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
在讀儒林外史的時候,你是否會被書中的人物故事與情節(jié)所吸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初中《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一)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為主感,表現,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tài)。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既然寫讀后感,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著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tài)的一定看法。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在的中國,F在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現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本的國家;現在的中國更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法律體制尚未較為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jiān)察,環(huán)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致,認真解決的問題。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盡己之力,為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初中《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二)
這個學期,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它是作家吳敬梓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里吳敬梓用諷刺的手法,描寫了封建社會讀書人對功名的追求,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動。有愛才如命的嚴監(jiān)生;有苦讀詩書的鮑文璽;有打秋風的張鄉(xiāng)紳……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愛才如命的嚴監(jiān)生。
嚴監(jiān)生是一個家財萬貫,田地、房產、仆人眾多的財主,卻格外的“節(jié)約”。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買,有時候家中的孩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拿一兩錢買熟肉來給孩子解饞,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藥,還經?丝燮腿说墓べY……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記敘了嚴監(jiān)生臨終前因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慣這樣愛財如命的人。
像嚴監(jiān)生舍不得點兩莖燈草的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沒有嗎?當然有。如我們不會在一間房子里同時打開兩盞燈,因為一盞就夠亮的了,又何必多開一盞呢?只是我們現代人將這樣的行為稱為節(jié)約。
其實在我看來,嚴監(jiān)生的“勤儉節(jié)約”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F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經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這本就是一個浪費,F在的小孩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給他們買很多,很貴的玩具,衣服也都是買名牌的,而且穿幾次就不要了……這多浪費!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都是要辛苦掙,所以我們應該節(jié)約點,把錢花在該花的地,但節(jié)約并不等于吝嗇。
嚴監(jiān)生的愛財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節(jié)約”值得我學習。
初中《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三)
《儒林外史》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卻又令人含淚去笑的人物形象,既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儒林群丑圖,又寫下了文運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而在這眾多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別具意義。
匡超人是作者筆下的一個否定性人物,然而其實匡超人以前并不是這樣。少年時期的匡超人手腳勤快,心地善良,事親孝順,漂泊在外時牽掛父親,在兄長面前也很謙卑,懂得細心照料臥病在床的老父。然而漸漸地他卻再也不是原來的自己:中了秀才后的勢利;狠心逼妻回鄉(xiāng);潘三被捕后的翻臉無情;在牛布衣和馮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謊等等。其實在作者客觀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感的匡超人,他以前的善良樸實令人欣賞,而他的墮落則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惡。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匡超人發(fā)生了改變?
其實,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變質,一方面是社會原因,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這種悲劇的是封建的社會制度,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勢力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對"功名富貴"的追求是匡超人墮落的重要原因。當盡孝與科舉功名道路之間只能選擇一個時,匡超人選擇的是后者。此時的他已初露勢利之心。
總之,匡超人自身的內因和外因交互作用,形成了匡超人這個典型人物。他的變質墮落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且更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更是全社會、全時代的悲劇。
【初中《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