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鐘擺》教學設計范文
《調整鐘擺》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通過控制擺長,可以制成一個每分鐘擺60次(或任意次)的單擺。
2、過程與方法:經歷研究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shù)的活動過程,經歷對擺長不斷調整直至使擺每分鐘正好擺動60次的活動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為能測量到一個精確的實驗結果而不斷地進行研究的品質。
教學重點:
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shù)。
教學難點:
不斷調整使擺每分鐘正好擺動60次。
教學準備:
每組鐵架臺、夾子、鉤碼、尺子、計時器、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ǔ鍪緮[。)這是一個簡單的擺。
1、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擺擺動的快慢與什么有關?(擺線長短。)
2、擺線長短是怎樣影響擺動次數(shù)的?——擺線長的擺的慢(擺動的次數(shù)少)、擺線短的擺的快(擺動的次數(shù)多)。教師板書。
二、擺長影響擺動次數(shù)實驗
1、出示30厘米和15厘米的擺。
猜測:根據(jù)這種關系大家猜測一下擺長分別為15厘米和30厘米時擺每分鐘能擺幾次?你是根據(jù)什么猜測的?
這數(shù)據(jù)只是大家的猜測,到底猜的準不準或和實際相差多少,我們還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它。
2、你認為實驗時我們要用到哪些材料?
學生提到30厘米、15厘米的擺。師問:擺怎么做?
A、提示“量”、“掛”的方法。
怎么量?(請一生與老師合作演示。)尺子“0”刻度線對準擺繩開端,往上量準需要的長度用水筆作記號。怎么掛?掛的時候夾子邊緣對準記號點,多余的部分在桿上繞一圈。
還需要什么材料?學生提到秒表。師問:計時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B、溫馨提示:
a) “量”、“掛”要盡量準確(難度最大,不準會直接影響測量的結果。)
b) 計時一分鐘
c) 及時記錄
d) 重復幾次
e) 注意:計時與放擺要同時開始,數(shù)數(shù)與計時要同時結束
3、為了節(jié)省時間,老師建議大家把擺長30厘米的和15厘米的同時進行實驗。
學生自主實驗,教師及時指導(建議5分鐘內得出數(shù)據(jù))
探究活動一: 我們的擺一分鐘擺幾次
第( )小組 記錄員:_____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大約幾次
擺繩長30厘米
大約( )次
擺繩長15厘米
大約( )次
4、匯報
A、各組匯報:擺繩長30厘米和15厘米時各擺幾次。(師板書。)
B、綜合分析:總結次數(shù),分析誤差原因。(可能量的時候有誤差,可能測得時候有誤差。)
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經驗教訓?(測量要仔細,盡量減少誤差)
5、小結:根據(jù)各組實驗數(shù)據(jù)你覺得擺線的的減短引起了什么變化?(擺的快了,擺動次數(shù)增加了。) 反過來呢?擺線的加長會引起擺動次數(shù)的減少。
三、做個“鐘擺”
1、擺長30厘米一分鐘擺動次數(shù)大約是50次,擺長15厘米一分鐘擺動次數(shù)大約是70次,根據(jù)這兩組數(shù)據(jù),(投影出示問題討論。)要求以最快速度制作每分鐘正好擺動60次的擺,擺繩的長度該怎樣調整?第一次調整的長度該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小組討論。
3、匯報:你們組準備怎樣調整?你是怎樣想的?(把學生的思維過程展示出來。)
如果按第一次調整的長度測出每分鐘并不是60次,怎么辦?(還要繼續(xù)不斷的調整。)
如果調整后測出是59次或61次,比較接近60次了怎么辦?(調整的范圍要小一點。)
4、學生實驗,過程紀錄
探究活動二 : 我們制作“鐘擺”的過程記錄
第( )小組 記錄員:_____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大約幾次
擺繩長__厘米
擺繩長__厘米
擺繩長__厘米
擺繩長__厘米
我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結論是:當擺線長___厘米時,我的鐘擺每分鐘擺60次。
5、實驗匯報:方法與結論匯報。
6、小結:通過調整鐘擺的擺長,我們可以制成一個每分鐘擺60次的擺。
四、生活運用
生活中,擺鐘有時走快了有時走慢了,你覺得該怎么辦?(調整擺線的長度。)
【《調整鐘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