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案設計
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案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jié),該節(jié)在本章中是重點內容,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人體只靠營養(yǎng)是不能生活的,人的生活還需要呼吸,因此在人體營養(yǎng)的基礎上設置了本章。呼吸系統(tǒng)是人體和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系統(tǒng)之一,人體通過呼吸作用,為人體的運動和其他生理活動提供能量。而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是呼吸的重要過程。教材中設計了實驗、圖片、模擬演示的教具等來幫助學生探索這一生理過程。
編寫意圖:因為學生處于迅速發(fā)育的時期,對自身的一些生理現(xiàn)象充滿好奇,本文通過呼吸這一生理活動的學習,進一步揭示人體的秘密。
依據(jù)大綱、新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發(fā)展,確定目標如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測定胸圍差,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并理解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測定胸圍差,培養(yǎng)學生測量數(shù)據(jù)的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
(三)教學難點
肺泡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由于七年級學生沒學物理學中的氣體的擴散作用,且肺泡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比較抽象)
二、教學方法
1、教法及依據(jù) 根據(jù)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xiàn)欲強,集中注意力時間短的特點及其認知水平,設置一些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分析,培養(yǎng)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參與創(chuàng)新意識。依據(jù)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這一特點,運用演示、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使抽象的過程轉化為直觀的動畫。
2、學法: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觀察、合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分析、推理完成對事物的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聲、色、圖、像”等特點,形象生動地展示動態(tài)變化的特點,將“胸廓變化、肺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制成一個動態(tài)過程,可使抽象的過程轉化的更加直觀、形象。
四、課前準備
軟尺 自制模擬膈肌運動的模型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的裝置 注射器 自制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復習的基礎上以問題的形式導入新課,如復習后請同學思考:空氣入肺后,在肺內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索學習的欲望。
(二)探索過程
1、測胸圍差 教師提供軟尺,引導學生閱讀,組織交流,給予評價。選一組學生到臺前給全班同學操作,其他同學觀察操作過程,然后交流操作中的優(yōu)點及不足,尋找合適的測量方法。然后教師組織全體同學分組測量,記錄數(shù)據(jù),測量結束,讓學生試著提出問題。教師出示討論題目:你認為胸圍差的差別與什么有關?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積的變化嗎?胸圍差的大小說明了什么?
2、在討論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做深呼吸動作,親自體驗探討引起胸廓變化的肌肉,學生交流討論,隨后課件展示胸廓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確認引起胸廓變化的肌肉,學生交流討論,隨后課件出示胸廓的動態(tài)變化圖,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確認引起胸廓變化的肌肉。
出示思考題1:胸廓容積變化時,肺有變化嗎?若有變化,肺到底是怎么樣變化的?學生推測,陳述觀點。引導學生用實驗證明,教師出示自制模擬膈肌運動的模型,通過模擬演示,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自己分析,獲取結論。(因為模型是一模擬模型,需先分析裝置代表的名稱)學生演示前,引導學生認識膈肌變化與胸廓的關系,這樣可降低學生探索問題的難度。
思考題2:肺擴大與縮小時,肺內氣壓又是如何變化的呢?(注壓力與體積的關系對于初一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為了降低難度在此設置實驗,教師演示學生跟做),用拇指封住注射器筒口,往里推針把,直到推不動,再將拇指松開,使針把回位。教師引導學生在親自感知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得出結論,肺擴張,肺內氣壓下降;肺回縮,肺內氣壓升高。
思考題詞:吸氣導致胸廓的擴大,還是胸廓的擴大導致吸氣?學生分組討論,互相交流,得出結論。
3、拓展延伸:請同學聯(lián)系實際,說出生活中常見到的與呼吸有關的現(xiàn)象,如會游泳的同學可能有這樣的體會,剛下水時,如果水超過胸部,你會感到呼吸有些吃力,這是為什么?等引導學業(yè)說出一些生活現(xiàn)象,分析討論,學以致用。
4、回扣重點:外界氣體是怎樣進入肺的?小組合作討論,教師投示表格:表格見附頁。
在總結歸納的基礎上,深挖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過渡銜接 氣體入肺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學生作出推測,讓學生設計方案進行探究。教師出示實驗裝置,一生演示,其他學生觀察現(xiàn)象。教師出示思考題:為什么設置甲瓶?用口吹入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了什么?(培養(yǎng)學生科學獲取知識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環(huán)境中的氣體與呼出的氣體成分的比較表分析(充分利用課本資料),人呼出的氣體與環(huán)境中的氣體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qū)別?并進行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在肺內發(fā)生了氣體交換。那么這種變化是怎樣發(fā)生的呢?以問題自然過渡到肺泡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
(三)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課件展示“肺的內部結構圖”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肺適于發(fā)生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在分析肺內部結構的基礎上,教師補充氣體的擴散作用(因為初一學生對氣體的擴散原理不太了解,教師可采用噴灑香水的方法,讓學生親自感知氣體的擴散,教師給以點拔氣體的擴散方向,為何擴散。
針對性練習 學生做同步練習題,深化理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達到探究深化的目的。
合作探討 外界空氣中的氧是如何到達人體的血液的?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思考、探索,并給經(jīng)及時的反饋,補充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思維延伸
氧最后是在細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面學習的知識,自己解決困惑。
課堂小結
小組表達交流自己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收獲,讓學生自己小結。
課后實踐
課后測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學的肺活量進行對比。訓練學生的技能,引導學生參與課后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效果分析:
本節(jié)課運用了實驗教學,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多種學習方法,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控了課堂氣氛,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預計教學效果良好。
【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內刊編輯的求職信03-19
關于內鏡檢查報告的書寫02-22
內刊編輯求職信范文03-19
讓心飛翔教案設計01-24
教案設計:破釜沉舟07-19
《天窗》優(yōu)秀教案設計06-08
《楊氏之子》教案設計02-11
認識南瓜教案設計02-11
白帆音樂教案設計01-25
食物的變質教案設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