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6-23 12:33:37 古籍 我要投稿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釋:

  1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王昭君.名嬙(qiáng)

  3去:離開.

  4紫臺:紫宮,宮廷.

  5朔漠:北方的沙漠.

  6。涸(jīng)

  7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翻譯: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

  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

  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美麗容顏?

  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賞析: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歷元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跡,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跡,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xiàn)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并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托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fā)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jù)《一統(tǒng)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逼涞刂,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shù)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fā)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這首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是一個有趣的對照。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評論家一些不同的議論。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币馑际沁@樣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diào)的。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chǎn)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币馑际钦f,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币才c這個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鼻皟删鋵懻丫,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從這兩句詩的構思和詞語說,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賦》里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钡,仔細地對照,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nèi)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闭f得很對。但是,有神的并不止這兩個字。讀者只看上句的紫臺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huán)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詩人用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xiàn)成的詞匯,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這句詩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huán)佩句承前第四句。畫圖句是說,由于漢元帝的昏庸,對后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布。省識,是略識之意。說元帝從圖畫里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環(huán)佩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里曾經(jīng)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边@里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jīng)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扒лd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边@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diào),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據(jù)漢代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睍x代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jīng)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diào)的塞外之曲,后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

  前面已經(jīng)反復說明,昭君的“怨恨”盡管也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xiāng)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鄉(xiāng)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這首詩的開頭兩句,胡震亨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只能用于“生長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長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適當,正是因為他只從哀嘆紅顏薄命之類的狹隘感情來理解昭君,沒有體會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吳瞻泰意識到杜甫要把昭君寫得“驚天動地”,楊倫體會到杜甫下筆“鄭重”的態(tài)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驚天動地”,何以值得“鄭重”的道理說透。昭君雖然是一個女子,但她身行萬里,青冢留千秋,心與祖國同在,名隨詩樂長存,詩人就是要用“群山萬壑赴荊門”這樣壯麗的詩句來鄭重地寫她。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國之情的。杜甫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xiāng)鞏義一帶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xiāng),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后來諸家,總不能及。”這個評語說出了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2

  山坡羊·北邙山懷古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

  把風云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在人生的最后時刻,回顧了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衰交替,伴隨著各個王朝的興亡交替,是無休無止的破壞,無數(sh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財富都化為灰燼,今天的贏家把輸家的一切付之一炬,那么誰能保證他不是明天的輸家呢?如此看來。這輸輸贏贏又有什么意義呢?

  注釋

  北邙山:中國名山中,北邙山怎么看都無出奇之處,然而,它又絕對名播于世。梳理中國文化的脈絡,北邙山是不能跳過的一站,在這片高不過300米的小丘陵上,竟有6個朝代、24位帝王長眠于此,東漢光武帝劉秀、陳朝后主陳叔寶、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劉禪、西晉司馬氏,甚至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王紛紛將這里作為靈魂最后的棲居之地。

  碑銘:指碑文和銘文。有韻的碑文,叫銘。語出《后漢書·翟酺傳》:“ 酺免后,遂起太學,更開拓房室,學者為酺立碑銘於學云!

  鑒賞

  起首便渲染出凄愴悲涼的氣氛。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們,生前把榮華富貴、風云慶會享受個夠,然而,死后也不過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萬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貴與否,死后的衰榮如何,又有什么意義呢?結句的"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語氣冷雋悲涼,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張養(yǎng)浩的懷古組曲,站在對人生的深刻透視、對歷史的大徹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視野開闊,氣勢蒼莽雄渾,感慨深沉悲壯,風格質樸古拙,展示了一個政治家的胸懷與氣魄。

  前兩句所言情景,與史書本傳所載的"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是完全吻合的。為百姓如此鞠躬盡瘁,贏得"滿城都道好官人"的贊譽,而詩人本人卻認為,為百姓應該更加盡心盡職。南呂·一枝花中的一首表達了這種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騰做菽粟,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直使千門萬戶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祿。眼覷著災傷教我沒是處,只落得雪滿頭顱。

  面對著眾多的災民,嚴重的旱情,政府的賑糧如杯水車薪,無濟于事。雖然他個人曾上奏天子,請行納粟補官之令,并帶頭拿出自己的財物作為救濟之用,但嚴重的災情又不是個人區(qū)區(qū)之力所能回轉的。在心焚如火的情況下,不免產(chǎn)生了"把野草翻騰做菽粟,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的幻想!对贰繁緜鬏d,張養(yǎng)浩"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于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每一念至,即撫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張養(yǎng)浩最終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為國為民的絕唱。

  張養(yǎng)浩曲子總的是立意高遠,感情深厚,氣勢雄渾,結構嚴謹。在這總的特色之下,每一類曲子又自有特色。寫景曲輕快自然,飄逸閑適如行云流水;懷古之作境界闊大,沉郁雄渾,能夠高度地概括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寫官場仕途之作深刻悲愴,揭示出官場的本質和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遠而感傷,將作者的一顆赤子之心捧獻在讀者面前。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3

  水仙子·懷古

  張可久〔元代〕

  秋風遠塞皂雕旗,明月高臺金鳳杯。紅妝肯為蒼生計,女妖嬈能有幾?兩蛾眉千古光輝:漢和番昭君去,越吞吳西子歸。戰(zhàn)馬空肥。

  譯文

  在蕭瑟秋風中王昭君跟著打皂雕旗的上到塞外去;明月高照時西施常常在姑蘇臺上端起金鳳杯侍候吳王。一個女子能為上民的利益著想,這樣的美女古往今來能有幾上?兩個美女的事跡千百年來都閃耀著光旗:漢元帝與匈奴和親時昭君出塞,越國攻滅吳國以后西施才回越國來。養(yǎng)肥了的戰(zhàn)馬也就無用了。

  注釋

  該散曲的曲牌名為水仙子,宮調(diào)為雙調(diào),亦入中呂、南呂。皂雕旗:繪有黑色大雕的旗,這是古代匈奴上用的一種旗幟。秋風遠塞皂雕旗:這句指昭君出塞和親。高臺:這里指姑蘇臺,在今江蘇吳縣西南姑蘇山上。金鳳杯:雕刻有鳳凰的金酒杯。明月高臺金鳳杯:該句指夫差很寵愛西施,時常和她在姑蘇臺上喝酒。紅妝:婦女的盛妝,借指美女。下面的“女妖嬈”、“蛾眉”也指美女。蒼生:百姓。番:舊時對西北各族的稱呼,這里指匈奴。和番:與匈奴上和親。越吞吳西子歸: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獻美女西施求和,后來吳終于被越所滅,西施也回到吳國。這句指此事?眨喊装椎。戰(zhàn)馬空肥:是說統(tǒng)治者依靠美色而衛(wèi)國,戰(zhàn)馬得以閑置而肥。

  賞析

  該首懷古曲高度贊美王昭君和西施。雖然她上都是被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的人物,但在客觀上卻對民族的和好和祖國的安全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翱蠟樯n生計”、“千古光輝”,是極有見地的評價。結尾說“帝馬空肥”者深刻諷刺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

  小令開首兩句,以十分簡潔、形象的語言點出了環(huán)境和事件。寫塞外旅騎,壯豪中頗多凄涼意味;寫靈巖歌舞,清冷間不乏嫵媚之處。細細品味,使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讀者的視聽感官似乎全被調(diào)動起來,深深為句中的意象所感動。第二層中間五句,前兩句問肯為蒼生著想,以救天下為己任的“紅妝”、“妖嬈”能有幾人,后三句答引出昭君和番、西施入?yún)堑墓适。昭君和西施的事跡婦地皆知,將兩人事跡同時容納在舞獅子的短短作品中,可見詩人構思文氣之奇兀了。作者先用“紅妝”言裝束之盛,繼用“妖嬈”描體態(tài)之媚,再用“蛾眉”贊容貌之麗,最后才點出昭君和西子的名字和她上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壯舉,并冠以“千古光輝”二字,至此,昭君和西子,既是絕世佳人,者是巾幗英雄的形象才完美地突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有奪目之艷麗,有凜然之浩氣,形象之完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第三層,最后一句“帝馬空肥”,是整首小令的點睛之筆,是對怯懦無能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猛烈抨擊,是對飽食終日,只會“山呼萬歲,舞蹈揚塵,道那聲誠惶誠恐”,而一旦國難當頭卻夭夭逃之的文臣武將上的尖刻嘲諷!暗垴R空肥”,封建帝王和那文臣武將,國禍臨門,都是不僅不思報國,反而“央及煞娘娘”,求助于裙釵,實在是昏庸已極,無能已極!暗垴R空肥”,一字千鈞,揭開了封建社會癰疽之所在,表現(xiàn)了作者無比的憤慨。

  五十字的小令,有摯著的贊美,有無情的鞭笞,傾注了詩人全部的愛和憎。雖曰懷古,焉能無有諷譏現(xiàn)實之意。

  張可久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yǎng)浩合為“二張”。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4

  丁洲懷古原文

  特統(tǒng)精兵御上游,笳吹先遁驚若鷗。

  揚州空把殘旗耀,贏得舟中罵不休。

  翻譯:

 、俣≈蓿杭炊〖抑蓿诮癜不浙~陵縣北,背靠十里長山,面對大江,地勢險要。

  ②“特統(tǒng)”句:據(jù)乾隆《銅陵縣志》和有關宋史,公元1275年(宋恭宗德祐元年)二月,元軍大將伯顏率領水陸大軍由池州順江而下,直抵南宋江浙一帶。南宋調(diào)集十余萬人馬,由太師賈似道統(tǒng)領抵抗。但宋將畏敵而戰(zhàn)事不利,又兼賈似道退縮逃跑,于是元軍乘機追殺,致使宋軍傷亡慘重。賈似道:其父為官狡貪,后依其姐為理宗妃而雞犬升天,生活腐敗,政治上勾心斗角,權傾朝野。

 、垠眨汉,這里指元軍的號角。驚若鷗:形容畏敵的宋軍。

 、堋皳P州”兩句:指宋軍敗后,賈似道至揚州登岸,搖旗招集殘兵,但江船里的士兵不聽,盡皆咒罵。贏得:落得、剩得。

  賞析:

  該詩寫詩人登上軍事要地丁家洲追思往昔,刻寫奸臣無能誤國,抒發(fā)了山河家國的情懷。

  詩歌說,當年太師賈似道統(tǒng)領十余萬人馬,抵抗南侵的元軍,煞有介事,而人們似乎也天真地抱持以強烈的希望。然而,驚若沙鷗、畏敵如虎的宋軍,一聽到元軍吹起的號角,即已潰不成軍,一潰再潰,直到揚州登岸。可是事情并沒有完,賈似道仍然故技重施,搖旗吶喊,招集殘兵。此情此景,還有多少人相信貪生怕死的奸臣還能拯家救國的道理,但見江船里,士兵的咒罵聲連成一片。到處彌漫著逃跑、退縮、內(nèi)訌與敗亡的氣息。結果一次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卻滑變成了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于是詩歌譏刺與冷嘲的意味,便流溢而出。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5

  秣陵懷古

  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樹晚蕭蕭。

  中原事業(yè)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

  賞析

  秣陵懷古,光看題目,似乎還是傳統(tǒng)詩詞中對六朝興亡的感慨吟詠?杉{蘭性德不然, 他圍繞明朝開國建都于金陵,后來統(tǒng)治全國,遷都北京,最終仍落得個覆滅的命運展開議論。

  詩的前兩句是借景抒情!吧缴暪布帕取保鼗醋怨欧比A地,這里江山險要,有虎踞龍盤之勢?墒侨缃衲暇╃娚降拿谰啊㈤L江的水聲都歸于寂靜,呈現(xiàn)一片凄涼的景象。詩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緒所及,卻是對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樹晚蕭蕭”的聯(lián)想,晚風吹過明皇陵,只有樹葉微微作響,兩者同樣都是一片蕭索的境況。 “中原事業(yè)如江左”,這句將全詩主旨直接揭開:曾經(jīng)統(tǒng)治全國的明朝政權,即所謂的“中原事業(yè)”,與歷史上偏安于長江下游以東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這些所謂的“江左”政權沒有什么區(qū)別。它們都是那樣腐朽黑暗,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歷史的覆轍。一個“如”字,將看似對立的“中原”與“江左”等同了起來。這就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芳草何須怨六朝”。以“芳草”來詠嘆六朝衰亡的詩詞從來就有很多,如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蓖醢彩豆鹬ο恪贰傲f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等皆是。納蘭性德感嘆人們何必總以芳草來感傷六朝的消亡,后來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見,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順應歷史發(fā)展的。

  整首詩的描寫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跨度很大,縱橫萬里,上下千年,虛實相映,寫景和議論相結合,寓興亡于山色夕陽、江濤草樹之中,以更廣闊的歷史視野來看待世事的滄桑變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懷古之作的舊框架。

  譯文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聲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樹木在晚風中蕭蕭作響。

  中原的事業(yè)與江左政權一樣腐朽,芳草何必為六朝的舊事而感傷呢?

  注釋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

  山色:鐘山的景色。江聲:長江的水聲。

  十三陵:明代十三個皇帝(從明成祖至崇禎帝)陵墓的總稱。蕭蕭:此處狀風聲。

  中原事業(yè):指遷都后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幾個政權。

  六朝: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

  創(chuàng)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納蘭性德作為御前侍衛(wèi)隨康熙帝離京南巡,十月至江寧(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貴族出身的納蘭性德觸景生情,從統(tǒng)治者的角度,寫出了這首懷古詩。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6

  滿江紅·蒜山懷古

  沽酒南徐,聽夜雨、江聲千尺。記當年、阿童東下,佛貍深入。白面書生成底用?蕭郎裙屐偏輕敵。笑風流北府好談兵,參軍客。

  人事改,寒云白。舊壘廢,神鴉集。盡沙沉浪洗,斷戈殘戟。落日樓船鳴鐵鎖,西風吹盡王侯宅。任黃蘆苦竹打寒潮,漁樵笛。

  翻譯

  我客居南徐買酒喝,耳聽夜雨瀟瀟,江中浪聲千尺高。想起當年王濬曾東下伐吳,還有深入南侵的拓跋燾。年輕識淺的白面書生有何用?蕭淵藻那樣的裙屐少年,偏偏又輕敵自傲?尚φ票备咧粣奂埳险劚,重用的不過是自命風流的幕僚。

  如今的京口人事已改,又被白色的寒云籠罩;舊時的營壘一片荒蕪,覓食的烏鴉聚集鳴噪。昔日的斷戈殘戟,都還沉在沙中被浪沖淘。夕陽余輝里只能聽到,樓船上鐵鎖的聲響;寒冷的西風吹拂下,舊時的王侯宅第一片荒煙蔓草。江邊的黃蘆苦竹任憑大潮拍打,那嗚嗚咽咽的水聲應和著漁父憔夫凄涼的笛子音調(diào)。

  注釋

  蒜山:一作算山,在江蘇丹徒西的長江口。

  南徐:南朝劉宋元嘉八年(431),以江南晉陵地為南徐州,治京口,歷齊、梁、陳,至隋開皇元年(581)廢。后世以南徐為鎮(zhèn)江的代稱。

  江聲千尺:意為夜雨瀟瀟、驚濤千尺,浪聲澎湃,氣勢豪放。

  阿童東下:阿童是指西晉時期將領王濬,其小字阿童。阿童東下出自此。指代清兵南下。

  佛貍深入:佛貍,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魏國皇帝拓跋燾,小字佛貍。佛貍深入這里指代清兵南下。裙屐,指修飾華美而無真才實學的年輕人。

  北府:指東晉時期京口。

  參軍客:指北府參軍劉牢之輩。晉秦(féi)水之戰(zhàn),晉方即以所謂百戰(zhàn)百勝的北府兵為主力。

  舊壘廢:指古代戰(zhàn)爭的痕跡已經(jīng)不多。

  神鴉:指佛貍祠里吃祭品的烏鴉群集!吧聒f集”,由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句化來,謂佛貍祠的祭品召來了群鴉,仍是言古今變遷!

  戟:古代兵器。青銅制,將矛、戈合成一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樓船,有疊層的大船、大戰(zhàn)船。

  黃蘆苦竹:黃蘆,秋天變黃之蘆葦?嘀,又名傘柄竹,其筍味苦。

  創(chuàng)作背景

  順治十年(1654)秋九月,吳偉業(yè)因清廷征召,被迫離鄉(xiāng)北上。背負著“二心之仆”的輿論壓力,其內(nèi)心飽含自怨自艾的沉痛。抵達鎮(zhèn)江之時,正逢天降雨雪,陰霾滿空,更使他愁懷難解。于是無限感喟涌上心頭,寫下這首詞。

  賞析

  這首詞,由于作者帶著悲壯激烈的心情來寫,所以很有氣魄,從一開始的景色描寫,到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敘述,寫得氣勢磅礴、感情豪放、情緒激蕩。下半片,寫世事巨大的變遷,滄海桑田,面貌全非。

  沽酒汀邊,一身孤零。夜雨傍沱,又兼濤聲,其勢磅礴!敖又坝洰斈辍币韵,連續(xù)用典,歷數(shù)風流人物、興亡舊事,直至上片收煞,一氣奔注,略無滯礙,托興高遠。作者描繪這些歷史事件,寫得深刻入微,如:“阿童東下”中用“東下”來形容晉王浚進軍的氣勢, “佛貍深入”中用“深入”來說明進軍的程度和梁武帝輕敵,用“蕭郎裙廄"來比喻他華而不實,最后被圍困而死!靶︼L流”句,說的是謝玄的北府兵曉勇善戰(zhàn),將領們亦好談兵法!靶Α弊治⒚,不能簡單理解成譏笑,而應當理解為:當年曉勇的北府兵以及好談兵的將領們?nèi)缃窈卧?此處“風流”有豪爽、粗獷的意思。上片多用典實,卻自然渾成,并不澀滯。但每個典故都是一個歷史事件,內(nèi)涵豐富。如:“阿童東下”,“佛貍深入”,它們各含一個具體,生動,場面壯闊,戰(zhàn)斗酷烈的故事。又如:“蕭郎裙屐偏輕敵’’,內(nèi)含了梁武帝被困的故事,指出了華而不實的少年貽誤國事。

  換頭轉人即景撫今!叭耸赂模瓢住本錁O言人世滄桑變幻,歷代興亡如白云須臾變蒼狗,都只是瞬息間的事。其中詞中風景描繪,起了很大的襯托作用。如:“聽夜雨、江聲千尺!秩纾骸奥淙諛谴Q鐵鎖,西風吹盡王侯宅!币月淙諝堈展艖(zhàn)場和西風吹進王侯家來顯示時代的變遷,且”西風吹盡王侯宅“,意同劉禹錫《烏衣巷》詩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言石頭城中東晉王侯的住宅如今也不復存在了。最后, ”任黃蘆、苦竹打寒潮,漁樵笛“"描繪昔日的戰(zhàn)場,已一片冷寂、空曠、殘敗的景象。只剩下讓后人憑吊的遺跡。寫黃蘆苦竹抽打著紅潮,是突出風,江風颯颯,不知漁夫還是樵子在吹著笛子,構成了凄苦幽怨的交響。全詞高曠沉郁,蒼茫無盡,確有東坡風致。

  作者其實是在影射明末清初的鎮(zhèn)江戰(zhàn)事鎮(zhèn)江的失陷與守將楊文驄的.書生意氣,驕傲輕敵脫不了干系。將大清軍用燈籠火把偽飾起來的空筏看作是滿載敵兵的戰(zhàn)船,正當楊文驄為發(fā)炮擊沉了清軍的空筏而沾沽自喜時,清軍主力已在大霧的籠罩下發(fā)動偷襲,楊文驄的狼狽與尷尬遂成為那場災難的終點……縱觀整個戰(zhàn)局,弘光朝的覆滅就是那些夸夸其談、志大才疏的風流名士們所制造的悲劇。 國亡了,家破了,西風吹盡王侯宅,光榮與尊嚴在一夜之間被連根拔起。

  此詞以蒜山附近為中心,將不同時代不同事件連綴一起,上下數(shù)百年,綜觀千古,語言精練而概括,一句一典,其景擴大,色彩黯淡。景中寓情,又因情選景,使詞具有情豪氣壯,悲激感人的特點,頗有蘇辛之風。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7

  浣溪沙·紅橋懷古和王阮亭韻

  無恙年年汴水流。一聲水調(diào)短亭秋。舊時明月照揚州。

  曾是長堤牽錦纜,綠楊清瘦至今愁。玉鉤斜路近迷樓。

  翻譯

  汴水依舊如隋時的樣子,年年東流。秋日的短亭傳來一首《水調(diào)》的歌聲。明月仿佛也是舊時的,靜靜地照耀著揚州城。

  想隋朝的時候這里曾是何等繁華侈靡,如今河岸楊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宮女的墓地還是靠近了歌舞之樓。

  注釋

  無恙:安好。

  汴水:古河名,隋煬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今水已湮廢,僅泗縣尚有汴水斷渠。

  水調(diào):曲調(diào)名,傳為隋場帝時,開汴渠成,遂作此。

  曾是句:長堤,指隋堤。

  玉鉤斜:隋代葬埋宮女的墓地。

  近:靠近。

  迷樓:樓名。故址在今揚州西北。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是為納蘭扈駕巡幸江南抵達揚州之時所作。時,納蘭性德三十歲。時隔二十余年,容若和王阮亭韻,乃步其一(北郭清溪一帶流)原玉。

  賞析

  納蘭此篇則明示之“懷古”,“懷古”之作是詩人詠懷的一種手法,無非是借用古人古事以抒情達意而已,可以說舉凡詩詞中的懷古之作都是詩人的詠懷之作。該篇亦是如此,作者借詠隋煬帝窮奢極欲,腐敗昏聵之故實,抒寫了自己的不勝今昔之慨。

  其一為王世禛首倡,描摹紅橋風物。謂其坐落于綠楊城郭,登橋四望,徘徊感嘆,亦當自迷。容若和之,曰為懷古。除了“舊時明月”,其所懷者,應當還包括長堤錦纜。前者乃自然物象,指明月照耀下的揚州;后者社會事相,指隋煬帝至汴京,錦帆過處,香聞十里場景!疤煜氯置髟乱梗譄o賴是揚州”(徐凝《憶揚州》)。汴水年年,水調(diào)聲聲。眼前物景似乎并無變化。上片布景,以“無恙”二字,說明一切。那么,當年經(jīng)過汴水,巡幸江都的帝御龍舟及蕭妃鳳舸,至今又如何呢?

  長堤上,清瘦綠楊,不是曾為牽系過錦帆的彩纜嗎?眼下所能見到的,盡為愁思籠罩。隋帝建造迷樓,已與宮女的玉鉤,一起埋葬。下片說情,以長堤錦纜與清瘦楊柳對舉,說明江上景物依舊,眼下人事全非,并以玉鉤、迷樓,對于當年的人和事,表示哀悼,為寄吊古之情。詞章因紅橋之名,哀樂交乘,與原作之徘徊感嘆,同一懷抱,可謂合作。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吳山越山山下水,總是凄涼意。江流今古愁,山雨興亡淚。沙鷗笑人閑未得。

  譯文

  群山腳下錢塘江水滾滾,綿延遠去的江水仿有說不盡的凄涼。江流滿載古今愁緒,山中的雨猶如為國家的衰亡流的淚。江面的沙鷗仿似在嘲笑世人碌碌不得閑。

  注釋

  吳山越山:吳山,在浙江杭州城南錢塘江北岸。越山,指浙江紹興以北錢塘江南岸的山。此指江浙一帶的山。

  江流今古愁:秦觀《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山雨興亡淚:意謂山中的雨猶如為國家的衰亡流的淚。興亡:復詞偏義,偏指“亡”。

  閑未得:即不得閑。

  賞析

  古人習以錢塘江北岸山稱吳山,南岸山稱越山,這是因為錢塘江曾為春秋時吳、越兩國國界的緣故。元曲家汪元亨即有“怕青山兩岸分吳越”(《醉太平·警世》)語。

  此曲起首即以吳山越山對舉,點出“山下水”即錢塘江的詠寫對象,而著一“總是凄涼意”的斷語。一個“總”字,將“吳”、“越”、“山”、“水”盡行包括,且含有不分時間、無一例外的意味,已為題面的“懷古”蓄勢。不直言“錢塘江水”而以“吳山越山山下水”的回互句式出之,也見出了錢塘江夾岸青山、山水縈回的態(tài)勢。三、四句以工整的對仗,分別從水、山的兩個角度寫足“凄涼意”。江為動景,亙古長流,故著重從時間上表現(xiàn)所謂的“今古愁”。山為靜物,也是歷史忠實、可靠的見證,故著重從性質表述,所謂“興亡淚”。以“雨”字作動詞,不僅使凝練的對句增添了新警的韻味,還表明了“淚”的眾多,也即是興亡的紛紜。作者不詳述懷古的內(nèi)容,而全以沉郁渾融的感想代表,顯示了在錢塘江浩渺山水中的蒼茫心緒。

  大處著筆,大言炎炎,一般都較難收束,本篇的結尾卻有舉重若輕之妙。“沙鷗”是錢塘江上的本地風光,又是閑逸自得和不存機心的象征!吧锄t笑人閑未得”,“閑”字可同“今古”、“興亡”對讀,說明盡管歷史活動不過是“凄涼意”的重復,但人們還是機心不泯、執(zhí)迷不悟,大至江山社稷,小至功名利祿,爭攘不已;又可與“今古愁”、“興亡淚”對勘,表現(xiàn)出作者對自己懷古傷昔舉動的自嘲。此外,從意象上說,“沙鷗笑人”,也正是江面凄涼景象的一種示現(xiàn)。作者對人世的百感交集,終究集聚到這一句上,自然就語重心長,足耐尋味了。

  這支小令懷古傷今,把深沉的興亡之感,融入到景物描寫中。國家興亡,朝代更迭,歷史變遷,物是人非,而山水如故。在千古不變的山山水水中,融入了深厚的歷史感,引發(fā)人的感慨和感傷。末句“沙鷗笑人閑未得”,用擬人手法,看似輕松詼諧,含義卻頗為豐富,別具深意。自然界的生物是那樣悠然自得,而人世間則充滿忙碌、競爭、勞頓,最終,一切的一切都將歸于歷史的陳跡。

  任昱

  任昱,字則明,四明(今浙江寧波市)人。與張可久、曹明善為同時代人,少時好狎游,一生不仕。所作散曲小令在歌妓中傳唱廣泛。其作品《閑居》有“結廬移石動云根,不受紅塵”、《隱居》有“不順俗,不妄圖,清高風度”等句,知其為足跡往來于蘇、杭的一位“布衣”。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9

  蟾宮曲·金陵懷古

  記當年六代豪夸,甚江令歸來,玉樹無花?商女歌聲,臺城暢望,淮水煙沙。問江左風流故家,但夕陽衰草寒鴉。隱映殘霞,寥落歸帆,嗚咽鳴笳。

  創(chuàng)作背景

  此曲當作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當時盧摯在江東道廉訪使任上。他來到金陵,登臺遠眺,眼見當年顯赫一時的王、謝歌臺,只剩下殘陽下衰草凄迷,寒鴉哀鳴。面對著那寥落歸帆,耳聽著那嗚咽胡笳,他感慨萬分,寫出了這支曲子。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記得六朝時的金陵,是多么顯耀豪華!為何江令歸來以后,竟?jié)M城衰敗無花?隔江猶聽亡國歌女的聲聲賣唱,臺城遠望秦淮河水的渺渺煙沙,問金陵舊時的豪門如今都在哪里?只見夕陽斜照下的一片枯草,飛來飛去的幾點寒鴉;殘霞掩映中的寥落歸帆,伴著嗚咽悲涼的胡笳。

  注釋

  雙調(diào):宮調(diào)名。十二宮調(diào)之一,雙調(diào)為元曲常用宮調(diào)。

  蟾宮曲:曲牌名,屬北曲雙調(diào)。小令兼用。又名“折桂令”“步蟾宮”“東風第一枝”。

  六代:指三國時的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它們都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城,歷史上合稱“六朝”。豪夸:競相夸耀奢侈豪華。

  江令:指江總,陳代文學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省蘭考縣東)人,仕梁、陳、隋三朝。陳時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然而他卻不理朝政,日與孔范等陪侍陳后主游宴后宮,制作艷詞,荒嬉無度,時號“狎客”。

  玉樹無花:即指由陳后主親自創(chuàng)作的曲子《玉樹后庭花》,它歷來被看作是亡國之音。

  商女:歌女。

  臺城:六朝時的禁城,三國時期為東吳后苑所在,遺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

  江左:即江東,今江蘇一帶,此專指金陵。風流故家:指六朝顯赫一時的王、謝家族。

  賞析

  這是一支小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懷古之作。全曲內(nèi)容共分三個層次。

  開頭三句為第一層,緬懷往昔。一般文人登臨懷古,都是觸景生情,面對江山發(fā)思古之幽情。這首小令一開始就將讀者引入千年前的歷史氛圍中:“記當年六代豪夸,甚江令歸來,玉樹無花?”在金陵建過都城的六個朝代,都競相夸耀自己奢侈豪華。這層曲的意思是,在這六朝競相夸耀奢侈豪華的金陵,當年陳朝的江總,回來后為什么再也聽不到《玉樹后庭花》的歌曲了呢?這就是說,六代的最后一個王朝,已是繁華銷歇,江河日下,并隱含有責備陳代君臣無度、誤國害民的弦外之音。

  接著三句為第二層,寫作者似仍沉浸在歷史的反思之中,耳邊仍縈繞著歌女們《玉樹后庭花》的靡靡之音。當?shù)巧吓_城縱情眺望之時,他眼前便展現(xiàn)出一片遼闊無垠的江淮原野。這就是:“商女歌聲,臺城暢望,淮水煙沙!币陨先浠脛⒂礤a《臺城》詩:“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最后五句是曲子的第三層,作者面對如畫的大好河山,生發(fā)無限感慨。這一層曲詞的意思是,試問當年世代相傳的大貴族世家哪里去了?只剩下夕陽、衰草、寒鴉,一派深秋的黃昏景象。在晚霞的映照下,大江之中,歸帆點點,凄涼寥落,胡笳嗚鳴,顯然已是元代蒙古人的天下!故國之思盡在不言中。這幾句寫得情景交融。

  綜觀這首詞,含蓄凝練,工麗精巧,引用典故也順應自然,顯示了盧摯散曲創(chuàng)作明白如話、生動清麗的藝術風格。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丁洲懷古

  清代:王緒

  特統(tǒng)精兵御上游,笳吹先遁驚若鷗。

  揚州空把殘旗耀,贏得舟中罵不休。

  譯文:

  特統(tǒng)精兵御上游,笳吹先遁驚若鷗。

  揚州空把殘旗耀,贏得舟中罵不休。

  注釋:

  特統(tǒng)精兵御上游,笳(ji。┐迪榷荩╠ùn)驚若鷗。

  笳:胡笳,這里指元軍的號角。驚若鷗:形容畏敵的宋軍。

  揚州空把殘旗耀,贏得舟中罵不休。

  贏得:落得、剩得。

  賞析:

  該詩寫詩人登上軍事要地丁家洲追思往昔,刻寫奸臣無能誤國,抒發(fā)了山河家國的情懷。

  詩歌說,當年太師賈似道統(tǒng)領十余萬人馬,抵抗南侵的元軍,煞有介事,而人們似乎也天真地抱持以強烈的希望。然而,驚若沙鷗、畏敵如虎的宋軍,一聽到元軍吹起的號角,即已潰不成軍,一潰再潰,直到揚州登岸?墒鞘虑椴]有完,賈似道仍然故技重施,搖旗吶喊,招集殘兵。此情此景,還有多少人相信貪生怕死的奸臣還能拯家救國的道理,但見江船里,士兵的咒罵聲連成一片。到處彌漫著逃跑、退縮、內(nèi)訌與敗亡的氣息。結果一次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卻滑變成了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于是詩歌譏刺與冷嘲的意味,便流溢而出。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11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

  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

  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

  夙晨裝吾駕,啟涂情己緬。

  鳥弄歡新節(jié),泠風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為罕人遠;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

  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nóng)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翻譯

  往日聽說南畝田,未曾躬耕甚遺憾。

  我常貧困似顏回,春耕豈能袖手觀?

  早晨備好我車馬,上路我情已馳遠。

  新春時節(jié)鳥歡鳴,和風不盡送親善。

  荒蕪小路覆寒草,人跡罕至地偏遠。

  所以古時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遷。

  此理愧對通達者,所保名節(jié)豈太淺?

  先師孔子留遺訓:“君子憂道不優(yōu)貧”。

  仰慕高論難企及,轉思立志長耕耘。

  農(nóng)忙時節(jié)心歡喜,笑顏勸勉農(nóng)耕人。

  遠風習習來平野,秀苗茁壯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勞作已使我開心。

  耕種之余有歇息,沒有行人來問津。

  日落之時相伴歸,取酒慰勞左右鄰。

  掩閉柴門自吟詩,姑且躬耕做農(nóng)民。

  注釋

  在昔:過去,往日。與下句“當年”義同。

  南畝:指農(nóng)田。

  未踐:沒去親自耕種過。

  屢空:食用常缺,指貧窮。

  既有人:指顏回。詩人用以自比像顏回一樣貧窮。

  春興:指春天開始耕種。

  興:始,作。

  夙晨:早晨。

  夙:早。

  裝吾駕:整理備好我的車馬。這里指準備農(nóng)耕的車馬和用具。

  啟涂:啟程,出發(fā)。涂通“途”。

  緬:遙遠的樣子。

  伶風:小風,和風。

  被荒蹊:覆蓋著荒蕪的小路。

  地為罕人遠:所至之地因為人跡罕至而顯得偏遠。

  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見的一位隱耕老人。

  植:同“置”,放置。

  杖:木杖。

  悠然:閑適的樣子。

  不復返:不再回到世俗社會。

  即理:就這種事理。指隱而耕。

  通識:識見通達高明的人。這里指孔子和子路。

  所保:指保全個人的名節(jié)。詎(jǜ巨):豈。

  淺:淺陋,低劣。

  先師:對孔子的尊稱。

  遺訓:留下的教誨。

  憂道不憂貧:君子只憂愁治國之道不得行,不憂愁自己生活的貧困。

  瞻望:仰望。

  邈:遙遠。

  逮:及。

  勤:勞。

  長勤:長期勞作。

  秉:手持。

  耒:犁柄,這里泛指農(nóng)具。

  時務:及時應做的事,指農(nóng)務。

  解顏:面呈笑容。

  勸:勉。

  疇:田畝。

  平疇:平曠的田野。

  交:通。

  苗:指麥苗,是“始春”的景象。

  懷新:指麥苗生意盎然。

  歲功:一年的農(nóng)業(yè)收獲。

  即事:指眼前的勞動和景物。

  行者:行人。

  津:渡口。

  行者問津:用長沮、桀溺的事。。

  相與:結伴。

  勞:慰勞。這兩句是說黃昏時和農(nóng)民結伴而歸,再提一壺酒漿去慰勞近鄰。

  聊:且。

  隴畝民:田野之人。

  鑒賞

  陶淵明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堪稱第一位田園詩人。他的《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是詩人用田園風光和懷古遐想所編織成的一幅圖畫。詩分兩首,表現(xiàn)則是同一題材和思想旨趣。

  第一首以“在昔聞南畝”起句,敘述了勞動經(jīng)過,描繪了自然界的美景,緬懷古圣先賢,贊頌他們躬耕田畝、潔身自守的高風亮節(jié)。他早就聽說過南畝,只恨自己沒有盡早趕來,過這俯身躬耕的日子。這里他提到《論語》里“屢空”的顏回。陶淵明不怕貧窮。這正是他用以反抗世俗的安貧樂道。他喜歡自給自足的農(nóng)耕生活。他從村落清新的晨曦里一路走出來,架好車馬,下地干活,他的胸中飽脹著自然的情懷。鳥聲婉轉,風中送來彌漫的花草清香,涼爽,和善,絕不寒冷。田地上的白雪潮水般褪去,荒草覆蓋了冬后大地的無數(shù)小徑。這偏遠的、人跡罕至的地方叫人驚喜。他可以在這里找到自由。不需要繁華、光榮和熱烈的事物,以及任何一個多余的人。他甚至覺得,汲汲于功名的人類是可笑的。他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選擇。陶淵明覺得隱居的道理應該為人生的通識感到慚愧。隱,還是不隱,一直是個問題。這個世界的通識就是,不隱,要入世,功成名就,出人頭地。陶淵明還不想歸隱,時候還沒到,但他的愧對只是暫時的不安。他終將心安理得地歸去。

  但是,作者卻意猶未盡,緊接著便以第二首的先師遺訓“憂道不憂貧”之不易實踐,夾敘了田間勞動的歡娛,聯(lián)想到古代隱士長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憂道之人的難得,最后以掩門長吟“聊作隴畝民”作結。陶淵明一向把孔子視為先師?鬃诱f過的“憂道不憂貧”,他記在心里。但他更喜歡這種“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的農(nóng)耕生活。陶淵明想成為長沮、桀溺那樣的隱士。他的內(nèi)心有掙扎,有焦慮,本想有所作為,世界卻使他望而卻步。他很失望,漸漸生出一顆叛逆之心,甘愿“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這將是他生命的歸宿。

  這兩首詩猶如一闋長調(diào)詞的上下片,內(nèi)容既緊相聯(lián)系,表現(xiàn)上又反復吟詠,回環(huán)跌宕,言深意遠。可整首詩又和諧一致,平淡自然,不假雕飾,真所謂渾然天成。仿佛詩人站在讀者的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既不假思慮,又不擇言詞,只是娓娓地將其所作、所感、所想,毫無保留地加以傾吐。這詩,不是作出來的,也不是吟出來的,而是從詩人肺腑中流瀉出來的。明人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一則說:“靖節(jié)詩句法天成而語意透徹,有似《孟子》一書。謂孟子全無意為文,不可;謂孟子為文,琢之使無痕跡,又豈足以知圣賢哉!以此論靖節(jié),尤易曉也。”再則說:“靖節(jié)詩直寫己懷,自然成文!比齽t說:“靖節(jié)詩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寫己懷,不事雕飾,故其語圓而氣足;有一等見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徹,故其語簡而意盡。”這些,都道出了陶詩的獨特的風格和高度的藝術成就。

  沖淡自然是一種文學風格,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學藝術境界。在這種境界里,我融于物,全忘我乃至無我;神與景接,神游于物而又神隨景遷。這種境界的極致是悠遠寧謐、一派天籟。因此,陶淵明的“鳥哢歡新節(jié),泠風送余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絕唱。不加雕飾卻又勝于雕飾,這是一種藝術的辯證法。不過,這中間確也有詩人的艱苦的藝術勞動在,那是一個棄絕雕飾,返璞歸真的藝術追求過程,沒有一番扎實的苦功是難以達到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境界的。

  這組詩寫田野的美景和親身耕耘的喜悅,也還由此抒發(fā)作者的緬懷。其遙想和贊美的是貧而好學、不事稼穡的顏回和安貧樂道的孔子,尤其是欽羨古代“耦而耕”的隱士荷蓧翁和長沮、桀溺。雖然,作者也表明顏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長沮、桀溺學習,似乎是樂于隱居田園的。不過,字里行間仍透露著對世道的關心和對清平盛世的向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詩的寫作時代,這一層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在寫這兩首詩后的兩年,作者還去做過八十多天的彭澤令,正是在這時,他才終于對那個黑暗污濁的社會徹底喪失了信心,并表示了最后的決絕,滿懷憤懣地“自免去職”、歸隱田園了。這是陶淵明式的抗爭。如果不深入體會這一點,而過多地苛責于他的逸隱,那就不但是輕易地否定了陶淵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實情況也不啻萬里了。

  有人認為,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所表現(xiàn)的詩意與襟懷現(xiàn)實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蛘哒f,借用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可以認為《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淵明站在“天地境界”對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時超越。這就是陶淵明選擇返歸田園過耕讀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氣與智慧的思想資源,也是陶淵明為人為詩何以超絕凡俗的根本原因。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組詩作于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春天。隆安五年(401年)冬,母喪返歸,自此退職。元興元年(402年),進占荊州的桓玄又進一步攻陷京師,稱太尉,總攬朝政。國事無望,使陶淵明堅定了躬耕自資的決心,并付諸實際行動。這兩首詩便是陶淵明親自參加春耕之后的作品。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歷經(jīng)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

  元嘉帝興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戰(zhàn)功封狼居胥,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shù)。四十三年過去了,如今瞭望長江北岸,還記得揚州戰(zhàn)火連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韻譯

  江山如畫、歷經(jīng)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東吳英雄孫權在此的定都處。昔日的舞榭歌臺、顯赫人物,都被風吹雨打化為土。斜陽照著草和樹,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們說,武帝劉裕曾在這個地方住。想當年,他騎戰(zhàn)馬披鐵甲,刀槍空中舞,氣吞萬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學黷(dú)武,效法漢將伐匈奴,沒能夠封山紀功狼居胥,卻要倉皇向南逃,時時回頭向北顧。我登上山亭望江北,還記得四十三年前的舊事一幕幕:烽火連天鏖(áo)戰(zhàn)苦,揚州一帶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顧?拓跋燾(tāo)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誰能派人來探問:廉頗將軍雖年老,還能吃飯嗎?

  注釋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蘇鎮(zhèn)江。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東吳大帝,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公元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后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zhèn)江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tǒng)帥。

  “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元嘉: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封狼居胥山而還。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內(nèi)。

  贏得:剩得,落得。

  烽火揚州路:指當年揚州路上,到處是金兵南侵的戰(zhàn)火烽煙。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為四十三年。

  佛(bì)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貍。公元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里,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并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

  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

  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

  賞析

  辛棄疾之詞,風格豪放,氣勢雄渾,境界開闊,已成為不刊之論,是學者所共識的,但論及最能代表其風格的作品時,眾人皆推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殊不妥。這首詞,雖有豪放之因素,但細究可發(fā)現(xiàn),此詞風格非“豪放”一詞所能全面概括。從整體上來看,此詞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揚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頓挫、悲壯蒼涼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筆,噴薄而出,力沉勢雄,顯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氣魄和無比寬廣的胸襟,也說明了作者寫詩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見大好江山淪落異族之手。這就為本詞定下了較高的格調(diào)。仲謀,即指三國時代吳國國主孫權,他繼承父兄基業(yè),西拒黃祖,北抗曹操,戰(zhàn)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遷都建康,稱霸江東,為世人公認的一代英雄豪杰。辛棄疾對孫權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詞作《南鄉(xiāng)子》中,他就以萬分欽佩的口吻贊揚孫權:“年少萬兜鍪,坐斷江東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钡缑鞔鷹钌魉裕骸皾L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江河不改,青山依舊,但歷史卻是風云變換、物是人非了。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奔呐茨铣挝涞蹌⒃,劉裕先祖隨晉室南渡,世居京口,當年北伐南在上半闋中,作者由京口這一歷史名城聯(lián)想到與京口有關的歷史英雄孫權與劉裕,以此順勢寫來,自然流暢,含蓄蘊藉,共蘊含了三層意思:一、表達了時光流逝、歲月不居給作者帶來的無限悵惘的感受:時間一如淘淘長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歷史英雄的豐功偉績,也卷走了風流人物的風采神韻,當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蕪的“尋常草樹”而已。二、由于世無英雄,奸臣當?shù),皇帝昏庸,致使曾?jīng)英雄輩出的錦繡江山痛落敵手,中原人民淪為異國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復故國的希望。此情此景,無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喪權辱國之痛。三、把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困頓與歷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對比,表達了對英雄們的追慕與緬懷,羨慕他們都能夠大展才華、建功立業(yè),而自己卻屢被貶謫,遭遇坎坷,抒發(fā)了自己懷才而不能施展、有壯志難以實現(xiàn)的無奈心境。悲涼之感、悵惘之情,溢于言表,為全篇奠定了沉郁蒼涼的情感基調(diào)。這三層意思,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感情飽滿而真摯,情緒熱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畫了一個憂國憂民、急于收復故地卻又屢遭排擠的愛國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時,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氣吞萬里之勢。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劉裕的居所,也淪落為毫不起眼的“斜陽草樹”與“尋常巷陌”,再也不復當年的輝煌與氣勢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薄霸巍睘樗挝牡蹌⒘x隆的年號。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謨北伐拓拔氏,由于準備不足,又貪功冒進,大敗而歸,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乘勝追至長江邊,揚言欲渡長江。宋文帝登樓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戰(zhàn)權臣韓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韓并未聽從辛棄疾的建議,倉促出戰(zhàn),直接導致了開禧二年的北伐敗績和開禧三年的宋金議和。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痹诖,作者將筆鋒從沉寂遠去的歷史拉向切近的自身,開始追憶住事,回顧自己一生。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開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這四十三年中,金國與宋朝戰(zhàn)事不斷,連年不絕。而作者雖一直極力主戰(zhàn),并為收復故國不畏艱難,戎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機會不來,于是心中自有一腔無從說起的悲憤。

  下三句中的“回首”應接上句,由回憶往昔轉入寫眼前實景。這里值得探討的是,佛貍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辛棄疾是用“佛貍”代指金主完顏亮。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fā)兵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如今“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年淪陷區(qū)的人民與異族統(tǒng)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烽煙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qū)的人民已經(jīng)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竟至于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以此正告南宋統(tǒng)治者,收復失土,刻不容緩,如果繼續(xù)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nèi)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xiāng)背井,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xiàn)。辛棄疾的憂慮不是空穴來風,果然韓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以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并非是辛棄疾的缺點,這首詞正體現(xiàn)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 ,辛棄疾當時已有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zhí)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佳作。

  賞析二

  辛棄疾調(diào)任鎮(zhèn)江知府以后,登臨北固亭,感嘆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江山千古,欲覓當年英雄而不得,起調(diào)不凡。開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見而聯(lián)想到兩位著名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對他們的英雄業(yè)績表示向往。接下來諷刺當朝用事者韓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劉義隆一樣草率,欲揮師北伐,令人憂慮。老之將至而朝廷不會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嘆息。其中“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寫北方已非宋朝國土的感慨,最為沉痛。

  詞的上片懷念孫權、劉裕。孫權割據(jù)東南,擊退曹軍;劉裕金戈鐵馬,戰(zhàn)功赫赫,收復失地。不僅表達了 對歷史人物的贊揚,也表達了對主戰(zhàn)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

  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草率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韓侂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魯莽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這種評價是中肯的。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楚江懷古三首

  唐馬戴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

  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云中君不降,竟夕自悲秋。

  驚鳥去無際,寒蛩鳴我傍。

  蘆洲生早霧,蘭隰下微霜。

  列宿分窮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裝。

  野風吹蕙帶,驟雨滴蘭橈。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陰霓侵晚景,海樹入回潮。

  欲折寒芳薦,明神詎可招。

  譯文

  霧露團團凝聚寒氣侵人,夕陽已落下楚地的山丘。

  猿在洞庭湖畔樹上啼叫,人乘木蘭舟在湖中泛游。

  明月從廣漠的湖上升起,兩岸青山夾著滔滔亂流。

  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見了?我竟通宵達旦獨自悲秋。

  注釋

  微陽:落日的殘照。楚丘:泛指湖南的山嶺。

  木蘭舟:船的美稱。典出《迷異記》:“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

  廣澤:指青草湖,周長二百六十五里,與洞庭湖相連,是古代云夢澤的遺跡。

  云中君:云神。屈原《九歌》有《云中君》篇,此處亦兼指屈原。

  竟夕:整個晚上。

  創(chuàng)作背景

  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59)初年,原在山西太原幕府掌書記的馬戴,因直言被貶為龍陽(今湖南省常德市)尉,從北方來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濱,觸景生情,追慕前賢,感懷身世,寫下《楚江懷古三首》。

  賞析

  三首詩中,其一既抒發(fā)了對忠君愛國但報國無門的屈原的愛慕、緬懷之情,又抒發(fā)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悲傷憂苦之情

  俞陛云在《詩境淺說》中說:“唐人五律,多高華雄厚之作,此詩以清微婉約出之,如仙人乘蓮葉輕舟,凌波而下也。”他以“清微婉約”四字標舉《楚江懷古三首》第一首詩的藝術風格,確實別具只眼。

  秋風遙落的薄暮時分,江上晚霧初生,楚山夕陽西下,露氣迷茫,寒意侵人。這種蕭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詩人悲涼落寞的情懷。斯時斯地,入耳的是洞庭湖邊樹叢中猿猴的哀啼,照眼的是江上飄流的木蘭舟。“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九歌·湘夫人》),“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涉江》),詩人泛游在湘江之上,對景懷人,屈原的歌聲仿佛在叩擊他的心弦!霸程涠赐洌嗽谀咎m舟”,這是晚唐詩中的名句,一句寫聽覺,一句寫視覺;一句寫物,一句寫己;上句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詩人傷秋懷遠之情并沒有直接說明,只是點染了一張淡彩的畫,氣象清遠,婉而不露,讓人思而得之。黃昏已盡,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從廣闊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蒼的山巒間夾瀉著汩汩而下的亂流!皬V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二句,描繪的雖是比較廣闊的景象,但它的情致與筆墨還是清微婉約的。同是用五律寫明月,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李白的“夢繞城邊月,心飛故國樓”(《太原早秋》),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都是所謂“高華雄厚”之作。而馬戴此聯(lián)的風調(diào)卻有明顯的不同,這一聯(lián)承上發(fā)展而來,是山水分設的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田同之《西圃詞說》),“廣澤生明月”的闊大和靜謐,曲曲反襯出詩人遠謫遐方的孤單離索;“蒼山夾亂流”的迷茫與紛擾,深深映照出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撩亂彷徨。夜已深沉,詩人尚未歸去,俯仰于天地之間,沉浮于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傳說和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楚江懷古三首》之三),云神無由得見,屈子也邈矣難尋,詩人自然更是感慨叢生了!霸浦芯灰,竟夕自悲秋”,點明題目中的“懷古”,而且以“竟夕”與“悲秋”在時間和節(jié)候上呼應開篇,使全詩在變化錯綜之中呈現(xiàn)出和諧完整之美,讓人尋繹不盡。

  從這首詩可以看到,清微婉約的風格,在內(nèi)容上是由感情的細膩低回所決定的,在藝術表現(xiàn)上則是清超而不質實,深微而不粗放,詞華淡遠而不艷抹濃妝,含蓄蘊藉而不直露奔迸。馬戴的這首詩,可說是晚唐詩歌園地里一枝具有獨特芬芳和色彩的素馨花。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陸。

  林澤窅芊綿,山川郁重復。

  王公資設險,名都拒江隩。

  方城次北門,溟海窮南服。

  長策挫吳豕,雄圖競周鹿。

  萬乘重沮漳,九鼎輕伊谷。

  大蒐云夢掩,壯觀章華筑。

  人世更盛衰,吉兇良倚伏。

  遽見鄰交斷,仍睹賢臣逐。

  南風忽不盡,西師日侵蹙。

  運圮屬馳驅,時屯恣敲撲。

  莫救夷陵火,無復秦庭哭。

  鄢郢遂丘墟,風塵俄慘黷。

  狐兔時游戲,霜露日沾沐。

  釣者故池平,神臺塵宇覆。

  陣云埋夏首,窮陰慘荒谷。

  悵矣舟壑遷,悲哉年祀倏。

  雖異三春望,終傷千里目。

  注釋:

 。1)客心:游客的心情,作者自謂;暮序:一年之末,指暮冬。

 。2)登墉:登上郢城故城墻;墉,壘土為墻,此處指郢城墻;瞰平陸:瞰,從高處往低看,即俯視;平陸:平野。

  (3)林澤:山林與水澤:窅:沉遠貌;芊綿:草木茂密繁盛的樣子。

 。4)郁重復:郁:結;重復:山重水復,此指山川縱橫交錯。

  (5)資:依靠,憑借;設險:設防。

 。6)名都:郢城;拒:抗,此處可作鎮(zhèn)守解;江隩:水流彎曲處。

  (7)方城:春秋時楚國北面的長城,古為中國九塞之一。《左傳》:“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次:邁,連接。

  (8)溟海:本為神話中的海,此泛指楚國南邊的深海;窮南服:楚國疆域一直到達了當時中國極南的地區(qū)。

 。9)挫吳豕:這是罵吳國的話,語出《左傳》:伍員率吳兵滅楚,入郢,大將申包胥乞秦師楚,七日哭于秦庭,說:“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

  (10)競周鹿:競鹿,逐鹿,喻爭奪天下。

  (11)萬乘:《孟子·梁惠王》:“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注:萬乘,謂天子也;千乘,諸侯也。”這里指楚王。沮漳:沮水與漳水。

 。12)九鼎:指東周,時其首都在洛水之陽。伊谷:伊水與谷水。

 。13)大蒐:古春獵為蒐,天子出獵于春日為大蒐。云夢掩:楚國為古云夢七澤之地。這里指楚王出獵時聲勢浩大,旌旗蔽日,人馬蓋地。

  (14)章華:即章華臺,為楚王所筑!蹲髠鳌ふ压吣辍罚骸俺映烧氯A之臺,愿與諸侯落之”。

 。15)更:替換。

 。16)吉兇良倚伏:《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指福禍相因而互倚。

  (17)遽:急速,忽忙地。

 。18)賢臣逐:指屈原兩次被楚王放逐。

 。19)南風:指楚國。楚國地處南方。

  (20)西師:指秦國。秦國地處西方。日侵蹙:(秦)因侵略迫使(楚)國土日漸縮小。蹙:收縮。

 。21)運圮:國運衰敗。屬馳驅:不斷地輾轉遷移。

  (22)時屯:時事艱難。恣敲撲:恣,恣意、任意。敲撲,撻伐凌辱。

 。23)夷陵火:夷陵,今宜昌,楚先王的陵墓在此地。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火燒夷陵。

  (24)秦庭哭:語出《左傳》(見前文注9)。

 。25)鄢郢:故址即今宜城南境內(nèi)!对涂たh圖志》卷二十一:“故宜城,在縣南九里。本楚鄢縣,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引蠻水灌鄢城,扙之,遂取鄢。”郢為楚都城。丘墟:廢墟。

 。26)俄:一會兒,很快。慘黷:昏暗貌。

 。27)狐兔時游戲:狐貍與兔子時常出沒在郢城的廢墟上。

 。28)沾沐:侵蝕。

 。29)釣渚:楚莊王所筑的諸侯臺,在紀南城東不遠處。下句“神臺”同。

  (30)陣云埋夏首:陣云,濃云;夏首,夏水的上游!稘h書·地理志》:“夏水,首受江”,夏水在今江陵縣境。

 。31)舟壑遷:意謂滄海桑田,山水已非昔貌。

 。32)年祀倏:指對楚先王的歲時祭祀,如今已倏然不復舉行了。

  翻譯:

  賞析:

  《郢城懷古》是李百藥傳世作品中最優(yōu)秀的詩篇之一。郢是戰(zhàn)國時楚國的京城。這首詩充滿了歷史典故,有點冗長乏味。作者在詩中緊密追隨鮑照《蕪城賦》的結構,不過鮑照將衰敗與繁榮時期的驕奢相聯(lián)系,李百藥卻更關心不可避免的盛衰模式:“運圮屬馳驅,時屯恣敲樸”。這是抽象觀念、引喻及命運決戰(zhàn)幻象的有力結合。對聯(lián)的第二句用《易經(jīng)》的卦名“屯”(“始難”)來解釋郢城的衰敗。楚國是被秦國擊敗的,“敲樸”一語出自賈誼一篇論秦專制的著名文章。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山坡羊·長安懷古原文

  作者:趙善慶

  驪山橫岫,渭河環(huán)秀,山河百二還如舊。

  狐兔悲,草木秋;秦宮隋苑徒遺臭,唐闕漢陵何處有?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山坡羊·長安懷古注釋

 、佟绑P山”二句:驪山峰巒橫亙;渭河環(huán)流,一片秀麗。岫(xiù):峰巒。

 、凇吧胶印本洌弘U要的山川形勢依然未改!妒酚洝じ咦姹炯o》:“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邸昂谩倍洌汉脗模菽颈,都在哀嘆長安的荒涼。

 、堋扒貙m”句:秦始皇的離宮,隋煬帝的上林苑,徒然遺下臭名。

  山坡羊·長安懷古賞析

  《長安懷古》為詠史之作!绑P山橫岫,渭河環(huán)秀,山河百二還如舊”,作者居高臨下地鳥瞰了長安的險要形勢和壯麗風光。緊接著,又用激昂的帶議論性的語言揭示出:秦始皇、隋煬帝這些暴君役使人民修建起來的離宮、上林苑,早已不復存在,只是留下一個罵名;漢陵唐宮闕又在哪里?留下的豈不就是衰敗的草木和哀哀狐兔嗎?最后以“山,空自愁;河,空自流”八字作結。整曲寫得含蓄朦朧。

【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金陵懷古》原文及翻譯賞析03-03

《金陵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11-28

姑蘇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

金陵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09-27

峴山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01-22

蟾宮曲·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02-14

《蟾宮曲·懷古》原文及翻譯賞析02-18

蟾宮曲·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12-12

《金陵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9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