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一)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
(二)理解并熟記課文中出現(xiàn)的成語。
(三)繼續(xù)積累常見文言實詞。
(四)在此基礎上能對人物進行評價。評價人物是一項較高的學習要求,應將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放在具體的課文中,結合具體的事件來作出評價。對于歷史人物,還應注意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評價。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毛遂為什么能勇于自薦?
分析:首先他確有真才實學,這是他勇于自薦的基礎。從他到楚國后的表現(xiàn)和最終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就可以看到這一點。其次,對自己充滿信心。他認為自己不為人所知,只是因為沒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對入選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認為他們是一群庸碌之輩,自己不在他們之下。
(二)作者是如何來塑造毛遂這個人物形象的?
分析:作者是把人物放在矛盾斗爭的沖突中,并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塑造大智大勇的毛遂這一形象的。毛遂是在秦國圍攻趙國都城,國家危難的緊急關頭,是在“得十九人,眾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的情況下主動推薦自己的。國家危難關頭,毛遂能為國紓難,足以看出他的義勇精神,也更突出了他能力強。平原君不愿帶他同往,毛遂以巧妙的比喻說服了平原君,他的才華已初露端倪。十九人的“相與目笑之而未發(fā)也”與“十九人皆服”的對比進一步表明毛遂有與眾不同的才華與能力。平原君的“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與“兩言而決耳”再次對比,用來反襯毛遂的大智。朝廷上與楚王的一番辯論及行動,有禮有節(jié),有膽有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征之以信。雖是重大之國事,毛遂卻處理得沉著有序,毛遂圓滿完成任務與十九人的“碌碌”再次形成對比。至此,毛遂的大智大勇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文章最后又以平原君“不敢復相士”來進一步突出毛遂的與眾不同。
(三)《毛遂自薦》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本文可分三部分:即以各自然段為劃分單元。
第一部分(第1段)情節(jié)展開:秦圍邯鄲,趙國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第2段)情節(jié)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寫趙國與楚國訂合縱聯(lián)盟的整個過程。
第三部分(第3段)尾聲。寫平原君引咎自責,向毛遂誠懇致歉,表現(xiàn)選拔人才的重要性。
(四)毛遂和平原君各是怎樣的人物形象?
分析:(1)毛遂:挺身而出,勇紓國難,有義勇精神。因門客之間互相傾軋,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善于雄辯,主動抓住機遇,對天下形勢有獨特高明見解。他聰明并有外交才華,大智大勇,有斗爭藝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之以利、明之以信,大義凜然,果敢嚴謹,是一個對政治形勢了如指掌,見義勇為、慷慨紓難、智勇雙全、有禮有節(jié)的門客形象。
平原君:喜士養(yǎng)客,但蔽塞視聽,對人才不能親自考察,唯左右毀譽是從?墒撬芤套载煟掠谥虑,重視人才,是一諸侯國里有權勢、有見識的開明政治家形象。
(2)中心思想:本文主要表現(xiàn)出要善于使用、選拔人才,使人才能有機會展示自己才華的主題;也表現(xiàn)了一個人要勇于把握機遇,又要有善于表現(xiàn)才能的智慧,才能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積極思想。
(五)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分析:①選材精煉、典型。本文從故事的全過程中,只重點突出了自薦、歃盟、引咎三部分的內容,而其中又以歃盟為詳寫部分,極力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具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外交才華。文章不拖泥帶水,集中凝練地刻畫出毛遂的形象。②襯托對比,寫出人物的個性。故事從開始就把毛遂和數(shù)千門客放在對比描寫的氛圍之中,以眾門客的庸碌反襯毛遂的脫穎,用會盟前門客十九人的遲疑與焦急,給毛遂出難題,和“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后的反唇相譏對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厲內荏相對比;把平原君對人才使用的前后態(tài)度作對比;這一系列的對比描寫,使人物個性特征,特別是毛遂的個性特征栩栩如生了。③利用人物的言行活靈活現(xiàn)地勾畫人物的情態(tài)。作者刻畫毛遂這個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言行描寫。毛遂自薦時的雄辯語言,和楚王定盟時的智勇語言,均使對手折服;毛遂“按劍而前曰”的動作,“奉銅盤而跪進”的咄咄逼人的英氣,“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毫氣,無不把這傳奇人物寫得活靈活現(xiàn)。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指導自讀完成以下各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字,如有異讀,請注音。
①與……二十人偕。( )
②其末立見。( )
③先生不能,先生留!( )
④毛遂比至楚。( )
⑤而王弗知惡。( )
⑥謹奉社稷而以從。( )( )
2.下列句子中有:A.一般疑問句;B.反問句;C.判斷句;D.陳述句。請指出各是什么句子。
①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 )
②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fā)也。( )
③天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 )
④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當其士卒眾多哉。( )
⑤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
⑥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3.細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文集中寫毛遂,主要選用了兩件事:______和______。第3段寫平原君引咎自責,作用是______。
②毛遂性格的主要特點是______。請說說哪些語言和動作最能表現(xiàn)毛遂的性格特點?
③試將毛遂與侯贏、馮諼作比較,說出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④請說說本文運用哪些表現(xiàn)手法突出了毛遂的形象。
(二)通過討論進行課文分析。
課文通過毛遂自薦和趙楚定縱過程的敘寫,集中表現(xiàn)了毛遂的義勇和智辯。
在趙國正處于危難之際,平原君欲赴楚定縱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時,毛遂挺身而出,不僅表現(xiàn)了他勇于為平原君分憂、勇紓國難的義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與平原君的辯論中,接過平原君“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不僅表現(xiàn)了他機敏善辯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趙楚定縱的過程,以充分展開的詳細的場面描寫,把毛遂的智辯與義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萬的大國。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責楚王,用武力挾持定縱,足見其勇氣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門客,地位低微,絕無與楚王對話的資格。他巧妙地用旁敲側擊的辦法“謂平原君曰:‘縱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縱,日中不決,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責,于是乘虛而入,反詰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發(fā)言的機會,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動,可見其機智善辯,超人一等。然后以湯和文工為例,引出“王天下”、“臣諸侯”在于“據(jù)其勢而奮其威”的觀點。接著指出楚的“勢”和數(shù)敗于秦的事實,是“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言外之意是楚自應報仇雪恨,從而得出“合縱者為楚,非為趙也”的結論。可見毛遂深知天下形勢,趙楚利害一致的客觀存在的事實。這正是毛遂雄辯的基礎,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礎。
(三)幾個詞語的解釋。
1.“先生不能,先生留”。“能”在這里是動詞,是勝任的意思。
2.“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前“而”在主謂之間,加強語意,后“而”表句子中間的轉折。
3.“謹奉社稷而以從!薄胺睢笔枪Ь吹啬弥囊馑。
(四)課外作業(yè):
調查當?shù)匾晃桓锩沂?或英模,或老干部)的生平事跡,寫一篇人物傳記。
要求:①詳實調查,盡可能占有豐富材料。②材料要篩選,選取最能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格的材料。③詳略要得當。④要運用人物動作和語言的描寫方法。⑤恰當運用人物之間的襯托手法。
[毛遂自薦(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中政治課必修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