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一中星空文學社作文
付出不等于收獲
李靜
“現在我宣布:正方獲勝!敝鞒秩嗽捯魟偮,我們高二(1)班同學都高興得歡呼起來,尤其是那幾位辯手,幾乎高興得跳了起來:畢竟,這是他們這幾天辛勤付出換來的。
“現在我宣布:正方獲勝!蓖瑯拥脑捯舫鲎酝晃恢鞒秩说目,但這回,同學們只是默默地坐著,心里真不是滋味,尤其是那幾位辯手,他們個個垂頭喪氣,都有一種想哭的感覺;畢竟,這也是他們那幾天辛勤付出換來的。
在學校舉行的高二年級辯論比賽中,同樣付出了,但換來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第一輪獲勝,第二輪慘遭淘汰。
客觀地講,我們班這次所遇到的對手都比較強大,比賽下來,雙方不相上下,這時,裁判的主觀因素(也就是我們的運氣)就起了關鍵的作用。如果我們有什么可以抱怨的話,只有抱怨我們的運氣太差。
有一首歌唱得好: “付出等于收獲,那是自以為是。”的確,這中間運氣的份量不何低估,袁隆平說過:“我的成功來源于八個字: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比绻覀儼选爸R”和“汗水”當作“付出”的話,那么“靈感”和“機遇”就可當作“運氣”了。是的,“運氣”的確是“成功”的一個必要充分條件。 “瓦特如果不是出生在那個時代,發(fā)明蒸汽機的專利可能不屬于他了”,“牛頓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大家應該還記得中國女足這朵鏗鏘玫瑰的“堪培拉”的眼淚,他們難道沒有付出嗎?他們難道付出不夠多嗎?可見,付出不一定等于收獲。
誠然,付出不與收獲成正比,這其間運氣的確占有相當的份量;但是,我們還應明白:運氣與付出是有聯系的。所謂“機遇總是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就說明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再仔細想想辯論賽失敗的原因,或許別人比我們付出得更多,他們準備更充分;勝利當然屬于他們。袁隆平、瓦特、牛頓他們具有更強的推理能力和更敏銳的洞察力,使得他們的付出更科學、更有效,他們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或許挪威女足他們付出得比中國女足更多,更具有針對性,勝利當然就屬于他們。
顯然,要收獲不僅僅要付出,還要善于付出。
付出不一定有收獲,但收獲一定得付出。在我們取得收獲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多付出,更要善于付出。
(此文刊發(fā)在湖北大學《中學語文》2002年1月)
李靜,男,高三(1)班班級文學社社長,雖為理科實驗班學生,仍不忘親近文學這塊綠茵地,平時喜歡讀書,勤于思索,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習慣,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作時得心應手!案母镩_放帶來農村面貌大改觀”在“武漢市中小學生實踐行”調查報告評比中獲獎,《付出等不等于收獲》在“楚才”作文競賽中榮獲一等獎。
[付出不等于收獲(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
3.付出與收獲的名言
10.初中心理說課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