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孔子的故事,歡迎閱讀。
有關孔子的故事1
孔子困于陳國和蔡國之間,還斷絕了糧食,弟子們都餓得渾身無力,站不起來。但是孔子仍然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很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動搖,小人困厄就胡作非為了。”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講“飽暖思淫欲,饑寒生盜心”,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能不失所守,這就是一種修養(yǎng),就是一種高貴的心。
有關孔子的故事2
孔子登上東山感覺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俯覽天下,感覺天下也小了。孟子也曾講“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這都是說立志高遠,胸襟開闊,才能提升境界?鬃悠鹩诶弁,最終居高臨下,有著非凡的氣質(zhì)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蕓蕓眾生,故能擁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
有關孔子的故事3
子路有一次問孔子:“君子也有憂愁嗎?”孔子回答說:“沒有。君子追求道義,有終生的快樂,無一朝之憂。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憂慮之中。”仁者不憂,是一門大學問。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為里,承載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濟天下的人海闊天空,胸懷廣大。小人關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長久以往便“長戚戚”。
有關孔子的故事4
齊景公和晏嬰到魯國,景公問孔子:“過去秦國很小,位置偏僻,穆公為什么能稱霸呢?”孔子回答說:“秦國雖小,志向遠大,地方偏僻,行為端正,又能重用五張羊皮贖回百里奚。從此來看,稱王是可以的。”在這里,孔子解釋了秦國得以稱霸一方的原因。成就一番雄偉的事業(yè),有兩個因素必不可少:志向與人才。但凡有志于成功者,必當會在這兩個方面下功夫。
有關孔子的故事5
子貢去見孔子?鬃诱f:“我們的學說難道有錯誤的地方嗎?為什么我們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子貢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點標準呢?”孔子說:“優(yōu)秀的農(nóng)夫耕耘卻不能保證獲得好的收成,優(yōu)良的工匠擅長技藝卻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夠修明道業(yè),用法度來規(guī)范,用道統(tǒng)來治理,但不能保證你的學說會被世道所容……”人當盡人事而聽天命,居一求缺,當下不就是自得其樂嗎?今人普遍求全、求滿,古人卻懂得求殘、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乎?
有關孔子的故事6
孔子到宋國去,匡人派士兵圍住了他們。子路大怒,舉起戟來便要與匡人格斗?鬃又棺×怂,說道:“哪里有修治仁義而不原諒世俗之人的不良行為的呢?不研究詩書,不學習禮樂,這是我的過錯!若把宣揚先王美德、愛好古法作為一重罪責,那就不是我的罪過了,這大概就是命!子路,你來唱歌,我應和你。”唱完幾首歌之后,匡人竟自己卸甲而去。面對逆境,卻依舊可以矢志不移,堅持自己的人生追求,真可謂誠心至極了,這種感染力是能征服人的。待人需要真誠,對待自己的理想,更需要有一種正心誠意的心靈支撐。只有如此,方可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