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端午的鴨蛋》精品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端午的鴨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散文。這個單元是民俗單元,本單元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jié)日風俗的,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描繪街頭商販吆喝的,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
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淀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作者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家鄉(xiāng)江蘇高郵地區(qū)的端午風俗,并且通過家鄉(xiāng)特產──高郵咸蛋的精細介紹,表現(xiàn)了他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和對童年生活的懷想。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遺產。同時,民俗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學生較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現(xiàn)實中的中學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這些風俗的來龍去脈,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課文,就是喚起學生對生活、對家鄉(xiāng)、對自己民族的重新審視,并由此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中華民族的思想情操。
【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查找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對于作者汪曾祺,也許知道他,但對他的語言特點不是特別了解;對于傳統(tǒng)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夠透徹深入;對于自己的家鄉(xiāng),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現(xiàn)出一種漠然;對于自己的生活總是覺得寡然無味……總之,當代的中學生十分有必要進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對不知道的事物充滿好奇心,能夠理解和欣賞一般的文學作品,對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積累。同時,對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見解。因此,只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
【設計理念】
生活的內涵有多深,語文的內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寬。語文教學應當體現(xiàn)實踐性這一學科特點。同時語文學習又是個性化的體驗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閱讀文本,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教師和學生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尤其要很好地體現(xiàn)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和情感交流。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善于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習熱情;要巧于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還要客觀正確地對學生做出評價,要讓學生長有所進,短有所補。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流露出的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和對兒時生活的懷想,。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細節(jié)的習慣。
4、通過對傳統(tǒng)民俗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對民俗的理解。
【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查閱圖書、上網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關作者汪曾祺的資料,最好能閱讀幾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包括特產、地理風貌等。
自主合作小組:學生自由組合,形成學習小組,最好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各有所長,比如,誰打字速度快,誰查找資料快,誰的腦筋靈活,誰參與意識強等等。
教師根據(jù)內容要求,制作相關的資料庫和站,設計教學情境和導學策略,準備應對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鄉(xiāng)過端午有哪些習俗?他為什么偏偏要挑選鴨蛋來寫呢?端午的鴨蛋的述寫過程作者又帶有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欣賞汪曾祺筆下的風俗小品文《端午的鴨蛋》。
(教師邊講邊展示端午節(jié)標志性的圖片,如龍舟、粽子等,學生邊看邊聽,饒有興趣。)
二、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兩分鐘快速閱讀,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小組內解決。然后每組推薦一人朗讀一個自然節(jié),注意字音,盡量讀出語調、感情,其他同學劃出你喜歡的句子。(大屏幕顯示原文,配樂,標注相應的注音)
師:同學們讀完了課文,告訴我你對這篇文章的感覺?
文章出自誰的手筆?說說你喜歡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對于沈從文的介紹可以放在站上,課上可以略過不提)
(語言風格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應當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教師率先舉一個例子,如分析“曾經滄海難為水”文白夾雜,讓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與趣味。綜合學生們的發(fā)言,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語言藝術風格)
師生共同小結汪曾祺在本文的語言藝術風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shù)姆窖员憩F(xiàn)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同學們剛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實基本上已經把這三種追求體現(xiàn)出來了。
三、研討與探究
師:在作者的家鄉(xiāng)高郵,過端午有什么風俗?作者寫風俗,帶著什么樣的感情呢?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符,貼五毒,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懷念家鄉(xiāng)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師:“十二紅”里為什么會有鴨蛋呢?鴨蛋有什么特點?
生:鴨蛋黃是紅的。
蛋白柔嫩,蛋黃通紅,油多且細膩。
師:我們知道汪曾祺善于運用語言“造型”,在這部分內容中,你能找出一個例子嗎?(小組探究)
生:“吱──”
師:作者在介紹自己家鄉(xiāng)鴨蛋的名聲、特色時,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你能舉些例子嗎?
生:側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寫。
師:作者在寫這些內容時,你覺得他融入了什么樣的感情?
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與自豪。
師:鴨蛋除了吃,還能玩。文中提到了“鴨蛋絡子”,這是什么東西?有什么講究嗎?
生:(看書,簡要描述)
師:為什么作者對如何挑選鴨蛋這種很小的事情津津樂道呢?這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
生:關注生活中的細節(jié),對兒時生活的懷想。
師:可以說,這是“小事情,大態(tài)度”,一種對待平常生活的態(tài)度。在我們平淡的生活里,同樣有韻味有情致,只要你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樂趣的慧眼,生活就會充滿趣味。
四、拓展與體驗
師:我們知道了作者汪曾祺小時候是怎樣過端午的,你知道你的家鄉(xiāng)端午有哪些風俗嗎?你還知道有關端午的哪些知識?(上網看端午)然后告訴我,端午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暢所欲言)
師: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凝聚力的體現(xiàn),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上,對于這些節(jié)日,我們應該抱著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上網看新聞)
生:(學習小組討論)
師: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家鄉(xiāng)、對自己的民族沒有熱情;如果,我們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播放視頻)地活著,終有一天,我們的烙印會淡去,直至消失不見,那時的我們,“根”在何處呢?(讀名言,結束全篇)
【八年級下冊《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端午的鴨蛋的教學設計12-12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07-22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12-04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11-09
八年級語文下冊《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12-28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模板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