代聯(lián)系起來,才能化枯燥為生動、變晦澀于直白。
二、感受古典文學的基本能力
1、美讀能力。
朗讀是古文教學最基礎(chǔ)的工作之一。不管教者以何種方式切入,朗讀卻是必不可少的。要理解一篇古文,首先得能美讀它。不少的教師都有這樣一種結(jié)論,只要是能有感情地閱讀古文的學生,他們學習古文的興趣一定很濃,其古文知識也一定有很深的基礎(chǔ)。作為教師,要讓學生一開始就建立興趣,自己必能抑揚頓挫地美讀文章,在悅耳流暢中把學生帶入境界。當然,這也是教師的一項基本能力,但這能力對于古文教學卻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能力訓練中要練就到順手拈來的陌生文章也能句讀分明、感情豐富地朗讀出來的程度。
2、古文美的感受能力。
美的感受能力,指的是文言文教學中作為文學藝術(shù)的文學美的發(fā)掘!拔难晕慕虒W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lǐng)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荒涼景象”;“重字詞,輕鑒賞;重記憶,輕能力;重工具,輕人文”的作法一直籠罩著當前的文言教學,而且時常出現(xiàn)事倍功半的尷尬局面。
要解決當前文言教學中的枯燥乏味、事倍功半,教者應把重心放置于欣賞。賞文中之人、賞文中之事,賞文中之景、賞文中之情,賞文章之道,賞文章之‘雅’。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chǔ)上,掌握文章內(nèi)容、領(lǐng)會作者情感,學習表現(xiàn)形式、感受文章美點;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熏陶,學到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讀寫能力。要使學生掌握文言文的文學美,光靠一兩本教學參考是遠遠不夠的,教者一定還得有發(fā)掘這些美的能力。
3、化古為今的能力。
實際地說,文言作品涉及的題材、人物畢竟遠離現(xiàn)實,加諸語言習慣、表達方式和技巧、思想內(nèi)容、時代要求等與現(xiàn)實的差異,如果一味只是停留在過去,即使學生懂得了文章的諸多內(nèi)容,但假以時日,“猴子掰玉米”的現(xiàn)象一定會出現(xiàn)。因此,教者應當敢于并善于化古為今。一是將古代同現(xiàn)代相比較,找出異同,并用現(xiàn)代取代過去,將古代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化為今天的方式技巧;二是善于將遠古的思想賦予現(xiàn)實意義,摒棄其思想糟粕,代之以積極內(nèi)涵。
當然,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其古典文學教學素養(yǎng)遠不止這些。但有了這些,一定對你的古典文學教學有所裨益。
吳長平
[談?wù)Z文教師古典文學的素養(yǎng)]相關(guān)文章:
4.職業(yè)基本素養(yǎng)測試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