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第二課時)
棗莊八中 孫莉
一、教學目標及設計意圖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有了新理解、感悟的過程。(第一課時)
2、理解母親的深沉偉大及母親對作者生命觀的影響。(第二課時)
3、品味、積累優(yōu)秀語句。
4、設計意圖: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被選在了“精神支點”板塊。在文章中作者對生命進行了解讀,由解讀個體生命到探詢生命永恒的流變。選文節(jié)選了兩部分,作者以極樸素動人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不幸經(jīng)歷和對生命的思考。因此這篇散文那么文章理解的重心應在“精神”上。要讓學生理解到作者面對個人不幸的命運如何實現(xiàn)自我超越的以及“人應該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苦難”。
二、內容分析
1、文章分析
第二部分寫“我”與母親的故事,不是直接敘述事件,而是通過自我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自我設想母親的想法。寫母親實際上是寫我對母親的“理解”,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態(tài)度”的理解,而這些經(jīng)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一過程,展示了母親面對苦難時的“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
2、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母愛的理解是多種多樣的,根據(jù)他們所處年齡可能只會停留在具體做法這一認識層面。因此要引導他們向更高層面去思考,向永恒的生命去靠攏。還要培養(yǎng)學生旺盛的生命斗志,特別時面對生命的苦難挫折時的態(tài)度。
3、資源分析
史鐵生散文《秋天的懷念》
《我與地壇》(全文)
普希金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三、設計亮點
1、從整體把握文章,避免將文章分割成字詞句。
本文是一篇凄婉動人的散文,在設計中力求從文章的整體把握,因此在學生熟悉了課文之后,便用一個大的問題領起全篇:第二部分主要寫母親,但文章的題目是《我與地壇》,為什么不用《我與母親》,這是否背離了文章的中心?這一問題就將學生原本停留在“母親”為作者做的一些具體事情上的目光轉移到了地壇,“我”,“母親”三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確保了學生對于文章的整體理解,避免將文章條塊化。
2、注重學生個人感悟,將學生的自主探究與老師的適當點撥有機結合。
3、重視學生的語言感悟和語言積累。
文章對于我們的情感沖擊,對于我們的心靈敲打,都是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的。本文的語言有著其獨特的特點:沉靜的,綿密的,抒情的。在課堂上注意了學生的讀、悟、記相結合,對于特別好的句子,采用老師范讀、學生范讀、齊讀等形式。比如選文的倒數(shù)第三自然段“曾有好多回……我已經(jīng)懂了可我已經(jīng)來不及了”。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感情。另外學生自主找感動自己的語句來記憶,增加其語言積累。
四、現(xiàn)場實錄(片段)
師:大家已經(jīng)熟悉了課文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主要寫了我與母親之間發(fā)生的故事,但文章的題目是《我與地壇》,為什么不用《我與母親》,這是否背離了文章的中心?
(學生自主思考討論)
生: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發(fā)生在地壇的。
師:除了因為事情發(fā)生在地壇,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學生沉默)
師:看來這個問題對同學們來說有點難。那好,咱們把這個問題化難為簡,首先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地壇,作者與母親之間發(fā)生了哪些故事?
生1:母親送“我”去地壇。
生2:母親去地壇找“我”。
師:一位年邁的老母親推著自己年輕殘疾的兒子,如果你是這位母親你有怎樣的想法?或者你是這個年青人,你的心情會是什么樣的?
生1:作為母親非常痛苦、難過、擔心。
生2:作為這個年青人,痛不欲生,感到前途渺茫。
師:當時這位母親一定是非常痛苦、難過、擔心,但是這位年青人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不會注意母親當時的感受。那么當母親去世,他冷靜下來后如何描寫母親當時的心情?
生:有一些詞句表現(xiàn)了母親當時的心情,如:猶豫、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
師:由此看來母親痛苦著作者的痛苦,那么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位怎樣的母親來面對這雙重的痛苦?
生1:是一個理解兒子的母親,“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生2:是具有堅忍意志的母親,“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設想。當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F(xiàn)在我可以斷定,以她的聰慧和堅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來想去最后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生3:是毫不張揚地愛著自己兒子的母親!霸羞^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jīng)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
師: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位理解兒子、具有堅忍意志、毫不張揚地愛著自己兒子的母親。母親這樣的一生為作者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
生:面對苦難時要堅強的活著,要自強不息。
師:我們一直圍繞著“我”與母親的故事在做文章,那么回到開頭的問題好像還應該是“我與母親”,但為什么是“我與地壇”?
生1: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和母親的故事與地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第二,我對母親的沉思都是在地壇完成的。
師:很有層次性,能不能將“我”地壇母親之間的關系闡述的更完整?
生:地壇是連接“我”和母親的紐帶。地壇使我平和豁達地對待生死,解決了為什么生的問題;母親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么活的問題,地壇母親都給過我生命的啟示,可以這樣說地壇是我虛化的母親,母親是我心中永遠的地壇。
…………
五、自我反思
本節(jié)課,注重了文章的整體性,能夠較好的駕馭教材。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xiàn)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有較好的課堂效果。但在處理母愛這一主題時,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導還不夠。課堂上學生讀書時間太少,對于“學生如何讀”指導不夠。對于疑難問題老師的點撥還不到位。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夠深刻。
六、觀點爭鳴
觀點一:課堂基本體現(xiàn)了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但課堂上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過少。
觀點二:本文的重點應該是在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上,從母愛入手可以,但不能僅僅停留在母愛的層次上,應該從母愛切入生命。
七、專家評說
本節(jié)課執(zhí)教老師教學素養(yǎng)高,教材駕馭能力較強。學生自己找文中喜歡的句子背誦,體現(xiàn)了自主學習。問題的設計,能夠將學生由母愛轉入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新課改課堂上要注重過程與方法,必要的語文知識理解要與朗朗讀書聲相結合;學生的體驗感悟與表達交流要相結合;教師的適當引導要與學生的思維廣度相結合。另外作為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除了讓學生自主學習外,還要注意師生文本等多維互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要關注學生的學,看看學生知識理解力是不是有所提高。
[我與地壇(蘇教版高一必修教學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