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shù)學偉人之一。下文是勵志網(wǎng)整理收集的華羅庚的數(shù)學故事,供大家參考。
關于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小故事 身殘志堅
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歷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于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經(jīng)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志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鉆研出來的,并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shù)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fā)現(xiàn),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于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關于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小故事 不慕虛名求真學
1936年,華羅庚26歲,由清華保送到英國留學,就讀的是最著名的劍橋大學.數(shù)學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訴華羅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一年專心研究一個問題,但華羅庚說:“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他放棄了博士學位,作為訪問學者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在劍橋的兩年時間寫了20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數(shù)學界稱為“華氏定理”,改進了哈代的結論,哈代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華羅庚被認為是“劍橋的光榮”!
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中,華羅庚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shù)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18篇論文,先后發(fā)表在英、蘇、印度、法、德等國的雜志上,其中包括《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這篇有名的論文.按其成就,已經(jīng)越過了每一條院士的要求,但在劍橋他從未正式申請過學位.他擁有的唯一一張文憑,就是初中畢業(yè)文憑.
關于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小故事 天才出于勤奮
來到清華工作,是華羅庚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的數(shù)學生涯也真正從這兒開始.
從初中畢業(yè)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時間.他后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華羅庚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在數(shù)論方面發(fā)表了十幾篇論文,自修了英、法、德語.25歲時他已成為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華羅庚迅速由助理提升為助教、教員,以后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為研究員.
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fā)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干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