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人心如水映明月--幾首與月亮有關(guān)之樂曲的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6-8-2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jī)版

                                  隴菲

在撰寫《春江花月夜 -- 自然、歷史、人生之千古絕唱》(已載1999年第2期《星海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第13-19頁,發(fā)表時編輯易題為《自然、歷史、人生之千古絕唱 -- 中國古典音樂名曲〈春江花月夜〉賞析》)一文時,經(jīng)常浮現(xiàn)心頭的想法就是它與德彪西《月光》、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等等的比較。

概括而言,《春江花月夜》就其精神內(nèi)涵而言,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道家的“否定邏輯”或曰“否定敘述之邏輯”(參赤塚 忠《道家思想之本質(zhì)》,原載《東洋思想?yún)矔,轉(zhuǎn)引自臺灣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1987年9月版《中國思想之研究(二)道家與道家思想》)。

具體而言,如果仿照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否定敘述邏輯;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春雖春,非常春”,“江雖江,非常江”,“花雖花,非;ā保霸码m月,非常月”,“夜雖夜,非常夜”!洞航ㄔ乱埂匪坪醪皇窃凇霸伌骸、“歌江”、“賞花”、“頌月”、“唱夜”,而是在“悲春”、“愁江”、“惜花”、“嘆月”、“泣夜”。如果把“否定敘述邏輯”的《春江花月夜》和“肯定敘述邏輯”的《漁舟唱晚》加以比較,人們可以對此產(chǎn)生更加鮮明的印象。

竊以為,在《春江花月夜》中,體現(xiàn)了一種不能以“天人合一”之類的泛言籠統(tǒng)概括的人類與自然的特殊主客體關(guān)系。

就中國古典哲學(xué)特別是中國古典道家哲學(xué)而言,人類與自然的關(guān)系,遠(yuǎn)不是那么肯定地諧和。不僅如此,就自然的恒久和人生的短暫而言,越是“強(qiáng)命題”之企圖超越的思維,就越是發(fā)現(xiàn)人類超越企圖的不可能實現(xiàn)。道家思想之“否定邏輯”或曰“否定敘述之邏輯”的產(chǎn)生,不能不說是和此種因素相關(guān)。此種“否定邏輯”或曰“否定敘述之邏輯”,由于“排除某一事物的正面情況,而使之探求另外的事態(tài)”(《道家思想之本質(zhì)》),才在人類就其本質(zhì)而言不可能超越自然的情態(tài)中,超越了當(dāng)下的世界。這里,第一個“超越”,乃是強(qiáng)命題的“超越”;而第二個“超越”,則是所謂弱命題的“超越”。

對于“否定邏輯”的哲學(xué)觀念而言,既然強(qiáng)命題的“超越”乃是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企圖;那么,在自覺人類和人生的根本局限之后,某種達(dá)而觀之、大而化之的人生態(tài)度,便成為所謂弱命題的“超越”。

對于“肯定邏輯”的哲學(xué)觀念而言,既然強(qiáng)命題的“超越”乃是人類、人生的根本局限;那么,在自覺人類和人生的根本局限之后,某種在有限人生旅程中自強(qiáng)不息、精進(jìn)不已的追求,便成為所謂弱命題的“超越”。

因此,“超越”并非只有中國古典道家哲學(xué)“否定邏輯”這樣一種模式。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中,即使是“肯定邏輯”,也可能呈現(xiàn)某種弱命題之“超越”的態(tài)勢。

使用中國詩論的術(shù)語,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中,人類與自然的關(guān)系,無非是“賦、比、興”三類。就此“賦、比、興”三類關(guān)系而言,所謂“賦”、“比”,似乎應(yīng)該歸結(jié)為“肯定敘述之邏輯”,而“興”則既有可能是“肯定敘述之邏輯”又有可能是“否定敘述之邏輯”。

一般而言,此種“肯定邏輯”和“否定邏輯”的不同,導(dǎo)致了“歌德造賦家”,“悲憤出詩人”的不同可能。

正因如此,外在形式豐繁華麗而內(nèi)在精神單調(diào)貧乏的漢代大賦,才逐漸轉(zhuǎn)化為六朝以“興”為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的抒情小賦,并最終為以“興”為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的唐詩、宋詞所取代。

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中,“賦、比、興”并不能絕然地分離。但真正的超越,似乎總是要以“興”為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而或者有所否定或者有所肯定。

就以月為題的音樂而言,德彪西的《月光》和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比之“否定敘述邏輯”的《春江花月夜》似乎應(yīng)該說都是“肯定敘述邏輯”。但是,同樣是“肯定敘述邏輯”,德彪西的《月光》似乎還處于“六朝抒情小賦”的境界,而貝多芬的《月光》則已經(jīng)是以“興”為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的“唐詩”、“宋詞”。竊以為,貝多芬的《月光》比德彪西的《月光》似乎又要“超越”一些。

為了說明以上的論斷,下面將就德彪西的《月光》和貝多芬的《月光》做一些必要的展開。

* * * *

由于音樂藝術(shù)的特殊性質(zhì),對于法國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月光》,我們雖有心弦的共鳴,卻只能在沉默中欣賞,而無法訴諸于語言文字。

對于這首印象派的名曲,筆者所能訴諸于筆端的,無非是如下一些非?辗旱恼w“印象”:所謂“月光”,對于法國著名作曲家德彪西而言,似乎既有外視之景致的意識印象,又有內(nèi)心之思緒的波瀾起伏。

此,不由使我想起了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的名作《月色》。

灑滿月光銀輝的夜晚,在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月色》之中,呈現(xiàn)出一種迷人的性格!对律分械慕淌垦壑兴吹降模恰氨磺遢x所浸透的小園子里,成行的果樹,在小徑上映出它們那些剛剛長著綠葉子的枝柯的纖弱影子;那叢攀到他住宅墻上的肥大的金銀花藤,吐出一陣陣的美妙甘芳的清氣,使一種香透了的情感在這溫和明朗的夜色里漂浮。”“被這種溫情脈脈的清光所淹沒的平原,被這明空夜色的柔和情趣所浸潤的平原,成群的蟾蜍不住地向空中放出它們的短促而響亮的音調(diào),遠(yuǎn)處的夜鶯吐出它們那陣使人茫然夢想的串珠般的音樂,吐出它們那陣對著誘人的月色而起的清脆顫音,簡直象是為了擁抱親吻而唱出的歌聲。”“遠(yuǎn)處,一大行白楊樹隨著小溪的波折向前蜿蜒地伸長著,一層薄靄,一層被月光穿過的,被月光染上銀色并且使之發(fā)光的白色水蒸汽,在河岸上和周圍浮著不動,用一層輕而透明的棉絮樣的東西遮住了溪水的回流!

教士問自己:“上帝從前為什么造了這些東西?既然夜是注定給睡眠用的,給停止意識用的,給休息用的,給人忘卻一切用的,為什么又教它比白晝更有趣味,比黎明和黃昏更柔和?好些過于微妙過于意味深遠(yuǎn)的事物對于強(qiáng)烈的光浪既然不相宜,為什么這個月球,這個態(tài)度從容使人感到誘惑而且比太陽富于詩意的月球,竟像是被上帝注定來小心翼翼地照明這些事物一般,把黑暗世界照得通明透亮?為什么鳥雀中的那些最善于歌唱的,不象其余那些一樣同去休息,偏偏在這種使人動蕩的陰影里歌唱?為什么有這種半明半暗的薄暮投在世界上?為什么有心弦的顫動,心靈的感慨和肉體的疲勞?既然人到夜里都在床上躺著,為什么又有這種不被世人看見的誘惑人的東西?這幅無上至美的景物,這種從天上投到地下的無邊詩境,究竟是為誰而設(shè)的?”“他向自己說:上帝也許是為了用理想世界掩護(hù)人類的愛情,才造了這種月夜!

這里,教士的思緒,是因外視的“月色”而變化起伏。因此,對“月色”景致之以“賦”為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的肯定敘述描寫,成為莫泊!对律芬晃牡闹匾M成部分。

與此類似,對“月光”的“印象”和“人心”的“思緒”之間的“比擬”,也成為德彪西《月光》的主題。

《禮記樂記》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毕鄬τ凇叭诵摹倍,“使之然”的“物”,并不能被音樂直接的“描繪”。但對于以“模擬”特殊對象為其宗旨的西方藝術(shù)而言,此所謂“物”者,實在是有重要的意義而不能忽視。所謂“印象派”的音樂,正是因此而生。他們的興趣所在,乃是表現(xiàn)作曲家對于某種所謂“自然景致”的“印象”。但究其實質(zhì)而言,此所謂“印象”,已非“自然景致”,而是“物使之然”的“人心之動”。盡管如此,比之強(qiáng)調(diào)“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禮記樂記》)之中國古典“以意為主”、以“興”為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的音樂作品,法國印象派的音樂作品的確是更加具有“賦”、“比”的意味,的確是更加“自然主義”。

* * * *

同樣由于音樂藝術(shù)的特殊性質(zhì),對于德國著名古典、浪漫派作曲家貝多芬的名曲《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我們雖有心弦的共鳴,也只能在沉默中欣賞,而無法訴諸于語言文字。

對于這首《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筆者所能訴諸于筆端的,也無非是如下一些非?辗旱恼w感受:所謂“月光”,對于貝多芬而言,似乎更適宜于心靈的沉潛。

如果說: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視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變幻;那么,貝多芬的《月光》,則是因“內(nèi)審心靈世界”而升華了英雄的情操。此,正是中國詩論所謂的“興”。

每當(dāng)《月光》奏鳴,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席勒的如下詩句:

 我要把一切憧憬、一切念頭,

 全都沉入忘川的靜靜的河流。

 (《赫克托耳的告別》)

 你只得從塵世紛紜之中逃走,

 遁入自己心中的寂靜的圣所。

 在夢之國里才能找到自由,

 在詩歌里才開放出美的花朵。

 (《新世紀(jì)的開始》)

 我聽到了和諧的音響,

 多甘美的天國寧靜,

 微風(fēng)送來一陣陣清香,

 象香油般令人清醒。

 (《向往》)

特別是歌德的如下詩句,總是在《月光》奏鳴的時刻,引起我深深的共鳴:

 中宵倚案,煩惱齊天,

 殘書散帙堆滿前,

 一輪明月來相見,

 月兒呀,你幽憂的友人,

 我愿你得見我的煩悶呀,

 今宵算最終一遍!

 !我愿蒙著你可愛的清輝登上山顛,

 同著些精靈們在草間壑畔伴你盤旋,

 解脫掉一切的學(xué)枷智梏,

 沐浴在你清露之中的健全。(《浮士德》)

與貝多芬之“陽性”的《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相比,《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是一首“陰性”的樂曲。當(dāng)白晝過去,事功平靜之后,朦朧的月光,使英雄內(nèi)視自己靈魂深處的夢幻、詩情、渴望、欲念,并謀求某種心靈的平靜。貝多芬的《月光》,乃是英雄的內(nèi)心獨白,乃是偉人的沉思感悟。這里,藝術(shù)表現(xiàn)的主要形態(tài),應(yīng)該是“興”,而且在“肯定敘述邏輯”之中醞釀著狂熱的追求、熾烈的行動。

正因貝多芬的《月光》第一樂章乃是英雄的內(nèi)心獨白、偉人的沉思感悟,隨之而來的第三樂章那種被蘇聯(lián)音樂美學(xué)家、音樂史學(xué)家加拉茨卡雅在其《西歐音樂名作》一書中形容為“烈火般的抗議”、“愈來愈狂怒地沖擊”、“以可怕的力量爆發(fā)”出來的“憤怒、抗議和熱情” ,才不至于顯得突如其來。正如加拉茨卡雅所說,這是“從抒情的哲學(xué)沉思”向“斗爭”和“行動”的轉(zhuǎn)變。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曾引貝多芬的名言:“我是替人類釀造純醪的酒神,是我給人類以精神上至高的熱狂”。據(jù)此,似乎可以把《月光》第一樂章比作“酒神”釀造的“純醪”,而把《月光》第三樂章比作“純醪”導(dǎo)致之“人類精神上至高的熱狂”。貝多芬之“洶涌的感情”,的確如加拉茨卡雅所說,具有無比“遼闊的空間”。那種把樂圣貝多芬的《月光》僅僅視作“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所謂“音樂美學(xué)”、“音樂哲學(xué)”(參趙鑫珊《貝多芬之魂》),與此豈可同日而語。

* * * *

與這兩首《月光》相比,中國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則更多地體現(xiàn)了中國文人、中國樂師之人生憂患的人文意象。

作為一個文化語碼,“月亮”在中國古代文人、樂師心中所引發(fā)、所興起的,乃是否定敘述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不絕如縷的無窮感慨!

“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無數(shù)詩人詠月嘆夜、觸景傷情。在憂患意識極其深重的中國古典詩人眼中,“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溫庭筠《菩薩蠻》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充滿了憂怨凄涼的意味。正所謂“沉沉綠江晚,惆悵碧云姿”(張子容《春江花月夜》);正所謂“可憐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腸斷絕”(權(quán)德輿《秋閨月》)。

“可憐今夕月,恍惚使人愁”(辛棄疾《木蘭花慢》)、“憂來如其何,凄愴摧心肝”(李白《古朗月行》);中國古代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敏感,尤其因月圓月缺而倍增。

自古以來,“嘆月傷情”,已成為中國古典詩人的重要主題。(限于篇幅,這里不再一一枚舉大量例證。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筆者《春江花月夜 -- 自然、歷史、人生之千古絕唱》。)

在中國歷史文明的演進(jìn)過程中,否定敘述邏輯的“嘆月傷情”業(yè)已形成一條連綿不斷的文脈,并影響著每一個黃炎子孫對月色的審美趣味。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華夏子民,“有明月,怕登樓”(吳文英《唐多令》);又不知有多少華夏子民“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 殊《蝶戀花》)。

張若虛之“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聞一多語)的《春江花月夜》,更是淋漓盡致地傳達(dá)了中國人對于月色的這種特殊感受: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悠悠去,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基于如此的文脈背景,欲完美地演繹、闡釋中國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恐怕并不能滿足于“錦繡”的“山河”、“美麗”的“春天”、“皎潔”的“江月”、“絢爛”的“花朵”等等自然主義的印象,而必須體悟“人心之動”層次之更加深邃的內(nèi)涵。尤其必須體悟《春江花月夜》之“否定敘述邏輯”所追求但最終不可能實現(xiàn)的強(qiáng)命題“超越”的企圖,以及為某種自覺人類、人生根本局限之后所追求之弱命題“超越”所升華的“達(dá)而觀之”、“大而化之”的境界。

* * * *

月本無情,因人有意。此正如唐人呂本中《采桑子》所詠:“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到團(tuán)圓是幾時?”

今人黃智海居士在其《初機(jī)凈業(yè)指南》之《序》中說:“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觀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無不各現(xiàn)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則有一月當(dāng)乎其人;百千萬億人,于百千萬億處看之,則無不各有一月當(dāng)乎其人;若百千萬億人各向東西南北而行,則月亦于所行之處,常當(dāng)其人;相去之處 了無遠(yuǎn)近;若百千萬億人,安住不動,則月亦安住不動,常當(dāng)其人也。唯水清而靜則現(xiàn),水濁而動則隱。月固無取舍。其不現(xiàn)者,由水渾濁奔騰,無由受其影現(xiàn)耳。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币欢v史、傳統(tǒng)、文脈、語碼中之所謂“月亮”,實乃一定文明模式中人心中之“阿彌陀佛”是也。

1995年 4月14日一稿

1995年 4月15日二稿

1995年 5月25日三稿

1997年 8月23日四稿

1997年12月16日五稿

1998年 6月25日六稿

1998年 9月17日七稿

2000年 4月 8日八稿

2000年 4月11日九稿

北京《人民音樂》2000年第9期第36-39頁

署名:牛龍菲

[人心如水映明月--幾首與月亮有關(guān)之樂曲的比較研究]相關(guān)文章:

1.有關(guān)月亮的成語

2.有關(guān)寫月亮的成語

3.有關(guān)明月的經(jīng)典美文

4.月亮有關(guān)的謎語

5.與明月有關(guān)的詩詞名句

6.有關(guān)月亮的謎語

7.有關(guān)囊螢映雪成語翻譯

8.月光如水造句

9.有關(guān)月亮的現(xiàn)代的詩歌

10.有關(guān)描寫月亮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