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中庸第二十七章閱讀原文讀解及譯文

時間:2022-09-26 23:09:55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庸第二十七章閱讀原文讀解及譯文

  大哉圣人之道!

中庸第二十七章閱讀原文讀解及譯文

  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

  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蛊浯酥^與?

  譯文

  偉大啊,圣人的道!

  浩瀚無邊,生養(yǎng)萬物,與天一樣崇高。

  充足有余,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

  這些都有侍于圣人來實行。

  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yǎng)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鉆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jié)。

  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对娊(jīng)》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贝蟾啪褪钦f的這個意思吧?

  注釋

 。1)洋洋:盛大,浩翰無邊。

 。2)優(yōu)憂:充足有余。

  (3)禮儀:古代禮節(jié)的主要規(guī)則,又稱經(jīng)禮。

  (4)威儀:古代典禮中的動作規(guī)范及待人接物的禮節(jié),又稱曲禮。

 。5)其人:指圣人。

 。6)茍不至德: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茍,如果。

 。7)凝聚,引申為成功。

  (8)問學:詢問,學習。

 。9)倍:通”背”,背棄,背叛。

 。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1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詩經(jīng)·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達事理。

  讀解

  這一章在繼續(xù)盛贊圣人之道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層次的重要問題。

  首先是修養(yǎng)德行以適應圣人之道的問題。因為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所以君于應該“尊崇道德修養(yǎng)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鉆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jié)!敝祆湔J為,這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最得圣賢精神,要求學者盡心盡意研習。其實,五句所論不外乎尊崇道德修養(yǎng)和追求知識學問這兩個方面,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德育”和“智育”的問題,“又紅又!钡膯栴}。我們今天實施的教育方針,也不外乎是在這兩方面之外加上“體育”一項。其性質(zhì)內(nèi)涵自然有本質(zhì)的不同,但其入手的途徑卻是相通的。

  有了德、智兩方面的修養(yǎng),是不是就可以通行無阻地實現(xiàn)圣人之道了呢?問題當然不是如此簡單。修養(yǎng)是主觀方面的準備,而實現(xiàn)圣人之道還有賴于客觀現(xiàn)實方面的條件?陀^現(xiàn)實條件具備當然就可以大行其道,客觀現(xiàn)實條件不具備又應該怎樣做呢?這就需要“居上下驕,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驕做,“富貴不能yi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氣概。至于“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的態(tài)度,則是與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一脈相承的,都是對于現(xiàn)實政治的一種處置,一種適應。反過來說,也就是一種安身立命,進退仕途的藝術(shù),所以,歸根結(jié)底,還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碑斎,說者容易做者難,看似平淡卻艱辛,要做到明哲保身,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要協(xié)“明哲保身,進退始終,不失其道,自非賢達,孰能兼之?”(《杜佑致仕制》)宋代陸游更是直截了當?shù)馗袊@道:“信乎明哲保身之難也!”(《跋范文正公書》)

  明哲保身,方能進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這當然與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桂起”的“自由主義表現(xiàn)”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我們切莫把它混為一談。

【中庸第二十七章閱讀原文讀解及譯文】相關文章:

《庖丁解!吩募白g文10-25

《庖丁解!吩暮妥g文12-15

《尚書別解序》原文賞析及譯文03-03

《敬之識才》原文閱讀及譯文08-04

《史記》的原文譯文及閱讀答案04-15

莊子《庖丁解!吩暮妥g文07-28

《庖丁解!吩囊约白g文解析08-28

中庸第二章翻譯及原文08-27

《無齋記》原文閱讀及譯文11-18

《晉書·文苑》的閱讀答案與原文譯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