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舊唐書·高適傳原文及譯文賞析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為文言文的理解而發(fā)愁?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舊唐書·高適傳原文及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適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給。其性傲于權貴,窺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詩什,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喜為好詩者稱誦。宋州刺史張九皋深奇之,薦舉有道科。時右相李林甫擅權,薄于文雅,唯以舉子待之,適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節(jié)度哥舒翰見而異之,表為左驍衛(wèi)兵曹,充翰府掌書記,從翰入朝,盛稱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會祿山之亂,征于翰討祿山,拜適左拾遺兼監(jiān)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陽。及翰兵敗,適自駱谷西馳,謁見玄宗,因陳敗亡之勢曰:“監(jiān)軍李大宜不恤軍卒,食倉米飯且猶不足,欲其勇戰(zhàn),安可得乎?且南陽之帥各皆持節(jié),寧有是,戰(zhàn)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蠆毒,未足為恥也。”玄宗深納之,后祿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尋遷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東,欲據(jù)揚州。初,上皇以諸王分鎮(zhèn),適切諫不可。及是永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以適兼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平江淮之亂。兵罷,宰相李輔國惡適敢言,短于上前,乃左遷太子少詹事。
未幾,蜀中亂,出為蜀州刺史,劍南自玄宗還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節(jié)度,吏制繁冗,百姓勞敝,適論之曰:“蜀地位在邈遠,垂于險絕,以國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勢。奈何以險阻彈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納。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東川節(jié)度使李奐,適率州兵從西川節(jié)度使崔光遠攻于璋,斬之。代宗即位,感其洞明,以黃門侍郎嚴武代之還,用為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h侯,食邑七百戶。適止輕車詣任,食邑皆封還。永泰元年正月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ü(jié)選自《舊唐書·高適傳》)
1.對文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薄于文雅 。浩冉拷
B.監(jiān)軍李大宜不恤軍務恤:體恤
C.西幸蜀中,避其蠆毒幸:帝王到某地
D.適止輕車詣任詣:前往
2.下列句子中,與“其性傲于權貴”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圣人不凝滯于物
B.當其欣于所遇
C.籍獨不愧于心乎?
D. 春水碧于天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高適小時候家境貧寒,在梁、宋一帶客居,靠乞討來滿足自己的生活,后被刺史張九皋推薦參加科考,但當時宰相李林甫不重視文才,高適憤然離開。
B.安祿山反叛時,高適被哥舒翰征辟做左拾遺兼監(jiān)察御史,于是他輔佐哥舒翰守衛(wèi)南陽,在哥舒翰兵敗后謁見玄宗陳述兵敗原因,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見。
C.皇帝讓各個皇子分被鎮(zhèn)守地方,高適曾極力勸阻,但未被采納,后來永王李璘起兵造反,肅宗召其商量,采納了他的意見并讓他領兵平定叛亂。
D.高適做蜀州刺史時,對玄宗時代就設置多個節(jié)度史的現(xiàn)象表示反對,認為這既讓蜀地的官吏大增,使蜀地百姓勞累,又給中央政權帶來危害。
4.把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及冠始留意詩什,以氣質自高。 (3分)
(2)宰相李輔國惡適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4分)
。3)感其洞明,以黃門侍郎嚴武代之還,用為刑部侍郎。(3分)
參考答案:
1.(3分)A(。狠p視。)
2.(3分)B(B,對,同例句;A,被;C,在;D,比。)
3.(3分)D(原句找不到“又給中央政權帶來危害”的內容。)
4.(1)等到二十歲時(高適)才關注詩歌,憑借氣質自我欣賞。(3分,及冠、以、自高各1分)
(2)宰相李輔國憎恨高適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于是(高適)被貶官為太子少詹事。(4分,惡、短、介賓短語、左授各1分)
。3)(代宗)感念他洞察事物十分準確,用黃門侍郎嚴武代替他讓他回京,任用他擔任刑部侍郎的官職(3分,感、洞明、句意各1分)
參考譯文:
高適,是渤?ど偪h人。小時候家里貧困,客居梁、宋,以乞討為生。他性格對權貴十分傲氣,觀察事物有先見之明。等到二十歲時才關注詩歌,憑借氣質自我欣賞,每吟誦一篇,喜歡被愛好詩歌的人傳誦。宋州刺史張九皋對他的才能十分驚奇,推薦他到有道科。當時右丞相李林輔獨攬大權,對文辭十分輕視,只用對待舉子的禮節(jié)對待他,高適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節(jié)度史哥舒翰見了他覺得他很與眾不同,于是上表推薦他做左驍衛(wèi)兵曹,充當自己府上的掌書記,跟著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極力稱贊他,不久高適又離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祿山叛亂,高適被哥舒翰征召去討伐祿山,拜高適做左拾遺兼監(jiān)察御史,仍舊輔佐哥舒翰守南陽。等到哥舒翰兵敗,高適從駱谷向西奔馳,謁見玄宗,于是陳述哥舒翰兵敗的原因說:“監(jiān)軍李大宜不關心軍卒,軍卒吃糧倉的米飯尚且還不夠,想讓他們奮勇征戰(zhàn),怎么可能?況且南陽的各路首領都各持權力,難道像這樣打仗能取得勝利嗎?陛下趁此機會向西遷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恥之事!毙谕耆邮芰怂囊庖。后來安祿山的兵災果然沒有觸及到蜀中。玄宗嘉獎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在江東起兵,想要占據(jù)揚州。當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適強烈勸諫,認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亂,肅宗聽到他的意見很有道理,于是召見他謀劃這件事。高適趁機陳述江東利害,稱永王必敗。肅宗認為他的回答很與眾不同,讓高適兼任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平定江淮叛亂。平叛后,宰相李輔國憎恨高適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于是被貶為太子少詹事。
不久,蜀中動亂,他出京做蜀州刺史,劍南自從玄宗還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節(jié)度,吏制繁冗,百姓疲敝,高適論及這種情況時說:“蜀地位置偏遠,靠近險要之地,從國家角度說,不可以用它來遏制敵人的勢力,為什么要用很險要的彈丸小地,使整個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擾呢?”最終他的奏疏未被采納。后來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東川節(jié)度使李奐,高適率領本州兵馬跟從西川節(jié)度使崔光遠攻打于璋,并斬殺他。唐代宗即位以后,感念他洞察事物十分準確,用黃門侍郎嚴武代替他讓他回京,用他擔任刑部侍郎,后轉做散騎常侍,加封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h侯,封給食邑七百戶。高適只乘坐一輛馬車到任,食邑都封存歸還。永泰元年正月卒,贈禮部尚書,謚號曰忠。
作品簡介
唐朝歷代都修有實錄。自唐初以來便在實錄基礎上撰寫國史,以吳兢、韋述所撰最為有名。吳兢撰成《唐書》六十五卷(一說九十八卷),韋述又補遺續(xù)缺,撰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續(xù)作。但武宗實錄不全,以后歷朝實錄沒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兩代都曾下令廣泛征集唐史資料。
后晉時,賈緯以所搜集的遺文和故舊傳說等,編為《唐年補錄》六十五卷。后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jiān)修。他挑選文士,擬訂了完整而龐大的搜集資料和編寫工作的計劃,寫作是在唐國史的基礎上,利用當時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綴補而成。趙瑩即從兩個方面著手組織編纂。
其一、根據(jù)史館所缺史料,奏請下詔購求唐武宗會昌元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撰述得傳記及中書銀臺事、史館日歷、制詔冊書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許詣闕進納。如年月稍多,記錄詳備,請?zhí)匦泻啺,不限資序”。
其二、與張昭遠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計劃,并提出若干具體措施:司天臺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祐元年,“為轉年長歷一道,以憑編述諸帝本紀”;文武兩班及藩侯郡牧,各敘累代官婚、名諱、行業(yè)、功勛狀一本,如有家譜、家牒,亦仰送官,“以憑纂敘列傳”;太常禮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臺、御史臺、兵部職方、秘書省等部門“備錄”、“條列”各相關材料,以憑撰述禮、樂、刑法、天文、律歷、五行、職官、郡國、經(jīng)籍等志。兩年以后,趙瑩出任晉昌軍節(jié)度使,離史任,未竟其業(yè)。但是,編纂工作在張昭遠的具體主持下,仍然依計劃繼續(xù)進行。因此,史稱趙瑩“監(jiān)修國史日,以唐代故事殘缺,署能者居職。纂補實錄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時,瑩首有力焉”。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全書修成,歷時僅四年多。
《舊唐書》從后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zhí)政,按當時的規(guī)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jiān)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監(jiān)修之外,參預纂修工作的,先后總計9人。他們是:張昭遠、賈緯、趙熙、王伸、呂琦、尹拙、崔棁、鄭受益、李為先(一作光)。其中,張昭遠始終具體負責其事,用力最勤。賈緯受詔不久即去職守喪,書成前一年起復,主要貢獻是其《唐年補遺錄》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許多難得史料。趙熙始終其事,“竟畢其功”。王伸于書成之日,身列“恩獎”名單。呂琦預修唐史,史稱“有能名”。
《舊唐書》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后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shù)百里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杜f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里修成這樣一部二百卷的大書。
關于唐代前期的歷史,吳兢、韋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繼編寫的《唐書》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實錄對唐初至唐代宗時期的歷史事件記述較為完整。一般認為,五代紛亂之時,唐代遺聞往事,雖懸詔購求,而所得無幾,故這部唐史援據(jù)較少,而其前半則“全用實錄、國史舊本”。(在研究新、舊《唐書》的.論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學者趙翼的說法:“《舊唐書》前半全用實錄、國史舊本” ,并由此判定《舊唐書》的史源。同時,在肯定《新唐書》“增舊書處”時,也引用趙翼在另一處所說:五代紛亂之時,《舊唐書》援據(jù)較少,至宋仁宗時,太平已久,舊時記載多出于世,故《新唐書》采取轉多。請注意趙翼下面的這一說法:“今第觀《新書·藝文志》所載,如吳兢《唐書備闕記》、王彥威《唐典》、蔣乂《大唐宰輔錄》、《凌煙功臣、秦府十八學士、史臣》等傳、凌璠《唐錄政要》、南卓《唐朝綱領圖》、薛璠《唐圣運圖》、劉肅《大唐新語》、李肇《國史補》、林恩《補國史》等書,無慮數(shù)十百種,皆《舊唐書》所無者”,“皆五代修《唐書》時所未嘗見者! 據(jù)此,更有人認為:“《新唐書·藝文志》所載,較《舊唐書·經(jīng)籍志》增多可見。此皆晉修《舊唐書》時所未能見者也!
其實,上述認識,不論是趙翼的兩段論述,還是今人的那種說法,都失于深入、細致的考察。更有甚者,以其《經(jīng)籍志》沒有著錄的史籍,便是五代修史時未曾見到的書。其實,這些認識都缺乏深入、細致的考察,不足以說明這部唐史的史料來源。《舊唐書·經(jīng)籍志》所錄,以毋煚《古今書錄》為據(jù),乃“開元盛時四部書。至于天寶以后的著述,并不是五代后晉時沒有看到,而是史臣們不打算將其混雜到“開元盛時”的著錄之中。對此,后晉史官說得十分清楚:天寶以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記禮法之沿革,或裁國史之繁略,皆張部類,其徒實繁。臣以后出之書,在開元四部之外,不欲雜其本部。今據(jù)所聞,附撰人等傳。其諸公文集,亦見本傳此并不錄!杜f唐書》卷46《經(jīng)籍志上》。
這里提到玄宗天寶以后的撰述有三類,一是“裁國史之繁略”者,二是“記禮法之沿革”者,三是“諸公文集”,只不過都放在本人的傳記當中記述罷了。因此,凡是《舊唐書》紀、志、傳中提到的撰述,尤其是天寶以后的撰述,都應視為后晉纂修這部唐史的史料來源。其史料來自一是實錄。二是唐人所修國史。
作者介紹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后晉政治家。后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后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jiān)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
【舊唐書·高適傳原文及譯文賞析】相關文章:
《舊唐書·劉德威傳》原文及譯文賞析07-10
《舊唐書苗晉卿傳》原文賞析及譯文01-20
《舊唐書房玄齡傳》的原文及譯文賞析06-20
《舊唐書·于休烈傳》原文閱讀及譯文賞析06-18
《舊唐書封倫傳》原文及譯文03-23
《舊唐書杜甫傳》的原文及譯文解析12-26
舊唐書柳宗元傳原文注釋及譯文09-30
高適《燕歌行》譯文及賞析07-29
《舊唐書·羅弘信傳》原文及譯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