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離騷》第97句。原意是說: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細分辨清。結合上下文則表達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積極求進心態(tài),F(xiàn)在一般引申為:不失時機地去尋求正確方法以解決面臨問題。
出處
【原文】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字云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河南淅川)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出處】屈原《離騷》97句
【引義】到達目的的路雖然模糊不清,但我要不失時機探索而行。
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賞析解讀
【四庫全書】版本“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原意解讀
弈之
對于在屈原《離騷》中的這第97句詩,已經(jīng)成為很多人用以自勵的千古名句了。之前流行的解釋為:“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愚卻以為,這已經(jīng)不是此句在原詩中的本來意思了,它只是一些不識古文、沒有詩詞修養(yǎng)的后人在未看懂全詩時僅對這一句的一種望詞生義、自行發(fā)揮的理解而已。雖然很豪氣,很給力,很能啟發(fā)人的上進之心,但卻失去了原有的藝術魅力,顯得蒼白、單調、教條。而且聽來會令人感覺到有一股“但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冰冷邪氣暗暗襲來。若把本句放回到原詩中,與前后文一起貫通理解,不作斷章取義、語錄式的隨意發(fā)揮,便可接觸到屈原要向后人表達的完美的藝術內涵,見到一個豐滿生動、合情合理的藝術形象。其得益將遠遠大于僅把它當做一句標語口號來叫喊,也可除去先前解釋上的暴戾、固執(zhí)之氣。
97.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原詩)【四庫全書】版本
從句子的文言文結構可知:曼曼:不清楚,模糊;其:代指前面提到的“路”;修遠:修長,狹窄。
97.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細分辨清。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
(可參考原文第178、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是否應該譯為:路狹窄險阻多兮,人先過車后行。)
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是:黃昏已臨,想到神殿過夜,但天色昏暗,要慢慢走,以便找到那條到達神殿的窄小山路。屈原在這里要上下求索出來的是那條路,那條在昏暗中顯得模糊不清的能到達神殿的窄小山路,而不是有人虛構出來的什么“真理”!下面是本句所在詩段的譯文及其文表解讀。
五律·屈原叩天(六)
駕鳳迎風上,捧蘭獻闕前。
孤身追落日,深夜叫開天。
宮衛(wèi)倚門望,哲王戀枕眠。
烏云忽聚散,暴雨下漣漣。
第三章《再試》92至129。 經(jīng)過反思,更覺得唯有推行美政,皇朝才有出路,于是再求進。
(8)叩天門。92至107。16行。
分為“白天行狀”、“入夜休息”、“將雨趕路” 等三小節(jié)。第三小節(jié)最后一行總結。
92.和衣跪下發(fā)誓兮,我堅持推行美政。 決心堅定。<白天行狀> 6行
93.駕鳳凰騎白龍兮,我乘風飛天行。 交代交通工具和行進方式“飛”。比喻:急迫。
94.朝從蒼梧啟程兮,夕到昆侖仙境。 蒼梧、昆侖山。強調高遠艱難;
95.想找靈殿投宿兮,日速落夜將臨。 靈殿、黃昏。點出投宿地,強調天時已晚;
96.我叫羲和緩鞭兮,向日落處慢進。 緩鞭、慢進。強調小心翼翼。
97.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細分辨清。 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
98.放馬咸池飲水兮,拴馬扶桑樹旁。 日落前到達靈殿后飲馬歇馬。<入夜休息> 4行
99.折桑枝趕日去兮,且放松躺一躺。 太陽完全落山后安然睡下。
100.月神在前開路兮,風神隨后跟班。 夜深后突然刮起大風。
101.鸞鳥鳳凰驚叫兮,雷神提醒帶雨傘。 雷聲隆隆,鸞鳳不安,就要下暴雨了。
102.我令鳳鳥飛騰兮,夜行趁天開。急忙起身趕路,希望下雨前到達天宮。<將雨趕路> 6行
103.大風呼呼旋轉兮,卷烏云漫涌來。 此時天上烏云隨大風聚集。
104.云團忽聚忽散兮,翻滾變幻色彩。 烏云翻滾,暴雨將至。
105.呼守衛(wèi)開天門兮,他倚門不理睬。 終于趕到天門前,但叫門不開。
106.雨茫茫天盡蔽兮,抱幽蘭直發(fā)呆。 立時大雨滂沱,天路盡閉。屈原懷抱著那束要獻給天帝的蘭花呆立雨中。用一束蘭花比喻“美政”,與第92句的“中正”遙相呼應。
107.慨嘆世間混濁兮,美麗被妒掩蓋。 (總結)因見不到天帝而深深感嘆。
屈原 (戰(zhàn)國末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屈原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
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