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學設計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2.明確字詞意義有詞典義和聯想義的區(qū)別。
能力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借鑒吸收課文的寫法。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閱讀,寫作要“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
●教學重點
了解文章結構,確定中心論點,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學習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寫作中習慣性流弊。
●教學方法
1.指導學習,討論歸納,共同評析;
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內容,進行專題討論;
3.練習鞏固,提高寫作。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或多媒體設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掌握文章內容,理出作者觀點,結合練習題進行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今天,我們一同學習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一篇談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耙慕雷帧笔莻成語,它在平時的語言運用中是什么意思?
明確:指過分地斟酌字詞或死摳字眼,諷刺不必要地摳住字眼不放,不領會文章精神,或者當眾講話時炫耀自己的學識。
好!同學們的回答非常正確,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詞典中是如何解釋的。
投影或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漢語大詞典》中列有三個義項:
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
、壑^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
同學們,這三個義項,可以這么說,沒有一個褒揚的。那么,這個成語出自何處呢?元代無名氏寫的劇本《殺狗勸夫》的第四折,有這樣一句臺詞:“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這便是它的出處。無論是出處,還是詞典的解釋,這個詞都沒有褒揚的意思,而朱光潛先生卻把它作為文章的標題,大書特書。他是如何解釋這個詞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們細研課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義。
二、解題
投影或多媒體顯示作者情況: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一批文學家,稱為“桐城派”,其文章特點在于簡潔,朱光潛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學私塾中讀書,舊學功底很深。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有八個自然段,請同學們根據文意劃分一下層次。
明確:八個自然段,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除了最后一段是總結性的話語外,主體內容是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
四、研習課文
1.概括觀點,突破重點
讓學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見的同學推舉代表寫在準備好的膠片上用投影顯示或直接寫在黑板上。
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感情!保ǖ谌危
“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保ǖ谌危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最后一段)
教師不必急于下結論,可組織學生討論,達到最終的明確和統一。
參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頗易引起爭議,這是因為:一是本文結構與一般的議論文不同,它不是從觀點出發(fā),進行演繹論證,而是從個別到一般,然后再到個別;即從實例到論點,然后再展開證明;這樣它便不是開章明義,而是中間揭示主題,中心論點在第三段才出現。二是本文有的分論點,有的重要論據貌似分論點,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這樣的話,并且課后練習題第四題的設計(“從讀過的詩文中再舉一兩個例子說明這個論斷”)也很能迷惑一些淺嘗輒止的學生。三是學生的習慣思維,中心論點不是標題,或在開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進行這樣的討論,最好讓全班同學都來參與評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兩段從實例入手,引入論題→第三、四、五段以靜為例(《史記》李廣射虎)與動態(tài)例(賈島苦吟)初步論證中心論點→第六、七段以正面例(東坡詩句等)與反面例(“套板反應”現象),說明咬文嚼字之難,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總結。
2.欣賞品味,延伸提高
設計問題,組織討論,引導學生進行重點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這三個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樣?
明確:三個例子,三種類型,三層意思。例一說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論題。例二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從靜態(tài)入手論證中心論點。例三從動態(tài)入手,說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練、準確,既缺一不可,又不顯絲毫累贅。
(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如何明確的?
明確:文章三、四兩段可以看成一個句群,共有7句話,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論點,第②句岔開,稍帶一筆說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微展開,第④句承①③句說明原因,第⑤句進一步申說,第⑥句和第⑦句運用事例從反面證明。句句寫來,嚴謹縝密,無懈可擊,可見作為桐城派有深厚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潔謹嚴。
(3)我們提到第一個事例是引入文章論題,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論點,論題和論點有何區(qū)別?
明確:論題只是要論述的問題,它多用短語和非判斷句、非陳述句來表達,只是用來框定、指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觀點,必須用判斷句或陳述句明確表達,論點圍繞并點擊論題。
(4)投影或多媒體顯示以下觀點,讓學生自由評述。
“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參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視語言修養(yǎng),用一種粗枝大葉的態(tài)度對待語言文字,不注重對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連篇,語病百出。讀朱光潛的文章,會受到很大的觸動,原來語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東西,用這個字,還是用那個字,一句話這樣說,還是那樣說,竟有那么大講究。因此“一字不肯放松”,養(yǎng)成咬文嚼字、隨處留心玩索的習慣,一個人的語言修養(yǎng)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時很注意品味語言的人,讀了朱光潛的文章,也會感到自己的功夫還很欠缺,從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領悟到怎么品味語言才算到家。因此,課文對于人們提高語言修養(yǎng)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關系,語言是跟著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這個觀點抓住了語言的本質,抓住了推敲語言文字的本質,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徑。閱讀時,品味語言,要品味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作時,推敲文字,要從根本上調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務求透徹,情感務求凝練,這樣才能恰切地使用語言文字。
文學,也稱語言藝術,語言是文學作品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學研究、文學批判,往往對文學語言不夠重視,朱先生在文章結尾的諄諄教誨,對于作家的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對于整個文學事業(yè),其指導意義都是很大的,遵循這個教導,一個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藝術成就,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
以上內容并非標準答案,只是供教師參考,用于指導學生討論、分析、評價。
3.組織討論練習題一、二兩題。
提示:本課的練習題設計很有匠心。第一題考查概括能力,有利于把握全文內容。第二題讓學生對不同觀點進行比較辨析,利于培養(yǎng)辯證思維的能力,故選作課堂討論練習,這樣,既可對全文內容作一梳理,又可培養(yǎng)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和方法。
練習題第一題的完成,要指導學生不要搞單純的摘抄,要學會先“尋章摘句”,再組織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明確:①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關系,不同說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調整思想感情,思想務求透徹,情感務求凝練,文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诓煌淖盅郾憩F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現什么意境,推敲文字,實質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圩值碾y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想意義是游離的,偏于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于控制的。既可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蘊豐富,達到藝術的妙境。
④字的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應,襲用套話濫調,文學創(chuàng)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層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
練習第二題旨在通過比較,把握不同問題的不同實質,只要能比較,能夠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參考。
明確:朱光潛先生與馬南邨所論述的對象不盡相同:朱光潛兼顧閱讀、創(chuàng)作兩方面,馬南邨的觀點單指閱讀,如果說閱讀有時只須觀其大略而舍棄細枝末節(jié)的話,那創(chuàng)作就決不可粗枝大葉,須知煉字即煉意,即調整思想感情,最精確地表情達意!安磺笊踅狻薄坝^其大略”,這是粗讀,“咬文嚼字”“錙銖必較”這是細品。有的書只須粗讀,而且有時受種種條件(如時間)的限制,也只能粗讀。但粗讀并不意味著不把握要旨,還是要做到“會意”。有的書必須細讀,如文藝欣賞,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潛其中。再說,讀書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對咬文嚼字,多數認為“未曉處且放過”,不要死摳,待一段時間可以再細讀,因而,這兩種讀書方法和態(tài)度并不完全對立,讀書究竟取何法要視對象和條件而定。
五、課堂延伸練習
比較下列句子,哪句表現力更強些?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評價。除此之外,你還有什么獨到見解?
答案:
1.b(見課文)
2.b(a項有“套板反應”之嫌,b項文字虛寫卻恰到好處,使人產生聯想,更增美感)
3.a(a項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春意盎然的特點,更增動感,b項一般化,難以產生聯想義)
4.b(a項“嘴巴下”啰嗦,b項簡潔明了)
六、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討論、比較、賞析和品味,明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并對作家的觀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誨,在今后的閱讀和寫作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更要敢于創(chuàng)新。
七、布置作業(yè)
1.從自己的習作中任找一篇,也來個“咬文嚼字”。
2.鼓勵學生制作小卡片,對文中的事例、分析、觀點、結論進行整理,互相交流。
附:卡片示例:
事例:蘇東坡《惠山烹小龍團》中的兩句詩:“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分析: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之中,難處就在于含混中顯得豐富。
結論:點鐵成金。
觀點:文學的文字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重點賞析第七段,明確“套板反應的弊病,并通過自由發(fā)言,感悟本文
所給予的啟示,為在閱讀、寫作實踐中的借鑒做好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看兩段文字描寫:這是某年高考中兩位考生對一對孿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寫,你認為哪段寫得比較好?為什么?
投影或多媒體顯示:
1.這是一對孿生小姐妹,看樣子也就十歲左右,個子長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樣。兩個人都是蘋果臉兒,櫻桃嘴兒,濃黑的眉毛下鑲嵌著一雙烏黑的杏核兒眼,一笑兩個小酒窩,兩個人都扎著兩個羊角辮,辮上都扎著粉紅綢結……
2.兩個小姑娘個頭一般高,模樣差不多,都穿著粉紅色連衣裙,都扎著馬尾辮兒,辮上扎著紅綢蝴蝶結,跑起來就像一對蝴蝶追著兩朵鮮花飛。這是一對孿生小姐妹,不細看很難分清誰是姐姐誰是妹妹;一個眼睛雖大,卻顯得沉靜秀氣,一個大眼睛烏溜溜地左顧右盼,顯得更天真活潑……
討論明確:第二段文字較為生動,尤其是細節(jié)描寫“一對蝴蝶追著兩朵鮮花飛”,活靈活現,非常生動,說明作者觀察細致。同時,有關眼睛的描寫,同中有別,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雖然也文通字順,描寫也很細致,但有點“千人一面”之嫌,這種情況朱光潛先生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套板反應”。對這種現象朱光潛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讓我們來繼續(xù)學習《咬文嚼字》。
二、精讀品析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七段,回答下列問題。
學生齊聲朗讀。
提問:什么叫“套板反應”?朱光潛先生對這種現象是如何看的?
明確:在寫作中,一寫就先聯想到一些陳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們所說的“套板反應”。
朱先生非常反感這種做法,他說:“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套板反應’和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死敵”“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離不掉‘套板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態(tài)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
提問:為什么“套板反應”和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死敵?
明確:因為“套板反應”使人安于套語濫調,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而創(chuàng)造的動機則要求創(chuàng)新,套板反應與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不相容的。
提問: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韓愈的一句話,“惟陳言之務去”,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作者說“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明確:“惟陳言之務去”出自《答李翊書》,意思是:“一定要舍棄那些陳腐的思想和言辭”。惟陳言之務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應,在思想情感上和語言上創(chuàng)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提問:既然語言跟著思想走,思想情感應是主導的,為什么反過來說“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明確:語言與思想情感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形式與內容是相隨而變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導的,但是語言也影響思想情感。語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動人們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層去想。
提問:“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這個“作”字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就是運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就是匠心獨運的創(chuàng)作。
提問:著名畫家達·芬奇初學畫的時候,老師讓他畫雞蛋,可他畫了一陣子,就覺得沒意思,不畫了。他的老師告訴他,在不同的光線下,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都會有不同的結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達·芬奇聽了之后,按老師的話去做,鍛煉了自己的觀察能力,最終成為一名大畫家。著名的短篇小說藝術大師莫泊桑初學寫作的時候,他的老師福樓拜卻告誡他,每個事物的情狀的描寫,最準確的只有一個詞,在寫作中運用了這個詞,文章就最簡潔。同學們,你們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講的道理來解釋一下嗎?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講出道理即可。
參考分析:這兩個故事其實說明的都是觀察的重要性,只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爱嫷啊钡墓适赂嬖V我們觀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訴我們觀察要細致、詳備。這兩個故事都是和“套板反應”唱對臺戲的,都力求創(chuàng)新。只有通過多角度的觀察,才能發(fā)現一些別人所看不見的東西,畫出自己獨特的東西來。寫作上也要求觀察必須細致,力爭找到最恰切的詞語去表達,這樣,才能使讀者身臨其境,產生簡潔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問:同學們,我們通過討論分析,仔細品味,明白了在語言運用上要力戒“套板反應”“惟陳言之務去”,要努力創(chuàng)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請結合自己的寫作實踐,談談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提示: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要鼓勵學生敞開心扉,發(fā)表意見。
參考內容:要抓住作者的有關言論去闡發(fā)。例如:“‘惟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薄坝鍪乱钜粚尤ハ搿!薄安荒軕,不能粗心!薄拔膶W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語言的完美!睉寣W生明白,語言要新,關鍵是要從生活實際出發(fā),生活之樹是常青的,一棵樹上的葉子沒有兩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真正認識了事物的特點,語言也就新了!俺钜粚尤ハ搿本褪且J識事物的特點。
三、整體把握,獲得啟示
朱光潛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訴我們,“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標,“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精練與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謹嚴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勵,推陳翻新”,這是“咬文嚼字”必須下的功夫。這些內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諄諄教誨。我們學了之后,也深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們從中獲得哪些教益呢?請同學們敞開自己的心扉,或結合文章內容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啟示,或就自己的寫作實踐來說說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內容講得也是語言的賞析,我們就先從語言的品味來談起。
提示:組織學生討論,或小組進行,最后歸納,或自由交換意見,大膽陳述。形式視情況而定,在組織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尤其是這個題目范圍過寬,可設計一些問題,或限定一些內容,或循序漸進,可視情況而定。以下從四個方面提供參考。
1.可結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來談談咀嚼品味語言,一定要有謹嚴的態(tài)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語言大師,他要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經人提醒后才知道用“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這種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這說明郭老并未明白這種改法的道理。朱光潛先生糾正了他的說法,并且講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語言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們不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可見語言文字是個很微妙的東西,品味玩索語言是個很不簡單的事,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修養(yǎng)。要提高語言修養(yǎng),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學點語言知識。要知道語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細細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才行。
2.結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這個故事,已經早有定論,且“這段文字的因緣古今傳為美談”,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稱之為“推敲”。因為韓愈是大家,誰也不曾去懷疑。古今人們也都贊賞“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墒亲髡摺昂軕岩身n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么妥當”。并講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見,作者是不迷信,不盲從的,是富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獨立思考,才會有新的見解,這對于我們的寫作和學習都是很好的啟示。
3.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非常形象地描繪“狂人”能從字縫中讀出字來。品味語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么從那幾個事例中品出這一番大道理來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體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從“你這”的“這”,品出極端憎惡的驚嘆情味,品出了強烈的情感,從“視之,石也”四個字上,品出“發(fā)出錯誤而驚訝的意味”。特別是對“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啟發(fā)性,作者從“推”字想到門是掩的,由掩門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個和尚”。由一個和尚又想到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作者又聯系上句“鳥宿池邊樹”,提到“推”可以無聲,氣氛冷寂,才不至于驚動宿鳥。這樣做,自然是在告訴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語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討論,我們明白了品味語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語言是一項很不簡單的事,但同時也給我們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舉了很多事例,使一個很難理解的抽象問題,明白如話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非常佩服朱先生那嚴謹且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也深深嘆服朱先生淵博豐厚的知識。他那舉重若輕、流暢生動的講述,那運用材料信手拈來的說理,更是在寫作上給予了我們更豐富的啟示。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談談在材料的積累和使用上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明確:①材料的積累
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對朱先生的學問佩服得簡直是五體投地。其實,學問靠積累,朱先生有這么大的學問,自然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慢慢地積累所致。我們應該明白,做學問,沒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學問的基礎,即使像這篇簡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當的材料的,而朱先生運用起來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這和他平時的積累是分不開的。當然,一個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腦去記住所有的東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們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憑記憶寫出的,有的單憑記憶就恐怕不行,像《水滸傳》《紅樓夢》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碼有個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們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樣博聞強識,但可以養(yǎng)成做卡片、記筆記的習慣,即使是做個索引也行,這樣寫作起來,我們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趯懽h論文,光講道理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定的事例,“事實勝于雄辯”,這是誰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講得道理就不到位,舉了例子解說不到位,道理也講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們所學的這篇文章,例子舉了很多,而且每個例子都很典型。講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講得令人心悅誠服。選例、講例更是給我們以莫大的啟示。
四、課后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是在重點賞析的基礎上,討論了作者在品味語言和運用語言上給予我們的啟示。同時,我們也學到了作者勇于質疑的嚴謹治學的精神,這對于我們的寫作將會有重大的指導作用。認真讀書學習,學會品味賞析,“于無疑處生疑”,只有不斷地練習,我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才會真正地提高。
五、布置作業(yè)
1.自習時討論完成練習題三、四兩題。
2.選幾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寫作分析文章。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 分析評價課文.
2. 借鑒吸收其中精華.
3.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4. 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啟示.
教學重點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啟示.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學過程
預習點撥:
1. 研讀兩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篩選重點字詞,查閱工具書予以掌握.
課時目標:熟習課文,把握結構,分析評價課文觀點注意篩選重點語句,嘗試借鑒吸收其中精華一.
導入
誦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出示習題,進行檢測.學生完成.
1. 了解有關常識: 作者朱光潛,著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2. 從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詞加以解決:
正 音: 錙 銖 鏃 岑 牘 下乘 蘊藉 付梓
了解詞義: 咬文嚼字---- 推敲——— 蘊藉——— 學富五車——— 才高八斗———
點撥
1、解題:
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說的“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好”。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過分的斟酌詞句(多用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漢語大詞典》上列有三個義項(1)形容過分推敲詞句;(2)形容掉書或灰賣弄才學;(3)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
2、說說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本文除結語之外,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
三個例子,三種類型,三層意思。
例一說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例三說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
正面,是善用聯想意義,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一派套語濫調,全無新奇的意味。
出示習題,學生概括
分析:
1. 口頭歸納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兩句話)
2、分析結構,歸納要點
分析評價
1. 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觀點的語句并摘錄下來
2. 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3. 文章標題與觀點的關系是怎樣的,結合課文談談你對標題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關系的論述,再注意標題的基本義與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聯系個人的學習及寫作情況來談)
分析.借鑒
1. 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有哪些不同,他認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重于那個范疇,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導練
1. 研讀課文,結合個人平時學習及寫作情況,深入理解作者觀點。
2. 進一步從文中篩選出重點語句,加以理解 并借鑒吸收思考練習與歸納從“咬文嚼字”的角度對下面例子加以簡單分析,并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言對所要說明的道理加以概括
例一(1)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該句由原來的客觀判斷句成了主觀感受句,增強了感情色彩。
(2)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
因更復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改為: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
視之,石也。
說明的道理一: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不同說法有不同意味。
斟酌文字,就是調整思想感情,思想務求透徹,感情務求凝煉,文字運用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例二:“僧敲月下門”一句的推敲
說明的道理二:不同的文字表現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現什么意境。
例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和“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的比較。
說明的道理三:字的難處在于意義的確定與控制。
字的聯想意義是游離的,偏于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蘊豐富,達到藝術效果。
作業(yè)
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意。
2.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二、深人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三、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學論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藝隨筆,重點內容要放在對文意的理解及借鑒上,因此可以把教學安排為兩部分,先對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啟發(fā)學生改變“套板反應”的通病,從而在今后對語言的理解運用時自覺養(yǎng)成謹嚴的習慣。
二、對文意理解可以讓學生自己借助于注釋及工具書在上課之前充分預習,課上老師對個別難點做適當點撥。
三、如條件允許,利用計算機可把板書制作成多媒體演示文稿,以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四、知識應用能力訓練。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對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簡要評價
教學步驟
一、導人新課
一提到“咬文嚼字”這個詞,人們往往會覺得這是對有些人為了賣弄學問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糾纏的極大諷刺,很少會想到有什么積極意義。
的確,如果你查詞典,你會發(fā)現詞典上的三個解釋無一不含貶義。
而今天,當你讀過了朱光潛先生這篇《咬文嚼字》,你會發(fā)現,這個成語被賦予了一種新的含義,它對我們養(yǎng)成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作者介紹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香港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并獲博士學位,回國后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學學會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香港大學名譽教授等職。
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詩論》、《談文學》、《西方美學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光潛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試圖以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學術研究,成為美學界一個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還致力于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學史》成為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
三、感知課文內容,積累重點詞語
學生瀏覽課文,畫出下列詞語:
1.援例
2.錙銖必較
3.斟酌
4.鏃
詞藻
7.蘊藉
8.付梓
9.尺牘
10.陳言務去
請同學們借助工具書準確掌握上述詞語的音、形、義。
四、閱讀全文,理清整體思路
學生為各自然段標號,分組討論。
教師明確: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
共有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論論述。
第二部分,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語言要想跟著情感走,就要“惟陳言之務去”。
這一段共有兩個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論證“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礎上,指出只有“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美”。
五、研習作品
1.學生朗讀課文第一部分。
思考:課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間什么關系?
學生討淪。
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
第一段,第一個例子,體會“你這”與“你是”兩種句式的區(qū)別。
(學生討論,試組一些句子,逐個體會,再看課文中的論述。
)教師明確:從表面上看,兩個句子的區(qū)別只有一個字,但表達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說明文字與思想是有關系的。
另外,文章從一個例子引入正題,使得作者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第二段:又舉了《水滸傳》和《紅樓夢》里的例子,對“你這”句式進行進一步推敲(讓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明確:這一段從表面上看是在辨析“這”與“是”的區(qū)別,
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觀點作必要鋪墊。
步推。
第三、第四段,論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內涵,并以《史記》為例。
指出要重視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個層次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2.學生朗讀課文第二部分。
思考:課文笛二部分與第——部分之間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
第二:部分是在課文第一部分的基礎之上具體談作法。
第五段?舉“推敲”的例子論證“煉字”要注意思想情感。
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煉字”的難處在于字義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聯想意。
第七段,從反面論證聯想的誤區(qū)。
即所謂“套板反應”。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在講述“咬文嚼字”的內涵及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則主要淪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要避免哪些問題。
2.學生朗讀課文第三部分。
思考:課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強調的是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課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兩部分論證的基礎上,指出了閱讀與寫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一“達到藝術的美”,并進一步強調為了達到此目標應養(yǎng)成的習慣——“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
4.學生討論:
(可用計算機制作演示文檔,在屏幕上放映。)
本文的中心淪點是什么?
A.必須“惟陳言之務去”
B.推敲文字是為—廠語句通曉漂亮
C文學是艱苦的事
D.無淪閱讀或寫作,都必須有——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教師明確:答案應為D.C基未切入正題,B項不是本文要闡述的主要問題,A項是推敲文字的具體方法,只有D項是作者反復淪證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
六、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1.如何評價“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這種觀點?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作者在文中反復強調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系,是從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實質。
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徑,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咬文嚼字”應先從思想感情人手,以表達最恰當的思想感情為最終目的,再去進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
思考練習:(多媒體文稿演示)
對下面文字進行對比,體會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A.“敢于這樣做的人,肯定是個英雄!
D.“敢于這樣做的人,難道不是一個英雄嗎?可以肯定說是一個英雄,一個大大的英雄。
”——《內蒙訪古》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兩句話要說明的內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個一般陳述句。
B句則采用了反問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大大增強了感情色彩,增強了贊美的語氣。
2.如何評價“科學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義就越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這種觀點?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這段話是對文字在不同領域里具有不同特點的客觀評價。
科學領域的文字需要準確的,相對穩(wěn)定的意義框架,越明顯越好,越確實越好;而文學的語言則需要借助聯想,使文字具有活生生的特殊意義,越有特色越好,越鮮活越好。
當然,這需要閱讀和寫作的人都具有較深厚的文化積淀,否則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思考練習:(多媒體文稿演示)
對下面文字進行對比,體會科學文字與文學語言在表達上的不同。
A.銀杏,落葉喬木.雌雄異株,葉片扇形。
種子橢圓形,外面有橙黃色帶臭味的種皮,果仁可以吃,也可以人藥。
木材質密,可供雕刻用。
是我國的特產。
也叫公孫樹。
——《現代漢語詞典》
B.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葉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瑩潔,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為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為多少的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
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白楊雖有你的蔥籠而沒有你的莊重。
……當你那解脫了一切,你那槎椏的枝干挺撐在太空中的時候,你對于寒風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灑脫呀,恐怕自有佛法以來再也不曾產生過像你這樣的高僧。
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tài),但你也并不荒傖;你的美德像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隱遁。
我是怎樣的思念你呀,銀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國忘記吧。
這事情是有點危險的,我怕你一不高興,會從中國的地面上隱遁下去。
在中國的領空中會永遠聽不著你贊美生命的歡歌。
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
——郭沫若《銀杏》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作為詞典上的科學文字,A句的語言準確.精密,沒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在B段文字中,郭沫若筆下的銀音,已經不僅僅是銀杏本身了,它象征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象征·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這是只有文學作品才會具有的深廣內涵,也只有這樣的文字;廣稱得—L是文學的文字。
七、布置作業(yè)
1.讀課文.仔細體會作;旨的創(chuàng)作主張。
2.積累重點詞浯。
3.從學過的文字中,舉一兩個例子說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在對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借鑒吸收。
教學步驟
一、復習上一節(jié)課學過的知識內容。
二、檢查作業(yè)
完成情況;
試舉兩例說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觀點
(多媒體文稿演示)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一飛荷塘月色》
其中—個“瀉”字,既寫出了月光的清幽、
明凈,又與“流水”相配合,加強了流動感。
更重要的是。
襯托出了作者希望通過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擺脫內心苦悶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xù)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黠然至于泣下。
——《記念劉和珍君》
這句話中的“才”字如改為“就”“則”一類詞語,雖語意基本相同,但無法體現劉和珍的樂觀與堅強.魯迅先生在此文中.對烈士從始至終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時刻不忘用文字準確傳達這種思想感情。
二、探討本文可以吸收借鑒的觀點,并聯系實際做些練習。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
1.通過本文的學習,在今后閱讀和寫作的時候,養(yǎng)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
朱光潛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實論證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義,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對語言文字與思想情感之間的密切關系充分認識,從而對更能準確表情達意的“煉字”給予足夠重視。
朱光潛先生在他的《談作文》一文中曾經指出:“文章是可以練習的嗎?迷信天才的人
須依靠語言的渲染。
福樓拜對他的學生莫泊桑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
其他類似的卻很多。
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說的正是同樣的道理。
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學語言的運用上,都不能離開這一條:刻苦的追求和嚴格的選擇!
學生討論:從上面兩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啟發(fā)?作為一名中學生應如何學好浯言?
2.運用語言要力求創(chuàng)新。
朱光潛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惟陳言之務去’。
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遇事要朝深一層去想,“不能懶,不能粗心”,“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由于語言與思想情感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要想追求語言的新,首先要尋求思想的新,而要尋求思想的新,則要從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點,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寫出來的文字才能是新鮮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從新的角度探討——些舊的或有——定思維定式的話題,看能不能想出新意來。
3.學習作者為寫好文章勤于積累的精神。
我們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學到——些知識上的內容,還可以從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寫法上的啟示,讀過此文,我們在慨嘆朱光潛先生淵博學識的同時,也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即淵博的學識來源于哪兒,如何才能使自己也逐漸豐富起來,充實起來?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以勤補拙,堅持積累。
學生討論:文學語言積累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教師總結:文學語言積累的方法可以有記卡片、摘抄等方式。
四、布置作業(yè)
學習制作材料卡片,圍繞某一主題準備素材。
提示:可利用圖書館進行資料查詢,有條件者也可利用確定“關鍵詞”在網絡上進行搜索,按類下載資料。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4
【教學設計思想】《咬文嚼字》是一篇結構謹嚴、內涵豐富的文化隨筆。朱光潛先生旁征博引,講述了寫文章時應該煉字的道理。讀者從中既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又能隨著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蘊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鍛煉自己的質疑能力。本節(jié)課力求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味經典詩句,感受煉字的妙處。嘗試運用課文的觀點解決在文藝欣賞創(chuàng)作方面問題。
【教學內容分析】學習本課,引領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教師指導學生找出這些語句,綜合提煉作者的觀點。達到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的目的。調動學生已有的審美知識和經驗,理解文章的內容,并自覺運用本文的觀點進行鑒賞、修改、創(chuàng)作練習。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兑慕雷帧分械囊恍┱Z句可能失之偏頗,引導學生能夠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跳出來,對某些字句做出評價,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和質疑精神。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首次接觸文化隨筆,對文中豐富的詩句、成語、文化現象感到陌生,在閱讀上產生排斥感,進而也就不能深入鉆研課文。針對此種狀況,教師引領學生通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抓住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義,概括總結課文觀點。
能力目標:從作者的觀點中獲得啟示,品味煉字的妙處。 體會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張,并將其運用于修改和創(chuàng)作練習中。
德育目標:培養(yǎng)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 從課文中發(fā)現疑點,培育質疑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概括總結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品評詩句,體會作者觀點。 運用本課所學內容完成修改和創(chuàng)作練習。
【教育信息技術的使用】ppt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入
二、創(chuàng)設情境具體分析煉字煉意
1.話劇《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離開屈原,嬋娟斥責宋玉的戲。屈原的侍女嬋娟怒斥宋玉時有這么一句臺詞:“宋玉,我特別地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導,你是(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如果你是導演,你會選擇哪種說法,為什么?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這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2. 李廣夜獵時,見到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射箭,結果射中石頭,箭深深地插進石頭里面。李廣天亮時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進去了。下面描述李廣射虎的三段話,表達效果有何不同?A.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B.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C.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從中我們獲得怎樣的啟示?
3. 你更喜歡詩中第三句的哪一個版本,為什么?題李凝幽居賈島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這又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4.以上是三個咬文嚼字的實例。你對“咬文嚼字”有什么認識?
三、提煉觀點
1.作者對“咬文嚼字”有何種理解,其實質是什么?
2. 再一次選美大賽上,兩位選手即將登場。下面是主持人對她們的介紹,你更期待見到哪一位?A.這女子長得柳腰桃面,真是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 B.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閱讀第六、七兩段講了什么問題?兩個例子從什么角度闡明道理。
3.默讀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態(tài)度、方法、目標是什么?
四、運用
1.比較下列句子,哪句表現力更強些?為什么?A.紅杏枝頭春意濃 B.紅杏枝頭春意鬧
2. 欣賞唐代詩人齊己的《早梅》。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fā)望春臺。
為第四句填一個字。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5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語言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需要鑄造。本課作者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這些內容,對于學生的閱讀寫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既有理論上的點撥,又有示例上的闡述說明,同時不乏趣味性。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習語文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涉及表達交流運用諸方面。據平時了解,學生的閱讀面不是很廣,寫作上基本表達還行,流暢度上沒有太大問題。至于語言的推敲錘煉、表達技巧等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需要增強“咬文嚼字”的意識,需要培養(yǎng)一種謹嚴的精神。不管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都應對他們理論和實踐上的引導,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義,及其作者的解釋。
2、了解字詞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煉字也是錘煉思想感情。
3、提高速讀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對文章分析評價,借鑒其由表及里的藝術手法。培養(yǎng)正確運用語言的習慣,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文中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系,對應融合。
根據自己的經歷及認識評價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難點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據文章觀點及內容獲得閱讀和寫作上的啟示。
四、設計思路
1、教法構想
列舉古代一些煉字的例子引入課文,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觀點,重視討論解決問題,過程中應注意一步步引導。
為全面理解文意,設計對比閱讀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從不同
角度看問題。
2、學法指導
重視課前預習,理解文章基本觀點。課堂上學生集體討論,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在重難點方面作適當點撥。通過對比閱讀引導學生思考兩種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學實施
1、課前準備課文朗誦音頻、錄音放音機、、《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學過程(安排兩課時)
第二課時
。ㄒ唬毓嗜胄
1、作者朱光潛概況
2、重點字詞讀音釋義
3、文章的整體思路及論證方法
4、引入新課(分析討論文章內容,加深理解)
。ǘ├^續(xù)探討課文,解決重難點
1、朱光潛對“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結合《題李凝幽居》的意境,談談你的理解。
。ㄓ懻摵髱熆偨Y)作者的分析評論就是獨立思考,言之有據。他認為“敲”比“推”好,同學們也應有自己的看法。適合當時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恰當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
。1)從文段中歸納兩種意義的區(qū)別
。2)體會蘇軾“天上小團月”的妙處
。▽W生品味討論,師總結)用“小龍團”只能體現出其與眾不同或絕非凡品,而用“小團月”卻能很好地傳達出一種特殊的讓人心曠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兩者是不同的。同學們應認真體會這其中的妙處。
。3)小練習: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藍田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想。
B。字的聯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想甚至排斥聯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為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ˋ、C兩項不符合,曲解了東坡之意)
3、探討第七段,完成思考題。
。1)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套板反應”是指什么?為什么說它和創(chuàng)作的動機是“仇敵”?
。▽W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應”的示例,看它們有怎樣的共性。教師步步引導,再舉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啟發(fā)學生反省自己在寫作中有沒有同類現象,或者自己所看的報刊雜志類有沒有同樣的問題。)
“套板反應”本是文藝心理學上的術語,文中是指運用文字的聯想意義時,常常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人們也就安于這些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提到才高學深便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套板反應”使人安于套語濫調,沒有新奇的意味,從而束縛了語言的創(chuàng)新,也束縛了思想情感的鮮活表現,而創(chuàng)作的動機就是要創(chuàng)新,要追求新的內容,新的表達,它們可以說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說是“仇敵”。
。ㄗ⒁猓悍彩露疾皇墙^對的。寫作要創(chuàng)新,并不是全盤否定舊的東西,它強調的是不能安于套語濫調。比如一些典故成語等,有著豐厚的文化意蘊,適當地運用亦能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學生活動:舉例說明“套板反應”的危害。
。ㄈ⿵恼w上理解全文,并擴展。
1、主要觀點: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潛對咬文嚼字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
。ㄖ饕强偨Y全文,仍要先強調“咬文嚼字”的成語意義及本文意義。)
本文認為在閱讀和寫作中應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們要克服“套板反應”,運用文字時切實體會思想感情,運用準確的文字,不能用俗濫的語言表達俗濫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謹嚴的精神,文中通過許多例子說明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們在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3、學生活動:學習本文,你對咬文嚼字持什么態(tài)度?
。ㄩ_放性討論,完全可以見仁見智)
(四)對比閱讀理解: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與本文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zhí),不要咬文嚼字,并列出理由。該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結合課后習題的閱讀資料,先由學生說,師最后總結)
朱光潛與馬南邨的不同見解,緣于講的是不同的問題。朱光潛所說的咬文嚼字,是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說的是精讀,精讀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馬南邨說的是博覽群書應注意的一點,不要太精細和固執(zhí),是泛讀。這種方法的讀書,力求廣博,只求“觀其大略”,有所會意,積累多了,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他們說的是兩回事,都不失為有益的教誨,我們要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指導我們的實踐。
。ㄎ澹┱n堂延伸與課后作業(yè)
1、關注語文,咬文嚼字:
。1)比較不同表達的不同效果
這兩句話要說的內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陳述句,B句采用了反問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大大增強了感情色彩,增強了贊美的語氣。
。2)體會字的選用
句中“瀉”字,既寫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凈,又與“流水”相配合,加強了流動感,更重要的是,襯托出了作者希望通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擺脫內心苦惱的思想感情。
2、課外作業(yè)
。1)對《咬文嚼字》的內容進行“咬文嚼字”
(注重個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號中文字的運用
A。(忍)看朋輩成新鬼
B。紅杏枝頭春意(鬧)
C。云破月來花(弄)影
D。羌笛何須(怨)楊柳
板書設計:
不同句式
↗↘
文字關系著思想情感文字增減動文字即動情感
↗↘↗
不同字眼
善用→意蘊豐富
↘↗
文字的兩種意義:直指意義、聯想意義
↘
濫用→套板反應
設計體會:
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表達交流和寫作實踐中,能否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對此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能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教學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構想設計,本案采取的是啟發(fā)、探討式教學,重在學生參與,主動地協作解決問題,并要聯系自己的閱讀寫作實踐。
本設計第一課時重在整體感受文章內容,重點理解分析前三個事例。分析過程中注重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他們個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賈島“推敲”的事例。第二課時重在誤用字的聯想意義而產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應”,在教學中應循循善誘,設法引導學生的專心投入,去聯系自己的閱讀寫作實踐,真正意識到寫作應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從而推陳出新,不斷自勵,逐步趨于用字藝術的完美。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我覺得教師就應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課后進行反思,“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會不斷完善自己,提高教學水平,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終極目的。本設計重視學生的參與,體現出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認為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誘導學生方面應嘗試多種方法,靈活一些。
課堂教學就應有充分的師生互動,其實有很多東西學生是完全能解決的,只需要教師稍微一點,即點化式教學!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這話說得很好,我們做教師的就得充分意識到這點,及時恰當地給予指點,把教學這條路走好,把學生帶到光明而有價值的地方。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5篇】相關文章:
《咬文嚼字》讀后感02-17
咬文嚼字節(jié)選閱讀答案10-18
咬文嚼字為謹嚴--《咬文嚼字》精彩課堂實錄片斷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2-06
用咬文嚼字的方式學《咬文嚼字》(精彩課堂實錄片斷)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2-06
關于咬文嚼字的文學常識的簡介04-04
對《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閱讀--《咬文嚼字》精彩課堂實錄片斷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2-06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1-15
《望月》教學設計04-20
教學設計課件02-17
實用教學設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