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廣平
嘗試錯誤原則是任何學科中都適用的一項重要原則。所謂嘗試錯誤,就是說人們在學習中不要怕錯誤,發(fā)現錯誤以后的學習,才可以得到一次成功的機會。利用這一原則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將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與客體巧妙地綰結在一起,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考察嘗試錯誤原則的本質內涵,我們可以發(fā)現,這一原則更適合于語文這門學科的教與學。因為語文學科的教學在一不小心之間就會發(fā)生教師包打天下的情形,所謂訓練也只是教師的應試對策,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被忽略;而所謂的啟發(fā)式教學也常常是淺層次的或者不到位的(這一點很多語文教師都有深切的感受),它不能給學生帶來深切的啟發(fā)與感悟。因而長期以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很少能獲得出現錯誤之后的新發(fā)現。而一旦將嘗試錯誤的原則運用到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便會發(fā)現,語文教學走進了一個新的天地。
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語文學習方面的錯誤又要比其他學科更具有隱秘性和模糊性。因而怕犯錯誤而不學習語文固然是一種因噎廢食的蠢事,但為避免錯誤而計較一些毫厘之失也非智者所為。積極的有效的做法是,在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嘗試錯誤原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切實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入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閱讀教學中,小到一個字詞的使用,大到一篇文章內容與寫作特點的把握,都可以運用這一原則,嘗試錯誤原則會使我們的閱讀教學產生很好的效果。漢語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語言,從使用詞語方面看就有關于詞意的輕重、范圍的大小、語言色彩的差異、口語與書面語的不同、古今使用習慣、語言節(jié)奏等方面的考究?陀^上說就是語言學家也難免有這樣那樣的語言錯誤,作家的遣詞造句也不能達到最規(guī)范最完美的地步。所以,過分苛求學生在這一方面達到完美的境界顯然是不妥的。因而,在閱讀測試上經常出現的那一類詞語辨析、選詞填空就有點為難學生了。誦讀教學中,學生只要出現一個簡單的錯誤,做老師的就給學生指出來或者讓別的學生指出來,這也不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尤為明顯。當然開課者是擔心自己不把錯誤指出來,會讓聽課的人覺得開課者有些水平上的欠缺。其實,這類擔心是毫無必要的,教師指責一個朗讀的學生所犯的錯誤或者存在的缺點,不但不會使學生產生成功感,更重要的是他會對語文這門學科產生畏懼與膽怯。這時候教師要做的應該是對學生進行鼓勵與肯定。日本著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在對一些弱智兒童進行音樂訓練時,經常讓孩子們坐在桌子上練琴以此讓兒童產生一種高大感從而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礙。在對其中一個弱智者進行訓練時,鈴木讓他數數字,鈴木伸出了五根指頭讓孩子數,孩子數出了三根,鈴木高興地對孩子說,你真的太偉大了,第一次就數了三個,只不過少數了兩根。我們大學都知道鈴木的培養(yǎng)目標是把這些弱智兒童培養(yǎng)面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鈴木認為這是絕對可以做到的。我舉這個例子意在說明一點: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應該更多的看到學生成功的地方,而不要拘于學生失敗的地方。鼓勵與賞識之所以能促成學生的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巧妙地運用了嘗試錯誤原則。
當然這里會有很多教師擔心:如果不指出學生的錯誤,學生能了解自己存在的缺點與錯誤嗎?我認為,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能不能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或是通過自己或是由于其他同學的經驗,會自然而然地逐漸加以解決的。所以,教師在對待學生的小錯的時候,要有最起碼的寬容與忍耐。如果時時出于一種善良的愿望,學生一出現小錯就急不可待地將最完美的答案和方法揭示出來,那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因為怕犯錯誤回避錯誤而變得謹小慎微,其表現就是或則懶于思考,或則疏于練習,或則不敢嘗試。這樣下去,學生的語文能力會出現什么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到了這種時候,再去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恐怕就只是一種良好的愿望了。
學習語文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這種語言感受能力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語感。語感是人對語言信息的直覺反應,也就是說是一種無需經過深思熟慮的理性判斷。從教學角度看,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yǎng),是長期接觸規(guī)范語言并通過有效的語言訓練而逐步養(yǎng)成的。從語感的培養(yǎng)途徑我們可以看出,語文的學習更注重一種內化過程,因此,在將語感作為一種培養(yǎng)目標時,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對學生的語感的培養(yǎng)必須注重使用嘗試錯誤原則。作文教學中更加要注重嘗試錯誤原則的使用。作文的修養(yǎng)非一朝一夕能夠養(yǎng)成,即便一個作家,也必須不斷地長時間地對文章進行磨練,所謂十年磨一劍,也是在說作文之道,F在,大部分學生到了高中階段時,作文成績都只是在及格分數上下痛苦的掙扎,很難品嘗到作文得高分的喜悅,這與學校規(guī)定的作文篇數是有相當的關系的。一般的學校對學生的作文要求都是每學期大作文8篇左右,另有小作文若干篇。這樣,很多學生的作文就吸能做得相當浮躁;而教師的批改因為作文的次數與學生人數問題也很難批改得精當切要。這樣,要想得高作文水平就等于天方夜譚了。梁啟超在《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里曾經主張過一學期只寫3-5篇作文是很有道理的,做一篇就要做通,要多在修改與指導上下功夫,務求有所收獲。我們在作文的批改中,實行少改多就的原則,也就是嘗試錯誤原則,讓學生體會到作文成功的快樂,而不要動不動就認為學生的文章不好。這一點上,很多基層學校的教師普遍存在一個毛病,就是:他們把作文神秘化了,把作文視為畏途,這就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因此,我們主張教師還是做一些下水作文好,自己親身領會一下作文的甘苦,從而更科學地指導學生做好作文。
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還體會到一點,作文教學也如同閱讀教學一樣要注意保護學生可貴的創(chuàng)造性與創(chuàng)造意識。錢夢龍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善于從學生莫名其妙的提問中發(fā)現百分之一的合理性,而又能幾乎百分之百地保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作文教學也必須做到這一點,語文教師要能夠發(fā)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然后加以鼓勵與表揚,從而達到讓學得培養(yǎng)起作文興趣的目的。我們的作文教學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成為作家,葉老在20年代就說過中學生“能夠寫文學卻是例外”。這是何等清醒而又難能可貴的作文教學指導思想!事實上,學生的作文有時偶爾會有一兩處非常優(yōu)美的地方,這是很可貴的創(chuàng)作靈感剎那間的光顧。我們做教師的要保護學生這種難得的閃光點,及時加以鼓勵,而不要過于苛求學生一定要寫出世間最美的文字來。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現在多數語文教師自己沒有多少文學上的造詣,卻要學生寫出達到文學水準的文章來,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如果能放低對學生的標準,更主要的就是要采取嘗試錯誤的原則,保護學生做作文的積極性,真正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質的飛躍。做到了這一點,我們也才可以說是確保了廣大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本文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1999年第10期
[嘗試錯誤原則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3.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4.壹原侑子的語錄
5.草原課文的課件
6.運用開辟造句
9.草原教學隨筆
10.白鹿原中的精彩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