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乞巧》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jié)我們的教學經(jīng)驗,教學反思我們應(yīng)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乞巧》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下《乞巧》教學反思1
今天講第29課兩首古詩中的第一首《乞巧》,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一首古詩。 農(nóng)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學習這首詩,當讀到第一行“七夕今宵看碧宵,”詩中的兩個“宵”“霄”時,林文軒說:“這兩個字的意思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了!”“百事通”徐濟寬不待舉手不屑一顧地插嘴說到,“你看,兩個字的部首是不同的,一個是宀,一個是雨!
“那兩個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啊?”我趁機問。
幾只小手猶豫著舉起來。
“趙含章,你來告訴大家吧。”
“宵指的是晚上,霄指的是天空!壁w含章利利索索地說著。
不得不佩服,這些孩子的自學能力不斷提高。
當讀到第二行詩句“牽?椗珊訕。”時,趙俊豪高舉著手,“我知道。我知道!這個橋是喜鵲搭的橋!笨磥磉@孩子了解的不少,我微笑著說,“詩里沒說到喜鵲啊?怎么說是喜鵲搭的橋呢?”“老師,我從一本書上看到的,農(nóng)歷7月初7日,這天喜鵲都飛到天上搭鵲橋了,牽?椗o橋相會!
當讀到“穿盡紅絲幾萬條”時,“真的是幾萬條嗎?”我問孩子們。
“不是!”全班不約而同地喊起來。
“怎么理解幾萬條?”
“老師,這幾萬條是虛指的寫法。”知道的真不少。
“我們學過的古詩中還有哪些詩句是這樣的寫法?想一想?”嘩,一片小手舉起來。
“朱澤惠,請你說說!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朱澤惠慢悠悠的誦讀詩句。
“老師,我也想說。”急性子趙俊豪又不舉手站了起來!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學生們的積極表現(xiàn)讓我欣慰,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復(fù)習了舊知,也開闊了視野。
三年級語文下《乞巧》教學反思2
古詩,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意境深遠,再加上小學生閱歷和生活積累的局限,因此小學生學習古詩有一定的難度。古詩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條分縷析式的教學只會泯滅學生的學習興趣,破壞學習古詩的初衷。欣賞品讀張老師的《乞巧》教案(公開課),我覺得張老師在古詩教學上有所突破,值得我去學習。
一、關(guān)注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學要實現(xiàn)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zhuǎn)變。在這節(jié)課中自始至終充滿著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能學會的就不教,確實不能學會的也先學后教。例如,在學習之始,教師讓學生自己根據(jù)注解理解“乞巧”:讓學生嘗試朗讀,嘗試講詩意,在整體感知之后,讓學生提出自主學習時出現(xiàn)的問題,帶學生自己的問題進行學習。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滲透情感目標的引領(lǐng)。
錢正權(quán)老師特別強調(diào)了“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詞的意境”。引導(dǎo)學生誦讀,并讀出感情來。是古詩詞的一大難點。只有學生進入了詩詞提供給讀者的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才能進入古詩的意境,感動詩人所感動的,感受詩人所感受的。本課張教師巧妙的借畫面互動!镀蚯伞愤@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雖然沒有出示圖片,但張老師在教學中,安排了讓學生根據(jù)詩句想象畫面,配樂再現(xiàn)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初步了解乞巧節(jié)的民俗民風,感受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拓展課外學習領(lǐng)域。
本課大膽引進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guān)的課外學習資源,使得課堂更加充實豐滿。例如。在課堂中有機結(jié)合《牛郎織女》、《乞巧歌》、《秋夕》,進行資源的整合,提供更加寬泛的學習背景,有利于主題的理解和深化。
這是唐代詩人林杰的一首古詩,對于古詩的教學我一直比較的迷茫。這一節(jié)課我重視了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努力實現(xiàn)課內(nèi)向課外的延伸,拓寬語文的學習空間。課后我覺得,對于古詩的教學,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取向,“語文課程應(yīng)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在這次古詩教學中,我比較關(guān)注學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體驗,把詩讀正確流利以后,我讓學生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說出你是從哪句詩中想到的,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充分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詩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一,借吟誦互動!皶x百遍,其義自見”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課中吟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二,借畫面互動!镀蚯伞愤@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除了在課前加幾個晚班搜索到了讓我中意的圖片制作多媒體課件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jù)詩句想象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三,借想象互動。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最后請 學生大膽地向織女祈愿,啟發(fā)學生吟詩明志,用說來體會詩人的趣,體驗乞巧的民俗,學生自己借詩詠志,借想象抒情懷。不過我感到學生的誦讀還不夠到位;學生體會的詩中的意境不夠;自己對古詩詞的喜歡程度不夠,我想,怎樣挖掘詩的情感,才能讓學生真正讀出詩的神韻,關(guān)鍵要引導(dǎo)學生融情于詩中,才能有感而讀。
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chǎn)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fā)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于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這是我此堂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以后要更加努力之處。
【三年級語文下《乞巧》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1.《乞巧》教學課件
3.語文古詩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