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1)第一類考生(報考理工農醫(yī)者)免答第五題。
(2)第四題答在試題紙上,不必另外抄寫。
一、作文(第一類考生的考卷占總分數70%,第二類考生的考卷占總分數60%):
我的報考志愿是怎樣決定的
請注意下列各項:
(一)要在75分鐘內寫完這篇文章。
(二)先把這篇文章寫完,再回答其他問題。
(三)作文評分的三項標準--
1.思想內容,
2.表達方法、層次、詞句結構,
3.正字及標點符號。
二、試分析下面一段文章的主要思想(占總分數10%):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zhí)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
三、試標點下面的一段文章(占總分數8%):
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四、填空白(占總分數12%,答在試題紙上):
(一)填成語
逍遙自在 連綿不斷 倉皇失措
挺身而出 橫七豎八 置之度外
斬釘截鐵 堆積如山 明珠暗投
試從上舉各成語中選出三個最恰當的分別填在下列各句的空白中。
1.他的精神,現在只在一個包上,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已 了。
2.這樣,宋師傅地下 的棉花包,一天比一天減少。
3.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許是柔石的先前的 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實是偷懶的主張的傷疤。
(二)填詞匯
試從下列各句所附的三個詞匯中選出一個最恰當的填在各句的空白中。
1.1940年新政權 以后,提倡自力更生,發(fā)展紡織,發(fā)展種棉。(建設 建立 建筑)
2.文章是客觀事物的 。(反應 反射 反映)
3.她從來不顯露她和這些人們中間有不可 的怨恨。(調解 調動 調停)
4.他們 到一個月以后那些綠油油的桑葉就會變成雪白的繭子。(理想 思想 想象)
(三)填虛詞
試在下列各句中的空白處填上正確的虛詞。
1.況且, 想到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2.今 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3. 他們都負了天天在增大的債,可是他們那簡單的頭腦老是這么想,只要蠶花熟,就好了。
4. 他們倆同時從長毛營盤里逃了出來,而且偷得了長毛的許多金元寶。
5.我在這時,更感到這一句話的必要, 和討飯的女人說話,也是萬不可省的。
五、試回答下面的問題(第一類考生免答。第二類考生的考卷占總分數10%):
(一)祥林嫂是哪一篇作品中的人物?
(二)《詩經碩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三)《愚公移山》出在哪一本書?
(四)馬烽的《一架彈花機》中的主角是誰?
(五)艾青的《幸福的國土》的體裁是什么?
(六)魯迅在五四時期發(fā)表的三篇反對封建主義的作品是什么?
(七)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是用什么題材寫的?
(八)陸游是什么朝代的詩人?
(九)《羌村》三首是誰作的?
(十)《水滸》是什么人的著作?
1954年試題答案
一、作文(無答案)
二、作者說明在開追悼會時自己感到的悲痛。他說明雖在悲痛中也得寫文章來紀念被屠殺的青年。他明知這種悲痛將使敵人快意,但也在所不顧。他對于祖國青年極端愛護,對于摧殘他們的一切惡勢力極端憎恨。這顯示出作者愛恨分明的革命感情。
三、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蓖踉唬骸叭∥徼担挥栉页,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壁w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四、填空白
(一)填成語
1.置之度外 2.堆積如山 3.斬釘截鐵
(二)填詞匯
1.建立 2.反映 3.調解 4.想象
(三)填虛詞
1.一 2.以 3.雖然 4.不但 5.即使
五、(一)《祝!。
(二)表現勞動人民不平的呼聲,直斥盤踞高位的人,以“糟害人的大老鼠”稱呼他們。
(三)《列子》。
(四)宋師傅。
(五)詩歌。
(六)《狂人日記》、《孔乙己》、《藥》。
(七)土地改革。
(八)宋朝。
(九)杜甫。
(十)施耐庵(或羅貫中)。
[1954年高考語文試題]相關文章:
1.中考語文試題卷及答案
7.小升初的語文試題及答案
8.關于小升初語文試題及答案
9.六上語文試題及答案
10.小學語文試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