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主張讀后感范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主張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主張讀后感1
開學至今,在寫了幾篇隨筆之后,不少學生慢慢“吼不住”了,開始“我手寫我心”了,在隨筆里開始坦露心聲了;在批改了幾篇隨筆之后,我也慢慢發(fā)現了問題,之前發(fā)現都是別的學科的問題,要么難,要么作業(yè)多,從最難的物理開始,輪著來,數學,化學,生物,英語,物理,一科接一科。今天在批改隨筆的時候,終于有人提出了語文的問題,最直接的困惑是,語文如何學好?上課的信息量太大,如何跟得上?在我早作準備的情況下,還是有同學對語文開始有了一些信心動搖,認為語文有點大、有點抓不住,再加上我這幾天的課堂觀察,是有必要梳理一下語文的學習思路了。
如果直接回答“語文如何學好?”這一問題,幾乎無法回答,即使有人勉強回答,也要對這個回答慎之又慎。因為,“語文”這一概念太過繁雜,太過含混,或者說內涵極其豐富、廣博,所以對于如何學好自然無法解釋。如果說是“如何考好語文成績?”這個問題的回答比較簡單,最好的答案就是:做題。當然,有些題目做了再多估計也沒有什么用處,比如作文,沒有自己的思想根源,寫了再多估計變化也不大。如果說是“如何學好課堂語文?”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也比較清楚,做好課下的知識積累,跟得上課堂的發(fā)言節(jié)奏,攆得上老師的問題思考。高一剛開始的兩個月內,我的課堂語文的方法就是課文學習中加入方法,方法建立中加入問題,問題回答中走向文章的深處,盡量把課堂用問題的形式串聯起來,慢慢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閱讀意識,不斷地把語文從“牽引”推向“指引”的大路上。
今天在閱讀的過程中,讀到了一段內容“于我心有戚戚焉”。
“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問題,并通過一定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過程觀的最好體現。學生只能根據別人的指令去思考問題而不能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習能力弱化的顯著標志,而這是由長期的學習過程缺失造成的。
……
要圍繞兩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一是障礙式的問題,即學習中的困難;一是發(fā)現式的問題,即對教材或教師的結論提出不同的見解。前一類的問題,是主要的;但后一類的問題更有價值。對前一類問題,要盡可能引導學生自己解決,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提高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后一類問題的解決,能夠提高學生語文學習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對這類問題,要進行分類和篩選,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解決辦法。有的可以展開充分的討論,有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反思,有的可以等待條件成熟再進行解決,不必一律要現場解決,更不必都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
用問題引領課堂,用問題來組織課堂內容,用問題來搭建師生對話的平臺,用問題來進入文本深處,用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用問題來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問題有時候真的很重要;仡欉@一段時間的課堂,我常常會設計一兩個問題來支撐文章的分析,在問題的回答中,課堂的討論氛圍較為熱烈,思考的投入度也比較高,可在自主學習這一塊,可能還不夠,還沒有形成“自主的問題意識”?赡茚槍ι鲜雠囵B(yǎng)學生的“障礙式問題”意識和“發(fā)現式問題”意識,我要重新調整,保留“障礙式問題”,分解“發(fā)現式問題”,因為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發(fā)現”很難,如果強硬“發(fā)現”就會很容易走向“空洞派”“心虛派”。所以我做了如下處理:
障礙式問題,自主閱讀課文時,在理解困難或不理解的地方,標記問題,每一課應該都有;質疑式問題,自主閱讀課文時,在理解或讀懂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質疑,標記問題,每一課都應該有;解釋式問題,自主閱讀課文時,嘗試解釋作者的意圖,或者嘗試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課一定要有。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具體地明確問題的形式,我又列舉了經典的常見的具體的問題形式:
1、這一個詞,這一句話,什么意思?(有什么內涵?你是怎樣理解的?)
2、作者這樣寫有什么意圖?(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是為了什么?)
3、這一段文字或內容給我們什么啟發(fā)?(什么啟示?聯系當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用問題引領課堂,慢慢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語文學習能力,那么我就可以更自由地更充分地加大課堂的容量,自然也就能解決好同學的第二個疑問了。
教學主張讀后感2
縱觀全國有影響力的特級教師,每位都能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講起王崧舟,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詩意語文”;提起吳正憲,自然會想到她知情交融的“八大特色課堂”......全國知名的特級教師,對教學問題認識深刻,形成了鮮明的教學特色和獨特的教學思想,個性化的教學主張成為他們顯著的標志。
作為名師,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考,僅有復制和模仿,沒有自己教學的靈魂,只是教書匠和知識搬運工;如果沒有教學主張的引領和統(tǒng)率,共同體就沒有共同的靈魂和旗幟。
優(yōu)秀的教師往往是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積累了很多經驗,有效的招數、好用的方、得力的措施,都可能是智慧的源泉。貼近教學實際,將這些經驗進行系統(tǒng)梳理,遴選出有價值的,再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師就能夠在梳理中逐步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在思想層面逐步構建模型,并在教學工作中豐富模型,充實內容。如果能夠對這一模型進行高質量和深層次的加工,并把所寫所悟與更多教師共同分享,與專家討論,與同行切磋,那么在加工過程中提煉出教學主張便成為可能。
余文森教授曾說,要把經驗加工、提煉、升華為理論,還要用先進的科學理論反駁、批判、充實、引領自己的實踐經驗。
理論的提升是一次厚積薄發(fā)的過程,每個人都會遇到一道道坎,也會在一次次失敗后產生迷茫,最困難的,就是提升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要歷經多次研究和討論,進行專題化的研究。在一次次的研究中,模糊的`認識才能變得清晰起來。散亂的經驗才能逐漸被梳理得有序,處于隱形狀態(tài)的教學主張才能慢慢被挖掘出來,在不斷的修訂中教學主義主張才能逐漸豐滿起來。
為了讓課堂顯得厚重,厚研教材成為研究的常態(tài),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研讀專家對課的分析,研究名師的教學設計,收集眾多教師的觀點,融合大家的智慧,匯集多種巧妙的設計。
失敗是反思最好的機會,為何課堂上會出現問題?怎樣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問題?你要找到失敗的根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需要對自己每天在課堂中所說的、做的、想的點點滴滴用文字記錄下來,如果僅僅是想想而已,那么實踐與思考將如同過眼云煙,但如果把思考經過書面化之后,不僅條理更加清晰,而且促進思考的持續(xù)發(fā)展。
明師不同于名師,要成為名師,路徑有很多,方式也很多元,但首要的要成為實干家。再多的想法,再多的理論,再多的經驗,最終都要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這條路可能布滿荊棘,路途遙遠,但只要有一種信念,就一定會達到目的。
教學主張讀后感3
讀此本書,我看到了數學的豐富,數學教育中蘊含的多彩的樂趣。不禁感嘆:做任勇老師的學生,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任勇老師崇尚“教需有法,教無定法;大法比依,小法必活!蔽乙埠苜澩刑岬搅26個主張,很多都讓人耳目一新,能感受到任老師是一個擁有遠大抱負和數學教育情懷的專業(yè)的數學教育工作者。關注學生的數學知識、思想學習的同時,也積極地促進學生豐富的數學情感的催發(fā)。有料有趣!任意一個主張拿來實踐,都會有很好的'效果。任老師這樣勇于創(chuàng)新、追求卓越、樂在其中的態(tài)度也極大地鼓舞了我。
書中26個主張,每個都是“高招”,我選取了對我影響很大的幾點,均和數學育人相關。
主張5中,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情感潛能,提高教學效率。融氛圍之美、數學之美、探索之美、發(fā)現之美于教學中。喚醒學生積極地數學情感。這一點是很多數學教師欠缺的,也包括我。主張1中“每課一趣”,用和當節(jié)知識有關的數學游戲、數學智力題、或是趣味數學故事等,自然融入,激活思維,活躍課堂。
主張10中,數學教學應“大氣”一些,不應局限于考試知識重復單一訓練,應追求對數學知識的火熱的思考。這也會促進學生積極的思考和靈感,對于知識的學習是有益的。數學教學的“大氣”和教師的教學觀念、知識積累、能力水平、文化素養(yǎng)有關。這些逐漸形成老師的數學教育觀。教師有開闊的知識面,有一雙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的眼光,積累和數學相關的趣事,并且能從某一個角度切入,融入到日常的數學知識的教學中。
數學教師應真情投入,激情教學,數學教師先要熱愛數學教育教學,就能讓數學課堂充滿朝氣。數學作為自然學科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的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人類精神生活,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劉旭亮老師提到“理科老師要文化”,文化的育人力量是強大的,能真正切實地塑造學生的素質。
總之,閱讀本書,我體會到了數學的有趣和內在的力量,更期盼自己的數學教學“氣”象萬千。
【教學主張讀后感】相關文章:
柳宗元的主張06-11
黃庭堅的詩歌主張04-18
韓愈的文學主張09-09
韓愈文學主張07-19
韓愈的古文主張03-24
節(jié)水我主張作文11-29
談談韓愈的文學主張02-07
黃庭堅的創(chuàng)作主張05-27
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主張11-04
荀子勸學的思想主張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