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解剖報告范文
胸部解剖報告范文
一、本次課內容提綱
胸大肌、喙鎖胸筋膜、胸小肌、前鋸肌、胸長神經(jīng)、腋淋巴結、腋動脈、胸肩峰動脈、胸外側動脈、肩胛下動脈、胸背動脈、旋肩胛動脈、旋肱前動脈、旋肱后動脈、胸前內、外側神經(jīng)、肌皮神經(jīng)、正中神經(jīng)、前臂內側皮神經(jīng),尺神經(jīng)、肩胛下神經(jīng),胸背神經(jīng)、橈神經(jīng),腋神經(jīng)。
二、解剖方法及步驟
1、清除胸大肌表面的胸筋膜、顯露胸大肌,觀察該肌的形態(tài)、位置,起止點。并依其起止點審度其功能。
胸大。簭陀谛乇谇懊娴拇蟛糠,起于鎖骨內側半、胸骨及2-7肋軟骨和腹直肌鞘,各部肌纖維束聚集向外、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嵴。作用、內收及內旋肱骨,使下垂的上肢移至軀干的前面,當上肢固定時,可以上提軀干及上提肋骨。神經(jīng)支配為胸前外側神經(jīng)。
2、觀察和審度胸大肌之起止和功能之后,從起端處呈弧形切斷胸大肌的肌纖維,然后向止點處翻起。在翻該肌的過程中,可見支配該肌的胸前外側神經(jīng)及營養(yǎng)該肌的血管一肩峰動脈的胸肌支,應將進入該肌的血管神經(jīng)分離修剔清楚。
(1)胸前內外、側神經(jīng):系臂叢的鎖骨上部分支,起自臂叢內,外側束,經(jīng)鎖骨下方向前,穿喙鎖胸筋膜及胸小肌而分布于胸大肌和胸小肌
(2)胸肩蜂動脈:系腋動脈的一個分支,詼動脈又分為三支,其中的胸肌支在胸大、小肌之間下行分布于該二肌。
3、在翻開胸大肌后,可見胸小肌及胸筋膜深層,覆蓋于胸小肌表面,在胸小肌上緣處緊張于鎖骨、胸小肌和喙突之間叫做喙鎖胸筋膜。
4、在保留穿過喙鎖胸筋膜的血管神經(jīng)的原則下,剝除胸筋膜深層,以暴露胸小肌,并檢查其起止及審度其功能。
胸小肌:以3—4個肌齒起自3—5肋,肌纖維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肩胛骨喙突,此肌可向前下方牽引肩胛骨,如上肢固定時,則可提肋,由胸前內側神經(jīng)支配。
5、自胸小肌起點處將胸小肌自骨面剝離,向外上方翻起,觀察支配它的胸前內側神經(jīng)和胸肩峰動脈的胸肌支,并修潔干凈。
6、檢查前鋸肌,該肌貼附于胸外側壁。以9個肌齒起自第1至第9肋,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緣,前鋸肌作用是牽引肩胛骨向前,下部肌纖維可使肩胛骨下角外旋。
7、在前鋸肌表面尋認支配該肌的胸長神經(jīng),起自臂叢的鎖骨上部,向下經(jīng)腋動脈后方,依前鋸肌表面下行,并支配該肌。
8、觀察腋淋巴結群:腋淋巴結位于腋窩內,約有15→20個,按其排列部位大約可分為五群:
(1)外側群:在腋窩外側壁,排到于腋動靜脈周圍,該群淋巴結收集整個游離上肢的淋巴。
(2)前群:在前鋸肌表面,胸外側動靜脈周圍,收納胸側壁及乳房的淋巴管。
(3)后群:在腋窩后壁,肩胛下動靜脈周圍,收納背部及腋窩后壁的淋巴管。
(4)中央群:位于腋窩的底部,收集上述三群淋巴結的輸出管。
(5)尖群:沿腋靜脈近側段排列,收集乳房上部的淋巴管和中央群的輸出管,其輸出管組成鎖骨下干。9、在胸大肌與三角肌之間尋找由上肢來的頭靜脈。該靜脈為上肢的淺靜脈主干之一,注入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
10、胸大、小肌已翻起,腋筋膜已剝除,此時解剖已進入腋窩。腋窩中有腋動脈分支、腋靜脈、臂神經(jīng)叢及其分支,淋巴結及脂肪結締組織,除腋淋巴結已觀察外,此后則詳細解剖血管和神經(jīng)的分支,在解剖過程中注意血管和神經(jīng)兩者的關系。對影響解剖操作的淋巴結可摘除,清除包繞腋動、靜脈及臂叢周圍的腋鞘及脂肪結締組織。
11、觀察腋動脈:腋動脈是鎖骨下動脈延續(xù),以第一肋外側緣為界,向外為腋動脈,至背闊肌外側緣處,延續(xù)為肱動脈。腋動脈位于腋窩深處,胸大、小肌的后面,內側為腋靜脈,臂神經(jīng)叢初在其外側,繼而包繞腋動脈,其分支如下:
(1)胸肩峰動脈:在胸小肌上緣處起自腋動脈,然后分為三支:胸肌支:行于胸大、小肌之間,并分布于該二;三角肌支:行走在三角肌與胸大肌之間,主要分布于三角;肩峰支:向外經(jīng)三角肌深面而至肩蜂。
(2)胸外側動脈:在胸小肌下緣處起自腋動脈,向下沿前鋸肌表面分支至前鋸肌及乳房。
(3)肩胛下動脈:是腋動脈的最大分支,在肩胛下肌下緣處分為二支:胸背動脈:沿肩胛骨腋緣下行,分布于背闊肌和前鋸;旋肩胛動脈;向后穿三邊孔,分布于肩部的肌肉,待解剖肩部時再證實。
(4)旋肱后動脈:由腋動脈分出后向后行,穿四邊孔,并繞肱骨外科頸的后外側,營養(yǎng)三角肌和肩關節(jié)。
(5)旋肱前動脈:較細小,經(jīng)肱肌外科頸前方向外行,分布于鄰近的肌肉,并和旋肱后動脈吻合。
在解剖腋動脈分支時,要注意觀察其行程,發(fā)出部位、分支、分布等,并一一驗證,腋動脈分支變異較多,如遇有異常時可請老師說明和鑒定。
12、觀察腋靜脈,它位于腋動脈內側,接受上肢淺深部的全部血液及腋動脈分布區(qū)的靜脈血,在第一肋的外側續(xù)于鎖骨下靜脈。
13、檢查圍繞腋動脈周圍的臂神經(jīng)叢,此叢由頸神經(jīng)5-8及第一胸神經(jīng)前支合成,合成情況可分四個階段:即(1)五條神經(jīng)的前支;(2)第5和第6頸神經(jīng)合成上干,第7頸神經(jīng)為中干,第8頸神經(jīng)和第1胸神經(jīng)合成下干;(3)每個干分為前后支(股);(4)三個干的后支合成后束,上干及中干的前支合成外側束,下干的前支合成內側束。仔細觀察干、支、束與腋動脈的位置關系,但五個神經(jīng)的前支和干,可能因個體的不同,在腋窩不能全部觀察,可留待頸部解剖時再證實。
14、臂叢諸分支的檢查
發(fā)自各束的分支
(1)發(fā)自外側束和神經(jīng)
、傩厍巴鈧壬窠(jīng):穿喙鎖胸筋膜,分布于胸大肌,該神經(jīng)已查過,此處可復查。 ②肌皮神經(jīng):位于腋動脈和正中神經(jīng)外側,向下行,穿入肱肌,以后行程緩查。
、壅猩窠(jīng)外側頭:沿腋動脈外側下行,合并于來自內側束的正中神經(jīng)內側頭,而成正中神經(jīng)。
(2)發(fā)自內側束的神經(jīng):①胸前內側神經(jīng):分布于胸小肌,并有分支穿胸小肌而至胸大肌。 ②前臂內側皮神經(jīng):可在腋動、靜脈間尋找,以后的行程和分布待臂部解剖時再詳述。 ③尺神經(jīng):位于前臂內側皮神經(jīng)后方,行程和分布緩查。
、苷猩窠(jīng)內側頭:斜過腋動脈前方,與外側頭合成正中神經(jīng)。
(3)發(fā)自后束的神經(jīng)
①肩胛下神經(jīng):常常有2-3支,沿肩胛下肌前面下行,分布于肩胛下肌和大圓肌。 ②胸背神經(jīng):較長,與肩胛下動脈伴行,沿肩胛骨腋緣下行,支配背闊肌。
、蹣锷窠(jīng):位腋動脈后方,經(jīng)腋窩至臂部(緩查)。
、芤干窠(jīng):于橈神經(jīng)外側向下行,在肩胛下肌下緣處,與旋舷后動脈伴行穿四邊孔至背側,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分布情況緩查。篇三:解剖牛實驗報告
【胸部解剖報告】相關文章:
清稅報告和清算報告模板02-15
empb報告02-16
報告格式要求04-04
心理報告格式06-01
solidworks報告精選范文02-16
關于報告的格式02-24
支教的實踐報告03-19
實踐報告的開頭03-19
采購崗位報告03-19
時政報告范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