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華羅庚中學(xué) 徐兵強(qiáng)
1、導(dǎo)入
在解讀這篇課文之前,我想起了張曉鳳的一段文字--《遇》:
生命是一場大的遇合。
一個民歌手,在洲渚的豐草間遇見關(guān)關(guān)和鳴的睢鳩,--于是有了詩。
黃帝遇見磁石,蒙恬初識羊毛,立刻有了對物的驚嘆和對物的深情。
牛郎遇見織女,留下的是一場惻惻然的愛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話。
夫子遇見泰山,李白遇見黃河,陳子昂遇見幽州臺,米開朗基羅在渾燉未鑿的大理石中預(yù)先遇見了少年大衛(wèi),生命的情境從此就不一樣了。
我渴望生命里的種種遇合,某本書里有一句話,等我去讀、去拍案。田間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驚識。山風(fēng)與發(fā),冷泉與舌,流云與眼,松濤與耳,他們等著,在神秘的時間的兩端等著,等著相遇的一剎,一旦相遇,就不一樣了,永遠(yuǎn)不一樣了。
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樣的情節(jié),我一直在等待著種種發(fā)生。
與“詩意”遇合當(dāng)然是美麗的,但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合的往往不是詩意,而是“一地雞毛”。我們每天都得面對庸俗不堪的現(xiàn)實生活,我們每天都得面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細(xì)節(jié)。我們是否能從日常生活的情境中獲得“詩意地生活”的境界?我們是否還能夠在繁忙而瑣碎的生活里保持一種生活的激情?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在閱讀這樣的文字時,必須向自己的心靈提出的問題,我們應(yīng)該讓自己的靜下心來,領(lǐng)悟這樣的逼問。
一般說來,我們必須遭遇兩種生活。第一種是“散文式的生活”,我們必須活著,瑣碎的衣食住行;第二種“詩意的生活”,不計利害得失的自由想象的精神層次的生活。物質(zhì)層次的“散文式”的活動意味著功利的、合乎常理的的實際生活,它是世俗化的、循規(guī)蹈矩的,而精神層次的“詩意”的生活則是以跳躍的、想象的、不計功利的,它注重生活的價值體驗和審美體驗。應(yīng)該說,這兩種生活對人類來講都是必需的。
對于個人來說,只有這兩種生活持續(xù)不斷地相互關(guān)聯(lián),以“詩”的生活完善升華“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詩”的生活落到實處,才是較完美的人生。
不過,要人們重視第一種生活容易,而要人們重視第二種生活則要艱難得多。問題就在于,人們往往沉迷于第一種生活,而遺忘了第二種生活。
2、同學(xué)們,當(dāng)你心情郁悶沉重的時候,你如何設(shè)計你心中的小屋? 你會把小屋建在哪里?用什么材料?
剛才同學(xué)們的發(fā)言都很精彩,我想,每個人心目中都會有向往已久的溫馨小屋,這小屋,它可能在毛澤東筆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橋邊,也可能有在鄭愁予達(dá)達(dá)的馬蹄走過的江南小鎮(zhèn),在舒婷浪漫的橡樹林里,在狄金森充滿誘惑的籬笆下,這小屋也許像海子的房子那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許在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劉禹錫的一間陋室。這小屋是我們心靈的港灣,是我們精神的家園。今天,我們來看看作家李樂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樣子的呢?
3、聽朗讀,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你能給小屋起個名字嗎?來說說小屋的特點。
給小屋取名字的時候,我對大家有個要求,必須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山之屋、樹之屋、云之屋、霞之屋、香之屋、夜之屋、夢之屋……
多么美麗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遠(yuǎn)離凡塵俗世,遠(yuǎn)離都市喧囂,真是神仙過的日子!難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拋棄榮華富貴,隱居山林,弄梅侍鶴,被后人喻為“梅妻鶴子”,歷代許多的名人都愛歸隱山林,而且愈發(fā)萌發(fā)靈感,寫出了更動人的詩篇,難道不是因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靈氣?“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茫茫的大自然,云霧繚繞,層山疊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釋懷?
4、這所小屋本來可能很平常,為什么作者筆下如此之美呢?你能說說作者設(shè)計出這樣的一個小屋想表達(dá)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個學(xué)生點中要害。
“關(guān)鍵是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才能與之和諧相處。”
大家談得很好!事實上,當(dāng)我們凝視月光下的樹影,聆聽山間的鳥鳴時,我們的精神會隨之一振,抖掉了塵世的俗念,得到了心靈的升騰。如果我們心靈的河流里老是流淌著銅臭味的雜事與垃圾,我們又怎能堅守這一份心靈的寧靜?阿爾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賞”,它告誡著我們:在繁忙的現(xiàn)代生活中要不時放慢腳步,靜下心來,與自然對話,與自然擁抱!
其實,李樂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種理想和追求,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現(xiàn)在我想問的是:“現(xiàn)代社會中這種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還多不多?”(不多)那我們現(xiàn)在還需要這種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嗎?
他們厭倦了都市緊張、枯燥、疲憊的生活,得了一種都市的文明!他們向往著那樣一間小屋,那里有鳥語,也有花香,有青山,也有綠水……由于社會的工業(yè)化不斷地加強(qiáng),物質(zhì)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性一方面在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釋放,另一方面,這種釋放的人性又常表現(xiàn)出負(fù)面效應(yīng),而又給自身帶來新的束縛,目光銳利的作家感受到了這一點,便及時的反映了出來。相對于都市的喧囂來說,你們是幸福的……從作者對大自然的“摯愛”中正折射出對城市喧囂生活的“厭煩”。
5、你能給課文再創(chuàng)造一個副標(biāo)題嗎?
走進(jìn)李樂薇的精神家園;醉里乾坤元廣大,空中樓閣更高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
6、你能給課文朗讀重新譜一個背景音樂呢?
《寂靜山林》――天籟之音,一塵不染的音符,超凡脫俗的音樂,令你觸摸到空靈縹緲的心靈秘境。
7、余秋雨說:“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去默默感應(yīng)!弊屛覀冊谶@個音樂的陪伴下瀏覽課文,尋美:你覺得作者的哪一話寫得忒美?
作者說:“領(lǐng)空是無限的,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適于心靈散布,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說的游目騁懷。”所以我覺得對于我們來說,生活和詩意不僅僅是我們生活的一個狹小的空間。還有遼闊的自然和世界。
師:說得好!這使我想起了蘇軾的一篇賦《赤壁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痹趺礃,把這個句子抄下來,背誦下來吧!作者說,“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看來,這個世界除了金錢的富翁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富翁:這是一種空間上的富翁,他們在心靈的咫尺之間,裝著一個無限的自然。
8、本文如果標(biāo)題不用“我的空中樓閣”,而用“我的小屋”,效果會怎樣?
我的小屋究竟在哪里?作者用極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小屋“霧失樓臺”的情景而變成為“空中樓閣”(15節(jié)),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間是不可求的,作者從對實在小屋的描寫過渡轉(zhuǎn)化為對心靈、精神、理想的空靈小屋的向往,這種轉(zhuǎn)化是在15小節(jié)實現(xiàn)的。
“空中樓閣”,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于光線折射而出現(xiàn)的虛幻的樓臺景物,后多比喻虛構(gòu)的事物或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清代李漁《閑情偶寄結(jié)構(gòu)第一》曾引用此語:“實者,就事敷陳,不假造作,有根有據(jù)之謂也;虛者,空中樓閣,隨意構(gòu)成,無影無形之謂也!笨梢哉f,“空中樓閣”的小屋并非真實存在,乃是作者的一種夢想。作者在文中將小屋描寫成與外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遠(yuǎn)離喧囂的寧靜世界,表達(dá)了她希望擺脫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喧嘩,投入寧靜的大自然之中。(物有一意)
9、文章寫到了與小屋的哪些息息相關(guān)的景物?如果小屋無眉黛之山,無婀娜之樹,無百花之園,無絢麗云霞,無清香空氣,無浪漫光線,無幸福山坡,無空中山路,無燈火夜景,無煙霧,無星點,無月影,無鳥語盈耳,無巨畫自然,那么小屋將會是怎樣的情形?
烘云托月見匠心:“欲畫月也,月不可畫,因而畫云。畫云者,意不在云也,意固在于月也!保ㄇ宕鹗@)“紅花雖好尚需綠葉扶持”,小屋的美是大自然景物映襯下的美,如果小屋離開了周圍自然景物的美,沒有了山、樹、百花、云霞、星點、月影、鳥鳴和門外自然,那么小屋的美就不復(fù)存在。小屋的美來自于大自然的美。
小屋是人文景觀,可視為人的代表,山與樹等是自然景觀,由此可以推出: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笔惆l(fā)了天人合一的情志,即:遠(yuǎn)離喧囂,超塵脫俗,親近自然,回歸自然,恬靜閑適,寧靜淡泊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景有二用)
10、本文語言如果不帶上“我”去寫,而是純粹的客觀描摹,效果會怎樣?
(9、11、14小節(jié))“我的”這一定語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傾向?從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樣的志趣?表明了作者把自己強(qiáng)烈的主觀感情傾注了其間:喜愛之情,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之情。(語有三美――感情美)
11、本文語言如果不化用古詩和古代句式,效果會怎樣?
1、化用古詩詩句: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闭Z出王觀的《卜算子》“水是眼橫波,山是眉峰聚”,古也有“眉如青山,眼若秋水”之語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漂過一片風(fēng)帆,”語出李白的《望天門山》“孤帆一片日邊來”
“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語出溫庭筠的《菩薩蠻》“雁飛殘月天”
“山也虛無,樹也縹緲”語出白居易的《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中”語出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2、化用古詩結(jié)構(gòu):“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睌(shù)量詞置后“敏捷詩千首,飄零灑一杯”(林逋)
3、化用古詩對句:大量駢句的使用,使文章詩意的氣味很濃。
小結(jié):用詩意的語言去表達(dá)詩意的生活。(語有三美――詩意美)
12、本文語言如果不使用新奇獨特的比喻,效果會怎樣?
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笔菑(qiáng)調(diào)語言的文采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好景須有佳辭配,本文中,普普通通的一座小山,平平常常一幢小屋,到了李樂微的藝術(shù)彩筆之下,卻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出無窮的情韻,猶如一幅用文字描繪的飄逸淡雅的圖畫,一首詠物感懷的空靈詩篇,一杯香氣四溢的清茶,讓人回味無窮。其中有一個非常奪目的亮點,即:比喻。錢中書先生曾經(jīng)把比喻稱為語言王冠上的明珠;老舍曾說過:“沒有比一個精到的比喻更能給人一種深刻的印象的!崩顦肺⑹菫樯朴帽扔鞯母呤,其筆下的比喻層次錯處,把小屋及周圍的環(huán)境描繪的淋漓盡致,使文章妙筆生化,情采飛揚。與我們通常所見的一般比喻相比,可謂獨出心裁,別具匠心。下面我們品味一下其中的藝術(shù)魅力。(語有三美――修辭美)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此文章的開篇之筆。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語出王觀《卜算子》“水是眼橫波,山是眉峰聚”,古也有“眉如青山,眼若秋水”之語,似乎并無奇特之處,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發(fā)開去,帶出另一個新鮮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可謂獨出心裁,熨貼自然。此語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現(xiàn)出新穎動人之感。讓人聯(lián)想到妙女了那嫵媚動人的姣好面容。寫出了作者對小屋的喜愛,對自然生活的熱愛。
試想,如果開篇之筆寫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著一幢小屋”則效果如何呢?
明確:只點明了小屋的位置。而對小屋玲瓏小巧、風(fēng)韻獨存的特點不能突顯。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漂過一片風(fēng)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diào)!
作者發(fā)揮自己的奇妙想象和聯(lián)想,從不同的側(cè)面對小屋的靈動和小巧進(jìn)行鋪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 的神韻,使本為靜止的景物顯得楚楚動人,令讀者由此延伸出無窮的遐思來。萊莘說:“詩想在描繪物體時能和藝術(shù)爭性,還可用另外一種方法,那就是化美為媚,媚就是在動態(tài)中的美。”
這種比喻我們稱之為排比式比喻,也叫做博喻。其特點就是對本體極力鋪排渲染,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fù)設(shè)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從多角度,多側(cè)面來表現(xiàn)本體的特點。運用博喻能加強(qiáng)語意,增添氣勢。
a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蓮花,像海棠葉兒,像一掛一掛的葡萄,也像仙人騎鶴,樂手吹簫……說不定你忘記自己在漓江上了呢。钏贰懂嬌嚼C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shù)幕疑耐哧采稀H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王蒙《春之聲》)
c“砰”一聲,郎平的一記重扣,激起了全場經(jīng)久不息的歡呼聲和鼓掌聲,像海濤擊岸,像山洪爆發(fā),像飛瀑傾瀉。觀眾們蜂涌到場子里,將一束束散發(fā)著馨香的鮮花,獻(xiàn)給教練、領(lǐng)隊和姑娘們。(魯光《中國姑娘》)
d張老師卻是一對厚嘴唇,冬春常被風(fēng)吹得爆出干皮兒;從這對厚嘴唇里迸出的話語,總是那么熱情、生動、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銹的播種機(jī),不斷在學(xué)生們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識的種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學(xué)生心田上的灰塵無情地掃去……(劉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蓮花”、“海棠葉兒”、“一掛一掛的葡萄”、“仙人騎鶴”、“樂隊吹簫”五個喻體來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這一個本體;例②用“雪”、“玉”、“飛濺的浪花”三個喻體來比喻“白丁香花”這個本體;例③用“海濤擊岸”、“山洪爆發(fā)”、“飛瀑傾瀉”三個喻體來比喻“歡呼聲和掌聲”這一個聯(lián)合體;例④用“播種機(jī)”、“大笤帚”兩個喻體來比喻“話語”這一個本體。如果用一個喻體來比一個本體,又用另一個喻體來比另一個本體,這不是博喻,這是比喻的連續(xù)運用。
3、“天地相連的那一道弧線,是另一重?zé)o形的圍墻,也圍住了一些花,那花有朵狀,有片狀,有紅,有白,有絢爛,也有飄落。也許那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藥,我們叫它云或霞! 此句是用來寫云霞。作者通過視覺感官來寫小屋領(lǐng)空之中的五彩繽紛,耀眼奪目。把云霞比做花本無新穎之處,但作者卻依據(jù)人的心理邏輯先對所見之物進(jìn)行描摹,接著再點出本體,從而給人以新穎獨特之感,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不妨把這種比喻稱為倒掛式的比喻。本文之中還有另外一個典型的倒掛式比喻,即“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弊髡呦葘τ黧w進(jìn)行描摹,進(jìn)而點出本體,既符合人的心理邏輯有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改為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比喻“大自然就象一幅巨畫”則會索然無味,毫無新鮮感可言。
4、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tài)。
并不著眼于比喻物和被比喻物的相似,而是著眼于兩個被比喻物之間的關(guān)系;倘孤立地看,可能較難看出兩個比喻本體和喻體間有什么相似之處,但如果從花與樹、面龐與姿態(tài)的關(guān)系著眼,我們就會覺得這兩個比喻的帖切合理了。
5、“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山后退了一些!毕日f“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這比喻已屬巧思奇想,別出心裁,隨后又說“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后退了一些”,這比喻就更是匪夷所思,精妙絕倫了。“小屋”和“山”本都是靜物,如照實狀寫,那就平平無奇,現(xiàn)作者忽發(fā)奇想,巧施手段,運用這化靜為動的比喻,就異常傳神地寫出了靜態(tài)景物因光線的變化給人造成的動態(tài)感覺,將“小屋”和“山”都給寫活了。
6、“本質(zhì)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把山間小屋喻為“鳥”,喻為“蝶”,確屬前人未言之語,兩個新穎獨特比喻的運用,寫出了小屋在樹與樹之間那輕靈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態(tài)。5和6句這種被朱自清先生稱為“取遠(yuǎn)臂”的方法,即喻體與本體的距離要遠(yuǎn),才能新穎別致。
作者在對自己所熱愛的景物描繪時,其選擇的喻體無一不是極美的事物:眉黛、風(fēng)帆、飛雁、鳥、蝶、牡丹、花蕊、綠海、空中樓閣……形麗姿美,異彩紛呈的比喻運用,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對“空中樓閣”的無限鐘愛、無限向往之情。如果沒有了這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續(xù)喻、倒喻的運用,藝術(shù)的感染力也就蕩然無存了。
13、從《歸園田居》到《山居秋瞑》,從《陋室銘》到《雅舍》,再到《空中樓閣》,寫得都是關(guān)于一個人的屋子,你更喜歡哪一篇文章?由中國文人寄予的關(guān)于“自己的房子”的理想,可以分析出怎樣的文化心態(tài)?
1.陶淵明,他在《歸園田居》中寫到“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陰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yuǎn)入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边@樣一個情然自樂的“世外桃源”,詩中表現(xiàn)出他回到田園、重溫田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氣氛的內(nèi)心欣慰之情。田園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正是詩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王維,他在《山居秋瞑》中寫到“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問照,清泉石上流。竹暄歸院女,蓮動下舟漁。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痹娭械摹懊髟隆、“清泉”、“竹”、“蓮”構(gòu)成大自然清雅靜美的畫面,暗示了詩人向往自然、追求歸隱的人生理想。
3.李白,他創(chuàng)獨坐敬亭山種寫到“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所有鳥類都已離開敬亭山高飛遠(yuǎn)逝,極目長天,空空蕩蕩,山頂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獨向天邊飄離而去。鳥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時,詩人眼前默然無語的敬亭山,卻賦予了靈性,與詩人“相看兩不厭”,山與人,兩相親,山水自然成為詩人的知己,使詩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蔽覀兛吹阶髡吣拷由剿蓝鴺,娛清山水悠閑自適的情調(diào)!皹淞株帤,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馬樂也!弊髡摺白怼庇谏剿g!扒蔌B”同樣“醉”于山水之間,而作者耳聞鳥鳴之音也為之樂,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鳥都富有了靈性,達(dá)到了人與大自然融匯為一的境界。
5.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皆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亮,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6.梁實秋,《雅舍》:我不論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就會發(fā)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避風(fēng)雨,并不敢存奢望,現(xiàn)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并不能蔽風(fēng)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fēng)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v然不能蔽風(fēng)雨,“雅舍”還是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最宜月夜--地較勢高,得月較先?瓷筋^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靜,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jìn)窗來,助我凄涼。細(xì)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fù)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kuò)大如盆,繼而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jīng)驗,已數(shù)見不鮮。
雅舍之陳設(shè),只當(dāng)?shù)煤啒愣,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fù)他求。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苦辣,我實躬受親嘗。劉客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蔽掖藭r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14、讀《我的空中樓閣》有感
夢中的家園
年少時,讀過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記憶中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焙唵蔚囊痪湓挘瑓s把小屋的優(yōu)美意境表露無遺!
清新、自然、流暢、雋永,是我對整篇短文的印象,讀完此文,猶品了一杯香氣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卻是讓人回味無窮……
隨著都市的繁榮和發(fā)展,在現(xiàn)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圍在喧囂和嘈雜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擁擠,工作時的勞頓和辛苦,人們已逐漸湮沒在都市中,難得的假日又得為生活的瑣碎和繁重而操心,購買衣物,購買油鹽醬醋,雙休日就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爾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國慶等大節(jié)日,幸運地有那么幾天假期,又該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讓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偶然間,又讀到這篇短文,只讀讀而已,心情就已豁然開朗,多么美麗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遠(yuǎn)離凡塵俗世,遠(yuǎn)離都市喧囂,真是神仙過的日子!難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拋棄榮華富貴,隱居山林,弄梅侍鶴,被后人喻為“梅妻鶴子”,歷代許多的名人都愛歸隱山林,而且愈發(fā)萌發(fā)靈感,寫出了更動人的詩篇,難道不是因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靈氣?“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泵C5拇笞匀,云霧繚繞,層山疊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釋懷?
還記得讀過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當(dāng)時的感覺就是楊玉環(huán)終于得到了解脫,告別皇宮里的爭權(quán)奪勢,掙脫頹廢低迷的愛情,終于找到了屬于她自己的人間仙境,難怪傳言貴妃并未死,但她卻始終沒有再回去。心靈一旦放飛,又怎能輕易地收回?
一直追尋夢想中的家園,希望有心靈的一片空間,但是我沒有李樂薇那么幸運。擁有自己的空中樓閣,最經(jīng)典的兩句:雖不養(yǎng)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無需掛畫,門外有幅畫--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羨慕欣喜,鳥語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滿意的人生。
總結(jié):作家李樂薇,江蘇人,后來到臺灣從事文學(xué)工作,以散文見長。她不愧為寫作高手,用她那優(yōu)美動人的語言,明麗清婉的文筆給我們帶來了這么一篇如詩如畫的美文。這美文尤如一杯香氣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卻又是讓人如此的回味無窮,我想,如果沒有高深的文學(xué)功底的人,沒有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的人,沒有如詩如畫般的心靈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文章的,那么,就讓我們在音樂中再次體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們都能擁有如詩如畫的心靈吧。讓美充滿詩的心靈,讓詩的心靈充滿美。
[《我的空中樓閣》詳案(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xué)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1.故都的秋教案詳案
2.秦兵馬俑教案詳案
3.幼兒園教案詳案
8.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10.早教課程詳細(x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