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一中公開課教案
授課人:沈在陽
授課時間:2002.11.13
教學(xué)目的:
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其堅(jiān)持原則、當(dāng)仁不讓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幾個詞語的意義。
三、歸納“是、疾、止、見、過”等詞的義項(xiàng)。
四、掌握文言句式“無乃…與?”與“何以…為?”。
五、理清課文層次,使學(xué)生熟讀成誦。
教學(xué)重點(diǎn):
一、積累詞匯
二、掌握文言句式
三、背誦默寫
教學(xué)難點(diǎn):
1、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其人格
2、文言句式
教學(xué)設(shè)想:
1、多朗讀,力求學(xué)生熟讀成誦;
2、重要實(shí)詞,盡量與成語聯(lián)系,并弄清各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以幫助記憶;
3、精練,通過練習(xí)強(qiáng)化認(rèn)知記憶;
4、遷移。課內(nèi)知識向課外遷移,形成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xué)時間: 2 課 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xué)內(nèi)容及過程:
一、導(dǎo)入:
二、朗讀:
(一)范讀
(二)正音:顓臾、稷、為、兕、櫝、與、冉、柙、費(fèi)
(三)試讀:讓學(xué)生自由朗讀。注意人物的語氣。
(四)齊讀:
三、精講:[穿插課堂鞏固訓(xùn)練]
(一)第一段:1、詞語:伐、見、是、社稷、以為、與
2、句子:①無乃爾是過與?
②何以伐為?
3、內(nèi)容:寫孔子反對攻伐顓臾的理由
(二)第二段:1、詞語:過、止、顛、相、爾
2、句子: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
3、內(nèi)容:指出冉有季路沒有盡輔佐之責(zé)。
(三)第三段:1、詞語:固、疾、辭、患、國、家、來、安
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②既來之,則安之。
3、歸納三個成語:①既來之,則安之。
②分崩離析。
③禍起蕭墻。
4、內(nèi)容:寫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對魯國現(xiàn)狀的分析。
四、背誦:自由誦讀,運(yùn)用思路法背誦。
五、課后作業(yè):整理虛詞于、之、夫。
附:《季氏將伐顓臾》課堂鞏固訓(xùn)練題
一、給下面加點(diǎn)字注音:
(1)顓臾( )( )(2)社稷( )(3)何以伐為( )
(4)虎兕( )(5)櫝( )(6)無乃爾是過與( )
(7)冉有( )(8)柙( )(9)固而近于費(fèi)( )
二、孔子,名________,字 _______,_______時代人。他是我國偉大的_____家、_______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他的言行,大量記載在《 》一書里。其特點(diǎn)是:詞約義豐、言近旨遠(yuǎn)。
三、與“冉有、季路見于孔子”中“見”意義不相同的是( )
A、夜縋而出,見秦伯 B、左師觸龍?jiān)敢娞?/p>
C、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D、于是入朝見威王
E、見笑于大方之家
詞義推導(dǎo):見→看見
四、選出“是”字意義用法不同的一項(xiàng)( )
A、求,無乃爾是過與?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誰之過與? D、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
詞義推導(dǎo):是:正直→正確
五、與“無乃爾是過與”句式不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唯才是舉 B、唯利是圖 C、何以伐為? D、是地利不如人和
六、與“是誰之過與?”中“過”用法和意義相同的是( )
A、無乃爾是過與 B、聞過則喜 C、過故人莊 D、且爾言過矣 E、過猶不及
詞義推導(dǎo):過:走過、經(jīng)過
七、與“不能者止”中“止”意義相同的是( )
A、笑而止之曰 B、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
C、止有剩骨 D、或百步而后止
詞義推導(dǎo):止:站住,不走了
八、與“顛而不扶”中的“顛”字意思不同的一項(xiàng)是( )
A、顛撲不破 B、神魂顛倒
C、顛簸不堪 D、顛沛流離
詞義推導(dǎo):
顛
九、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從句式上講是__________句。
②翻譯: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十、與“固而近于費(fèi)”中“固”意義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C、固若金湯 D、人固有一死 E、君子固窮
詞義推導(dǎo):堅(jiān)固
十一、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中“疾”意思相同的是( )
A、積勞成疾 B、痛心疾首 C、疾風(fēng)勁草
D、疾惡如仇 E、曾不能疾走
詞義推導(dǎo):病
十二、與“必為之辭”中“辭”意思相同的是( )
A、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B、朝辭白帝彩云間
C、(燭之武)辭曰 D、辭不達(dá)意
詞義推導(dǎo):辭
十三、與“不患貧而忠不安”中“患”意思不同的是( )
A、患得患失 B、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C、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D、后患無窮
詞義推導(dǎo):患:擔(dān)心、發(fā)愁→憂患、麻煩
十四、翻譯: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十五、對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十六、指出出自文章 第三段的三個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延伸閱讀:
侍 坐
子路、曾 皙 、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日:‘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日:“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diǎn),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diǎn)也。”
三子者出,曾皙 后。曾皙 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附:《論語》選讀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汎 愛眾而新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木虧 也,于予 與何誅。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損矣。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季氏將伐顓臾》(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xué)設(shè)計(jì)]相關(guān)文章:
3.如何突出中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