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首《望岳》《錢塘湖春行》《登飛來峰》學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大意。
2、能力目標:背誦、默寫名句,并作簡要分析。
2、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所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重點及其難點
1、教學重點: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學難點:古詩描寫的景物和表達的情感或蘊含的哲理。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1、學習杜甫的《望岳》
(1)杜甫簡介(資料卡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人,出身于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開元中,年輕的杜甫曾漫游吳、越、齊、趙一帶。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結下了深厚友誼。天寶五載(746)赴長安應試落第,困頓京城十年。天寶十四載(755)四十四歲時,才被授予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微職。安史亂起,在流離顛沛中被叛軍所俘,后從長安只身逃奔鳳翔,受任左拾遺。不久,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棄官西行,經關隴、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節(jié)度使嚴武薦舉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社工部。永泰元年(765),離蜀東下,滯留夔州二年。大歷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陽一帶。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表、禍亂迭起的時代。在政局日趨腐敗的形勢下,他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破滅,飽經憂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對人民大眾的苦難有了親身的感受。他的詩歌相當真實地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充滿著強烈的憂國憂民感情,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善于從一切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中吸取營養(yǎng)并加以發(fā)揚光大,形成了“沉郁頓挫”的創(chuàng)作風格。他兼長各體,尤其對七律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的許多反映民生苦難的詩歌,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傳統(tǒng),又有自己的開拓和藝術創(chuàng)造,是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的先聲。作品有《杜少陵集》。
(2)《望岳》的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歲時游吳、越歸洛陽,應進士試不第。次年漫游齊、趙。當時他的父親任兗州司馬。杜甫于開元二十八年(740)至兗州探親,此詩當做于這一年。杜甫這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寫的《又上后園山腳》詩中說:“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泰山東南山頂名叫日觀峰,是觀日出之處。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杜甫是登上泰山日觀峰的,不過《望岳》一詩重點是寫望山而不是寫登山而已。
(3)整體感知
(4)翻譯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樣?那一脈蒼莽的青色橫亙在齊魯無盡無了。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捶鍘n層云迭起,胸中一陣陣蕩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么渺小。
(5)賞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聯,寫遠望中泰山的山勢。岱,泰山的別稱,又古人以泰山為五岳之首,故稱泰山為岱宗。夫,(fú),發(fā)語詞,語氣助詞。齊魯,周時諸侯國名,今山東境內。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鐘,鐘情。陰陽,山的北面和南面。用一“鐘”字,將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曉”三字則將泰山的高峻綿長夸張到了極致。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烏”,寫凝望之景。蕩,使動用法,使……激蕩。曾,同“層”,層出不窮。決,裂開。眥,眼角,指眼睛。山中層出不窮的云氣使詩人的心胸為之蕩漾。歸鳥進入眼簾,可見時已薄暮,登頂已經來不及了,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愿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出了泰山的巍然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會當,應當。覽,這里當“俯視”講。
全詩緊緊圍繞詩題“望岳”中的“望”字著筆,重在描寫望山所見所感,以簡勁的詩句寫出了泰山的雄偉氣勢,顯示出詩人蓬勃向上的朝氣!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兩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啟發(fā)性的名句,詩人那種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2、朗讀背誦《望岳》,并當堂默寫。
布置作業(yè) 逐聯賞析《望岳》全詩,并利用網絡資源,看看別人是如何評說的。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及其過程
1、背誦《望岳》,賞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1)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人。貞元十六年中進士,歷任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蘇州刺史、太傅等職。白居易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他所寫的《秦中吟》、《新樂府》,敢于針對當權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會矛盾,他又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人。白居易的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描寫細膩,生動感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極為廣泛。在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F存詩3000多首,由《白氏長慶集》。
(2)《錢塘湖春行》的背景
這首觀賞西湖風景的詩,是長慶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作。錢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處秦代錢唐縣(唐代以“唐”為國號,因加“土”為錢塘)而得名。春行,春天繞湖而行,觀賞風景。詩中處處緊扣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繪得生機盎然,十分迷人。
(3)整體感知
(4)翻譯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5)賞析 “孤山寺北賈亭西”,點明詩人春游的起點!八娉跗皆颇_低”,寫詩人瞭望湖面。春水新漲,幾與岸平,所以說“初平”;云氣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說“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边@兩句從動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黃鶯是春天的歌手,燕子從南方飛來筑巢!盃幣瘶洹薄白拇耗唷奔日f明天氣乍暖還寒,又寫出了春光給自然界帶來的活力。“幾處”而不是處處,“誰家”而不是家家,是因為初春時分飛鳥不多。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边@兩句從植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皾u欲”二字,含有野花漸開漸多之意!皼]馬蹄”三字,既寫出了草淺,也體現出當時的人喜愛在西湖邊騎馬游春的風俗。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兩句,充分表達了詩人對湖東一帶景色的迷戀,又交代了這次春游西湖的終點!靶胁蛔恪笔菒鄣捏w現,也照應了題目“錢塘湖春行”中的“行”字。
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游人帶來的喜悅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予人的感受。如不說綠草如茵,而說“淺草才能沒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從結構上看,從描寫孤山寺一帶景色到描寫白沙堤一帶景色,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非常自然。
3、學習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1)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初知鄞縣,有政績。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張。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積極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晚年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主張文學必須“有補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等。
[古詩三首《望岳》《錢塘湖春行》《登飛來峰》學案(蘇教版八年級導學案)]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9.木蘭詩的學案
10.導學案培訓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