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議論文教學
關鍵詞]議論文、感知、研讀、提高、遷移
[內容提要]初中議論文教學,我把它歸納成四步:整體感知、細部研讀、總結提高、遷移深化。這四步的教學體現(xiàn)了對學生由讀到寫的訓練過程,通過反復訓練,使學生通過閱讀進而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寫作的能力。
[正文]初中學生較少接觸議論文,要閱讀分析它,有一定的難度。要降低這個難度,就要求起主導作用的教師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張志公先生在談語文課時說的話很富有啟發(fā)性:“讀一篇文章,要先通讀全篇,得其大要,再逐層分解細讀,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別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穎的詞句,最后再通讀領略一番。”葉圣陶先生有這樣的語文教學思想核心:“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這些話所蘊涵著的方法,用之于議論文的閱讀教學,我歸納生成四步:整體感知、細部研讀、總結提高、遷移深化。這四步,是階梯式的承接關系,現(xiàn)詳述于下。
整體感知 就是在閱讀一到兩遍原文后,對文章有個整體的了解,能夠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對論點的把握,教師恰當?shù)攸c撥引導很重要。因初中涉及的議論文一般篇幅較短,思路較明確,只要點撥引導得當,學生就能把握準確。點撥引導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據(jù)之前找論點的方法以“老”帶“新”,可以根據(jù)論點出現(xiàn)的位置作為參考,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均應扣住文意進行。
以<<懷疑與學問>>為例。通讀課文之后,教師點撥引導,前面我們學了<<談骨氣>>,聯(lián)系一下,本文采用何種方式提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怎樣的?--這是以“老”帶“新”。再找分論點。教師點撥引導:本文圍繞中心論點從哪幾個方面論述,即有幾個分論點?大家可以根據(jù)第6自然段第一句話歸納--這是自己概括。通過以上點撥引導,學生可以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細部研讀 在完成了整體感知之后,再細讀原文,深入分析文章的論證方法,論證層次和遣詞造句等。這種分析按作者的思路進行,特別要突出重點段落的剖析。
論證方法,應扣緊課文如何對中心論點和分論點進行論證來把握。如<<懷疑與學問>>第一個分論點的論證方法:舉“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傳說經(jīng)不住懷疑的例子--舉例論證如何對待傳說;再正反說理,引用孟子名言--道理論證如何對待書本、學問。第二個分論點的論證方法:先正反說明--道理論證,然后舉戴震善疑的例子--舉例論證,再正反說理--道理論證。
論證層次,可通過概括段意和抓關鍵語句來體會,如懷疑與學問,根據(jù)第6段第一句話,可知文章兩個分論點部分是層遞關系。第一個分論點部分按這樣的層次分析:做學問有時只能靠傳說--如何對待傳說--如何對待無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第二個分論點部分按“說理--舉例--說理”的層次來分析。通過以上概括,課文的論證層次就一目了然。
課文如何遣詞造句,可滲透到文章分析講解之中去理解,也可單列為一項來理解。但均應關聯(lián)上下文,根據(jù)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保<<懷疑與學問>>)句中的“是”與“非”,關聯(lián)上下文,它們不再是單表判斷了,而是“是事實”和“不是事實”的意思。又如“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保ù颂幫希┚渲小跋麡O方面”和“積極方面”是什么意思?扣住本句及其所處語境,讓學生明白:它們分別指“辨?zhèn)稳ネ迸c“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
總結提高 這一步緊承前兩步,總結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師站在全文的高度,對在前兩步中所學內容的重點、要點進行歸納,使學生得以把知識“沉淀”;二是教師把前兩步的教法進行歸納,使學生獲得議論文閱讀方法的指導,把教師的“教法”變成自己的“學法”,以便運用。
這一步在議論文閱讀教學中很重要。因為學生學習議論文,目的在于通過教材上“范文”的學習,從而能自己閱讀議論文,寫議論文。這就要求教師應透過“范文”的分析講解,告訴學生“這篇”議論文人家怎樣寫,我們應該“這樣”去閱讀。只有這樣總結,學生才會得到議論文讀寫“方法”上認知的提高,從而有效地“動手”進行第四步了。
遷移深化 這是承前三步之后,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法如“整體感知、細部研讀”法,去閱讀分析其它議論文;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課文知識如怎樣提出中心論點、怎樣設立分論點、怎樣使用論證方法、怎樣安排論證層次等,去寫作類似的文章。前者由閱讀遷移到閱讀--閱讀遷移,后者由閱讀遷移到寫作,這是寫作遷移。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為它更富創(chuàng)造性,它可用仿句、仿段、仿篇等方式進行。通過遷移訓練,學生讀寫議論文的能力得到提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便是深化了。
綜觀以上議論文閱讀教學“四步法”,它體現(xiàn)了對學生由讀到寫的過程。它的效果不可能“一篇”登天。教師應在教學中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反復運用,使學生在運用中由“不自覺”變?yōu)椤白杂X”,從而才能使學生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寫作”的能力。
徐映華
[淺談議論文教學(人教版九年級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0.淺談初中英語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